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革命宣言

是勳引經據典,以證明堯舜禪讓、舜禹禪讓說法的不可信,對於這時代的人來說,那真是驚天動地之語,可是對於來自於兩千年後的他來說,那再正常不過啦。好在古文學派本來就多少有些疑古的風習,而且只尊孔子爲先師而非聖人,更重荀、孟等家之言,所以他的懷疑雖說使人驚悚,但還不到會被一棍子打成異端邪說的地步。

再者說了,以是勳如今的名望、地位,有幾個人夠資格跳出來質疑他?

至於劉協,雖然在皇帝羣中算是比較好學的,但在經義方面並無專長和建樹,加之是勳逐條分析古籍記載,邏輯相對謹嚴,口舌更是便給,天子不由得跟着他的步伐越走越遠,很快也就入了套兒,找不着北了。

眼瞧着“堯舜禪讓”已成畫餅,劉協只好提出“舜禹禪讓”來,說關於這條,你也有什麼反證嗎?是勳不禁笑着回答,堯舜禪讓尚有文獻記載,雖然多不靠譜,起碼還算一家之說,而舜禹禪讓嘛——嘿嘿,僅僅跟在堯舜禪讓後面,偶一提及罷了。那麼既然已經擊破了堯舜禪讓,舜禹禪讓自可不攻而破。

況且就人情事故來說,傳位女婿尚有可說,傳位給仇人——陛下您有這般大度器量嗎?

“《孟子.萬章》雲,舜‘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且言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乃知所謂禪,天命所移。非人君自主,夏後、殷、周,安有異耶?”

孟子引用孔子的話說了,所謂堯舜禪讓,其實跟夏、商、週三代改朝換代是同一個性質。由此可知,即便名之爲“禪”,其實也只是指天命的改換而已,不是君王主動把寶座讓給他人。“是故禪或有之,而非讓也,所謂禪。其實——”說到這兒,故意一頓,瞟了劉協一眼。劉協果然好奇,追問道:“其實何也?”是勳一拱手,大聲說道:“其實非禪讓。而亦二字,乃——‘革命’是也!”

劉協聽到這兒,不禁微微一個哆嗦,隨即腦筋一轉,乃大喜請問道:“是卿所言,開朕茅塞,未知可能成之於文,宣告天下耶?”

以郗慮爲代表。大家夥兒都明着暗着勸我把大位禪讓給曹操,如今你是宏輔滿腔忠悃,終於發現這禪讓的虛妄啦。那麼你能不能把剛纔跟朕說過的這些話連綴成文,宣示天下,讓世人都明白禪讓之非禮,禪讓之不可呢?

是勳暗中撇嘴,心說你丫真是白癡一個,我費了那麼多唾沫星子。你還沒有明瞭其中真意嗎?你還真以爲我是在爲你考慮嗎?其實禪讓這事兒本不存在,雖然就目前而言只有我說出了口。但真正聰明人早就不把它當一回事兒啦。在政治這個大泥塘中打滾兒的傢伙,有幾個還天真地相信這套溫文爾雅的鬼花樣嗎?

《魏晉春秋》中就記載。說曹丕篡漢之後,回顧羣臣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不就這麼一回事兒嗎?跟我取代漢朝有啥兩樣?要不是先奪了大權,再緊着逼,哪位天子肯主動把帝位給讓出來啊!

也就你劉協見識淺薄,外加身處局中,所以還抱有幻想罷了。好吧,且讓我來徹底擊破你這幻想!

所以是勳暫不回覆劉協的請求,卻從腰裡把笏版給抽出來了:“臣適才所言,皆經典也,或世傳百家名作,陛下當皆知之……”我剛纔舉的那些例子,其實你也都讀到過,只是沒有細想罷了——“近索蘭臺,尚得前代殘簡,中及堯、舜、禹事,可爲旁鑑。”

劉協說好,你再說來聽聽。

於是是勳就舉起笏版,開始大聲朗誦。

他剛纔說的那些都是經典,而且篇章完全,身爲經學家,除了偶爾幾部(比方說莊子的書),那是都應該能夠背誦的,所以張嘴就來,不必打小抄。下面誦讀的就不同了,都是犄角旮旯裡的故典,而且據是勳所說,只是些“前代殘簡”而已,有頭沒尾一兩句,所以未必記憶完全,得預先筆錄在笏上,好照着現讀。

那麼是勳都讀了些什麼呢?大致包含下列內容——

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帝堯爲舜所逼,而釋其位;禹流舜於蒼梧之野,死於是所,皇、英哭之,往收其骨;舜殺鯀,禹弒舜,報父仇也;等等……

部分內容確實是他從古代殘簡中翻出來的,後世無傳,他當時見着都不免嚇了一大跳。比方說歷來反禪讓的,都只說舜逼堯,禹逼舜,而竟然有殘簡記載“禹弒舜”,這可特麼實在太驚悚啦!

當然啦,也不能排除是所謂的“微言大義”。好比說趙盾被逐,趙穿襲殺晉靈公,所謂的良史董狐卻偏偏要記錄:“趙盾弒其君。”趙盾跑去辯解,董狐反詰道:“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就算不是你親自策劃的,這罪名也得安在你頭上,此爲大義!所以說了,倘若真的大禹逼舜讓位,放之以蒼梧之野,然後舜就在流放地掛了,按照上述邏輯,也可以直接說是禹殺了舜嘛。

其中還有一些,乃是勳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而特意僞造的。他確確實實翻遍了蘭臺,沒能找到象《紀年》的東西——果然在此之前就徹底失傳了吧——經過反覆斟酌,乾脆僞造了幾片竹簡硬塞進去。要知道這年月的考古手段還很落後,鑑定手段同然,更別說用什麼炭十四來確定年代啦。是勳翻到幾片用關東六國大篆寫就的殘簡,於是便依其形質,僞造數片,也模仿大篆寫就,然後在地裡埋幾個月,磨磨花,悄悄地揣袖子裡,就塞去了蘭臺某偏僻角落。果然隔了沒幾天,便有小吏如獲珍寶,跑來請功——您不是要我們找三代之前的資料嗎?這幾片簡上貌似有“堯”字、“舜”字,瞧着也挺古的,應該有用吧。

是勳接過來假裝解讀,隨即拍案“大喜”——“吾得之矣!”當場重賞了那名小吏。

僞造古籍,說起來很無恥,然而是勳卻一點兒都沒有精神負擔。一方面這年月搞僞造的人,哪怕是經學家,多了去啦,後世很多貌似古老的典籍,經過仔細考證,結果全都是漢朝人寫的……再說我也不算生造,只是把埋在地裡還沒有人見過的東西提前擺出來罷了,那算多大的事兒?

——你可以說我僞造文物,不能說我僞造古籍嘛。這讀書人的事兒,能算僞嗎?

好吧,且先不說僞造啥的,就那些可能真實的殘簡,是勳當時見着就挺驚悚,還害怕自己解讀有誤——固然可以當作禪讓不存在的證據,但作爲同樣對古史具備好奇心的他本人,還是希望能夠解其真意啊——可是如今誦讀出來,一門心思想讓是勳幫忙宣揚禪讓之不可取的劉協倒越聽越歡喜:“如此,果然是無禪讓也。”

是勳說對啊——“是故堯囚而崩,舜放而死,夏桀命盡南巢,商紂懸首白旗,幽王歿於犬戎,赧王死而地分,秦嬰、義帝爲項籍殺,王莽伏屍漸臺,孺子嬰死李鬆手……世無禪讓,天命是革,安有舊君失其柄而能得生者乎?!”

囉囉嗦嗦羅列一大堆,重點在最後一句:從來哪有皇帝失去權柄,還能夠苟活於世的呢?區別僅在於是被人直接宰了,還是遭到囚禁、流放後鬱鬱而終的。

劉協再怎麼傻,也終於聽出不對來了,雙眉當即一擰,面色驟然而變。他原本越聽是勳“論經”,身體就逐漸朝前傾,這會兒卻本能地往後一縮:“卿……卿其唬朕乎?”你是在恐嚇我嗎?

是勳腰板挺得筆直,仍然雙手捧笏,就此圖窮匕見:“陛下已失其柄,漢政已移於魏,如堯之命舜,而舜之命禹也,權臣在側,堯、舜欲垂拱而享天年,安可得耶?臣非敢唬陛下也,實示天之所警——陛下三思。”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曹後不能再裝聾作啞,緘口不言了,匆匆插嘴道:“令君毋得妄言,天子,吾父婿也,吾父安忍篡其位,況於弒乎?”

是勳一撇嘴:“舜爲堯婿,舅之可拋,而況婿乎?即父子之親,但失其柄,恐亦難全矣。昔趙主父內禪惠文,終於餓死沙丘,惠文豈梟獍耶?天無二日,世無二主,勢不得不然耳。”說着話偏過頭去,繼續恐嚇劉協:“陛下亦知,朝堂布列,莫非魏臣,都畿內外,莫非魏民,天心厭漢也深,人心離漢也久。如楚之移於西楚,豈項籍欲弒耶?項臣莫不欲弒也!即魏王寬宏,奈他人何?!”

你琢磨琢磨,魏國那麼多武將,誰把你放在眼裡?誰不想跟英布似的,砍了皇帝的腦袋去跟主子報功?而那些文臣呢?郗慮、華歆、曹德他們就不忍心看你死嗎?“陛下獨不念先帝之爲李儒所弒耶?”

劉協當場就懵逼了,突然間放聲大哭,眼淚鼻涕橫流,撲上來一把扯住是勳的衣袖:“是卿救朕!”(未完待續)

第4章 不肖之子第2章 兄弟鬩牆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3章 兩重要隘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9章 殆天授也第7章 吾青州人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6章 城頭箭書第4章 孤屯義士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六氣之毒第8章 願爲雲敞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5章 遷胡入幽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8章 陶牧拜表第8章 單家俗吏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1章 一字長蛇第7章 魏亦有亡第5章 白波谷前第14章 三不可立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4章 黑心煤窯第6章 自編自導第6章 寧我負人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9章 婦誦夫錄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2章 趙達彈狀第1章 禍起蕭牆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3章 郊祀天地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章 工商興利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4章 衣帶之詔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漢語拼音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1章 成都驚變第6章 竊玉老賊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5章 人生易過第8章 志不可奪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8章 不徵而徵第1章 分州荊襄第7章 逆天出師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4章 無奈竊國第9章 明察秋毫第24章 所以餌敵第4章 原力之理第17章 禍福所依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李代桃僵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6章 誰人祖道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1章 科考之弊第8章 破局關鍵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1章 成都驚變第9章 察考諸子第9章 見性成佛
第4章 不肖之子第2章 兄弟鬩牆第26章 良辰可待第24章 河內司馬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3章 兩重要隘第32章 天下第一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5章 千里之間第25章 汝國何在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9章 殆天授也第7章 吾青州人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6章 城頭箭書第4章 孤屯義士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1章 六氣之毒第8章 願爲雲敞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5章 遷胡入幽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8章 陶牧拜表第8章 單家俗吏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8章 矜功失節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1章 一字長蛇第7章 魏亦有亡第5章 白波谷前第14章 三不可立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4章 黑心煤窯第6章 自編自導第6章 寧我負人第11章 首鼠兩端第19章 婦誦夫錄第33章 賢良孝廉第12章 趙達彈狀第1章 禍起蕭牆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3章 郊祀天地第10章 明修棧道第2章 工商興利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4章 衣帶之詔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漢語拼音第32章 促膝對談第15章 名醫神針第11章 成都驚變第6章 竊玉老賊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5章 人生易過第8章 志不可奪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8章 不徵而徵第1章 分州荊襄第7章 逆天出師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4章 無奈竊國第9章 明察秋毫第24章 所以餌敵第4章 原力之理第17章 禍福所依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8章 捷足先登第14章 李代桃僵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6章 誰人祖道第31章 爾虞我詐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1章 科考之弊第8章 破局關鍵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1章 成都驚變第9章 察考諸子第9章 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