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三 置晉君

晉獻公二十六年,獻公薨,荀息遵遺命立奚齊爲君。權臣裡克【1】未等獻公下葬,即弒奚齊於喪次。荀息又立奚齊弟悼子【2】,裡克不服,竟弒新君於朝上。荀息抗爭不過,亦身死於亂中。裡克等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爲君。重耳見晉國局勢動盪,形勢頗迷,決定暫不回國。裡克遂公子夷吾於樑。夷吾亦見晉國爭鬥慘烈,內亂不止,故決定以汾陽邑爲餌封裡克,作爲內應;以晉河西之地賂秦國,引爲外援。故秦穆公發兵送夷吾如晉,是時齊桓公聞晉內亂,也率諸侯入晉,與秦俱立夷吾,是爲惠公。惠公並非守信之人,得位之後,立即翻臉,對內不與裡克封邑,反奪其權,又恐生變,賜死裡克,大誅權臣;對外拒割河西地給秦,引起秦國不滿,國人也多有不服。惠公四年,晉國饑荒,求援於秦,穆公不計前嫌,行“泛舟之役”,接濟晉民。至五年,秦國受災,請粟於晉,惠公不講信義,反而乘機舉兵伐秦。穆公大怒親自將兵大敗晉師於韓城,虜晉君。後經穆公夫人(惠公姐)多方周旋,且質太子子圉【3】於秦,惠公方纔得釋回國復位。惠公十五年,晉惠公卒,子圉亡秦而歸晉,秦怨其亡歸,又恐似其父而無信,穆公迎公子重耳於楚地,使兵送重耳歸晉即位,是爲文公。文公果斷斬殺子圉,滅其黨羽,內得趙衰【4】、狐偃【5】、先軫【6】等一干賢臣相輔,外有西秦穆公相助,很快穩定了國內局勢,爲晉國的復興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晉國自建國以來,宗室之間的鬥爭過於殘酷,廢君遷都之事屢有發生,一些臣子借擁立之機,攫取權力,發展自身勢力。獻公死後,裡克兩弒其君,致使公子重耳不敢回國,就充分證實了當時晉國的權臣實力異常強大,君權業已受到巨大的挑戰。自古以來,賢明的君主指導、駕馭羣臣的手段主要就是刑、德兩種,刑就是處罰殺戮,而德就是賞賜獎勵。懼怕殺罰而追逐獎賞是人之常情,故君主若能善用刑、德二法,定會在羣臣中樹立威信,藉以掌控政局。但如果有權臣存於君側,對於厭惡的人,其能從君主那裡得到懲罰的權力而加以處罰;對於喜歡的人,其可從君主那裡得到獎賞的權力而加以賞賜,如此臣民們就會敬畏實行賞罰的權臣,而輕視自己的君王。此時,君權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君主反被臣子所控制,春秋末年晉國的滅亡不在於外患,而在於內憂。權臣衆多,又分數黨,長年爭鬥,致使君權旁落,是晉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秦穆公三置晉君,聖功赫赫,使其身入五霸,名炳千秋。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穆公擁立賢主重耳於秦之東鄰晉國,使得晉國得以復興,這就爲秦國入主中原平添了一個巨大的障礙,後經幾番爭奪,秦雖得歧、豐形勝,終不得越晉而獨霸中原。直至數百年後,范雎遠交近攻之策的出現,這一困局方纔被徹底打開。

——————————

【1】裡克(?~前650年),嬴姓,里氏,名克。春秋前期晉國卿大夫,晉獻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的堅決擁護者,能征善戰的統帥。

【2】悼子,均爲晉獻公子。

【3】子圉(生卒年不詳),晉惠公子。

【4】趙衰(?~前622年),嬴姓,趙氏,名衰,字子餘,一曰子餘,諡號曰成季,故史稱趙成子。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大夫,造父的後代。

【5】狐偃(生卒年不詳),晉文公時重臣,通謀略。

【6】先軫(?~前627年),姬姓,先氏,名軫,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著名軍事將領。初爲下軍佐,後升爲中軍元帥,掌握國政。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2月10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六 發機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九六 韜第三 謀攻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六 發機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三 略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五 北制之戰第七 韓非子解空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一 秦殤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邯鄲之戰說服力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一 序言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六 金剛經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 廟算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三 國演義第七 韓非子第八 墨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三 荀子第九 項羽分封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一 序演繹法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六 金剛經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三 國志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三 國志第二三 國志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三 略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七 取捨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孟子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一 暗度陳倉
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六 發機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九六 韜第三 謀攻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六 發機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三 略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五 北制之戰第七 韓非子解空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一 秦殤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邯鄲之戰說服力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一 序言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六 金剛經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 廟算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三 國演義第七 韓非子第八 墨子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三 荀子第九 項羽分封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一 序演繹法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六 金剛經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魏武揮鞭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三 國志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三 國志第二三 國志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三 略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七 取捨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孟子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一 暗度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