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國加萊海灘遙遙相對的是英國的多佛爾。天氣晴朗的日子,海面上沒有雨霧,在這裡,用望遠鏡就能看到多佛爾地區海面來往的大型船隻,甚至能看到岸上不遠處城市的部分建築的輪廓。
在多佛爾市郊有一幢老式莊園,這座莊園佔地很大,在莊園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城堡。這座城堡原來屬於多佛爾伯爵。但現在,它戒備森嚴,莊園四周佈滿崗哨,因爲它是美國第一集團軍司令的指揮部所在地,在北非戰場和英軍蒙哥馬利元帥並肩作戰,並擊敗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的巴頓將軍是這個集團軍的司令官。
無巧不成書,與之相對駐守法國防線的德國B集團軍司令官正是隆美爾。北非沙漠的失利一直讓隆美爾耿耿於懷。因爲,隆美爾被逐出北非,更多的原因並非指揮的失誤。英軍牢牢控制着地中海航線的中樞馬耳它島,致使德軍油料彈藥的補給嚴重不足。德軍的機動性和攻擊能力也因此大打折扣。而在廣袤的沙漠上,機動性幾乎就是軍隊的生命。
事實上,即使是躊躇滿志的巴頓和穩健謹慎的蒙哥馬利也認爲,北非戰役的勝利並不是那麼公平。只不過,作爲戰場上的指揮官,充分利用對手的弱點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其實也正是指揮能力的體現。他們抓住了德軍的弱點,扭轉了北非戰局。
現在好了,隆美爾有第二次機會和他的老對手再一次交手。他守護的大西洋壁壘和盟軍的戰艦將在這裡進行一次震撼世界的鐵與火的碰撞,這樣的強強碰撞必然是折沙沉戟,溶鋼化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誰勝誰負,決定着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隆美爾期待着這樣的一戰,大西洋壁壘是用水泥,鋼鐵,石塊,血肉,以及他的意志而築成,當然,還有他的多年戰爭考驗的用兵謀略。他經常在望遠鏡裡觀察英國海岸線,在那邊,他想像着,他的兩個老對手也和一樣,隔海觀望着他。在這樣的想像當中,隆美爾充滿自信,你們曾經靠着豐富的戰爭資源,以數倍於我的裝備優勢把我趕出沙漠,這一次,我們來一次公平的搏殺,我必將把你們統統攆回大海。
但隆美爾錯了。甚至他連對手都搞錯了。
和所有大戰前夕一樣,戰前上演的是驚心動魄的間諜戰和反間戰。真正能觀察到敵人舉動的不是望遠鏡,而是一雙間諜的眼睛。而德國的間諜所有收集到的情報以及空中偵察表明,英美盟軍將選擇加萊登陸,從而開闢真正意義的第二戰場。
登陸加萊,多佛爾地區就一定是英美盟軍的集結地。
事實如此,多佛爾海岸一線現在成了一級軍事禁區。所有的路口都設有關卡和崗哨。鐵絲網密密匝匝,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期間還有流動巡邏兵來往不斷。在靠近海岸的每一個制高點,都設置了觀察站,密切注視着一切可能接近禁區的對象。
到了夜間,通往多佛爾的公路上更是馬達轟鳴,車來車往。即使離公路很遠,也能感覺得到各種輕重型坦克駛過引起的震顫。第二天一早,還能看到路面遺留下碾壓的痕跡。這些,都是不可僞裝的證據。而仔細分析飛機的航拍照片,也能看到海岸上隆起的沙堆,更不用說停泊在港灣的大大小小艦船。而警戒森嚴的多佛爾莊園裡,頻繁的無線電波時時刻刻從這裡發出。
所有的這一切,都表明了多佛爾就是一個重要軍事集結地。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李迪中校接手之後繼戴維製造的傑作。
而所謂巴頓的第一集團軍也根本就不存在。巴頓將軍從北非戰役之後,由於他的桀驁不馴,以及和蒙哥馬利元帥甚至是丘吉爾首相的正面衝突,雖然沒有被解除職務,但實際已經被剝奪了指揮權。巴頓在多佛爾莊園裡所能做的,不過是發發牢騷下下棋,他連每天送達的戰報都不看一眼。
這和每天忙忙碌碌到處視察戰備的隆美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爲確保大西洋壁壘的萬無一失,隆美爾每天都要親臨防線,和他的將軍們研究制定和調整防禦部署。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爲機動後備力量的四個精銳裝甲師的佈置和反應速度。這是一隻隱藏在壁壘之後的鐵拳,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確定盟軍的登陸方向和地點,這隻鐵拳完全能夠把從海上冒出的海怪打回海里去。如果盟軍精心準備已經長達一年多的登陸作戰失利,那麼,第二次登陸作至少也是一年之後的事了。而一旦解除西線的戰備威脅,德國人就能騰出手來,集中兵力把朱可夫重新打回莫斯科牆腳。
隆美爾期待着這場碰撞。
但是顯然,未及碰撞,隆美爾已經註定又輸了一場。
爲這場勝負加註的還有,李迪中校手裡的那張王牌。
但是,這天中午,李迪中校收到一份英國軍情局專人送來的絕密情報之後,卻不由得大吃一驚。
原來,正是瑪格麗特在審訊兩個被捕的德國特工後得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有一個代號爲“鞋帶”德國間諜在戰前就潛入了美國情報機構,並且得到了關於盟軍登陸作戰的重要情報,但這份情報由於他不能使用密電而未能發出,只能通過人工從他手上獲取後再發回德國。他們兩個就是爲了得到這個情報而來。
瑪格麗特在備註裡還特別強調,這個叫“鞋帶”的德國間諜在發現自己可能暴露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英國情報官員。但沒有來得及處理這個情報官員的屍體就被人發現,不得不拋下屍體逃離現場。
這讓李迪中校馬上想起了神秘的林德之死。瑪格麗特的報告指向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克拉克。但是,李迪中校非常清楚,在準備暗殺林德的整個過程中,克拉克一直呆在一艘美國戰艦上。這是戴維以防萬一行動失敗而採取的特別保護措施。即使林德不死,他也不可能見到克拉克。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林德是這個人所殺死,那他爲什麼要殺死林德,林德又掌握了他什麼秘密呢?林德之死,讓所有的線頭就都斷在了他的身上了。
李迪中校叫來了克拉克,在看了那份備忘錄之後,李迪問他,除了林德之外,他還有沒有聽說過任何關於其它德國間諜潛伏在美國情報機構的情況,那怕是一絲一毫的信息,甚至是道聽途說,都可以。
事關重大,克拉克想了又想,還是搖了搖頭。
李迪中校攤了攤雙手,既然如此,那麼也沒有什麼好問的了。
克拉克走到門口,站了一站,好像想說什麼。
“說吧,克拉克。你是不是想起什麼了?”
克拉克聽到李迪還是這麼問,就又搖了搖頭,說,“很久沒見到戴維了。”說完這話,又補充了一句,“我知道我不該問。”
“其實沒什麼,戴維上校去了太平洋,麥克阿瑟將軍在考慮亞洲戰場的反擊。他需要戴維的幫助。”
克拉克也攤了攤雙手,表示其實他無意知道這些,然後轉身走了。
李迪不知道,如果克拉克面對的不是李迪,又如果李迪不是這麼問他,那麼,他想說的是,林德會不會沒死?
克拉克是這麼想的,克拉克見到林德的第一個念頭是,必須除掉他。那麼,林德也可能會有同樣的想法,除掉克拉克。
但是,林德隨即發現他找不到克拉克了,不管他動用任何手段都找不到克拉克的一點蹤跡。這說明什麼,說明克拉克有更隱秘的手段,這樣一來,林德就在明處,而克拉克在暗處。身爲間諜,林德自然知道,來自暗處的威脅,那種完全無聲無息的威脅,你是不可能逃得掉的。
實際上,林德應該感覺到了對他的監視,那是戴維爲了觀察他而佈置的。他無處藏身。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有一個結果,死。
而一旦選擇了死,卻又有了兩種可能,死和佯死。
雖然相處都不長,打交道的次數也不多,但經過專業訓練,又有豐富經歷的克拉克能判斷得出,李迪中校是一個思維縝密,行爲謹慎之人,他相信他看到的就是林德的屍體,絕對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動腦筋。在這點上,戴維和他卻是大不相同,戴維富於想像,善於推理,克拉克的這種猜想,必定會激起戴維極大的興奮。
同樣,克拉克不知道的是,戴維所以推薦李迪中校接手,正是因爲李迪的穩重和謹慎。戴維不想在他走後,出現任何差錯。毫無疑問,如果只是這樣,李迪是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