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此賦作時有二說: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以爲武宗會昌元年(841)秋,劉禹錫七十歲,爲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作;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以爲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833)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書,《秋聲》之賦,蓋即在是年之秋。”“至於禹錫,此時方六十二三歲,在蘇州刺史任,故有’伊鬱老病‘之語。”考劉禹錫、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當爲王起,卞說爲是。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1],以屬天官太常伯[2],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3],猶動光陰之嘆[4],況伊鬱老病者乎[5]?吟之斐然[6],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7]。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8],潛命侶以啁啾[9]。送將歸兮臨水[10],非吾土兮登樓[11]。晚枝多露蟬之思[12],夕草起寒螿之愁[13]。
至若松竹含韻[14],梧楸早脫[15]。驚綺疏之曉吹[16],墜碧砌之涼月[17]。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18]。夜蛩鳴兮機杼促[19],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泠泠[20],虛窗靜兮空切切[21]。如吟如嘯,非竹非絲[22]。合自然之宮徵[23],動終歲之別離[24]。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25]。則有安石風流[26],巨源多可[27]。平六符而佐主[28],施九流而自我[29]。猶復感陰蟲之鳴軒[30],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31],覺潘郎之幺麼[32]。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33],鷹在韝而有情[34]。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35]。力將痑兮足受紲[36],猶奮迅於秋聲[37]。
(《劉夢得文集》卷一一,《四部叢刊》影宋本)
[1]相國中山公:即李德裕。《新唐書·李德裕傳》:“武宗立,召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策功拜太尉,進封趙國公。德裕固讓……又陳:’先臣封於趙,冢孫寬中始生,字曰三趙,意將傳嫡,不及支庶。臣前益封,已改中山。臣先世皆嘗居汲,願得封衛。‘從之,遂改衛國公。”李德裕有《秋聲賦》,見《會昌一品集》卷九。自序雲:“昔潘岳寓直騎省,因感二毛,遂作《秋興賦》。況餘百齡過半,承明三入,發已皓白,清秋可悲。尚書十一丈,鵷掖上寮,人文大匠。聊爲此作,以俟知音。”
[2]屬(zhǔ):請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選授之事。太常伯:唐高宗龍朔二年改吏部尚書爲太常伯。此指王起。武宗即位,王起檢校左僕射、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會昌元年,徵拜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
[3]得時行道:逢時易達,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4]光陰之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嘆。
[5]伊鬱:憤懣,憂煩。
[6]斐(fěi)然:有文采貌。
[7]窅窅(yǎo):深遠貌。悠悠:渺遠無限。
[8]辭林:凋落的樹葉。
[9]潛:隱藏。命侶:招呼夥伴。啁(zhōu)啾(jīu):蟲鳴聲。
[10]送將歸: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11]吾土:故鄉。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12]露蟬:露水中的蟬。蟬翼被露水打溼,飛行困難。
[13]寒螿(jiānɡ):指蟋蟀。
[14]含韻:秋寒中仍然保持風韻。
[15]梧:梧桐。楸:楸樹。皆爲早落葉的樹木。
[16]綺疏:雕鏤華麗的窗戶。疏,窗戶。
[17]碧砌:青綠色的玉石臺階。
[18]騷屑:風聲。此喻嘆息聲。
[19]蛩(qiónɡ):蟋蟀。機杼(zhù):織布機和梭子。
[20]杵(chǔ):搗衣的棒槌。唐代婦女每於秋季搗衣。泠泠:泉水滴瀝的悽清聲。
[21]切切:悲傷的樣子。
[22]竹:笙笛一類管樂。絲:琴瑟一類絃樂。
[23]宮徵(zhǐ):五音中的兩音。宮聲低沉,徵聲清幽。此代音律,指大自然中的聲響。
[24]動:觸發。
[25]槭(sè)槭:風吹葉動聲。咿咿:蟲鳴聲。
[26]安石:謝安字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少有重名,累闢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四十餘歲有仕進志,能知從。官至大都督。
[27]巨源:山濤字巨源。《晉書·山濤傳》:“羊祜執政……出爲冀州刺史。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族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後入爲吏部尚書,前後選舉,周遍內外,而並得其才。”多可:多許可,多寬容。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28]六符:《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不可不省。”顏師古引應劭注:“《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祇鹹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爲太平。三階不平……百姓不寧,故治道傾。‘”六符即泰階六星之符驗,也即天象對世事作出的反應。
[29]九流:九品人物。
[30]陰蟲:秋蟲。軒:窗。
[31]宋玉:指宋玉《九辯》。
[32]潘郎:即潘岳,字安仁。幺(yāo)麼(mó):渺小。此指潘岳《秋興賦》。
[33]櫪(lì):馬槽。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4]韝(ɡ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鷹。
[35]眄(miǎn):看。
[36]痑(dè):馬病。此指衰老。紲(xiè):捆綁。
[37]奮:奔馳。
評
此賦分四段,層層圍繞“孤”情,由暮年飄泊之孤推及離羣索居之孤,再入不得時行道之孤,至捐棄“孤憤”,奮迅前行。情由“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蛩之愁”,而“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哀而不傷,激切昂揚。感時賦秋,前有作者,宋玉《九辯》、漢武《秋風辭》、潘岳《秋興賦》,總不離悲嘆主題,乃至身處盛唐的“謫仙人”李白也要悲清秋。此賦卻能從悲涼中振起,慷慨壯秋,境界超出前賢,亦高於歐陽修的同題名篇。李調元《賦話》卷一稱其能“化熟爲生,意味雋永”。可與其《秋詞》參讀。劉禹錫《秋詞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楊曉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