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梳理屯田

連弩“震電、“烈風”得到天子首肯和賜名之後的第六日,晚間,馬鈞主動向趙爽請辭,提出來想要搬出去住。

馬鈞的理由是,自己身爲兵部吏,自有俸米,衙署也給安排了宿舍,再長久吃住在老師家裡,實在不象話——從來只有弟子向師父上束脩的,哪有老師管徒弟食宿的道理?又不是簽了半賣身契約的學徒工……

而且最近幾個月兵部的工作實在很忙,等回來又要做老師留下的大量算題,他身體也實在有點兒盯不住了……當然啦,馬德衡隨即表態,他不會怠慢了在數算方面的修行,並且逢有疑難,也會經常到老師府上來請益的。

趙爽緊盯的馬鈞的雙眼,半晌不言不動,倒瞧得馬鈞面紅耳赤,張惶地垂下頭去,只怕自己那點兒小心思早就被老師瞧破啦。果然,趙君卿最終長嘆一聲:“吾固知有今日也。汝可受我教,不能傳我學……”

我知道你真正的心思不在算學上,想要讓你傳我的衣鉢,恐怕勉強了一點兒……罷了,罷了,你愛怎樣便怎樣吧——“人各有志,汝即隨孔明去可也。”話說得有點兒酸——我最終還是沒能搶過諸葛亮啊。

其實馬鈞之所以辭別趙爽,堅持要搬出去住,主要在於他終於讀完了《物理初言》,尤其是最後一卷《雜譚》。那晚馬德衡掩卷擡頭,目光遊離於樑椽之間,不禁長長地吸了一口氣。他問自己:馬鈞啊馬鈞,你所追求的人生道路究竟該怎麼走呢?目標何在?不想此書倒驟然啓發心智,使他對自己的興趣和前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期望。

馬鈞所以喜愛機械製造,一是受亡父薰陶,其二或許亦有天生秉賦在起作用吧?但那也僅僅是興趣而已,他此前並不明確耍弄這些玩意兒究竟有何用處。修水車,因爲那是父親的心血,又爲族中所需;試造指南車,純粹只想復原古書中的隻言片語而已;損益連弩。乃上官所交付的任務……

他只是覺得,造一些別人想都想不到的東西出來很有趣,還可以體現自己與衆不同的價值罷了。

然而《物理初言.雜譚》中的各種猜想和描述,卻在他眼前敞開了一扇光輝而詭奇的大門。他終於明白,機械之於人類,究竟會產生何種作用——一切都爲了能!能夠製造出更加先進的機械來,放大人本能的能力,從自然中汲取更多的能爲人所用。人乃得安居,乃得溫飽,乃得近乎於大道!

我造機械,不是爲了玩耍,而要是對國家、對黎民百姓做出他人所無法企及的貢獻來。

尤其是,若能驅使天地自然之力,明日的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真是一想起來就使人熱血沸騰啊!諸葛亮曾經跟他說過,時人有駁《雜譚》者,稱:“能驅天地之力。豈非神乎?人而欲得爲神,不亦妄乎?”是宏輔回答說:“能驅天地之力者,聖也,而非神。五穀本非爲人所生,天地自生耳,神農、后稷獨能播植之,豈非聖耶?絲爲蠶吐,非爲人生,嫘祖獨能育之,抽絲織帛。豈非聖耶?人不可神,而可聖也,欲導世人爲聖,孰謂妄耶?!”

通過機械製造。通過研發新的技術,導人而近大道,最終成乎聖賢——此正我輩所當爲者也!

可是馬鈞卻實在沒有什麼時間遵循着這條光明大道前行。他原本向諸葛亮獻上礮車的修改圖,希望能夠在研製完連弩以後,繼續損益礮車,然而當連弩進入生產階段以後。孔明卻絕口不提此事,馬德衡被迫再度陷入武庫司的文牘之間。而且忙完一整天,下班以後,還得接受趙爽的再教育……

他從《物理初言》中獲得了很多新的思路,想要去印證,去研究,去製造,然而人生就是如此無奈,人本身的精力也實在有限……所以最終,他下定決心辭別趙爽,要去住集體宿舍。不管怎麼說,下班以後的時間還是應該由自己來支配啊。

可是馬鈞料想不到,他搬到集體宿舍後僅僅兩天,便又接到了諸葛亮的召喚。孔明首先告訴他,經過自己薦舉,吏部覈准,已經給馬鈞升職了,而且還是連升兩級,成爲比四百石吏。同時,馬鈞供職的部門也從武庫司,調整到了屯田司。

隨即諸葛亮就問馬鈞:“德衡知屯田否?”

屯田制度始於前漢,今天子起兵兗州的時候,是宏輔又獻屯田之策,以招撫流亡,恢復生產,充實府庫。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即收無主之地爲官地,命人墾殖,乃以兵法部勒。擱在後世,有點兒類似集體農莊,由官家提供牛馬、工具、種籽,並且分派任務,統一耕種,所獲大頭歸公,小頭自留。

無疑,這種集體勞動是缺乏積極性的,因爲種好種壞,結果相同,既餓不死,也留不下多少私人財產來。但對於亂世中的流亡之民來說,能夠吃上一口稀飯,苟延得生,那就於願已足啦,況且公家雖然拿走了收穫的大頭,卻不再有田主、豪強、官府的層層盤剝,對於底層民衆而言,生計反倒要好了許多。

軍屯和民屯的區別,僅在於前者以訓練爲主,耕種爲輔,後者以耕種爲主,訓練爲輔。前者是正規軍臨時種田,後者是主業種田的民兵。

天子還是一鎮諸侯的時候,便在兗、徐等州大興屯田,設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等職,秩比郡縣長吏,相當於在地方上新劃出大大小小不等的軍管區來。隨着勢力的膨脹,屯田制遂風行中原各地,到如今朝廷稅收的近四成全都來自於屯田。

去歲戶部侍郎溫恢溫曼基上奏,以中原初定,希望逐步廢除屯田制,把土地分給農人,使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編戶之民。天子下旨使羣臣共議此事,文吏多從溫恢之議,武將卻大多反對廢除屯田。

因爲三臺十二部制初設的時候,爲着屯田得糧大多軍用,所以直接把這套機構給劃在了兵部轄下,設屯田司主管。理論上,國家財政歸度部統籌,兵部要用錢糧也得先擬計劃,再向度部打報告,然而兵部既然攬下了屯田這一大筆財源,那就可以徹底拋開別的部門,而自行其事啦。

所以兵部攬屯田之收,度部恨得牙癢癢,管屯田之民,戶部也深感不滿,文吏們抱成團要廢此“惡政”……啊不,過時之政。可是兵部堅決不肯撒手,武將們更是對此建議相當厭惡——這天下還沒大定呢,仗還沒打完呢,你們就打算卸磨殺驢了嗎?

輔國曹子廉乾脆提出,屯田乃天底下第一善政,且追效周代井田之制,不但不能廢,還必須大力弘揚。你瞧把老百姓全都圈起來,以兵法部勒,既方便管理,又不容易出亂子,可有多省心,多踏實啊。咱們乾脆把全天下的土地除去公卿百官私有外,全都收歸官有,把老百姓都變成屯田民算啦!

此言一出,連天子都受不了了,當場呵斥他:“子廉不識民事,毋得妄言!”

當諸葛亮對馬鈞說到這件事的時候,也不禁笑出聲來:“是真無知識者也。然尚知公卿百官之田不可收國也——曹輔國坐擁良田數千頃,爲國戚之冠,若言收其田,恐彼先抽刀相向矣。”

他就是來攪局的,沒真想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屯田制,否則幹嘛不說把自家的田產先獻出來充作官田呢?

經過長久討論,最終的結果是基本認同溫恢所奏,在中原地區逐步廢除民屯,但部分地區,尤其是邊境地區的軍屯則絕不可廢。旨意既下,然後就是度部、戶部跟兵部的艱難談判了,幾乎是一戶人、一頃田都要討價還價。兵部抱怨說蜀賊覬覦在側,軍費尚無着落,你們要廢屯田,行啊,只要按我們的獅子大開口撥給錢糧就成。度部、戶部當然不能做這種冤大頭啦,而且朝廷府庫本來就不充盈,要我把稅收大部都歸了軍事,那民政上的開銷從哪兒來?

總之,民屯是在逐步廢除中,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官田化爲私田,屯田民化爲編戶,速度慢到令人髮指。諸葛亮本人雖掌兵事,其實也算文吏,而且從國家利益來考量,也是主張廢除屯田制的,認爲花三五年時間逐步轉化民屯,這速度也可以接受……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攤事兒不歸他管,他也不便過多插嘴。

在詳細向馬鈞介紹了屯田制度之後,諸葛亮就說啦,你的新工作,就是要離開都城洛陽,前往各地去考察、梳理屯田,最重要的是——“料民所需,試造器械,使力倍之。”

把你損益連弩、研發武器的才能運用到生產方面去,爭取使得同樣的土地,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出。因爲不管怎麼說,廢除屯田乃大勢所趨,也就是說軍費將會逐步收縮,我們必須提高單位產量,才能保證不必仰別部的鼻息。而且農業機械不僅僅屯田可用,編戶百姓也是用得上的,先在屯田上做試驗,效果若好,即可推廣到全國各地,對於國計民生,這都是大功一件啊。

馬鈞在讀完《物理初言》之後,倒確實想在農業生產方面搞一些新發明出來,但他的本意只是自己閉門造車,可沒想着要外派出差啊……出差就必須與更多人接觸,絕大多數是陌生人,還有一些心懷叵測之徒,就自己這張嘴,一想起來就讓人肝兒顫哪……

但是諸葛亮說了:“吾師有云:‘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況不在壟畝,如何知稼穡之所需?德衡勉之,毋失我望也!”(未完待續。)

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章 不務正業第10章 明修棧道第4章 人言可畏第7章 事後諸葛第12章 乃可擄去第16章 **好淫第9章 天子所賜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0章 忙中得閒第9章 平州智士第6章 仿如濮陽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章 隆中之對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1章 霸王之死第9章 漢家法寶第1章 禍起蕭牆第1章 啖肉豪客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4章 龍旗九旒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8章 背主求榮第6章 建安石經第3章 世家短視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9章 若奸若忠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5章 誰堪伯仲第8章 願爲雲敞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章 官渡鏖兵第5章 渭水鯉膾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1章 財政危機第7章 置之美稷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4章 無奈竊國第4章 閉門課徒第8章 破局關鍵第3章 夷寇臨城第3章 自恃其智第9章 請救無辜第35章 咄咄逼人第9章 德容言功第7章 婦人之言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5章 人生易過第9章 爲國殺賊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黃巾渠帥第4章 原力之理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生死度外第8章 跨境追捕第2章 夏侯仲父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3章 木秀於林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無禮冒犯第8章 佛國之願第13章 族滅匈奴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矢在弦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6章 後史先見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章 沛國曹氏第8章 單家俗吏第20章 叔孫制禮第6章 竊玉老賊第27章 思慮操勞第5章 小人挑唆第6章 紙上發明第2章 吏之不足第25章 毀於一旦
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章 不務正業第10章 明修棧道第4章 人言可畏第7章 事後諸葛第12章 乃可擄去第16章 **好淫第9章 天子所賜第38章 謀國謀身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0章 忙中得閒第9章 平州智士第6章 仿如濮陽第26章 熹平石經第13章 從情從禮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5章 一國將相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章 隆中之對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4章 三辭三留第28章 人與禽獸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1章 霸王之死第9章 漢家法寶第1章 禍起蕭牆第1章 啖肉豪客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4章 龍旗九旒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8章 背主求榮第6章 建安石經第3章 世家短視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9章 若奸若忠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往徵不難第25章 誰堪伯仲第8章 願爲雲敞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0章 人臣當言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章 官渡鏖兵第5章 渭水鯉膾第18章 工人運動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1章 財政危機第7章 置之美稷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4章 無奈竊國第4章 閉門課徒第8章 破局關鍵第3章 夷寇臨城第3章 自恃其智第9章 請救無辜第35章 咄咄逼人第9章 德容言功第7章 婦人之言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5章 人生易過第9章 爲國殺賊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6章 老成謀國第3章 益州可入第19章 黃巾渠帥第4章 原力之理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生死度外第8章 跨境追捕第2章 夏侯仲父第16章 故主歸來第13章 木秀於林第6章 自編自導第28章 無禮冒犯第8章 佛國之願第13章 族滅匈奴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矢在弦上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6章 後史先見第30章 以魏代漢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章 沛國曹氏第8章 單家俗吏第20章 叔孫制禮第6章 竊玉老賊第27章 思慮操勞第5章 小人挑唆第6章 紙上發明第2章 吏之不足第25章 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