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

尹佔華

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名氣遠不如詩和散文,這也難怪,因爲自唐始,賦已不在文學舞臺上充當主要角色了,其退居一隅也是必然的。正因爲如此,後人對唐賦的評價也大相徑庭。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夢陽、何景明首倡“唐無賦”說,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一亦云:“賦盛於漢,衰於魏,而亡於唐。”然反對者亦不乏其人,袁宏道《與江進之》論賦雲:“唐賦最明白簡易,至蘇子瞻直文耳。然賦體日變,賦心亦工,古不可優,今不可劣。”(《袁宏道集》卷一一)清王芑孫《讀賦卮言·審體》則說:“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其實,褒之者也好,貶之者也好,都是後人對唐賦的評價,唐人自己卻是十分重視賦的,無論詩人還是散文家,無不善賦,就是明證。蓋賦這種文學形式,最能顯示一代之文化氣象與文士才學。平心而論,唐賦無論在藝術表現手法還是在形式的創新上都取得了極大成就,比漢魏六朝更上一層樓,宋元賦便皆承繼唐賦而來。從整個賦史長河中來看,唐賦處於發展變化的轉折時期。賦本來就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唐人之賦求新求變,不可避免地表現爲或向詩、或向散文的雙向靠攏,對於賦體文學來說,這既是一種開拓擴展,又是一種離心異化,因而使唐賦呈現出與前代之賦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後人對唐賦的不同評價,也就毫不奇怪了。

漢代有獻賦制度,以辭賦入仕者頗有其人,班固《兩都賦序》:“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種風氣至唐不衰。《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載:“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則天御洛南門,與百僚觀之。炯獻《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又《徐彥伯傳》載:“景龍三年,中宗親拜南郊,彥伯作《南郊賦》以獻,辭甚典美。”杜甫亦於天寶十載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新唐書·文藝傳中·杜甫》)。他們都是把獻賦當作仕宦的捷徑。善作賦者確實可以使自己聲名大噪,從而爲自己的政治前途打下堅實的基礎。《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載:“偃嘗爲《塵》《影》二賦,甚工,太宗聞而召見,自制賦序,言‘區宇安,功德茂盛’,令其爲賦。偃奉詔撰成,名曰《述聖賦》,賜彩數十匹。”又《文苑傳中·孫逖》:“逖幼而英俊,文思敏速,始年十五,謁雍州長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爲《土花爐賦》,逖握翰即成,詞理典贍,日用覽之駭然,遂爲忘年之交,以是價譽益重。”《唐詩紀事》卷二〇:“(陶)翰,潤州人,開元中爲禮部員外郎,以《冰壺賦》得名。”王定保《唐摭言》卷一〇:“何涓,湘南人也,業辭,嘗爲《瀟湘賦》,天下傳寫。”《舊五代史·唐書三十四·李琪傳》:“琪年十八,袖賦一軸謁(李)谿,谿覽賦驚異,倒屣迎門,出琪《調啞鍾》《捧日》等賦,謂琪曰:‘餘嘗患近年文士辭賦,皆數句之後,未見賦題,吾子入句見題,偶屬典麗,籲,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舉進士第。”又《周書二十二·扈載傳》:“載因遊相國寺,見庭竹可愛,作《碧鮮賦》題其壁。世宗聞之,遣小黃門就壁錄之,覽而稱善,因拜水部員外郎知制誥。”如此,唐賦作者之衆多,也就不足爲奇了。

《文心雕龍·詮賦》雲賦“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在唐賦中,託物寫志的仍然佔有較大的比重。初唐四傑便較多此類賦,如王勃《澗底寒鬆賦》、楊炯《幽蘭賦》,四傑之外如崔融《瓦松賦》等,便皆是,反映了這一批地位較低的文人知識分子政治上的要求。另外如李百藥《鸚鵡賦》、宋璟《梅花賦》、蘇頲《長樂花賦》、張九齡《荔枝賦》、李白《大鵬賦》、高適《鶻賦》、杜甫《雕賦》《天狗賦》、李紳《寒鬆賦》、舒元輿《牡丹賦》、武少儀《相馬賦》、皮日休《桃花賦》等,借賦花木鳥獸,或寄意於此,或託意於彼,寓意雖有不同,手法卻是一致的。但到後來,有些賦物之作便由寫志轉向諷刺世事,其鋒芒漸漸顯露。蕭穎士《伐櫻桃樹賦》將櫻桃樹看作李林甫,對其口誅筆伐。柳宗元的這類辭賦就更多了,《罵屍蟲文》《憎王孫文》《宥蝮蛇文》,寓言寄諷,言詞激越。這與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連年被貶逐在外,心情憤懣有關。晚唐隨着唐朝統治的江河日下,託物寓諷之作的揭露性、批判性更強,如李商隱《蝨賦》《蠍賦》,陸龜蒙《蠶賦》《後蝨賦》,羅隱《秋蟲賦》《後雪賦》,皆發前人所未發,更是鋒芒畢露。諷刺與諷諭不同,前者主批判,後者主規勸。賦物以諷刺唐以前也有,如曹植《蝙蝠賦》、阮籍《獼猴賦》,但極少。唐人的此類賦揭露社會醜惡現象之衆多,見解之深刻,批判之有力,是唐以前所不及的。當然也有一些賦立意不甚高遠,反映了作者偏執或狂妄、躁急的性格。蕭穎士《伐櫻桃樹賦》猶以國家安危以警玄宗,據《新唐書·文藝傳中·蕭穎士》載:“宰相李林甫欲見之,穎士方父喪,不詣。林甫嘗至故人舍邀穎士,穎士前往,哭門內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己,調廣陵參軍事。穎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櫻桃樹賦》……以譏林甫雲,君子恨其褊。”其中無疑帶有泄私憤的因素在內。範攄《云溪友議》卷七載平曾遊西川謁節使李固言,“遂獻《雪山賦》一首,言雪山雖茲潔白之狀,疊嶂攢峰,夏日清寒,而無草木華茂,爲人採掇,以李公罕作文章,廢其庠序也。相公讀賦,命推出曾。曾不逾旬,又獻《魚賦》,言此魚觸物而怒,翻身上波,爲鷂鳶所獲,奈魴之何。”又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皮日休曾謁歸融尚書不見,因撰《夾蛇龜賦》,譏其不出頭也。而歸氏子亦撰《皮靸鞋賦》,遞相謗誚。”這些純是爲了個人恩怨,雖譏諷亦無甚可取了。

再看抒情之賦。這類賦已突破了體物言志的框架,自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以來,至唐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形式與風格多樣,反映的思想感情之複雜豐富,都超越了前人。如王績《遊北山賦》、王勃《春思賦》、駱賓王《蕩子從軍賦》、盧照鄰《五悲文》《釋疾文》、李白《惜餘春賦》《悲清秋賦》、岑參《感舊賦》、韓愈《復至賦》《閔己賦》、柳宗元《解祟賦》《懲咎賦》《夢歸賦》、劉禹錫《謫九年賦》《秋聲賦》、李翱《幽懷賦》、杜牧《晚晴賦》、陸龜蒙《幽居賦》、司空圖《春愁賦》等,有的從容不迫,有的深沉悲鬱,有的冷峻峭拔,有的清新淡雅,頗爲洋洋可觀。可見與詩歌一樣,賦在唐代已成爲抒情文學中的重要一體。賦由《騷》出,前人多已雲之。漢代賦家但取鋪張揚厲之意,以至喪失了騷人之情。魏晉人孕育新制,開啓唐風。唐賦在前人的基礎上大大發揚了賦的抒情性,《騷》之本意重新得到彰顯。嚴羽說:“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騷》學”(《滄浪詩話·詩品》);祝堯說:“唯韓、柳諸古賦,一以《騷》爲宗,而超出俳律之外”(《古賦辨體》卷七);劉熙載說:“韓昌黎《復志賦》、李習之《幽懷賦》,皆有得於《騷》之波瀾而異其跡象”(《藝概·賦概》),說的正是這種情況。詩與賦其實都離不開情,《藝概·賦概》:“賦無非詩,詩不皆賦……賦,詩之鋪張者也”,是說賦是鋪張性的詩;李調元則雲唐賦“雅善言情”(《賦話》卷五),並非虛語。

歌功頌德也是唐賦的一大內容,但這類內容無甚可取。王士禎曾批評杜甫說:“杜甫《進封西嶽賦表》有云‘維嶽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按《舊書紀》……右相楊國忠守司空。杜所謂元弼司空,謂國忠也……而甫獨引《大雅》甫申之詞以諛之,可謂無恥。”(《池北偶談》卷一九)這類賦內容不出頌祥瑞、述功德,如潘炎《日抱戴賦》序所云:“景龍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皇帝初臨上黨,日抱戴,皇天告符,微臣頌之。”著名政治家如張說、陸贄、裴度等,都有不少這類作品。律賦爲試體賦,故於律賦中此類尤多,如錢起、房玄穎、房寬的《泰階六符賦》,鄭錫、喬琛的《日中有王字賦》,張叔良、崔淙的《五星同色賦》等都是。李程貞元十二年舉進士,試《日五色賦》,被擢爲狀元。賦首雲:“德動天鑑,祥開日華”,破題便將賦日與頌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隱以日喻君,已落重收,自不奇怪(見《唐摭言》卷八)。大曆十四年獨孤綬《放馴象賦》特得德宗賞識,先是代宗朝文單國累進馴象三十二頭,德宗即位,悉令放之,獨孤綬賦曰:“化之式孚,則必受乎來獻;物或違性,斯用感於至仁”,所謂“不辱其受獻,不傷放棄”,兩全美之,十分得體(見蘇鶚《杜陽雜編》捲上)。朝廷既以賦取士,文士自然趨之若鶩。劉秩《選舉論》曾批評說:“謂善賦者廊廟之人,雕蟲者臺鼎之器,下以此自負,上以此選才,上下相蒙,持此爲業,雖名重於當時,而不達於從政。”(《全唐文》卷三七二)有些獻賦也微有諷諭之意,如鄭綮《開天傳信記》載:“天寶初,上游幸華清宮,有劉朝霞者獻《駕幸溫泉賦》,詞調倜儻,雜以俳諧……述德雲:‘直攫得盤古髓,掐得女媧瓤,遮莫你古時千帝,豈如我今日三郎!’……上顧曰:‘真窮薄人也!’遂授以宮衛佐而止焉。”有些賦如喬潭《裴將軍劍舞賦》、薛勝《拔河賦》、胡嘉隱《繩伎賦》、閻寬《溫湯御毬賦、》王邕《勤政樓花竿賦》、敬括《季秋朝宴觀內人馬伎賦》、無名氏《舞馬賦》等,皆寫唐玄宗時的宴遊逸樂,以顯示所謂太平盛世、與民同樂。然而曾幾何時,大亂驟起,可見這種盛世景象的虛僞。這些賦描寫了各種歌舞、雜技或體育活動的場面,頗爲精彩生動,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料價值,也是對於賦體文學題材上的開拓。至於晚唐公乘億所作《復河湟賦》,雖亦爲“頌”體,寫的卻是現實中重大政治事件,其題材內容爲唐賦中所僅見。安史亂後,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吐蕃,宣宗大中三年吐蕃內亂,隴右民衆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七關來歸,《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四》大中三年八月乙酉,“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己丑,上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皆呼萬歲。”白敏中、魏扶、崔鉉、馬植、杜牧、張祜皆有詩詠其事,公乘億之賦也是寫的此事。可惜此賦《文苑英華》所載有所缺蝕,僅存後面一小部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人們有理由非難唐賦中現實主義之作太少,的確,與唐詩相比,唐賦中反映社會現實以及民生疾苦的作品幾乎沒有。但並不是沒有鍼砭現實之作,只不過大多不採取直接的形式,而是迂迴曲折、寓言假託。《舊唐書·文苑傳中·劉允濟》:“垂拱四年,明堂初成,允濟奏上《明堂賦》以諷,則天甚嘉嘆之。”《新唐書·韋承慶傳》:“儀鳳中詔太子監國,太子稍嗜聲色、興土功……承慶嘗謂人所以擾濁浮躁,本之於心,乃著《靈臺賦》,譏揣當世。”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自注說:“天寶末,有密採豔色者,當時號爲花鳥使,呂向獻《美人賦》以諷之。”杜牧《上知己文章啓》:“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些賦都是極有現實意義的。古代賦家也很重視賦的諷諫作用,只不過因其辭藻侈麗,使人們容易忽視它的規誡之意。《史記·司馬相如傳論》:“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諷一”;《漢書·揚雄傳》:“雄以爲賦者,將以風也……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雲之志。繇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唐代賦家爲了克服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之間的矛盾,大多采取了一些辦法。李華《弔古戰場文》爲針對玄宗後期的開邊戰爭之作,遂極力渲染戰場的悽慘與恐怖,以揭示戰爭的殘酷性,與李白《戰城南》、杜甫《兵車行》同一主旨。元結《說楚何荒王賦》《說楚何惑王賦》《說楚何惛王賦》則託以寓言,“荒”謂荒於宮室遊樂,“惑”謂惑於女色聲伎,“惛”謂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意在總結玄宗後期導致禍亂的教訓,告誡後來的君主切莫重蹈天寶覆轍。柳宗元《愈膏肓疾賦》,以治病喻治國,假設醫緩與忠臣的對話,相信“喪亡之國,在賢哲之所匡扶,而忠義之心,豈膏肓之所羈絆”,強調任人以忠良的重要。上述賦作諷諭之意十分明顯。杜牧《阿房宮賦》最後一段散文形式的議論,更是將作賦之意點明。我們看到,唐賦中的登臨之作,也大多不是單純抒情懷古,其現實感也是很強的。蕭穎士《登故宜城賦》作於安史之亂後期,作者面對動亂的現實,反思歷史的是非,頗有歷史的沉重感與責任感,可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之詩相提並論。其他如徐彥伯《登長城賦》旨在“恤民安邊”;陸8《長城賦》說“去仁義、積土石,非城也,是曰禍之門,是曰滅之根”;劉禹錫《山陽城賦》序雲“蓋憫漢也”,意在說明“桓靈之慾,縱心於昏”,導致了東漢滅亡;楊敬之《華山賦》不相信天子封禪可使身長生、國長存,“盛氣臭、誇金玉,取薪以燔,積灰如封,天下怠矣”。這些作品鑑戒之意甚明,早已不是“勸百諷一”,是唐代賦家有意加強賦的諷諫作用的結果。

第86章 阿房宮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9章 寒鬆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9章 茶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2章 青苔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69章 寒鬆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89章 蝨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0章 夢渴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49章 茶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8章 賦賦第68章 賦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6章 出門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61章 閔己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2章 囚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
第86章 阿房宮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9章 寒鬆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9章 茶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2章 青苔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69章 寒鬆賦第40章 紙鳶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89章 蝨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0章 夢渴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49章 茶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8章 賦賦第68章 賦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56章 出門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61章 閔己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95章 江南春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72章 囚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