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嶺南烽煙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蜀中劉備早在僭位稱尊之前,便將魔爪伸向了南方的交州——遣趙雲、陳到爲將,李嚴爲督軍,自牂柯郡沿象水南下,直取鬱林。

這時候漢室分故交州爲交、廣二州,任命原交趾太守士燮爲交州刺史,零陵名士賴恭爲廣州刺史。且說蜀軍殺入交州,士燮率軍抵禦,結果在鬱水南岸遭逢慘敗,李嚴趁機往說,士氏被迫歸降。

士氏的勢力並不僅僅囊括整個交州而已,就連廣州的合浦、南海二郡也在士燮之弟士壹、士武的掌控之下,於是乎“咔嚓”一聲,南海沿岸就全都姓了劉了。

蜀軍平定交州,復取廣州,賴恭手裡光剩下了蒼梧、始興二郡,乃聚合二郡之兵抵禦。誰料想蒼梧太守吳巨素與賴恭不和,又與劉備有舊,竟然發動政變,驅逐賴恭,倒戈以迎劉備。

於是只剩下了一個新從荊州劃歸廣州的始興郡,郡守爲吳人錢盈,拼死據守洭浦關,好不容易纔算是打退了蜀軍的進攻。

到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也終於反應過來啦,洪、湘二州受命各點兵馬,以黃忠爲綏南中郎將,率軍出洭浦關而抵南海。黃忠一開始進展得挺順利,擊敗南海兵馬,斬殺太守士武,但隨即在攻打郡治番禺的過程中遭到陳到突襲,損兵折將,退歸始興。

戰鬥的過程是四個月前纔始反饋到洛陽的,黃忠指出交、廣之地過於溼熱,火藥大多受潮,無法使用。而且就連弓弦都變得疲軟,箭羽溼潤而沉重,導致所射不及遠。他說蜀兵實耐苦戰,又有熟悉地理的士氏之卒爲其先導,朝廷兵馬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佔據上風。裝備再一出問題,失敗也是情理中事。

——我不是要爲自己的戰敗撇清哪,末將就在始興郡內靜候捕拿上洛的檻車——但倘若上述問題不能得以解決,換了誰來都還是一個“輸”字。

天子得報,便即召聚羣臣商議,太宰荀公達建議暫時固守始興。重整兵馬,且待沅州徹底收服了武陵蠻,洪州也羈縻住了山越,乃可三道出兵,再加上東海水師。以雷霆萬鈞之勢復奪交、廣。天子允奏,隨即問道:“黃忠可續用否?”

是宏輔站出來爲黃忠做保,說:“黃漢升荊襄名將,敦壯勇毅,足堪大用。即此戰所敗有自,非忠之罪也,願陛下毋苛責之,使其知恥而後成功。”天子點點頭。繼續再問:“錢盈可續用否?”

戶部侍郎顧雍奏道:“錢盈溢之,此雍鄉人也,可爲太平宰。難爲邊邑守。”那意思,這人政務本事還是有一些的,但缺乏統軍御將之能,不合適放在對敵的第一線。

天子說那就換個人當始興郡守吧。是宏輔遂推薦臨川郡守陸議,說陸伯言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介文弱書生而已,其實胸中大有丘壑。昔日輔佐太子平徐、張之亂,便可見其才具。

朝廷主要的應對策略大抵如此。然而黃忠的建議傳至兵部,卻不由得諸葛孔明動起腦筋來了。自沅、湘、洪、閩等州南下交、廣。道路險狹,沿途戶口稀少,勢必難以調動大軍往徵,後勤運補也困難重重。他一方面知會工部,要求休憩這四州南部的幾條主幹道,另方面則着手研究優化武器裝備的問題。

正如黃忠所奏,南方溼度大,火藥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受潮,故而想靠火器來對敵蜀軍,恐怕不大現實,那就只有想辦法提升或者僅僅維持冷兵器的威力啦。諸葛亮跑去跟師父是宏輔商議:“黃漢升雲蜀軍耐苦戰,若欲與之敵,唯驅蠻、越之卒也。然蠻、越本無紀律,不識軍陣,且非我族類,必懷異心,可徵用一二千人,多則反亂。官軍短兵相接,難侔蜀軍,唯以箭雨密射,或可破之。然南方溼熱,弓臂、弦易疲,箭羽溼重,難以及遠……”

這年月的弓具主要爲竹、木複合,以膠相黏,在中原等溼度較低的地區尚可運用無礙,跑去南方溼度較大的地區,各種毛病就層出不窮了。首先就是脫膠的問題,無論以皮革還是魚鰾熬成的黏膠,受潮都會降低黏性——弓臂還好說,大多外塗以漆,可以防水,只要注重保養,一般不會出太大問題;然而箭羽脫落那就比較難以解決了。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以獸筋爲弦,受潮後容易疲軟,使得彈力不足。固然一般情況下弓弦也都要解下來,藏於弦袋之中保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潮,但問題一場仗打個數時、半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你又不可能臨戰才綁弦,不可能戰中少歇就把弓弦解下來,所受影響依舊不小。

即便在中原地區,在長期陰雨天氣之後(且不說雨中),弓箭的威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三個問題還在箭羽,箭羽受潮後會變得沉重,一方面不便及遠,而且導致前後配重不等,更容易偏轉方向,影響到射擊精度。

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或者起碼解決一兩項吧,才能夠在短兵相接不敵蜀軍的前提下,嘗試以遠射武器來扳回局面。

是宏輔前一世是歷史迷,也是古代軍事的愛好者,對於武器裝備是有其獨到認識的——“發明”馬蹬、火藥,就是他對這時代軍事技術的劃時代貢獻了。但只可惜他並沒有系統地研究過各時代的冷兵器,也缺乏理科知識,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沒辦法直接指點諸葛亮,只能嘗試着點出解決問題的方向來罷了。

“吾聞潮溼處,非止交、廣也,蜀、沅、湘、洪、閩亦然。尤閩東臨海,氣候或與交、廣同,乃可訪之,探詢解法。”你去找找有沒有閩州出身的弓匠或者將領。問問他們有什麼解決的方法沒有——難道閩州打仗就乾脆不用弓箭了嗎?不大可能吧。

此言貌似有理,其實很想當然,諸葛亮接連尋訪了好幾天,最終卻還是空着兩手回來了。朝廷新設的閩州,大致等同於後世的福建省。原本不過會稽郡南部而已,偌大地區只設半個郡,可見開發程度有多低,戶口有多稀少了。東漢建安以前,福建地區僅有一縣,名東治。或稱侯官,孫策入會稽時,侯官縣長商升助王朗以抗孫氏,孫策遂先後任命韓晏和賀齊爲會稽南部都尉,率軍往徵。一直到建安六年。也就是孫策遇害的那一年,賀齊才終於討平商升,遂分設漢興、南平、建安三縣,官家記錄在冊的還不足五千戶、兩萬人口。

因爲開發較晚,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讀書人,更別說爲吏做將者了。在此地用過兵的只有韓晏與賀齊二人,然而韓晏爲商升所敗,戰死沙場。而賀齊則在建安十五年參與了徐忠、張剛之亂,爲陸議所破,兵敗自殺。至於所謂閩州出身的制弓匠人。類似生物貌似過去從來也不曾存在過……

好在孔明辦事精細,又有是宏輔爲其靠山,且深得天子寵信,可謂手眼通天,最終竟然被他尋着了幾名曾隨賀齊南征過的江東老卒。這些老卒也參與了張、徐之亂,戰敗後爲陸議所擒。獻俘安邑,被髮配去煤礦做工。諸葛亮將其赦免。問以閩州之事,得到的結論是:

彼地雖然潮溼。弓箭的威力大打折扣,但除沿海地區外,多爲山地、丘陵,道路險狹,於中作戰,本來就短兵相接的時候多,弓箭遠射的機會少。況且閩地土著雖然悍勇,武器裝備卻實在太差,正面交鋒,江東兵佔據絕對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去考慮恢復弓箭在乾燥地區的威力啊。

當地土著,本身是不用弓箭的,據說部分族羣以投擲石塊作中程攻擊,部分族羣會使用一種吹箭,投石最多二三十步,吹箭的距離更短,根本無法作爲弓箭的替代品。

好在當諸葛亮前來向是宏輔稟報他的調研結果的時候,經過數日間的冥思苦想——其實不是在設想,而是在回憶——是宏輔又有了新的指引方向。他記得在《夢溪筆談》中有所記載,降羌李定曾向宋廷獻“神臂弓”(其實是偏架弩),此物“以桑木爲身,檀爲秢,鐵爲蹬子槍頭,銅爲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爲弦……”

據說這“麻繩扎絲”的弦,相比以獸筋爲弦,受空氣乾溼度影響較小,乃以此法授之諸葛亮,要他去試驗、研發。諸葛亮大喜,同時也向是宏輔稟報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弟子忖之,今弓箭既不便用,射程近,唯以密射爲補。今之連弩,一引而發,不過二三矢而已,古書有言五矢者,若能復之,可代弓箭也。亮欲試作之,先生以爲若何?”

啊呦,是勳心說諸葛亮要造連弩!諸葛連弩,史有明文,名傳千古,料想是一定能夠發明得出來的。當即撫掌,衷心讚歎:“吾甚欲觀孔明之連弩也。”

其實連弩這東西古已有之,而且應該細分爲兩個類型,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連弩”,一引弦而數矢齊發,第二種應該稱之爲“連發弩”,是指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上弦,以反覆擊發的弩具。要是用後來的火器來作類比,連弩相當於可同時擊發的多管火銃,而連發弩就是機關槍了。

那麼所謂的“諸葛連弩”,究竟是連弩還是連發弩呢?因爲晉代便即失傳,後世故乃爭論不休,但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是指連發弩。因爲連發弩就技術而言比連弩要複雜,堂堂諸葛孔明,怎麼會去發明簡單的玩意兒呢?而且玩意兒太過簡單,就算他發明出來,也很難獨享大名呀。

故此是宏輔今晚召孔明過來共食,問他:“前日與吾所言之事,若何?”就是在問,你連弩究竟研究得怎麼樣了?出成果了沒有?諸葛亮畢恭畢敬地回答道:“略有所成,然尚須時日也。”我已經有眉目了,但距離徹底完成,乃至可以列裝部隊,還需要更豐裕的時間才成,老師您先別急。

是宏輔微微而笑:“吾今得一人,或可資益孔明也。”於是便將召見馬鈞之事,前後端底,備悉道來。他說我聽說過此人,年紀雖輕卻頗善機巧,而且他自己也說了,乃是爲了機械製造纔去鑽研的算學——“天下尚未底定,兵事不可延挨,故吾以爲,與其用之度部,未如從之孔明也。”

諸葛亮雙眼一亮,說竟然還有這般人才,自學而成的數算比我都要強?那可真值得見他一見。我明白老師您的意思了,我這就去向吏部打招呼,讓他們把這個馬德衡分配到我兵部來!(未完待續)

第2章 初晤諸葛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6章 我主不見第22章 太白蒼蒼第2章 據蜀自立第16章 奮死報國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章 內科聖手第10章 天下英雄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6章 皆不可用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章 下車立威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3章 春心乍動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章 西進東歸第9章 大山在前第2章 夏侯仲父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1章 儒者之心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3章 豈可無馬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5章 難兄難弟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2章 安漢之志第8章 紅臉白臉第6章 此鬍匪也第23章 擒賊擒王第4章 不肖之子第9章 驚雷投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8章 子以母貴第4章 原力之理第9章 先實關中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8章 長沙張羨第27章 敗絮其中第8章 不共戴天第4章 夢中殺人第20章 忙中得閒第8章 志不可奪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章 九江處士第13章 口舌之間第17章 命促早終第4章 無米之炊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5章 同林之鳥第3章 納頭便拜第5章 驅散病患第15章 生而異象第4章 真正小人第11章 首鼠兩端第9章 請救無辜第24章 取質三韓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建藩封國第13章 深肖乃父第26章 甄氏佳婦第15章 難兄難弟第9章 漢家法寶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東海都尉第5章 小人挑唆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章 苴鉏去之第9章 爲國殺賊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5章 毋受其蠱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5章 異度所遣第6章 紙上發明
第2章 初晤諸葛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6章 我主不見第22章 太白蒼蒼第2章 據蜀自立第16章 奮死報國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章 內科聖手第10章 天下英雄第32章 羌胡雜虜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8章 無禮冒犯第6章 皆不可用第32章 曳尾泥塗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章 下車立威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3章 春心乍動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章 西進東歸第9章 大山在前第2章 夏侯仲父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1章 六氣之毒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1章 儒者之心第34章 以兵做賊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4章 婚宴驚魂第23章 豈可無馬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5章 難兄難弟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2章 安漢之志第8章 紅臉白臉第6章 此鬍匪也第23章 擒賊擒王第4章 不肖之子第9章 驚雷投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5章 新野之宴第28章 子以母貴第4章 原力之理第9章 先實關中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0章 揮斥八極第28章 長沙張羨第27章 敗絮其中第8章 不共戴天第4章 夢中殺人第20章 忙中得閒第8章 志不可奪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章 九江處士第13章 口舌之間第17章 命促早終第4章 無米之炊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5章 大地爲球第15章 同林之鳥第3章 納頭便拜第5章 驅散病患第15章 生而異象第4章 真正小人第11章 首鼠兩端第9章 請救無辜第24章 取質三韓第19章 嶺南烽煙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9章 城下大戰第9章 建藩封國第13章 深肖乃父第26章 甄氏佳婦第15章 難兄難弟第9章 漢家法寶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東海都尉第5章 小人挑唆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章 苴鉏去之第9章 爲國殺賊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4章 蘭臺藏書第26章 釣橋無益第15章 毋受其蠱第22章 天下太平第28章 子以母貴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5章 異度所遣第6章 紙上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