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擅出奇兵

翌日晨,中書令是勳上奏魏王曹操,請聚重臣議事。

魏家制度草創,亦不敢比附天子,所以沒有上朝那麼一說。平日各臺、省分別理事,將結果彙報給曹操,最終定奪。宰輔五日而一聚議,曹操總會參與,最初的位置是在中書檯,其後因爲國君摻和已成慣例,所以移至王府外堂——總得臣就君,不能讓君就臣不是?此外逢有大事,宰相亦得上奏,臨時朝議。

因爲是臨時通知,所以各臺、省的重臣必須先安排好手裡的工作,然後從各自衙署乘車馳往王府,陸陸續續的,直到近午時分方纔聚齊,包括宰相——也即三臺的長官與副官之一——以及宗正、秘書、門下三省的主官,部分清要參議之臣,總共十餘位。曹操早就在後面等着了,得報羣臣皆至,乃疾步趨出,尚未坐穩,先問是勳:“宏輔急奏,所議何事?”

是勳拱手道:“亂事。”

曹操聞言一愣,心說若真有亂,確實應當召集羣臣會商,問題我沒有接到奏報啊,還是說對於宜春之亂,是宏輔又有什麼新的想法?當即問道:“何亂也?”

是勳表情嚴肅地回答道:“臣昔守河東,於壺口山建坊採取石炭(煤),後聞往往以徒隸、胡奴以充坊工……”說清楚了是“後聞”的,跟我在任時候關係不大——“前日胡工暴亂,挾裹餘衆,謀歸朔州,須早平定,以免滋蔓。”

荀攸聞言不禁皺眉:“吾未得報。宏輔何以知之?”地方上出了亂子,理論上就該由地方長官先報至尚書檯,如今我還一點兒信都沒有聽說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是勳扭過頭去,朝荀攸微微一點:“實不相瞞。其坊主名曾二狗,爲昔勳所命者也,坊既歸郡,乃授百石之吏。今其坊亂,彼乃逃依於勳,是故知之——料郡縣之報。一二日內亦當至矣。”

曹操便問:“其人見在何處?”是勳答道:“彼既爲吏,工亂而不能止,受瀆職之罪,已下獄矣,可命御史理斷。然小亂不平。恐生大亂,故急奏大王,遣將剿殺。”

中領軍、散騎常侍韓浩問他:“可知亂胡之數?”是勳答道:“詢之曾二狗,坊中原有胡工千餘、漢工百數,造亂者之數不得知也,但云皆爲挾裹……”韓浩等人聽了這話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好嘛一千多人,這亂子可不算小啦,估計普通縣兵難以撲滅。確實非得從中央調兵過去才成。

“彼果北上,而非南下耶?”

壺口山與安邑同屬河東郡,直線距離還不到三百里地。倘若亂胡南下,急行軍三五日便可抵達都畿,那就不是癬疥之禍啦,恐怕釀成腹心之患。好在是勳回答說:“確乎北上矣,計其時日,或已入朔州境——若彼南下。安有奏尚不至之理?”他們要是真敢往南殺,跟曾二狗逃亡同一個方向。那曾二狗就未必能夠趕得及在奏報到來之前,先跑我家裡來啦。

隨即他轉向曹操。先將手中笏版放至膝前,然後伸手解纓,摘下樑冠來:“既爲臣之所薦,致釀此亂,臣不得辭其疚也。”摘帽子倒未必是要辭職,只是以此動作來表態:我有罪,甘心受罰——不過就理論上而言,並沒有罷官解職的道理吧,申斥、記過、罰俸、降等,如此而已。

曹操一擺手:“宏輔守河東,建安初年事耳,今十餘載矣,況所薦不過一小吏也,安得有罪?”你趕緊把帽子戴起來吧,不用假惺惺地這般表態。是勳暗中舒了一口氣,但還不着急戴起樑冠,卻光着腦袋朝曹操一揖:“若無前因,安得後果?勳請出巡朔州,爲大王平定之,以贖前愆。”

這是關靖給他出的主意,說你不如趁着壺口山胡工叛亂的機會,請求率軍征剿,就此離開安邑一段時間。說不定你前腳一走,曹操後手就宰了孔融呢,則你遠在數百里外,一時得不着消息,等得着消息的時候孔融腦袋已經掉了,你再趕回來哭他兩聲,那事兒也就過去啦——“正所謂福禍相依者也。”這回出的亂子,跟你有脫不開的關係,可若真能因此而躲過孔融之事,那也挺值當啊。

壺口山煤礦本是是勳最早建起來的,曾二狗勉強算是他的門客出身,他還曾經一度擔任過朔州刺史,在御胡方面頗有建樹——你說這會兒不派是勳去處理此事,還有更合適的人選嗎?估計曹操有七八成定會準其所奏。

然而曹操聞言,卻突然間咧嘴一笑:“宏輔亦信佛乎?”“前因後果”之類的概念,雖然中國古已有之,但要等到佛教傳入以後,纔有了比較明確的用詞和說法——說白了,“因果論”屬於舶來品,在這個佛教初東,尚不昌盛的年代,知道的人並不太多,會拿來說理的更是寥寥無幾。

不過曹操也就隨口一問,並沒打算尋求什麼答案——是勳信不信佛,關他屁事?就算是勳信了五斗米道,只要不信太平道,那都無關緊要——隨即便道:“宏輔爲孤之重臣,豈可輕離都邑?”

關於這一點,關靖、逄紀他們也早就想到了,終究亂子目前還不算大,千餘人的暴亂,要是距離安邑再近點兒還好說,眼瞧着越跑越遠,有必要派中書令出馬去平定嗎?這不是牛刀宰雞嗎?就算規模比之大上將近一倍的宜春之亂,要不是曹昂正好距離不遠,曹操也不可能聽從陳羣所奏,任其爲三州都督,前去征剿啊。

所以下面就該是勳擺理由,講道理,堅持要自家出馬啦。一則他的理由夠充分——恐怕如今朝內再無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二則可以用“將功贖罪”的理由來演演苦情戲——你曹操總不能不讓是勳解此心結,從而永遠內疚下去吧;三則麼,以是勳的口才,要說服曹操也不見得有多繁難。

可是沒想到是勳才待開口,曹操卻突然轉過頭去詢問韓浩:“夏侯蘭見在離石否?”韓浩點頭:“所部胡漢精騎四千,足堪用矣。”

夏侯蘭爲夏侯氏疏族子弟,所以老家在常山而非沛國,他曾經跟隨是勳鎮守過河東、朔州,現任西河都尉,駐軍於郡治離石以北數百里外的屯所,以備胡擾。壺口山的叛胡若然北上朔州,離石這道防線是很難繞過去的,若使夏侯蘭就近進剿,倒是相當方便。

這一節是勳當然也提前想到了,便即揚聲道:“叛胡千數,原不足慮,然恐連接塞外,若朔北之胡與之呼應,恐非夏侯蘭所可應對。當遣一大臣爲其督也。”言下之意,光靠夏侯蘭這麼一名中層武將,恐怕難平此亂,你還是得把我給派出去。

曹操手捻鬍鬚,沉吟少頃——是勳心說你還有什麼理由不放我去嗎?趕緊提出來,我好逐一給你駁嘍。然而就見曹操突然間嘴角一咧,面上隱現笑容,隨即站起身,幾步來至是勳面前,一彎腰,把他放在膝前的樑冠給撿了起來,雙手遞與:“孤不怪卿,卿何必自責若是。”

是勳趕緊也站起來,雙手接過樑冠。隨即曹操伸出右手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柔聲問道:“若孤使子文統衆剿賊,卿以爲若何?”

是勳當場就蒙了——啊呦,這可完全在我等算計之外啊。曹操竟然想把這活兒派給曹彰……論身份,曹彰雖僅廣衍長,終究是魏王公子,有資格統領夏侯蘭;論親疏,派兒子當然比派大臣更可放心;論名望,剿賊不同於詩會,曹彰素有勇名,又鎮守地方,貌似確實比自己更爲合適。然而最重要的,曹操難道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考察一番曹彰的能耐嗎?

此前曹昂在洪州,雖然名義上收復二縣,實際連根賊毛都沒見着,打得非常之難看,曹操幾乎暴怒——我曹孟德之子竟然不懂軍事,其不肖乃父竟致若是也!所以得着個機會可以考驗曹彰,順便爲自己找回點兒面子來,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難道說,曹子文確實也有機會嗎?

倘若換了旁人,是勳尚可一爭;倘若雖命曹彰,但國中並無爭嗣事,他也還有機會;要不然曹操臨時起意,隨口而言,亦可諫阻。問題曹彰爲曹操之子,有機會做繼承人的,曹操想趁機考察這個兒子,難道自己還能阻攔不成嗎?除非曹彰本不成器,勝算渺茫——但事實與之正好相反啊。況且曹操特意跑自己面前來,溫言諮詢,在這種態度之前,自己還怎麼好意思反對啊?

是勳暗中苦笑,尚未來得及回答,旁邊韓浩、史渙先表了態:“子文公子素有大志,又擅軍務,可也。”是勳心說不會吧,難道連你們倆貨也上了曹彰的賊船了?這還真是武夫找粗漢,王八綠豆看對了眼……

於是他只好以疑問的口氣,猶豫地詢問曹操:“大王視子文公子如此之重耶?”言下之意,你重用曹彰,會不會影響到其他兒子的心情和地位?曹操“哈哈”大笑:“無傷也,試之耳。且與三月,若不能平,再遣宏輔往。”我就給他三個月的兵權,成不成的,且看那小子的本事。

此事即成定案,是勳當晚返回家中,與關靖、逄紀商議,二人也皆愕然:“魏王真擅出奇兵者也。”看起來這條道路走不通啦,咱們只好另想辦法,讓你暫時離京,以避厄難。(未完待續)

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0章 是郎才盡第22章 養虎貽患第4章 渾人心思第6章 督郵行縣第28章 長阪坡前第3章 益州可入第24章 天險閣道第27章 孟堅識淺第4章 海東來去第33章 青囊何在第6章 嫌隙已生第6章 紙上發明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2章 壯當封侯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6章 管他何人第8章 選士之策第23章 刺客奇才第8章 木蘭何人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2章 鄉野土產第9章 亂軍之計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2章 唯纔是舉第6章 王異國生第7章 圓周幾何第7章 欲取先與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1章 異獸逞兇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章 如有勳在第5章 大國小鮮第21章 慮勝慮敗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3章 幼平奮威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家事難斷第28章 江南俊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4章 再作馮婦第4章 真正小人第26章 往徵不難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疏於職貢第1章 兩面三刀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2章 防微杜漸第5章 王中國死第16章 後史先見第7章 欲取先與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察考諸子第12章 人心不足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8章 懸危之計第6章 嚴其考法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叔孫制禮第32章 羌胡雜虜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0章 海隅神威第28章 馮翊遺珠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4章 將相不和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7章 命促早終第9章 天子所賜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4章 鳳雛之謀第6章 尊者一諾第2章 謀士之責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章 官渡鏖兵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6章 陽平之戰
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0章 是郎才盡第22章 養虎貽患第4章 渾人心思第6章 督郵行縣第28章 長阪坡前第3章 益州可入第24章 天險閣道第27章 孟堅識淺第4章 海東來去第33章 青囊何在第6章 嫌隙已生第6章 紙上發明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2章 壯當封侯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6章 管他何人第8章 選士之策第23章 刺客奇才第8章 木蘭何人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5章 同林之鳥第12章 鄉野土產第9章 亂軍之計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2章 唯纔是舉第6章 王異國生第7章 圓周幾何第7章 欲取先與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1章 異獸逞兇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章 如有勳在第5章 大國小鮮第21章 慮勝慮敗第20章 欲效定遠第23章 幼平奮威第21章 暗夜驚魂第9章 家事難斷第28章 江南俊才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5章 烽煙四起第14章 再作馮婦第4章 真正小人第26章 往徵不難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章 疏於職貢第1章 兩面三刀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2章 防微杜漸第5章 王中國死第16章 後史先見第7章 欲取先與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察考諸子第12章 人心不足第30章 不可迷失第19章 難從死志第28章 懸危之計第6章 嚴其考法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0章 叔孫制禮第32章 羌胡雜虜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0章 海隅神威第28章 馮翊遺珠第28章 無禮冒犯第14章 將相不和第31章 請教後進第17章 命促早終第9章 天子所賜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4章 鳳雛之謀第6章 尊者一諾第2章 謀士之責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6章 爲人難哉第25章 異度所遣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4章 高陵之變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章 官渡鏖兵第36章 何言德行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0章 欲效定遠第16章 陽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