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

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

陳景華,是陝西省扶風縣常務副縣長。作爲一名副縣長,陳景華的工作千頭萬緒,他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儘管每天都有很多公文要處理,可他並沒有忘記“做官即公僕”的爲政準則。時常,他會在緊張的公務之餘,抽空到各個鄉鎮進行調查,深入到農村一線,爲百姓解決實際的生活困難。

1988年,陳景華到黃堆鄉蓮花河村蹲點。來到這個村子後,陳景華的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了。全國解放已經幾十年了,這個村子連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雖然離縣城不足50裡,竟然還沒有通汽車。村子裡的婦女。孩子們偶爾見到汽車,都好奇地盯着看,不知道是什麼物件。村民們進城趕集,全靠徒步行走和肩挑背扛。由於交通閉塞,村子裡的村民們世世代代過着農耕生活。山區的資源得不到開發,經濟發展緩慢,長久之後便形成了惡性循環。更加嚴重的是,村子裡的壯勞力都沒有娶上媳婦。因爲這裡太窮,實在是沒有哪家人願意將女兒嫁過來受罪。

儘管造成蓮花河村貧窮面貌的因素有很多,但陳景華覺得,自己作爲一名政府領導沒有及時地改變困難,就是自己的失職。他爲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痛定思痛後,陳景華計劃着爲蓮花河村修一條通向山外的公路。他要讓村裡的山民們坐着汽車進出城,告別封閉落後的困境。

在村幹部座談會上,陳景華對大家說:“幫助蓮花河村修一條通往山外的路的事情敲定了。不過,眼下縣裡財政緊張,咱們還是多方面努力一下,縣裡出一部分錢,羣衆再集資一部分,來一個民辦公助。”這是一件好事,他的主意得到了幹部、羣衆的積極響應。

爲蓮花河村修路的事,得到了縣裡各級領導的支持。在當

時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縣裡拿出部分專款,然後在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公路很快就破土動工了。次年夏收前,蓮花河村一條寬暢的石子公路通向了山外。當第一輛汽車鳴笛開進這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時,沉寂了千百年的山村頓時沸騰了……

公路修通後,蓮花河村的村民們進出城方便多了。大家把山裡的山貨源源不斷地運到城裡去賣,繼而又將城裡的新鮮玩意拖回村裡。這樣互通有無的經濟發展方式,令蓮花河村很快就富裕起來,村民們的眼界也開闊了不少。

這年春節前夕,蓮花河村的羣衆精心挑選了一頭肥羊,打算送給他們的“大恩人”陳景華。陳景華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不過羊沒有收,只領了心意。此後,蓮花河村的老百姓對那位無私幫助自己還廉潔奉公的副縣長,更加地愛戴和敬仰了。同時,陳景華也悟出了一個道理:爲羣衆辦的難事、實事越多,羣衆的心就和黨就貼得越近、越緊。

那時候,某些地方的上級政府在做扶貧救濟工作時,往往把救濟資金或物資交給救助對象後就算完事了,從不過問這些資金或物資如何用,更不管是否做到了最終解決。在陳景華的從政生涯裡,他從不這樣“偷懶”,而是覺得:既然要幫助人,就應該幫到底,切實解決救助對象的困難問題,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

在天度鄉永平村有一家典型的特困戶,戶主名爲蘇友友。十幾年前,他的妻子因重病去世,留下兩個孤苦可憐的孩子,還讓蘇友友背了一身的債務。爲了養活一家人、還清債務,蘇友友沒日沒夜地幹,只爲快點走出貧窮的困境。沒想到,舊賬還沒有還清,父親又病逝,多虧鄉鄰幫忙,才湊合地葬了父親。

有句老話叫:屋漏偏逢連夜雨。蘇友友一家正好印證了這句話。不久後,蘇友友年邁的老母親因爲跌

倒而臥牀不起。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蘇友友一個人的身上,哪怕他再怎麼努力,家裡的情況也不見起色。每年年關,新收上來的糧食除了還舊賬之外,幾乎所剩無幾。全家人填不飽肚子不說,連兩個孩子上學的錢也不知道從哪裡來?

後來,有村民將蘇友友一家的情況上報給了縣裡。陳景華得知情況後,立刻帶着幾名幹部來到蘇友友的家裡。看到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蘇家,陳景華的眼眶紅了。他覺得,自己作爲縣長,沒有將工作做深做細,讓蘇友友一家在生死線上掙扎就是自己失職。當即,他從口袋裡掏出50塊錢,遞到了蘇友友的手中。隨行的幾個幹部一共湊了30塊錢,也遞給了蘇友友。蘇友友拿着帶有體溫的錢,感動得淚流滿面。80塊錢,雖然不多,但在那個年代,也算是一筆不少的數目,總算是可以解決蘇友友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了。

不久,陳景華帶着民政局和糧食局的兩位幹部,再次來到了蘇友友家。他放心不下蘇友友一家,決定將他們徹底拉出困境。一見面,蘇友友就拉着陳景華的手,不停地說謝謝。陳景華卻說:“今天我來不是要聽你說謝謝,而是專程來給你解決問難的。”民政局和糧食局的兩位幹部當即給蘇友友一家救濟小麥和玉米各300斤,讓他解決春耕種子和化肥的問題。

後來,這件事情在天度鄉永平村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永平村的村民們都說:“政府爲羣衆解決實際困難,算是辦到家了。”蘇友友更是逢人就誇:“舊社會,我爺爺爲了活命逃荒到外地;現如今,我有困難政府直接上麼服務,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啊!”

由於陳景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深得民意。在一次縣人代會召開期間,代表們將一塊寫有“焦裕祿式的好縣長”的牌匾送給了陳景華。這是對陳景華從政生涯最大的褒獎。

(本章完)

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
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