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舅傳婿也

是勳這幾個月來一直在翻故紙堆,以理清“禪讓”說法的來由和脈絡。 .韓非那句話,從根本上否定儒家所謂的禪讓,這點是勳早就知道,只是韓非的理論爲始皇所敬,爲暴秦所用,擱漢朝實在缺乏說服力,所以僅僅這句還不夠,還希望能夠找到更早先的、更明確的證據。

其實他最希望能夠找到《竹書紀年》,那書可古老,究其源頭,恐怕不比《春秋》來得晚,其史料價值是《韓非子》之類戰國百家之言所無法比擬的。

所謂《竹書紀年》,本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史書,春秋、戰國之際三家分晉,書入於魏,由魏國的史官繼續編纂下去,直至魏襄王(一說魏哀王)時代。書中零星有“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等語,可以證明所謂“禪讓”,不過是儒家虛構的上古烏托邦而已。

根據史書所載,此書一度失傳,逮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才被盜墓者掘魏某王之墓而得,因爲是用魏國大篆寫在竹簡上的,故定名爲《竹書紀年》,又名《汲冢書》。晉武帝司馬炎乃命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等辨識、翻譯,因爲遭逢“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等政治動盪,導致工期拖延,一直到東晉初年,才由著作郎束皙最後整理完成。

然而是勳上一世所見到的《竹書紀年》,也早已非其原本啦,此書宋時再度亡佚,到元、明之際才重現刻本,稱爲“今本”,但被很多學者指斥爲僞作。清代嘉慶年間,朱右曾輯錄古書中所引用的《紀年》章句,並加以考據,編成《汲冢紀年存真》,稱爲“古本”——是勳所讀到過的。就是又經許多專家考證和補訂後的這個古本。

那麼此書從魏襄王或魏哀王時代終稿,直到西晉時候掘墓所得竹簡,中間這幾百年間就始終湮滅無聞嗎?其實也不見得。古籍因爲週期性的動亂而大量亡佚,第一場大禍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當然啦,始皇並沒有真把所有書都燒光,只是禁止民間私藏而已,內庫裡可還都留着一份版本呢。問題等到霸王項羽進入關中,一把火焚盡秦之宮室。這最後一版也泰半化爲了灰燼……

然後西漢末年又有王莽篡位,導致赤眉、綠林之亂,東漢末年有董卓焚燒雒陽宮室,說不定《竹書紀年》原本並不僅僅埋藏於地下,世間也有傳本,結果在這三場浩劫的其中某一場,終於湮滅無聞,如上所述,要等西晉才又挖出一孤本來。

倘若果然如此。那麼從秦至漢,其間必然有人讀過這部書,對於其中章句,或者會有所引用啊。是勳在蘭臺一忙好幾個月,就是想找那些零星記載出來呢。

嘿,你別說,最終還真被他找着了不少。而且是後世從來也沒有聽說過的文章……說不定這些書,是在其後“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金滅北宋、元滅南宋,等等等等,諸場浩劫當中,才徹底消失不見的……

想起來還真是使人悲從中來啊!

不過是勳如今並沒有功夫爲未來之人擔憂,他必須先顧眼下。說服劉協把皇帝寶座給主動讓出來。於是深入考據、反覆籌謀、精密編織,終於準備好了一大套的說詞。就先從未必靠譜的韓非之言說起吧。

果然劉協一皺眉頭:“韓非之言,安可信耶?”

是勳微微而笑:“豈獨韓非不可信耶?舊籍往往傳抄訛誤,今人往往望文生義,是以禪讓謬種流傳。臣按典籍,稱禪讓有者,多不可信。稱其無者,亦比比皆是也。”

劉協略微回想一下,便即問道:“朕聞夫子亦曾道及禪讓,有諸?”

是勳點點頭:“有。”隨即卻又搖頭:“然不可信。”

爲什麼這麼說呢?所謂孔子提及禪讓,一般認爲只有一處,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原文爲:“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是勳說了:“論語者,諸弟子記夫子之言行也,非夫子本作也,固不可免其誤記。而況諸篇皆道夫子及子路、子貢等賢達之言行,獨此篇茫然追記上古事,此必它文竄入,或有脫漏也……”

這也並非是勳別出心裁,雞蛋裡挑骨頭,歷代學者亦多認爲“堯曰篇”前言不搭後語,應該是中間有所遺漏、脫文。是勳更進一步把那幾句話給否了,說我不但懷疑有遺漏,還甚至可能根本就是它文竄入的,本非《論語》原意。

要知道古時候都以竹簡爲書,編簡的皮條很容易磨損、斷裂——孔子讀《易》而“韋編三絕”,那是真事兒,並非誇張——加上沒有記頁碼的習慣,重新拼起來就很可能拼錯。這還不象紙書,一頁上好幾百個字兒,前言是不是搭後語,很容易瞧得出來,這一條竹簡上最多也不過二、三十字,也就一兩句話,那太容易插錯地方啦。

當然啦,直接否定原始材料,這在後世的網絡辯論中經常能夠見到——往往有那嘴硬的,對於符合自己需要的典籍就死抱着不放,對於不符合自己需要的典籍,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就直接給否了——這年月可還是新生事物,光靠這門耍賴手段是無法說服劉協的。好在是勳要臉,不僅僅否定而已——

“即所言真有,亦乃堯命政於舜,舜命政於禹也,未直言禪讓。”那兩句古文含混不清,光看字面意思,是帝堯把政權交給大舜,“舜亦以命禹”,就跟陛下您如今把朝政全都委託給魏王處理一般,可沒明說把帝位也給禪讓出去了啊。

劉協一聽有理,然而——“《尚書》亦有云,豈非明證耶?”

《尚書》中有《堯典》,開篇就說:“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又有《舜典》,說:“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

其實這年月所傳的《尚書》,雖分今古兩派。文字上略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戰國以後的版本。只不過今文派傳自伏生,古文派尊崇孔壁藏書而已。後世發現“清華簡”,直接爲秦火前版本,或許比孔壁書更加古老,內容就相差很多啦。所以是勳覺得——《尚書》這玩意兒真不能信,天知道經過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們怎麼篡改過哪。

當然他不能跟劉協說這個,只是繼續摳字眼兒:“乃雲堯‘將遜於位,讓於虞舜’,或雲‘將使嗣位’。此未終之言耳。其願也,非其實也。”只是說想要把帝位讓人啊,沒提究竟讓了沒讓哪,怎麼做得準數呢?

況且——“舜娶堯之二女,是堯婿也,家無子,而傳諸婿。此亦常事耳,豈可名之禪讓?”

劉協當即提出疑問:“堯子丹朱,何謂無子?”

是勳淡淡一笑:“‘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此史遷語也,史遷去堯舜之世千歲。所言未可盡信。今臣與陛下所言,皆古籍也,史遷之語不足道也。”

司馬遷生年太晚啦,他講述遠古的故事,其中究竟有幾成可信,誰都不知道。剛纔咱們說的《論語》也好,《尚書》也罷。那起碼都是秦以前的作品啊——本朝的先不提成不成?

後世把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哄擡得很高,其實在漢代,普遍認爲無論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乃至可信程度,都只列中游,比不上班固的《漢書》——所以才班馬、班馬,班在馬前嘛。爲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司馬遷政治不正確,把劉邦描寫成了一個大流氓,倒故意突顯出項羽的英雄氣概,然後還對漢武帝頗多詆譭之辭……當然啦,改朝換代以後,大家夥兒敢說真話了,纔不得不承認,史遷或有所偏激,上面這些還真都說到了點兒上……

所以是勳說《史記》不足爲證,劉協倒是並無異議。他只是問啦,禪讓之說,深入人心,難道你真能把它一棍子打翻嗎?難道秦以前就再沒有別的書上提到過禪讓嗎?

是勳老實回答說有,比方說:“《莊子.逍遙遊》有云:‘堯讓天下於許由……’則既可讓許由,自可讓舜也。”然而,莊子那傢伙滿嘴跑火車,全是寓言,他說的話真能夠當成信史嗎?

還有——“《墨子.尚賢》有云:‘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然而且不說墨子之言向來爲儒家所排斥,他也光說了“授之政”,沒說讓位啊。況且其後文便是:“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難道說商湯也讓位給了伊尹,周文王也讓位給了閎夭、泰顛嗎?豈有此理!那只是說用賢,不是說禪讓哪。

其三——“《荀子.成相》有云:‘請成相,道聖王,堯、舜尚賢身辭讓……

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賢不失序,外不避仇,內不阿親賢者予……’”

劉協說這不就得了嗎?“身辭讓”、“以天下”,難道不是說的禪讓嗎?那可是荀子說的,還能有錯?

是勳搖搖頭:“《成相》篇皆韻文,與古散文不同,體制既違,安可採信?或後人妄添入者也。《正論》篇則雲:‘世俗之爲說者曰堯舜禪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天下,夫有誰與讓矣!……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則荀子非禪讓可明矣。”

此外,我還有別的論據——“《左氏.文公十八年》載史克言舜之德,曰:‘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爲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則堯崩而後舜踐位,安有死而禪者耶?實乃舅(老丈人)傳婿也。”

劉協徹底迷糊了:“然則堯舜爲舅傳婿也,舜禹豈非禪乎?”

是勳“嘿嘿”一樂:“禹父鯀爲舜所殺,但聞外舉不避仇,忠於君也,而不聞傳位不避仇,其忠於誰歟?”終於把你丫帶溝裡去啦,下面就該說點兒正經的了!

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5章 野有遺賢第7章 置之美稷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2章 何必當初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0章 臨陣手談第6章 字典價貴第3章 遼東來書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章 言不及義第7章 雷澤詩會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2章 客座教授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族內之爭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不務正業第13章 十命可受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8章 陶牧拜表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5章 遷胡入幽第9章 平州智士第12章 僞書離間第30章 攻心爲上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6章 舉賢任能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5章 毋受其蠱第6章 奢而不侈第24章 禪讓風波第34章 錦衣馬超第6章 皆不可用第9章 請救無辜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2章 收服荊南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名士該殺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章 輔政安民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3章 天雷殛我第9章 周平王事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9章 不智不信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章 初晤諸葛第20章 是郎才盡第13章 族滅匈奴第8章 破局關鍵第34章 猛虎出柙第8章 紅臉白臉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8章 二事不朽第6章 反攻序曲第27章 東吳驍將第16章 我主不見第5章 王中國死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名王爲質第4章 原力之理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7章 心大志廣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爲國殺賊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8章 二將爭功第5章 壽春城下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8章 爲國犧牲第12章 何必當初第9章 文和詭謀第26章 城頭箭書第10章 揮斥八極第8章 曹氏之強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章 不務正業第10章 爲彼等耳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2章 暗流涌動
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5章 野有遺賢第7章 置之美稷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2章 何必當初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0章 臨陣手談第6章 字典價貴第3章 遼東來書第31章 曾母投杼第2章 言不及義第7章 雷澤詩會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2章 客座教授第5章 白波谷前第13章 族內之爭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不務正業第13章 十命可受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8章 陶牧拜表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5章 遷胡入幽第9章 平州智士第12章 僞書離間第30章 攻心爲上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6章 蜮蚓豈龍第16章 舉賢任能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5章 毋受其蠱第6章 奢而不侈第24章 禪讓風波第34章 錦衣馬超第6章 皆不可用第9章 請救無辜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2章 收服荊南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名士該殺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章 輔政安民第16章 數算之道第10章 天降單于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3章 天雷殛我第9章 周平王事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9章 不智不信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章 初晤諸葛第20章 是郎才盡第13章 族滅匈奴第8章 破局關鍵第34章 猛虎出柙第8章 紅臉白臉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8章 二事不朽第6章 反攻序曲第27章 東吳驍將第16章 我主不見第5章 王中國死第10章 擇易避難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5章 名王爲質第4章 原力之理第10章 平定上郡第37章 心大志廣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8章 姻戚之重第9章 爲國殺賊第34章 以兵做賊第17章 正是此賊第18章 二將爭功第5章 壽春城下第34章 錦衣馬超第18章 爲國犧牲第12章 何必當初第9章 文和詭謀第26章 城頭箭書第10章 揮斥八極第8章 曹氏之強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章 不務正業第10章 爲彼等耳第三章 食蕢之思第32章 暗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