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趙郡(今河南趙縣)人。宰相李吉甫子。以父蔭補校書郎,歷幕職。長慶間爲翰林學士,歷鎮浙西、陳許、西川等地。與李宗閔、牛僧孺政見有歧,各立黨派。大和七年(833)以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旋出爲興元節度使,累轉浙西觀察使。武宗朝由淮南節度使入相,執權柄,以功封衛國公。宣宗立,罷相,迭貶至崖州司戶,卒於貶所。李德裕論文主氣勢,”鼓氣以勢壯爲美“;又主自然,”文之爲物,自然靈氣“(皆見《文章論》)。其文風古雅平實。有《李文饒集》,包括《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賦存《別集》,約三十餘篇。
欹器,一種容器,形狀傾斜不穩,水滿則倒,故古人常置座右以爲不可驕滿之戒。序中癸丑爲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路公爲路隋。德裕與路隋同爲相。大和八年,德裕出爲興元節度使,九年貶袁州長史,路隋因爭德裕不當貶而罷相出爲鎮海軍節度使,卒於道。據此可知此賦作於袁州。
癸丑歲,餘時在中樞[1],丞相路公見遺欹器。贈以古人之物,永懷君子之心。嘗欲報以詞賦,屬力小任重,朝夕盡瘁,固未暇於體物[2]。今者公已歿世,餘又放逐,忽睹茲器,悽然懷舊,因追爲此賦,置公靈筵。
昔周道砥平[3],既安且寧,赫赫公旦[4],配德阿衡[5]。謂難守者成[6],難持者盈[7],始作茲器,告於神明[8]。至仲尼憲文武之道[9],思周公之德,入太廟而觀器[10],睹遺法而嘆息。且曰:”月滿而虧,日中則昃[11],彼天道而常然,欲久盛而焉得!“乃沃水於器[12],察微要終,挹彼注茲[13],受之若衝[14]。虛則臲卼[15],似君子之困蒙[16];中則端平,若君子之中庸[17]。既滿則跌,霆流電發。器如坻[18],水若河決,非神鼎之自盈[19],異衢樽之不竭[20]。蓋欲表人道之隆替[21],明百事之有節。
然茲器也,不以中而自藏,不以跌而自傷,其過也如彼薄蝕[22],其更也浸發輝光。得其道者,居則念於豐蔀[23],動乃思于謙受[24],顏既復而不遠[25],惠屢黜而何咎[26]!知任重之必及,悟物盈之難久,雖神道之無形[27],常參然於前後。昔與君子,同秉國鈞[28],公得之爲賢相,餘失之爲放臣,睹遺物之猶在,懷舊好而悲辛。欲克己以復禮[29],永德報於仁人。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一,《四部叢刊》影印本)
[1]中樞:朝政大權所在。
[2]體物:鋪陳描摹事物的形態。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3]砥平:平,平等,平均。
[4]公旦:周公姬旦,武王弟。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以輔成王。
[5]阿衡:《尚書·太甲》:”惟嗣王不專於阿衡。“孔穎達疏:”伊尹,湯倚而取平,故以爲官名。“引申爲輔佐帝王。
[6]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7]持盈:保守成業。《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8]”始作“二句:此言周公作欹器,不見於史籍記載。
[9]憲:效法。《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10]太廟觀器:《荀子·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11]昃:太陽偏西叫昃。《周易·豐》:”日中則昃。“
[12]沃:注水。
[13]挹:酌取。《詩經·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
[14]衝:空虛。《老子》:”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15]臲(niè)卼(wù):動搖不穩。
[16]困蒙:《周易·蒙》:”六四,困蒙,吝。“
[17]中庸:不偏叫中,不變叫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18]坻(tuì):山崩。揚雄《解嘲》:”功若泰山,響若坻。“
[19]神鼎:《太平御覽》卷七五六引《晉中興書》:”神鼎者,仁器也,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炊而沸,不汲自盈。“
[20]衢樽:《淮南子·繆稱訓》:”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高誘注:”尊,酒器也。“
[21]隆替:興替。
[22]薄蝕:《呂氏春秋·季夏·明理》”其月有薄蝕“高誘注:”薄,迫也。日月激會相掩,名爲薄食。“
[23]豐蔀(bù):《周易·豐》:”豐其蔀,日中見鬥。“豐,大。院中架木,上覆以席,所覆之席叫蔀。指貧者所居。
[24]謙受:《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25]顏:指孔子弟子顏淵。孔子許其不遷怒,不貳過。《周易·復》:”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26]惠:指柳下惠,即春秋時魯大夫展禽。《論語·微子》:”柳下惠爲士師,三黜。“
[27]神道:《周易·觀》:”聖人以神道設教。“孔穎達疏:”神道者,微妙無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神道。“
[28]國鈞:國家重任。
[29]復禮:《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
評
此賦以欹器爲喻,大講”月滿則虧,日中則昃“的道理,對於自己的遭遇並沒有什麼憤激之言,僅言”顏既復而不遠,惠屢黜而何咎“,認爲自己”力小任重“,諄諄告誡自己克己改過,可謂敦厚之極,因而被稱爲”有大臣風度“。姚崇曾作《撲滿賦》,二賦用意相同,作賦之意在於存鑑誡。宋代范仲淹、宋祁、劉攽等人的許多賦,都沿襲這種作法。李德裕爲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其論朝政大事洋洋灑灑,說古道今,發語輕重。而其賦多是小題材,反映了這位大政治家的多重性格。
(尹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