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伯
徐彥伯(?—714),名洪,以字顯。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市西南)人。少以文章擅名。薛元超表薦,對策擢第。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因文辭雅美,與善判的韋暠、工書的李亙合稱“河中三絕”。武后撰《三教珠英》,取天下文士,徐彥伯居首。遷職方員外郎,進給事中,遷宗正卿,出爲齊州刺史。中宗復位,改太常少卿。因修《武后實錄》,封高平縣子。爲衛州刺史,轉蒲州刺史,遷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景雲初,加銀青光祿大夫,遷右散騎常侍、太子賓客,仍兼昭文館學士。先天元年(712),以疾乞骸骨,許之。開元二年(714)卒。《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徐彥伯《前集》十卷、《後集》十卷。《全唐文》卷二六七錄文六篇,其中賦三篇。
徐彥伯善賦。《舊唐書·徐彥伯傳》:“景龍三年,中宗親拜南郊,彥伯作《南郊賦》以獻,辭甚典美。”《登長城賦》雲:“歲次單閼,我行窮髮。”又云:“嗟我羈淪,南庭苦辛。長懷壯士,永慕忠臣。……歲崢嶸而將暮,實慷慨於窮塵。”單閼指卯年。以徐彥伯歷官考之,卯年當指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辛卯。此年徐彥伯使至塞上,作《登長城賦》。
班孟堅輟編史閣[1],掌記戎幕[2],坐燕阜之陽[3],覽長城之作,喟然而嘆曰[4]:“傅翼下韝[5],視人則偷[6]。鯨吞我寶鼎[7],蠶食我諸侯;鞭撻我上國[8],動搖我中州[9]。所以二世而殞[10],職此之由乎[11]?當其席捲之初[12],攻必勝,戰必克,因利乘便,追亡逐北[13],自以爲功勤三王,威攝萬國[14]。重鐵鑕干戈於仁義[15],輕詩書禮樂於殘賊[16]。然後馳海若以爲樑[17],斷陽紓以爲藪[18]。犀象有形而採掇[19],珠玉無脛而奔走[20]。朝則貪豎比肩[21],野則庶人鉗口[22]。負關河千里之壯[23],言帝王一家之有。神告籙圖[24],亡秦者胡[25]。實懵蕭牆之嬖[26],濫行高闕之誅[27]。鑿臨洮之西徼[28],穿負海之東隅[29]。猛將虎視,焉存綱紀;謫戍勃興[30],鉤繩亂起[31]。連連塢壁[32],岌岌亭壘[33]。飛芻而挽粟者十有二年[34],塹山而堙谷者三千餘裡[35]。黔首之死亡無日[36],白骨之悲哀不已。猶欲張伯翳之絕胤[37],馳撐犂之驕子[38]。曾不知失全者易傾[39],逆用者無成[40],陳涉以閭左奔亡之師[41],項梁以全吳悍之兵[42]。夢驂徵其敗德[43],斬蛇驗其鴻名[44]。板築未艾[45],君臣顛沛[46]。六郡沙漠[47],五原旌旆[48]。運歷金火[49],地分中外。因虐主而淫愎[50],成后王之要害[51]。則知作之者勞[52],而居之者泰。”
歲次單閼[53],我行窮髮[54],眇默雞田[55],幽陰馬窟[56]。土色紫而關回[57],川氣黃而塞沒[58]。調噪鼓於海風[59],咽悲笳於隴月[60]。試危坐以側聽[61],孰不而斷骨哉?況復日入青波[62],堅冰峨峨[63],危蓬殞蒂[64],森木靜柯[65]。羣峰雪滿,聯峴霜多[66],龍北臥而銜燭[67],雁南飛以渡河。載馳載驟[68],彼亭之候[69]。唯見玄洲無春[70],陰壑罷晝[71],鷙隼爭擊[72],哀猱直透[73]。飢鹿夜咆,乳虎晨鬥[74],蟄熊舐掌[75],寒龜縮殼。悲壯圖之夭遏[76],憫勞生之艱遘[77]。
昔者韓信猜叛[78],李陵拘執[79],望極燕臺[80],山橫馬邑[81]。戰雲愁聚,衝飆晦急[82],莫不陵地脈以扣心[83],望天街以隕泣[84]。亦有王昭直送[85],蔡琰未還[86],路盡南國,亭臨北蠻。貯漢月於衣褒,裛胡霜於髻鬟[87],雖寵盈氈幄[88],而魂斷蕭關[89]。至若趙王遷逐[90],馬融幽放[91],去家離土,逾沙歷障[92]。夢蠨蛸之戶側[93],坐蠮螉之塞上[94],桃李夕兮有所思[95],綺羅春兮遙相望[96]。登毀垣以擗摽[97],坐頹隅以惆悵[98]。是以衛青開幕[99],張遼闢土[100],校尉嫖姚[101],將軍捕虜[102]。薙垣鋪障[103],亭伐鼓[104],斬元於鐵防之門[105],流血於金河之浦[106]。張虎牙以泄憤[107],虯蝟須以蓄怒[108]。及夫中郎殉節[109],博望逾邊[110],取劍仆地[111],尋河際天[112]。幽海上而萬里[113],竄胡中而幾年[114]。銀車薦出[115],玉節仍旋[116],南向國以樂只[117],北違沙以莞然[118]。
嗚呼!長城之設,載逾九百,古往今來,巋然陳跡[119]。窮海戰士[120],孤亭戍客,登峻墉[121],陟穹石[122],嗟故里而不見,感殊方以隕魄者,亦何可勝道哉[123]!嗟我羈淪[124],南庭苦辛[125],長懷壯士,永慕忠臣。經百戰之戎俗,對三邊之鬼鄰[126]。徐樂則燕北書生,開偉詞而諭漢[127];賈誼則洛陽才子,飛雄論以過秦[128]。歲崢嶸而將暮[129],實慷慨於窮塵[130]。
(《文苑英華》卷四五,中華書局影印本)
[1]孟堅:班固字孟堅,顯宗時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人共成《世祖本紀》。遷爲郎,典校秘書。後繼父業,修成《漢書》。
[2]掌記:《後漢書·班固傳》:“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爲中護軍,與參議。”
[3]燕阜:指燕然山。車騎將軍竇憲於和帝永元元年,率軍擊敗匈奴,追至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其銘即爲班固作。事見《後漢書·竇憲傳》。
[4]喟(kuì):嘆聲。
[5]下韝(gōu):此指鷹。韝,皮製臂衣,打獵時用來架鷹。
[6]偷:狡黠,鄙薄。
[7]寶鼎:代指國家。鼎,古以爲立國重器。
[8]上國:諸侯稱帝室所居爲上國。
[9]中州:華夏中原大地。
[10]二世:指秦王朝建立僅延續二代。殞(yǔn):敗落。
[11]職:只是。
[12]席捲:指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13]追亡逐北:追擊敗逃之敵。亡,逃跑。北,敗逃。《荀子·議兵》:“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楊倞注:“北,敗走也。”
[14]功勤三王:《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巡遊天下,每到一處必刻石銘功,自以爲功蓋五帝、三王,澤及牛馬。三王:夏禹、商湯、周文武。或謂夏禹、殷湯、周文王。
[15]鐵鑕:當爲“質”,古代腰斬的刑具。
[16]殘賊:《孟子·梁惠王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賊,敗壞。
[17]海若:北海神。此代大海。傳說始皇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爲之豎柱。見《太平御覽》卷五一引《三齊略記》。
[18]陽紓:又作陽盱,古澤藪名。《淮南子·修務訓》:“禹之爲水,以身解於陽盱之河。”
[19]犀象:犀角、象牙。
[20]“珠玉”句:此以形容秦掠奪小國寶物。
[21]貪豎:貪讒小人。比肩:喻接連而來。
[22]鉗(qián)口:閉嘴不言。《淮南子·本經訓》:“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鉗口寢說,遂不言而死者衆矣。”
[23]負:背倚。關河:《史記·蘇秦列傳》:“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張守節《正義》:“東有黃河,有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
[24]籙(lù)圖:帝王自稱其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文選》張衡《東京賦》:“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此指言鬼神事的圖書。
[25]亡秦者胡:《史記·秦始皇本紀》:“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26]懵(měng):糊塗。蕭牆:門屏。後指內部。嬖(pì):寵幸之人。
[27]高闕之誅:濫殺邊塞無辜之人。高闕,塞名。《史記·匈奴列傳》載:戰國時,趙武靈王自代旁陰山下,至高闕爲塞。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北。此指秦始皇派蒙恬發兵擊胡。
[28]臨洮:秦臨洮郡,郡治在今甘肅岷縣。西徼(jiào):西邊。
[29]負海:《漢書·五行志》:“秦大用民力轉輸,起負海至北邊。”顏師古注:“負海,猶言背海也。”《史記·匈奴列傳》:秦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
[30]謫戍:《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元年,“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爲‘張楚。’”全國各地相立爲侯王以伐秦者,不可勝數。
[31]鉤繩:正曲直的工具。《莊子·駢拇》:“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此指綱紀破壞。
[32]塢壁:亦稱壁塢,戰時防禦用的土障。
[33]岌岌:高險貌。亭壘:邊塞險要處築起的堡壘。
[34]飛芻輓粟:運輸糧草。芻,草料。
[35]塹(qiàn):挖掘。堙(yīn):堵塞,填。
[36]黔首:平民百姓。《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37]伯翳(yì):即伯益。《後漢書·蔡邕傳》載蔡邕《釋誨》:“昔伯翳綜聲於鳥語。”李賢注:“伯翳即秦之先伯益也,能與鳥語。”絕胤(yìn):傑出的後代。
[38]撐犂:《漢書·匈奴傳上》:“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犂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爲‘撐犂’,謂子爲‘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又“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39]失全:不顧大局。
[40]逆用:違背常理。
[41]陳涉:《史記·陳涉世家》載:陳勝字涉。秦二世元年,發閭左謫戍漁陽者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失期當斬,乃揭竿起義。閭左:司馬貞《索隱》:“閭左謂居閭里之左也。秦時復除者居閭左……凡居以富強爲右,貧弱爲左。秦役戍多,富者役盡,兼取貧弱者也。”
[42]項梁:《史記·項羽本紀》載:項梁,下相人,項羽伯父。與項羽殺秦會稽郡守,在吳起義,有兵八千人,多爲吳中賢大夫、豪吏、傑出之士。(qiáo)悍:輕捷勇敢。
[43]夢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曰:‘涇水爲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涇,沉四白馬。”後被趙高、閻樂、趙成困於望夷宮,自殺。徵: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