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漁陽豪強

衆人都將目光投向荀攸、郭嘉和是勳。是勳因爲思索不出答案來,一開始還有點兒惶恐,轉念一想——無所謂啊,想不出來就想不出來吧,輸給荀公達和郭奉孝又不可恥。

當然啦,即便沒有給曹操獻上正確的意見,他也不能始終緘默不言,多少得說上幾句,顯得自己也是有一定見解的,只是比荀、郭二人差點兒罷了……等等,其實也未必會表現得比他們差,我先緩一緩,等他們先說,完了再隨聲附和,亦無不可啊。我又是不回回都拾人餘唾,不至於因此而讓人看穿本相吧。

就聽郭嘉開口道:“薊城之守,在許子遠與逄元圖,二人實執袁氏之政。袁本初之歿,事有可疑,朝廷可行文問之,則二人必有以復也。即陳大兵境上,以待其復,即責以無禮,可伐袁尚。而兵陳境上,不申所助,袁譚必疑,疑而設備,則亦可相伐,無失朝廷之信。”

郭嘉的意思,先別表態幫誰的忙,咱先把兵開過去。袁譚一害怕,肯定要嚴加防備啊,那就有藉口打他了。然後再等薊城的回覆,不管對方說什麼,咱都能夠找到藉口,打完袁譚再打袁尚。一句話,反正目標是平滅袁氏,拿下幽州,那咱們倆都打成不成?

是勳一聽,你這主意有點兒玄乎吧?是不是把對方的實力判斷得太過不堪,而把自家想得太高了點兒?忍不住就反問道:“今彼兄弟欲交鬥其間,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若彼合一,恐難破也。”

他這是抄了原本歷史上郭嘉的故智。而且當初許攸奉了袁紹之命前來請成,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袁氏兄弟再如何不睦,他們也都不傻,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咱們要是不表態就直接殺過去。他們必然聯合起來應對啊,再加上袁熙、高幹,即便能夠打贏,其間也易生坎坷,這又是何必呢?幹嘛不拉一個打一個,方便離間於二人之間?

荀攸微微笑道:“吾意與奉孝同也。然正不必如此繁複。可即申朝命,使袁氏兄弟入許對質,彼必不肯來,則並伐之可也。”他的策略更乾脆,而且堂堂正正。比郭嘉顯得光明正大得多。你們不是互相攻訐對方反叛嗎?不是都想讓朝廷承認自家的繼承權嗎?那好,你們就都入朝來說說清楚。若不敢來,即爲抗命,大軍就此殺去,誰都說不出什麼話來。

是勳心說你更狠,真當袁氏如無物也。其實他應該順着郭、荀二人的話頭去應聲附和的,可是實在有點兒擔心,忍不住就要潑涼水——“袁氏故不足慮也。然彼東聯烏丸,若即召烏丸兵相助,恐朝廷不易平也。”就算袁家那幾個小子都不成器。袁軍也皆喪膽,你還得防着他們找外援啊,烏丸騎兵驍勇,曹家目前的騎兵數量還不足,想要戰而勝之,未爲易也。

曹操聞言。也不禁點頭:“此確實不可不慮也。”

荀攸笑道:“此易爲爾。袁譚久出於外,袁本初廢長之心。人皆知之,是譚不可繼明矣。而譚訴尚弒父。事雖未明,袁尚處嫌疑之地,其年又幼,亦不堪爲嗣也。本初尚有中子,朝廷何不允其爲繼?則袁氏必分,而烏丸未必來援也。”

是勳不禁眼前一亮——我靠,竟然還有這麼一招啊!

荀攸的意思,袁譚這個繼承人位置早就不穩啦,是個人都知道袁紹想要廢長立幼,所以朝廷不能承認他,更不能幫助他。袁尚呢?他本來就是小兒子(老三),又加上在老爹去世的問題上說不大清楚,自然也不能做繼承人。可是袁家不還有個老二嗎?咱們要是把老二袁熙給拱出來,認他爲袁家之主,袁譚、袁尚當然不服啦,高幹卻未必不服,而袁譚、袁尚兩個要是當不成明正言順的袁氏之主,也未必就能說動烏丸相助啊。

衆人紛紛表示贊同,曹操沉吟少頃,開口問道:“吾聞袁熙輕祿位而愛兄弟,若朝廷遣使往,彼不敢從,奈何?”袁熙這人沒啥野心,而且跟他哥哥、兄弟都不同,比較友愛,萬一他不肯當這個繼承人,那再好的計策,不都要落空了嗎?

是勳雙眉一皺,突然想起一事來,拱手告罪:“請丞相允勳密問奉孝二事。”我要私下跟郭嘉打聽點兒情報,請你點頭。曹操有些疑惑,但最終還是首肯了,說你去問吧。

是勳把郭嘉扯到一邊,低聲問道:“聞袁熙據漁陽雍奴、泉州及廣陽安次,共三縣也。以奉孝之所知,其三縣之政,實執於誰?”

郭嘉微微吃了一驚,心說這個情報知道的人很少,你又是從哪兒打聽來的?既然曹操已經點過了頭,他也就只好實言相告:“漁陽人王鬆。”是勳忍不住就得意地一挑眉毛,繼續再問:“有涿人劉子棄,奉孝知之乎?”他是得意了,郭嘉的眉頭可皺得更緊:“正在王鬆幕中——宏輔何以知之?”

是勳心說我從哪兒知道的?當然是從史書上讀到的啦。不過麼,瞧郭奉孝這眼神挺嚇人的,想想也是,他一搞情報工作的,得到某些隱秘的材料,恐怕除了曹操以外誰都沒告訴過,結果被個不相干之人一語道破,換了誰也會驚訝甚至是膽寒啊。不成,我得找個藉口,把事兒給糊弄過去,別讓郭嘉誤以爲我想插手情報工作——光插手情報工作也就罷了,而且自家還秘藏情報,不肯彙報給曹操知道,這罪過可大了去啦!

眼珠一轉,隨口敷衍道:“此許子遠昔日所言耳。”是當年許攸跟隨袁紹,才逃去幽州那會兒,他不是跑來請成嗎?我就跟他打問了一下幽州的情況,偶爾聽到的——“時已久遠,未審目下境況如何,故相詢之。”但那也是一年多以前的事兒啦,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情況仍然相同,所以要找你問問。

郭嘉似信非信,繼續斜眼瞟着是勳。然而是勳那點兒小心思,又怎麼可能讓他瞧出來,當下微微一笑,趕緊轉過頭去稟報曹操:“主公無憂,勳保袁熙必不駁朝廷之詔也。”

是勳爲什麼敢拍胸脯打保票呢?原因就在於他剛纔問郭嘉的那兩個人——王鬆和劉放。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在原本的歷史上與孫資齊名,都當了曹家父子祖孫多少年的機要秘書,做到中書監的高官。後來就是這倆貨在曹叡臨終前耍花樣,排斥了跟自家不睦的夏侯獻和曹肇,把司馬懿、曹爽拱上了臺——直接導致了其後的曹爽亂政和司馬氏篡政。

根據史書記載,劉放最初因戰亂而投奔漁陽豪強王鬆。這個王鬆是真正的地方實力派,手裡捏着三個縣——雍奴、泉州和安次。後來曹操平定冀州,劉放就勸王鬆降曹,於是王鬆獻上三縣——文書是劉放幫忙寫的,曹操一見是文采斐然啊,詢問捉刀人,就此把劉放召到身邊來做官。

這正是劉子棄的起家之途。

當然啦,這事兒是勳輕易未必想得起來,只是今天曹操召集開會,順便讓郭嘉講述了一下幽州的形勢,袁紹三子一甥各自的地盤兒,是勳聽說袁熙佔據着雍奴、泉州和安次,不禁腦筋一動——唉,這仨地名連在一塊兒,怎麼聽着有點兒耳熟啊?細一琢磨,終於想起劉放之事來了。

所以他先問郭嘉,袁熙在他三縣地盤上真能說了算嗎?真正掌握實權的人究竟是誰?郭嘉一提“王鬆”之名,是勳琢磨有戲,於是又問,有個涿郡人叫劉子棄的,在你搜集的情報當中,有沒有提到過?

一聽劉放果然在王鬆手下,是勳覺得這事兒基本上沒跑了。袁熙肯不肯接受朝廷詔令,那不是他能夠說了算的啊,得問過真正主事兒的王鬆,而根據原本的歷史判斷,劉放是內心向曹的,很可能還會勸說王鬆,趁機依附曹操。倘若說袁熙拒絕朝廷詔命,還在兩可之間,那麼王鬆勸他接受的可能性就有七成,劉放勸王鬆勸袁熙接受的可能性就有九成。

九成可能性唉,我賭這一把吧!

於是轉回身跟曹操打保票。曹操就問啦:“何所見而云然?”是勳瞟一眼郭嘉,微笑不語,那意思:相關絕密情報,還真不能在大庭廣衆之下講出來。

曹操瞧瞧郭嘉,又瞧瞧是勳,心說既然這二位已經統一了意見,而這主意最早又是荀攸提出來的——三大謀士都認同,咱們就這麼決定吧。於是分派職司,預做出兵的準備,然後散會,光把荀、郭、是三個人給留了下來。

是勳繼續扯謊,說我是曾經聽許攸提到過,掌握雍奴這三縣的實爲地方豪強王鬆,而王鬆麾下有一劉放,心向朝廷,因此袁熙就是一傀儡啊,只要劉放跟王鬆遞幾句話,自然不會拒絕朝廷所命。

因爲是臨時起意,所以這謊編得不大圓,萬一將來許攸歸了曹,曹操問起此事來,恐怕就要穿幫。不過也沒有辦法,只好等會兒下去再詳細思忖,預先設計好幾個彌補的方案了——倒是可以去向關靖和諸葛亮問問計,對他們就說自己有特殊的情報渠道,但是絕不能讓郭嘉知道。

曹操說這事兒還是不保險啊,最好誰能寫封信去聯絡那個劉放。荀攸和郭嘉都把目光投向是勳,是勳只好回答說,既然是我的判斷,那還是我寫信吧——主公可靜待佳音。未完待續

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1章 官場狡詭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6章 廊下故人第2章 據蜀自立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8章 後世來者第5章 漢家道微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章 夏侯仲父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屯敵必取第4章 不利曹氏第30章 以魏代漢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5章 定遠之功第6章 寧我負人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3章 河北棱堡第6章 平春豪強第8章 一死人耳第4章 夢中殺人第24章 軍功酬爵第3章 微末小技第6章 反攻序曲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3章 屠盡匈奴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2章 小枝槊頭第5章 霹靂高車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章 遼東來書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4章 未之聞也第9章 涼州用間第1章 劫後新生第13章 十命可受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3章 孝即是忠第9章 煮豆燃萁第30章 有害令名第9章 隔壁老王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9章 屯田小吏第9章 天子所賜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6章 歷史慣性第24章 三辭三留第3章 軍中校事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章 啖肉豪客第17章 立長立賢第9章 驚雷投箸第14章 倭使入覲第15章 黃鬚封侯第21章 舅傳婿也第26章 公仁僞書第3章 四方貴半第1章 禍起蕭牆第9章 周平王事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9章 自天而降第7章 圓周幾何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舅傳婿也第5章 府中密議第2章 載舟覆舟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0章 入漢摘桃第3章 鴻鵠之志第5章 谷口設伏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5章 席藁待罪第8章 囊中羞澀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9章 魏之必敗第2章 據蜀自立第2章 九江處士第14章 敝帚自珍第17章 巫山雲雨
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1章 官場狡詭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6章 廊下故人第2章 據蜀自立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8章 後世來者第5章 漢家道微第12章 劈章宮門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章 夏侯仲父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屯敵必取第4章 不利曹氏第30章 以魏代漢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4章 敝帚自珍第35章 定遠之功第6章 寧我負人第7章 吾無此癖第30章 亂世黃昏第13章 河北棱堡第6章 平春豪強第8章 一死人耳第4章 夢中殺人第24章 軍功酬爵第3章 微末小技第6章 反攻序曲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3章 屠盡匈奴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6章 釣橋無益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2章 小枝槊頭第5章 霹靂高車第12章 觀其決斷第3章 遼東來書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4章 未之聞也第9章 涼州用間第1章 劫後新生第13章 十命可受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3章 孝即是忠第9章 煮豆燃萁第30章 有害令名第9章 隔壁老王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9章 屯田小吏第9章 天子所賜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5章 陸梁冀州第22章 心痛之由第16章 歷史慣性第24章 三辭三留第3章 軍中校事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章 啖肉豪客第17章 立長立賢第9章 驚雷投箸第14章 倭使入覲第15章 黃鬚封侯第21章 舅傳婿也第26章 公仁僞書第3章 四方貴半第1章 禍起蕭牆第9章 周平王事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5章 嘴炮無雙第29章 自天而降第7章 圓周幾何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1章 舅傳婿也第5章 府中密議第2章 載舟覆舟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0章 入漢摘桃第3章 鴻鵠之志第5章 谷口設伏第17章 披髮叫天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5章 席藁待罪第8章 囊中羞澀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9章 魏之必敗第2章 據蜀自立第2章 九江處士第14章 敝帚自珍第17章 巫山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