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情長謀遠

聞此言,許攸眼中,忽泛起一絲暖意。又隨之散去。

“孔璋所慮,不無道理。”許攸話鋒一轉:“然,不記右國令之事否?”

“神上宗師。”陳琳幡然醒悟。神上宗師,至死不渝。薊王亦甘冒除國之險,保其壽終正寢。

“薊王天下豪傑。愛恨分明,言行如一。心中自有日月,故不爲俗世所絆。右國令不負薊王,薊王亦不負右國令。”許攸言道:“只因長情二字。”

“薊王長情之主。”陳琳面露欽佩之色。

“然也。”許攸笑問:“天下皆言長情,不知此二字,孔璋又作何解?”

“長,久也。情,愛也。”陳琳脫口而出。

“孔璋只知其一也。”許攸搖頭一笑。

“莫非此中還有深意?”陳琳亦飽學之士,急忙求問。

“長情,乃遠謀也。”許攸一針見血:“情長謀遠,便是薊王所以行事也。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薊王少時,居十里樓桑,有家中長姐,將一身所學,傾囊相授。另有四友寒來暑往,傾心相交。慧眼識英雄,一金知人心。而後通渠圩田,築路造樓。樓桑大治,因復祖爵。後割頭進封,非功不爵。終並六縣爲王。娶長母之姐爲妻,初爲世家豪族所詬病。言,臨鄉侯何其短視也。然薊王一意孤行,初心不改。於是劉氏宗親,舊友故交,天下公孫,悉數歸心。大丈夫,立於天地間,當奮三尺劍,布衣爲王,何須仰人鼻息。今再觀,薊國和合之風,遍吹巨馬兩岸。無忘貧賤之交,不出糟糠之妻。英傑輩出,天下齊投,皆始於薊王也。”

言罷,許攸口出剖心之言:“知微見著。爲惡,我遠不及右國令。爲善,助薊王三興炎漢。夫,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薊王名備,乃爲天下首善也。首善便是至善。故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故,許攸雖有小惡,卻功在首善。何罪之有?”

陳琳慨嘆:“子遠深知薊王也。”

言及此處,許攸亦感慨萬千:“薊王少復祖爵,興王道治國。乃(首)善之始也。”

四目相對,心有慼慼。

三日之期,轉瞬即逝。

九月十九日,十萬大軍入城,圍南北宮城。董卓自領一萬精兵入宮。於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命尚書丁宮,持何太后詔書,立王美人貴子,勃海王劉協爲帝,廢黜少帝爲弘農王。

詔書頒後,由太傅楊彪入玉堂殿。親解廢帝身佩璽綬,進奉勃海王劉協。勃海王遂即位,是爲漢“獻帝”。而後楊彪扶弘農王下殿,步行入崇德前殿,向新帝稱臣。見廢帝此狀,滿朝文武,無不哽咽流涕。羣臣心中悲痛,皆敢怒不敢言。

新帝登基,未及改元,便大赦天下。

稍後,董卓自拜相國,封郿侯,“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並於朝野內外,廣佈親信,僭用近似天子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權傾朝野。

新官上任三把火。

月末,董卓合太傅楊彪、少府張儉、尚書令許攸,攜鈇鑕至朝堂上書。求爲建寧元年,九月政變時被誣陷爲叛賊之陳蕃、竇武,及次年於二次黨錮中被捕遇害的衆多黨人平反。獻帝准奏,並效合肥侯爲帝時所行舉措,恢復陳蕃等人爵位,並提拔其子孫爲官。此其一。

其二,親近周毖(周慎之子)、潘隱。原大將軍何進府吏張津、丁原等人,也爲其幕僚。並在衆幕僚建議下,親近士人,徵召天下名士,入朝爲官。黨魁張儉,尤爲董卓所仰賴。

其三,不計前嫌,對關東羣雄,如王匡、鮑信等,授以太守,以示和解。然獨不授四世三公之汝南袁氏羣雄。只因袁氏乃合肥侯外戚。高官厚祿亦難動其心志。

董卓行事果決。俗謂“快刀斬亂麻”。待洛陽八關重開,天下方驚聞,朝廷傾覆,江山易主。

自九月十五日遇刺,至廢立新帝,改朝換代,不過半月。

及十月一日大朝。

王美人貴子,已居大位。百官朝拜。無人再提,即將遣歸封國之弘農王。

又謂鞭長莫及。

薊王此時,已入南州。度蜜月於象林苑中。

太師府,魚梁臺。

尚書令許攸奉詔登臺:“二日後,太后欲在上林苑中設宴,送弘農王就藩。”

“母子連心,此舉並無不可。”董卓似不以爲意,隨口問道:“子遠,以爲如何。”

“卑下竊以爲,爲防太后愛子心切,與之同歸。宜當譴軍護衛。”許攸言道。

“子遠所慮,深得我意。”董卓笑道:“命衛將軍張濟,領兵護送。”

“喏。”許攸再拜而出。

“來人。”待許攸出殿,董卓表情漸變。

“卑下在。”正是中郎將牛輔。

“上林苑中可駐有兵士。”

“稟太師,苑衆駐有數萬兵士。”牛輔答曰。

“傳我將令。待太后回宮,嚴查弘農王車駕,勿放走何苗。”董卓切齒言道。

“喏!”牛輔自領命去。

許攸回府,與陳琳相見。

“太后聲東擊西,欲助何苗離京也。”

“何以知之。”陳琳忙問。

“二日後,太后車駕出城,西入上林苑,送弘農王就藩。”許攸言道:“必將何苗裹挾其中。暗送出城。”

“西出城門,畢經函園。恐未及上林苑。何苗已入園中避難。”陳琳忽道。

“嘶——”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許攸忽冷汗淋漓:“不好,太后欲行割肉飼虎,瞞天過海也!”

“子遠何出此言?”陳琳驚起。

“時不我與。孔璋切勿多問。速替我上山,面見主記蔣幹。將太后之事,和盤托出。”許攸語速飛快:“能救太后母子,唯薊王一人耳。”

“也罷。”陳琳遂輕車入二崤城官堡。面見門下主記蔣幹不提。

立冬前後,正是薊國千里稻禾,開鐮之時。

薊國上下,皆忙於稻作,無暇他顧。幸得大幕府,統御內外全局。

洛陽密信,一日抵達。

幕府中丞賈詡,夜開府議。商討洛陽事宜。

123 坐觀風雲107 克堅平難1.96 魂不守舍217 背水一戰163 拈花摘葉1.4 安漢興劉117 七國馬會175 漢世之傑114 先發優勢1.84 盡入彀中1.99 生死相托1.62 猜忌暗生106 甘之如飴168 無法拒絕130 紅塵濁世1.24 犬鹿相狎1.7 披喪送親168 天下治術1.79 十里樓桑1.89 薰蕕異器199 孤心甚慰123 同憂相救112 泊樓車位1.37 魚龍漫衍1.64 連贏三局130 不可定期120 三英齊發18 滅國之危16 乾坤倒懸1.36 一金知心155 萬物之極1.92 姑息養奸1.88 大國之基136 和親之禮1.73 血巢角鬥187 得道不易1.80 善水良才1 實木地板183 包藏禍心1.49 觀星定海1.66 甕中捉鱉31 莊園我有15 正視己心1.28 奇貨可居16 重造京洛1.76 牽繮執轡1.263 羌煮貊炙175 兵荒馬亂31 前途未卜1.99 敬而遠之129 仁義之基71 窮厄之寇172 備思前後1.33 功敗垂成1.7 無郭之都112 不辱君命1.33 代父上疏146 鑄軌直道119 單刀直入1.44 螽斯衍慶1.30 未琢璞玉142 陰風不止17 尊王攘夷1.44 勸善禁惡165 政均法平190 迷途知返119 單刀直入21 臉怎麼黑1.92 姑息養奸100 三馬同槽1.249 幸有一子1.255 非淬不銛147 不負韶華1.258 搶佔先機1.90 班師回國1.59 將星閃耀1.8 周鄭交惡198 千里救主150 爲國秉筆103 鐵脊蛇矛1.77 半島鎖鏈1.23 督亢城倉1.24 家國同構1.62 兵不厭詐1.32 織蓆販履116 奇兵襲城181 羣雄無首173 絲路流金170 黃泉相見1.82 膂臂當車110 連環殺局1.200 得而誅之199 失之交臂1.49 覆水難收1.4 砥礪同行115 天下都北1.23 百騎踏營213 橫空出世1.65 洛陽邸報121 萬舟齊發
123 坐觀風雲107 克堅平難1.96 魂不守舍217 背水一戰163 拈花摘葉1.4 安漢興劉117 七國馬會175 漢世之傑114 先發優勢1.84 盡入彀中1.99 生死相托1.62 猜忌暗生106 甘之如飴168 無法拒絕130 紅塵濁世1.24 犬鹿相狎1.7 披喪送親168 天下治術1.79 十里樓桑1.89 薰蕕異器199 孤心甚慰123 同憂相救112 泊樓車位1.37 魚龍漫衍1.64 連贏三局130 不可定期120 三英齊發18 滅國之危16 乾坤倒懸1.36 一金知心155 萬物之極1.92 姑息養奸1.88 大國之基136 和親之禮1.73 血巢角鬥187 得道不易1.80 善水良才1 實木地板183 包藏禍心1.49 觀星定海1.66 甕中捉鱉31 莊園我有15 正視己心1.28 奇貨可居16 重造京洛1.76 牽繮執轡1.263 羌煮貊炙175 兵荒馬亂31 前途未卜1.99 敬而遠之129 仁義之基71 窮厄之寇172 備思前後1.33 功敗垂成1.7 無郭之都112 不辱君命1.33 代父上疏146 鑄軌直道119 單刀直入1.44 螽斯衍慶1.30 未琢璞玉142 陰風不止17 尊王攘夷1.44 勸善禁惡165 政均法平190 迷途知返119 單刀直入21 臉怎麼黑1.92 姑息養奸100 三馬同槽1.249 幸有一子1.255 非淬不銛147 不負韶華1.258 搶佔先機1.90 班師回國1.59 將星閃耀1.8 周鄭交惡198 千里救主150 爲國秉筆103 鐵脊蛇矛1.77 半島鎖鏈1.23 督亢城倉1.24 家國同構1.62 兵不厭詐1.32 織蓆販履116 奇兵襲城181 羣雄無首173 絲路流金170 黃泉相見1.82 膂臂當車110 連環殺局1.200 得而誅之199 失之交臂1.49 覆水難收1.4 砥礪同行115 天下都北1.23 百騎踏營213 橫空出世1.65 洛陽邸報121 萬舟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