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

試製捲揚機

1958年,洛陽礦山機器廠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這時,廠領導發出了“試製第一臺兩米五捲揚機,向‘五一勞動節’獻禮”的號召。焦裕祿所在的一金工車間承擔了試製捲揚機的任務。

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臺2.5米捲揚機的誕生。在全廠大會上,焦裕祿向廠領導和全廠職工保證:一定在4月底試製成功,向“五一”節獻禮。

大家的決心是堅定的,不過困難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時間緊、技術高的任務,有人開始抱怨了,說:“既然條件不具備進行試生產,那就不要打亂辦工業的程序。”對於這種消極的聲音,焦裕祿則說:“過去,革命前輩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如今,我們也可以在生產中學習生產。咱們這麼大一個廠,早就應該給國家做貢獻了。上有黨的領導,下有羣衆的支持,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在試製捲揚機的日日夜夜裡,焦裕祿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爲了能早日完成任務,他把工廠當成了家,吃在工廠住在工廠。餓了,就啃點饅頭就點白開水;困了,就披一件破舊的棉大衣趴着睡一會兒。

每天,焦裕祿都在辦公室翻閱圖紙,以至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爲了弄懂工藝,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術人員、老工人一起,把整臺機器的上千個零件拆開,從圖紙資料、工藝規程,到工具準備、材料準備、外協作件準備,—件一件地進行熟悉,連一個小小的螺絲釘都不放過。他費盡心血,熬了十幾個夜晚,終於將捲揚機上的關鍵零件、加工方法、所用工具,一—畫在筆記本上,作上記號,並在旁邊附上密密麻麻的說明。

每天,他都在車間裡,和工人一起研究和實踐。爲了突破中間齒輪的剃齒關,他和一名老工人連幹了兩天兩夜,站得腰痠背疼,加上胃病發作,累得兩眼冒金星,臉色發白。工人們見了,紛紛勸他去休息一會兒,可焦裕祿卻風趣地說:“不要緊,我還能頂得住。幹我們這一行啊,屁股和板凳結合得多了,腿就會軟,人就會懶,就會和工人疏遠了。”

焦裕祿從不關心自己,可對工人卻十分關心。誰要是渴了,他就把水遞到那個人的手中;吃飯時間,他把飯菜準備好遞到工人的手中;若是有誰生病住院了,他親自跑到醫院看病,還自己掏錢買補品送過去。焦裕祿裡裡外外地忙活,工人們心裡熱乎乎的,紛紛伸出大拇指誇讚道:“老焦心裡裝着我們,比親人還親啊!”

在試製捲揚機的過程中,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可焦裕祿卻依靠羣衆的力量,闖過了一關又一關。

一次,由於三米二立車上的車刀質量出現問題,造成捲揚機大齒圈加工時出現了故障。如果不盡快解決這個“攔路虎”,就會打亂整個車間的工作流程。這下可急壞了焦裕祿。三米二立車上的車刀是一位蘇聯專家設計的。焦裕祿第一時間去找了那位蘇聯專家,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可是,蘇聯專家卻表示,這個車刀工藝已經載入了他們國家的百科全書,質量上是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

焦裕祿敗興而歸,心情一時陷

入低落。經過幾天的認真思考後,他決定發動廠裡的工人,依靠大家的力量去解決車刀的問題。經過一番研究,大家發現,蘇聯專家的刀子也不是一無是處,主要是給刀子選錯了對象,就像拿着切豆腐的刀子去剁排骨,自然會出現問題。於是,焦裕祿找了兩個有經驗的車工師傅和技術員,研究起車刀的工藝來,重新設計了一款車刀。

新的車刀改進了斷屑槽,加寬了負切削刀,提高了運作效率,也解決了之前遇到的難題。新車刀試驗成功後,經廠領導的批准,焦裕祿在車間舉辦了一個刀具表演的活動,邀請那位蘇聯專家到場觀看。說是表演,實際上是一場比賽。工人們將蘇聯專家設計的車刀,與自主設計的車刀相比較,結果蘇聯專家的車刀壞了好幾把,而工人們自主設計的車刀則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最後,蘇聯專家不得不豎起了大拇指。

利用這樣一個好機會,焦裕祿鼓勵大家說:“革命,沒有止境;真理,也沒有終極。因此,我們的車刀也不能算最好。今後,我們要繼續努力學習,反覆實踐,爭取不斷髮現或發明更多、更新、更好的刀具,來適應生產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迅速發展……”臺下的職工報以熱烈的掌聲,大聲叫好。此後,大家的心中都充滿了自力更生的信心與勝利的喜悅。

正在試製的關鍵時刻,問題再一次出現了:電瓶車沒電了。

電工周學纔來到辦公室,找到焦裕祿彙報情況,說:“老焦,如果電瓶車不繼續充電的話,時間長了電瓶車會燒壞的。”

“是啊,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聽了周學才的報告,焦裕祿的眉頭又皺起來了。他在心裡思量:電瓶車充電一次要一百多塊錢,可用的時間很短,經濟上不划算;但是如果不充電,電瓶車燒了損失則會更大。

焦裕祿將目光轉向電工周學才,說:“小周,你是電工,你說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把充電機的問題解決了,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周學才如實回答。

電工周學才說的有道理,如果解決了充電機的問題當然就好辦了。關鍵是,充電機還沒有到位,遠水救不了近火啊。焦裕祿覺得,當務之急,必須發揮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對周學才說道:“小周啊,時間不等人,我看還是咱們自己來解決吧。”

“自己解決?”周學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追問了一句:“您的意思是,咱們自己製造充電機?”

“沒錯!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製造充電機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一定會成功!”焦裕祿鼓勵道。

“好,只要有你的支持,還有大夥的幫助,我願意試試看!”周學纔得到鼓勵,信心倍增。

在製造充電機的過程中,焦裕祿一直與周學才戰鬥在一起。他替周學才找資料、找零件、找老工人求教。失敗了,他就勉勵周學纔再接再厲。就這樣,他們奮戰了三天三夜,終於製成了一臺土充電機。電瓶車沒電的問題迎刃而解。

試製捲揚機的工程仍舊在緊張地進行。一金工車間的全體職工以飽滿的熱情和幹勁,在

各自的崗位上忙忙碌碌。就在這時,生產上再次出現了一個問題。

在捲揚機上,有一種名爲軸瓦的零件。這個零件在工藝上要求極其嚴格。按工藝規定,軸瓦上必須澆注一層“巴氏合金”。可是,在手工澆注過程中,“巴氏合金”不是出現氣孔,就是粘合不牢,結果出現了很多廢品。這樣不但浪費許多稀有的“巴氏合金”,還直接影響了捲揚機的試製進度。

幾番試驗之後,人們嚐到了失敗的滋味。有人退縮了,說:“反正是試製,又不是正式投入生產,既然解決不了軸瓦的問題,那就湊合用一下得了。”

聽到這種言論,焦裕祿急了:“這怎麼能湊合?這是我們試製的第一臺捲揚機,要對國家負責,哪怕是遇到困難,也要保證高質量,絕對不能湊合!”

問題出現了就要解決。焦裕祿找到裝備工段長於師傅和技術員小李,說:“你們都是搞鉗工的,看看能不能來個兩結合,突破軸瓦這個難關?”

“其實,這兩天我們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還翻閱了許多相關資料。據各方面的資料來看,目前澆注有兩種方法:一是壓力澆注,這種辦法必須有密封箱和煤氣設備,目前在咱們這兒行不通;另一種方案是離心澆注,這是多快好省的辦法。根據現實情況,我們車間是完全可以實行的,只是軸瓦太大,離心澆注軸瓦,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先例,我們怕試驗的時候出問題,想問問您的意見。”

“既然你們已經找到了辦法,那就應該大膽地幹!試驗一樣新事物,出點毛病,失敗幾次,總是正常的。就像上次咱們製造土充電機,雖然中間失敗了幾次,最後還不是成功了嘛!有什麼困難問題,我一定協助解決,再說還有上面廠領導的支持。一定沒問題的!”焦裕祿聽到這個消息,欣慰極了。

“那我們先在一臺車牀上試驗一下離心力。”爲了慎重起見,於師傅建議道。

焦裕祿也慎重地建議道:“你們不妨多想一想,力求把安全措施搞得更完善,既不能損壞機器,也不要傷了自己。”

焦裕祿頂着萬分的壓力,徵得廠領導的同意,軸瓦澆注試驗開始了。

最後試驗的那一天,廠領導也來到車間進行觀看。焦裕祿站在車牀旁邊,密切關注着試驗的進行。很快,車牀開動了,高速運行到每分鐘400轉的時候,滾熱的“巴氏合金”開始向軸瓦里澆注。此刻,大家都爲試驗捏了一把汗,焦裕祿更是全神貫注地看着。在那幾分鐘裡,似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軸瓦。

待軸瓦冷卻以後,車間裡仍然一片寂靜。少頃,有人在小聲猜測試驗的結果。終於,檢驗結果出來了,澆注的軸瓦完全合乎質量要求。經過多次試驗,一臺幾乎用廢材料製造的離心澆注機終於問世了。

一個個問題相繼解決了,工人們的信心更加強烈了。大家一鼓作氣,將捲揚機上的各類零件都一一生產出來了。捲揚機到了最後安裝的關頭。

“五一”勞動節那天,整個洛陽礦山機器廠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兩米五的國產捲揚機試製成功了,向偉大的國際節日獻上了一份厚禮。

(本章完)

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
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