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澤被後世

春分剛過,薊國千里國土,二十七縣,便有農人陸續備耕、通渠,開始新一季的稻作。穀雨之後,千里水田,已遍佈農人。各家各戶,皆要趕在芒種前,理好廂田,以備育秧。

此乃稻作之關鍵。雖說薊國隨王,稻作二十餘載。然年年有新民落戶。尤其是東部安北、遼海二郡。近年來,乃薊國屯民重區。安北守閻柔、遼海守郭芝,自履任以來,兢兢業業,廢寢忘食,不敢有一日之疏。

安北郡內,扶余四加正迅速漢化。除去飼養牲畜,並有三老傳授稻作技藝,年前已得享魚米之利。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源),令順民心。”

閻柔自幼長於東胡。後久居西林,坐堂理政,居中調和。在“北人”中,素有信義。扶余四加,與本地漢人毗鄰而居,初時因語言不通,習俗不同,故常起衝突。然自領安北守以來,閻柔寬法嚴律,公正無私。以理服人,以德化人。胡、漢盡數歸心,少有爭鬥。再過數年,當可爲薊王所用。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此乃亙古不變之真理也。

陸續有扶餘國人,舉家南下,定居薊國。足可證明。

自薊王平定半島,重開前漢舊郡。半島夷人、遠東胡人、極地野人,紛紛慕名來投。尤其環繞半島的珠鏈港津,紛紛擴建爲港城,面朝大海,扼守內陸。隨街衢縱橫,不斷擴大。再於臨近港津之山川險要處,立烽堠、障壁、關邑。而後修路通渠,築堤圩田。將先前圈佔的無人荒原,悉數闢爲良田,種植晚稻。待良田、道路、溝渠,不斷深入,距離適宜,再擇址修築新城,或重駐前漢舊城。

試想,圍繞半島之珠鏈,霅津、淵達、釜山、南、北烏稽等,諸港皆如此這般。不斷向內陸輻射。待良田、道路、溝渠、城邑,彼此連通之日,便是漢化半島之時。亦可稱半島“圩田大成”。

“圩田制”,起於(薊)王,盛於(薊)國。

凡有城邑新築,附近島夷便會隨首領,歡呼雀躍,舉家而來。首領爲裡魁、衢長、坊令、邑宰、享受與漢人官吏,相同待遇。夷人亦就地轉化成“夷戶”,安居城中。家中青壯、健婦築城修路,穿渠圩田,日賺二百大錢。家中老弱,則由三老傳授機關稻作,各項事宜。行農牧兼稻作。有三韓八十餘國,美玉在前。更有同伴親身經歷爲證,如何能不深信。

東蓋馬縣“南沃沮屬國”、臨濊縣“北沃沮屬國”,及滄海郡“扶余屬國”。屬國民衆,大量遷出。填充蒼海、玄菟、臨屯三郡。遠東地區,正由奴隸部落聯盟,迅速向封建文明進化。

兩漢處理內遷蠻夷,最行之有效的“屬國制”。正被薊王,發揚光大。與先前“屬國都尉”只爲統領,內事皆由屬國自決迥異。薊王所置“屬國都尉”,職能類比“都護”。手握一國之政。築城修路、穿渠圩田,皆歸其所轄。“都尉”與“都護”,漸漸比同,皆有“總督”之意。遂與“校尉”區分。國主,乃名義上首領。享有一國之君,理應享有的一切。然,牽扯到重大事務,當以屬國都尉,馬首是瞻。

建制上,類比大漢藩國。國主坐享食俸,國政卻握於國相之手。

如前所說。四夷皆以漢化爲榮。能得大漢認可,成爲屬國。坐享其成,坐收其利。富貴綿延無盡,澤被子孫後代。事後再看,有百利而無一害。部落文明與封建文明,判若鴻溝。每每回憶先前。島夷頭領,盡皆搖頭自嘲。窮鄉僻壤,舉目蠻荒,化外野民,家徒四壁。還有何物,能被大漢所惦念。

再想薊王如此善待,各個感激涕零。正臘時,紛紛遣使薊國,上表深謝。

薊王回覆曰:煌煌天漢,薪火相傳。

使節忙問:王上何意?

左相崔鈞答曰:大漢傳火天下,燒盡蠻荒,盡歸向化也。

使節紛紛醒悟,心悅誠服,感激涕零。

在光融天下,一騎絕塵的漢家強勢文明面前。四夷“如螻蟻仰望蒼穹”,“似蜉蝣漂流汪洋”。如何能不敬畏若天神。大漢的一切,皆令四夷心生嚮往。

紛紛苦思:如何才能成爲一名真正的漢人。

來自半島的思潮,如野火燎原。正在四夷之中點亮文明的篝火,匯聚成照亮前路的巨火塔。

遙想後世,歷代文明的傳火者們。再無如大漢一般,兼容幷蓄,包羅萬種之氣概雄心。

薊王既孤身來此,自當傾盡所有。不使人類文明,陷入不斷劣化的循環。

薊國王城,西宮,增城殿。

久未露面的劉氏老族長,領孤孫前來拜見。老族長家逢鉅變,子女皆先後故去,唯剩一孤孫。

“九叔免禮。”簾後太妃,柔聲言道:“賜座。”

“謝太妃。”老族長又爲太妃引薦:“乃老朽孤孫,少時外出遊學,一別十載。至今乃歸。”

“劉平,拜見太妃。”儒服青年,伏地行禮。

“你叫劉平?”太妃忽問。

老族長笑答:“多年前,宗祠大考。王上名列前茅,此子卻是第五。雖落選,然志氣不可丟。於是,老朽便用王上幼時之‘平’,改其名。此子亦頗知上進,外出行學,一別十載。今學業有成,特領來與太妃一觀。”

“原來如此。”太妃欣然點頭:“既學成歸鄉,當爲國效力。”

劉平伏地答曰:“稟太妃,不日當往四方館一試。”

“既是宗室俊彥,便不必去黃金臺了。”太妃笑問:“何所長?”

“(劉)平,遊歷四方,曉各地風土民情。願往京畿,供職藩邸。”劉平答曰。

許慎《說文》:“邸,屬國舍也。”所謂藩邸,便是大漢藩國,設在京畿的館舍。如“蠻夷邸”,便是接待蕃國來使及四夷“蕃客”的館舍。

類比“蠻夷邸”之命名,薊國在洛陽的藩邸,稱:“薊邸”。

換言之,劉平欲求“薊國入京使”一職,常駐洛陽。劉平既是樓桑劉氏宗親,又久歷四方,學業有成。確是適合之選。

太妃略作思量,這便應允:“如此,也好。”

186 當仁不讓146 黨人認主1.238 一里之回71 瀝粉貼金1.38 人頭落地1.79 牽發而動1.79 字挾風霜131 美玉生煙1.95 平樂會盟1.8 環璧珠玉187 都護西域177 青鳥傳信41 鑄山煮海1.84 王道治國188 突發奇想135 逆流而進197 福莫大焉135 逆流而進1.52 母子相見214 亂中求存1.92 僅此足已125 探險搜奇1.99 一網打盡190 軍師節哀1.5 空穴來風10 入九龍門148 七色婢女147 藥到病除1.79 心願終了1.8 周鄭交惡1.52 家恨國仇21 三人成虎1.99 進身之階1.72 誤打誤撞159 衆星拱辰190 半載之期194 焉知非福185 有神無鬼1.28 豎子成名1.38 溯谷而行1.35 九流學派1.55 鬥戰決勝1.8 神都洛陽1.79 十里樓桑147 輕身入城1.50 試釘馬掌1.268 十日未卜1.33 功敗垂成1.227 單騎救主41 黃驃產子120 驕兵必敗1.6 長轡遠馭130 輔車相依1.45 生死大敵1.42 善利其器145 寡人無情160 兵威將膽124 羌亂再起1.47 丹陽勁卒130 抗颺虓虎143 七十二妃129 棋逢對手1.5 重操舊業1.20 繡衣直指103 撲朔迷離116 東部鮮卑1.50 宮廷之變1.82 年末大賞165 動則滅國1.74 再掠女豪1.56 風向突變16 破敵爲先1.8 圍淤爲田231 潛龍勿用1.80 西邸賣官1.67 六尺之孤15 蔣幹遺書163 拈花摘葉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51 終成眷屬186 氾濫成災139 不爭正妻1.93 花開七朵1.266 驚悉隱秘136 甘心如薺1.62 一日破膽1.300 出頭之機1.69 塞向堇戶1.209 鐵騎橫衝10 雕版印鈔139 江山易改1.200 矇混過關109 吾道不孤188 二桃三士1.40 火雲如燒1.239 神泉秀水117 嫁禍安國1.299 烏合之衆144 首尾難顧
186 當仁不讓146 黨人認主1.238 一里之回71 瀝粉貼金1.38 人頭落地1.79 牽發而動1.79 字挾風霜131 美玉生煙1.95 平樂會盟1.8 環璧珠玉187 都護西域177 青鳥傳信41 鑄山煮海1.84 王道治國188 突發奇想135 逆流而進197 福莫大焉135 逆流而進1.52 母子相見214 亂中求存1.92 僅此足已125 探險搜奇1.99 一網打盡190 軍師節哀1.5 空穴來風10 入九龍門148 七色婢女147 藥到病除1.79 心願終了1.8 周鄭交惡1.52 家恨國仇21 三人成虎1.99 進身之階1.72 誤打誤撞159 衆星拱辰190 半載之期194 焉知非福185 有神無鬼1.28 豎子成名1.38 溯谷而行1.35 九流學派1.55 鬥戰決勝1.8 神都洛陽1.79 十里樓桑147 輕身入城1.50 試釘馬掌1.268 十日未卜1.33 功敗垂成1.227 單騎救主41 黃驃產子120 驕兵必敗1.6 長轡遠馭130 輔車相依1.45 生死大敵1.42 善利其器145 寡人無情160 兵威將膽124 羌亂再起1.47 丹陽勁卒130 抗颺虓虎143 七十二妃129 棋逢對手1.5 重操舊業1.20 繡衣直指103 撲朔迷離116 東部鮮卑1.50 宮廷之變1.82 年末大賞165 動則滅國1.74 再掠女豪1.56 風向突變16 破敵爲先1.8 圍淤爲田231 潛龍勿用1.80 西邸賣官1.67 六尺之孤15 蔣幹遺書163 拈花摘葉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51 終成眷屬186 氾濫成災139 不爭正妻1.93 花開七朵1.266 驚悉隱秘136 甘心如薺1.62 一日破膽1.300 出頭之機1.69 塞向堇戶1.209 鐵騎橫衝10 雕版印鈔139 江山易改1.200 矇混過關109 吾道不孤188 二桃三士1.40 火雲如燒1.239 神泉秀水117 嫁禍安國1.299 烏合之衆144 首尾難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