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

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

談及北大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說起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史,卻很少有人知道王正林。王正林是不應該被忘記的,他對北大荒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被譽爲北大荒的“焦裕祿”。

1919年1月,王正林出生在河北趙縣西關村的一個貧苦家庭。爲了減輕家庭的負擔,王正林一邊讀書一邊務農。學生時代,王正林參加了北京組織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並於1938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他在國統區負責做農村工作,任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隨後長期轉戰於華中華東抗日根據地。建國初期,他曾先後擔任樺川縣委書記。吉林省農業廳副廳長。

1954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第一個國營大型機械穀物農場——友誼農場,並任命王正林擔任副場長兼總農藝師。

友誼農場場區地處三江平原腹部,地勢平緩,土地連片,是我國最大的機械化國營農場。它由蘇聯專家援助建設,爲紀念中蘇友誼,最初起名爲“國營友誼農場”。當時,農場附近時一望無際的原始大荒原,條件艱苦,人跡罕至。

這年年底,王正林冒着漫天大雪,穿着灰布大衣,開到還未開墾的農場。面對眼前的一片荒原,王正林沒有失望,他覺得越是艱苦的地方越值得幹,也越容易出成績。

次年夏天,即1955年7月,東北大地全部解凍了,天氣非常適宜開荒。王正林發動農場的工人,熱火朝天地開起荒來。一天早晨,王正林早早地來到開荒點,只見一臺機車停在那裡,沒有轟鳴聲。他走近一看,原來駕駛員累得趴在方向盤上睡着了。王正林二話沒說,擡腳進了駕駛室,親自駕車開荒。這裡是一塊低窪地,泥土太稀,造成大鐵犁堵得厲害。王正林只好開一會,再下去清理一下鐵犁。

後來,駕駛員休息過來了,兩人一塊合力開荒,連續幹了十幾個小時,弄得滿身都是污泥。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夜,王正林帶領着農場工人苦幹了兩年多,開墾荒地40萬畝,超額完成了10萬畝。

又是一個清晨,王正林提着滿滿一籃雞蛋,敲開了農場孵化室的大門。值班人員打開們一看,見風塵僕僕、滿臉倦容的王正林站在門外,趕緊將他迎了進去。大家疑惑地看着一籃子雞蛋。待到王正林解釋才知道,原本前幾天王正林去北京開會,聽說北京一家養雞場引進了一批蛋雞的優良品種,既能產蛋,肉質也鮮美。對此,王正林非常感興趣,第一反應就是替友誼農場也引進點。開完會後,王正林立即跑到那家農場,買來了100枚雞蛋,千里迢迢地帶回了友誼農場。剛纔火車,他連家都沒來得及回,就把雞蛋送到了農場的孵化室。

如今,北大荒擁有15條肉雞生產線和幾十個養雞場,每年生產肉雞一萬多隻。每當農場和東北地區的人們吃着美味可口的雞蛋和香噴噴的雞肉時,都會想起“一筐種蛋的故事”。這個故事,與王正林息息相關。

王正林對友誼農場的事情,無論大事小事都放在心上,以至於他把個人和家庭的事情都暫時放在了一邊。他剛來友誼農場時,妻子在中央黨校學習,抽不開身。他只好把四個女兒都送到哈爾濱讀書,兩個住學校,兩個住幼兒園。由於孩子們都還小,生活上不能照料自己,不到半年就病倒了兩個,一個進了學校病號室,一個住進了傳染病院。無奈,那時正是友誼農場開荒的關鍵時刻。王正林整天圍着農場轉,竟一次也沒能去看望生病孩子。他把滿腔的愛融進了北大荒的農墾事業中,早就立志獻身於這塊黑土地了。

1959年,王正林調任到合江農墾局任副局長。1963年,東北

農墾總局成立後,他晉升爲局長。雖然他的職務變了,可他的勤奮的本色沒有改變。他規定,機關幹部每年下基層時間不得少於三分之一。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也身先士卒,他每年下基層的時間在一半以上。他下基層時,從不要人接,也不要人陪吃陪喝,白天跑田地,晚上找同志談心,或開座談會,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就睡在辦公室的椅子上,或者住在職工的宿舍裡。

長期的勞累,加上“文革”時期的迫害,令王正林的身體過早地失去了健康,患上了腦血栓等疾病。“文革”結束後,他要求回到農場工作。當時,農場總局的工作千頭萬緒,他不辭辛苦地調查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竟然病倒在牀上。

臥病在牀的王正林一刻沒落閒。他躺在病牀上,仍舊召開會議或找大家瞭解情況。有一次,他爲了急於搞清一個問題,不顧醫生的勸阻,拔下輸液的針頭,帶着針管、藥瓶就下場去了,邊調查研究,邊點滴輸液。他整整在基層蹲了一個月,召開了28次座談會,個別談話53人次。這,就是一個腦血栓晚期病人的工作量。從那以後,王正林的病情日益惡化。

爲了照顧他的身體,組織上安排王正林到廣州療養。到那後,他發現南方改革的熱潮風起雲涌。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走出療養院的大門,開始參觀養雞場、奶牛場、食品加工廠、門市部……考察完廣州又接着考察上海,離開上海又奔長春,一路顛簸,一路辛勞,記筆記,寫調查,起草報告。而此時,他還身患重病。這樣的負荷,哪怕是一個健康的人也承受不住啊!

1980年9月26日,王正林日夜兼程、風塵僕僕趕回東北,將一份長篇考察報告遞交給了黨委。可是,他卻昏倒在辦公桌前,手裡還握着筆……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走完了他人生的61個春秋。

(本章完)

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
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書記——陳新莊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