武丁六年,五月已酉日,在淮夷都城州黎,夷尊呂勝接見大商使者象雀,象雀持旄節,立於大殿之上。
“小使象雀,奉我王之命,向夷尊致上友好之意,並請貴國八月甲子日參加我朝盛會,大顯身手,參與比武招親。”說罷,象雀呈上國書。
呂勝覽罷,將國書置於案上,面色略帶不悅:“本尊有一事不明,可否請教貴使?”
象雀慨然:“夷尊但問無妨,象雀知無不言。”
呂勝語氣有些激憤,“大商滅我九夷,霸我三鼎,所爲何來!”
象雀不卑不亢,“夷尊此言差矣。九夷與西羌、相方、朝中巫族聯盟,欲共滅我大商,平分疆土;九夷軍率先滅盡境內小邦,將兵力推進至庇國、空桑,之後更跨越國境,陳師於帝丘,虎視北蒙。
陣前鬥將,大商完勝,九夷便深夜劫營,我軍再退谷林;谷林會戰,我軍只發數百矢,九夷萬箭齊發,我軍再退至姚墟;九夷軍追至姚墟,兩軍交戰,我軍已戰上風,卻網開一面,予九夷軍以生路。
畎夷費弦仍窮追猛打,率軍攻至北蒙城下,失敗被擒。風南、偃離、陸寒、詹訣、葛隱、徐錚、英湄、嬴陌等真心歸附,今已入朝爲官,自此華夏一家,百姓安居,此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夷尊既知真相,必爲九夷慶幸!”
呂勝仍抱不平:“甘氏一族,披肝瀝膽,鞠躬盡瘁,何以趕盡殺絕,令其顛沛流離,無以爲生?”
象雀微微一笑,“夷尊但聽一面之詞,恐不知事實真相。
大商王朝對甘氏有天高地厚之恩,官至冢宰,權傾朝野,在朝爲官者近百人,封邑達十五國,幾佔大商半壁江山。然甘氏卻不思回報,卻干涉朝政,踐踏王權,東聯九夷,西結羌方,西進東出,內外並舉,藏精兵於府內,質幼子於隱月,刺王殺駕於太廟,意圖一舉顛覆大商!
大王雅量,赦其全族,仍四處遊說,興風作浪,如此用心險惡之人,卻能厚顏在夷尊面前搬弄事非,真無恥之極也!”
呂勝聽罷,恍然大悟,嗟嘆連聲,“原來事實竟是如此,若非貴使明言,本尊恐一直蒙在鼓中耳。”
象雀微笑言道:“不知者不怪,夷尊無需自責。”
呂勝又面露爲難之色:“貴使想必有所耳聞,去歲四月丁亥日,我淮夷與荊楚、巴國在鄀都會盟,並已昭告天下,我淮夷不好率先撕毀盟約,而轉投大商麾下,尚請貴國原宥。”
象雀笑道:“今之天下,紛紛擾擾,形勢殊難逆料,今日結盟,明日恐將互相攻伐,沒有哪一個方國強大到能以一已之力征服天下,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去從取捨之間,夷尊心自有數,象雀不會勉強。
何況今日吾王之意,並非讓夷尊撕毀三方盟約而與大商聯合,不過邀請貴國王公顯貴、青年才俊赴北蒙作客,比武論劍,飲酒暢談,屆時楚、巴亦將與會,夷尊便不會爲難,誠望夷尊勿負商王美意!”
呂勝方始釋然:“如此甚好,請上覆商王,八月甲子之約,我淮夷使團定會如約而至,定與商王把酒言歡,傾心相交。”
象雀:“多謝夷尊誠意,貴國惠然肯來,敝國定接風撣塵,掃榻以待!”
五月庚戌日,象雀離淮夷之州黎,於壬子日,至楚之鄀都,楚王重懷於九鳳宮接見象雀。貴妃斛律問雁坐在重懷之側,儼然一國之後。
象雀:“大王在上,小使象雀,奉商王之命,致仰慕之情,友好之意,並請貴國八月甲子日,參加我朝盛會,參與大商公主子玥比武招親之角逐,此有國書呈上,請大王一覽。”說罷,呈上國書。
重懷看罷,置國書於案上,頗具自信地問道:“貴使今來,觀我大楚氣象如何?”
象雀:“大楚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樂舞風靡,百業興旺,倉廩豐實,兵強馬壯,頗具霸主實力。”
重懷:“大商氣象如何?”
象雀:“氣度雍容,胸懷博大,俯仰河山,海納百川。”
重懷:“大楚與大商,相較如何?”
象雀:“楚有江漢之局部,商有河濟;楚有三軍,商有九師;楚有長鬆文梓林楩豫單,商有青銅絲帛稻麥桑麻。不一而足,各有千秋。”
重懷:“三軍與九師若有一戰,勝負如何?”
象雀:“若戰於平野,商軍略勝一籌;若戰於江河,楚軍略勝一籌。”
重懷:“天下一統與南北分治,孰優孰劣?”
象雀:“若能天下一統,大利於民生,大利於交流,大利於進步,大利於融合,大利於久遠。”
重懷:“貴使坦言不欺,胸有丘壑,見一斑而窺全豹,大商必定人傑地靈,英雄會聚,本王實不願與大商爲敵,然率衆歸降,卻於宗廟社稷無法交代,九泉之下,無顏見到列祖列宗,此種心情,貴使當能體會。”
象雀:“大王洞察時局,直言不諱,不失雄主風範,象雀萬分欽敬。然兩國之間,終須交流互鑑,若大王能往北蒙一行,商王定欣喜之至。”
重懷:“八月甲子日,北蒙盛會我帶弟黎軫前往參加,若我弟能僥倖奪魁,楚商聯姻,亦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
象雀:“多謝大王能賞光與會,我商王與臣下,當翹首以待!”
王月癸丑,象雀離開鄀都,前往巴方,於丙辰日至巴都保寧,面見巴王巴渠。
致明來意,遞交國書,象雀聽到堂上兩側竊竊私語,此起彼伏。
樊勇:“走了楚使,又來商使,我巴方真是門庭若市啊!”
瞫圍:“剛剛與楚結盟,又要與商結盟,到底誰是友,誰是敵?”
相服:“我巴方山高水長,隔絕世外,竟能有這許多朋友找上門來,真是用心良苦啊!”
鄭侶:“難道我巴方對外界來講,已然舉足輕重了不成?看來還真得慎重選擇盟友啊!”
巴渠輕咳一聲,堂中寂靜。巴渠曰;“依貴使之見,我巴方與誰結盟會爲有利呢?”
象雀:“當然是與楚結盟有利,楚國左、中、右三軍,所向披靡,已先後奪走了巴國的鐘離山、杳爐石、夷城、平都、枳城、江州、墊江,若不與楚結盟,保寧不日便將納入楚國的版圖。”
巴渠:“貴使言語相激,是嘲笑我巴方無能嗎?”
象雀:“小使不敢,只是,依小使之見,巴方應該爲自己留一條後路。”
巴渠:“一條什麼樣的後路?”
象雀:“楚方撕破盟約,攻打保寧之日,貴國應該有一個外援相呼應,強似孤軍奮戰。”
巴渠:“哪國最爲妥當?”
象雀:“自然便是大商,有實力牽制大楚的,只有大商。淮夷在楚之東,羌方在秦嶺之北,遠水難及近火,大商軍則可朝發夕至,救巴方於危難之中。”
巴渠:“我既與楚爲盟,又復與商爲盟,朝三暮四,恐惹人恥笑。”
象雀:“巴方明與楚爲盟,卻暗與商爲盟,攻守均依形勢而定,商勝則攻楚,楚勝則攻商,而自己卻立於不敗之地,豈非兩全之策?”
巴渠:“便依貴使之言,八月甲子日,我當率幾位兄弟前往,明爲參與比武招親盛會,卻暗下與商會盟,請貴使致上我巴方與盟之意。”
象雀:“小使樂意之至,我王靜候各位英雄,共赴盛會,把酒言歡。”
五月已未日,象雀完成出使任務,迴轉北蒙,於勤政殿面見商王武丁,彙報出使經過。
武丁問曰:“依將軍揣度,淮夷、荊楚、巴國三方立場態度如何?”
象雀:“淮夷與巴方皆仰楚之鼻息,卻又不敢開罪大商,楚強則附楚,商勝則附商。今之大楚,江漢淮霸主之勢已成,且已做好準備與商一戰。最爲可慮者,鬼方公主斛律問雁在楚已然得勢,楚有行動,鬼必呼應,南北夾擊,恐於我大商不利。”
武丁:“淮楚巴三地,山川形勢如何?”
象雀掏出一張牛皮,“大王請看,這是我據此行所歷,繪製的一幅地圖,上面詳細標註了三地的山川形勢、咽喉要衝,可作我軍佈防進取之參考。”
武丁大悅:“將軍有心,將軍辛苦了,有了這張地圖,我軍便可直擊要害,出奇制勝。”
待象雀告退之後,武丁又將這幅地圖詳加墈研。深夜了,勤政殿裡,依然燭光搖曳。
八月甲子日,北蒙王城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北蒙王宮演武場正中,搭起一座擂臺,擂臺上刀槍劍戟林立,弓矢矛殳俱備,擂臺側架起兩排戰鼓,鼓手執槌靜待。
看臺上,分成四處席位,武丁並王后、夫人及文武百官一席,呂勝、華延、搖靡等人一席,重懷、黎軫等人一席,巴渠、樊勇、曋圍、相服、鄭侶等人一席。
武丁舉起酒樽:“歡迎各位大王、夷尊、英雄豪傑賞光北蒙,參與吾妹子玥比武招親大會,請各位英雄先品北蒙美酒,然後領略英雄風采。”
衆位來賓一齊端起酒杯,“謝大王賜酒!”然後一飲而盡,侍者端上時鮮果品和美味佳餚,武丁示意衆賓隨意享用。看臺之上,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武官上場宣佈:比武招親,點到爲止!三通鼓響,比賽開始。
第一輪比射箭。擂臺正中箭耙高懸,衆英雄距擂臺百步以外,輪流發矢,每人三箭,全中耙心者爲勝。
淮夷三部率先出戰,華延、搖靡均中一矢,呂勝三矢俱中。
巴方五部出戰,鄭侶、相服中一矢,樊勇、曋圍中二矢,巴渠三矢俱中。
楚國僅黎軫出戰,黎軫體貌英偉,氣宇不凡。黎軫棄立射而選騎射,騎快馬於一百五十步之外飛射,三矢俱中耙心。場上鼓聲雷動,喝彩之聲不絕於耳。
第二輪比賽劍術。呂勝出戰巴渠,三十合之後,巴渠擊敗呂勝,呂勝退於擂臺之下。
黎軫出戰巴渠,此戰十分精彩,二人使出平生本領,一時殺得難解難分。黎軫出劍迅疾,劍招變化多端;巴渠出劍沉穩,每劍但求制敵;黎軫出劍以攻爲主,攻敵所必救;巴渠出劍以守爲攻,守勢風雨不透。
殺至五十合,黎軫賣了一個破綻,劍鋒故意遲滯,巴渠棄守爲攻,劍指黎軫咽喉!待巴渠招式用老,黎軫身形微側,巴渠之劍刺空,黎軫之劍,卻後發而先至,劍尖停在巴渠咽喉處,巴渠再躲,劍又至,仍在咽喉處,巴渠三躲,劍又至,劍尖又指咽喉!巴渠棄劍認輸。
兩輪比試既過,黎軫拔得頭籌。公主子玥在看臺之上,觀看了比賽整個過程,向武丁微微頷首,滿面羞紅。
武丁宣佈:“荊楚黎軫獲勝,王城大慶三日,三日後,大商派使團護送公主,入楚完婚。
甲子日夜,在武丁的授意下,傅說依次拜訪三國國主、夷尊,均以厚禮相贈,言語極其親近友好,三國國主、夷尊十分感激,均以爲不虛此行。
巴方國主巴渠,與商王代表傅說,簽下攻守同盟之約,願與大商共進退,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