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

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

焦裕祿來到蘭考的當天晚上,大風沙一直刮個不停。沙土從窗戶縫鑽進來,很快桌子上就佈滿了塵土。焦裕祿撣了撣桌子上的灰,放上文件,不安地在屋子裡踱來踱去。他的心裡很不安:這場風沙會給麥田帶來多大的危害呀!一定要將它控制住,不能再讓它這樣肆虐下去了!

正想着,突然門一下子開了。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進來,手裡抱着文件,身後捲進來一陣夾着風沙的狂風。

“這些是什麼啊?”焦裕祿問道。

“這些都是底下要糧要錢的請示。剛剛秋收,缺糧缺錢的就這麼多,這裡面恐怕有問題。”工作人員回答道。

“有問題及時反映,這是很好的,不過要了解清楚真實的情況。你去跟辦公室主任說一下,明天組織一些同志下去考察考察情況。”

第二天一大早,焦裕祿就帶着幾個工作人員,到災情最重的城關公社老韓陵大隊調查研究。

老韓陵大隊連續七年受災,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焦裕祿一行人來到老韓陵後,訪問了許多貧困老農。對於新上任的縣委書記,老韓陵的百姓是歡迎的,他們瞅着這個山東漢子萬分親切。爲此,許多貧困老農把心中的真實想法都說給了焦裕祿聽。有個老農一語中的:“我們這裡有句俗語:要想富,栽桐樹;挖窮根,栽花生。焦書記,我們一手抓糧,一手抓桐樹和花生,一定可以把老韓陵的窮帽子丟掉!”焦裕祿聽了,頓覺興奮,說:“您的見解很深刻,這個想法若是付諸實現的話,

改變老韓陵的面貌是有可能的。”通過與老韓陵貧困老農的深談,焦裕祿從中汲取了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隨後,焦裕祿又來到城關公社的黃樓生產隊。黃樓生產隊同樣是個重災區,雖然這裡大部分的社員都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可也有不少貧困老農想改變現狀。所以,當焦裕祿與社員們談話時,有社員就建議道:“咱們這個地方雖說不是土崗就是坑窪地,不是沙窩就是鹽鹼地,可只要人心齊、肯下勁,肯定能夠變好的。”焦裕祿迴應道:“有句老話,人定勝天。你說得對,我也是這樣想的。要治理好鹽鹼地和沙荒,就必須弄好水利。當然啦,困難肯定是有的,我們必須正確對待。”

焦裕祿從思想上多方面地啓發、教育黃樓生產隊的社員們,還和他們一起研究治理沙荒、鹽鹼的辦法。受到鼓舞的社員們,興高采烈地說:“我們跟着老焦乾定了!”

焦裕祿從這村跑到那村,從這隊跑到那隊,不知疲倦。他不願意坐在辦公室裡聽下級彙報,喜歡親自查看蘭考的面貌,瞭解這裡的人民,認識這裡的環境。蘭考大地就是他的辦公桌,他要親自了解災害的情況。每到一個村莊,他就和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和羣衆促膝交談,從羣衆哪裡瞭解到治理風沙、鹽鹼地的辦法,還要了解每個村莊的由來和現狀。

在焦裕祿的眼裡,好象蘭考處處都是聚寶盆。他看到堤埂和沙丘,說:“這些堤埂和沙丘可以植上樹,防風固沙,三五年後,這裡就會出現一片綠洲,附近的土地,也會變成肥沃的良田。”他見到大潭坑,說:“

這個大潭坑,中間深處可以養魚,四周淺處可以栽葦、種蒲,幾年之後就是一個大寶坑!”見到鹼地,他說:“治好它,一片白就能變成一片青。”焦裕祿的這些話,說得跟着他的幹部和羣衆渾身是勁。

—連幾天,焦裕祿頂着狂風飛沙,冒着風雪嚴寒,走過災情最重的公社、大隊,走過黃沙滾滾的黃河故道,走過一個個抗澇的大窪地;待過貧下中農的屋裡,住過生產隊的牲口棚,處處留下了焦裕祿可掬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

深入調查蘭考現狀期間,焦裕祿到處走、到處看、到處問,他了解到很多重要的情況,發現了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他在調查訪問中,時而皺眉,時而冥思苦想,時而學習。

經過一個星期左右的調查,焦裕祿學習、思考,終於將蘭考縣的大致情況摸清楚了。回到縣委,他對同志們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爲的地方,關鍵問題是要幹,要革命。蘭考是重災區,困難也多,這沒錯,可也有一個好處,它能鍛鍊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精神。我這次下去,看了不少地方,聽了不少言論,深有感觸。蘭考這個地方,並不是無藥可救:高地、沙地可以種五穀雜糧,窪地、大坑可以栽種蒲葦和養魚,鹽鹼地可以熬鹽熬鹼,還可以改造成良田。此外,蘭考人民有革命要求和革命精神。只要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調動起羣衆的積極性,蘭考一定能改變現在的面貌。”

在焦裕祿的心中,蘭考並不是一個重災區,而是一個處處充滿生機、值得改造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愛上這個地方了!”

(本章完)

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
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趙廣宜:職工的貼心人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式的好縣長——陳景華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