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

bookmark

回到後衙,不過纔是未時與申時之交,晚飯還早,李自成便去了書房,將各地送來的書過一遍。品書網

其一份來自西海的訊息深深吸引了他。

訊息說,曹建建造的戰船,已經下了水,載重達到六百石。

李自成按照後世的標準換算了一下,戰船的載重超過三十噸,如果當做運輸船,一次可以裝載五百人,不過作爲戰列艦,不可能滿載,它的主要目標還是裝載各種武器彈藥。

三十噸,與傳說鄭和下西洋的“大寶船”差多了,“大寶船”載重量據說達到八百噸——一千噸,不過,後世再沒見過原型,連圖紙都丟失了,一切只是傳說。

即便“大寶船”依然存在,也不能作爲戰船,當時設計大船的目的,乃是爲了運載更多的貨物,所以“大寶船”只能是商船,船裝載有士兵武器,可以算作武裝商船。

李自成需要的,乃是戰船,最好是載重量特別大的戰艦。

曹建按照湯若望臨時圖紙所造的戰船,至少可以算作戰艦的雛形,或者是縮小版的戰艦。

現在的戰船並沒有許多精密的儀器,下水意味着成軍,只要有足夠的水手、士兵,馬可以形成戰鬥力。

李自成心甚喜,也許一艘戰船算不了什麼,不過,既然已經開始,藉助歷史知識,在正確的道路行走,以後可以對戰船進行改良,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便能快速發展。

不管這種戰船孫不算真正的戰艦,能不能航行於遠洋,都不重要,它現在的目標,乃是風浪不大、四面封閉的西海。

戰船一起,西海東西兩岸的駐軍,相互聯絡更加便利,對於三角城乃至西寧的西部邊疆,多了一份保障。

哪日得閒了,得親自去西海看看,下水儀式是趕不了,但可以搞個命名儀式,西寧距離西海東岸,不過兩百里,快馬一日即可到達,也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

況且湯若望正在翻譯葡國戰艦的圖紙,一旦完工,要送至西海,交給曹建,着手準備,圖紙的內容太多,不可能飛鴿傳書,必須着人送過去。

李自成先是回了訊息,希望曹建積攢製造大型艦船的木料,不久之後,他將親自去西海視察。

如果只有一艘戰船,即便成軍,也不會有太強的戰鬥力,況且戰船缺乏威力最大的武器——火炮,現在除了操訓水手、士兵,只能作爲運輸船使用。

不過,西海水軍,總算開始了,這可能是西寧軍不同於遊牧騎兵的最大特色。

這時,李自成忽地想到在涼州分別時,梅之煥對自己所提的建議,他心明白,梅之煥的建議,並非是爲了自己升職,實際他已經是甘肅鎮的巡撫,即便他接受了建議,梅之煥也是很難再進一步。

在西寧建立軍政合一的藩鎮,類似於大唐的節度使,可以保障軍隊的糧餉供應,但這樣一來,西寧軍會完全暴露在朝廷的對立面。

雖然李自成極不情願,但這樣的時刻,遲早還是會到來。

他決定正視這個問題。

至少要將框架搭起來,現在的西寧地區,基本是藩鎮,只不過沒有打出旗號,除了軍隊,並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李自成沉思片刻,終於有了大致的思路:建立真正的西寧軍。

也是說,要突出西寧軍與其它軍隊,與朝廷軍隊的不同,現在的西寧軍,軍律算是一個特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爲西寧軍的軍律,至少朝廷的軍律通俗易懂,士兵們並不識字,沒有人那種咬嚼字的習慣。

此外,還得有軍旗、軍服,讓人一看知道是西寧軍。

軍旗絕對不能使用大明的龍旗,必須淡化皇權,突出西寧軍的血性——不怕流汗,不怕流血,勇往直前,藐視困難。

軍服似乎已經有了,他當日設計了一種迷彩服,除了讓士兵們着裝整齊,主要是爲了替換馬有水部士兵的明光鎧,將生鐵節約下來,用於製造步槍,沒想到現在倒是用了。

軍隊還是以現在的七大百戶爲框架,而西海水軍暫時只能算是輔軍的輔軍,至於將來如何發展,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需要纔是發展的動力源泉。

梅之煥說得沒錯,自己的確不能永遠頂着千戶官的頭銜,否則,下面的軍官頭銜會不去,這不僅造成軍隊實際的編制超員,也會影響軍隊的正常管理,甚至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西寧軍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構?衛所肯定不行,這種府兵制早已成爲大明的一顆毒瘤,隨時可能成爲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它絕不會在西寧獲得重生,農耕民族不同於遊牧民族,無論用如何先進的手段和方式去管理,半民半軍的府兵,都不會有太強的戰鬥力。

李自成想過大漢、大唐、大宋的軍事體制,甚至“岳家軍”、“戚家軍”都在腦過了一遍,結果還是不是不滿意。

在思考大明軍事制度時,他的腦驀地劃出一道閃電:都督府!

李自成心目的都督府,卻是不同於大明的“五軍都督府”那種純軍事機構,倒有些類似於大唐立國之初的體制。

他希望的乃是軍政合一的都督府,也說,都督府下設各種軍政機構,可以將西寧軍目前的軍、民、商事務一併囊括進去。

大明“五軍都督府”爲了分權、制衡,常設左、右都督,而西寧軍的都督府,只有一名大都督,自然是他李自成,大都督不設品級,也可以說品級無,是西寧軍的最高軍政長官。

將來各個百戶再要擴軍,或是主官升職,不會再受到制約了。

這個大都督府叫什麼呢?

李自成目光在室內掃視着,忽地看到湯若望編寫的科學教材,心頓時一陣靈動:西寧不同於大明內地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天主教。

對,叫“天命都督府!”

“受之於天”,這是漢人百姓最迷信、也是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

在李自成的心目,是以拯救天下百姓爲己任,至少他是這樣宣傳的,但這不妨礙他在必要的時候,爲了百姓的利益,將自己裝扮成救世主。

稍稍整理下思路,李自成忽地覺得,這個天命都督府,簡直相當於大明朝廷,在這個小朝廷,兵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其次便是爲軍隊提供糧餉的戶部,還有他着力提升的工商部,將來很可能還會有教育部、科技部。

現在朝廷的六部,吏部完全由他一人而決,無論的軍官還是民政官,禮部是最不需要的,至少暫時不太需要。

刑部暫時也是無法組建,至少在都督府剛剛成立的時候,不會同時組建,至於工部,本來是可有可無的——不對……

李自成想起次運送鋼鐵大車過分水嶺時之艱難,如果西寧有平直的官道,也許當時還真捨不得將大車拆卸了,官道,無論是對於商賈百姓的出行,還是對於軍隊的調撥,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可惜,他現在沒有足夠的財力去修築大量的官道!

他苦笑了一下,西寧實在太小了,小到很多物事無法自給,包括生鐵、銀子……

天命都督府暫時肯定不能公開,至少在於朝廷徹底決裂之前,只能存在大腦,李自成將它的框架記錄下來,以便將來不斷完善。

看看自己記錄的要點,李自成覺得,軍事已經有了一定的特色,但民政的特色尚未體現出來,將來用“均田免糧”做爲口號,肯定行不通,這不過是赤裸裸騙人的把戲。

如果給地域內的百姓免糧,那武百官、還有大量的士兵吃什麼?難道像陝西的盜賊那樣,去他地強搶?士兵人數少時,這也許是一條路徑,但人數一多,肯本不可能搶到大量的糧食!

再說,如果到處去搶,主要靠搶,破壞了農業的基礎,最後又何來糧食?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絕對不會長久!

必須像現在的西寧這樣,西寧軍所到之處,維護一方百姓平安,建立穩定的供給,至少糧食能自給自足。

要將百姓、農田的效率充分發揮出來,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還得人人遵守,特別是掌握士兵和掌握兵權的各級軍官。

李自成對照朝廷土地兼併、稅賦不足的缺點,總結出兩條解決辦法:耕種有其田、稅賦面前人人平等。

現在的大明,土地兼併愈演愈烈,但宗室子弟、仕子們掌控的大量農田,還有皇莊,根本無需納稅,而經濟收入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卻是不斷被加稅。

弦崩得太緊,總有一日會斷的。

朝廷稅賦不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工商稅的流失,商人掌握着可敵國的財富,卻是遊離於納稅者行列。

不過,這一點在西寧地區,已經出現了積極的變化,隨着《工商律》的頒佈,以金一心、穆青山爲首的西寧商人,已經接受了工商稅。

西寧接下來要做,便是制定相關的《土地律》,對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所有的土地一律納稅,打破權貴對土地的桎梏,尤其是一些土司,既掌握着土地,又掌控着勞動者。

撒拉爾人已經被滅掉,土人的土司制度出現鬆動,但還有回人、藏人。

現在還不能全面樹敵、破壞西寧地區的穩定,讓朝廷對西寧生出警覺,但要着手準備,各府縣對於域內的土司、土地大戶不納稅者、拒納工商稅的,要登記在冊。

不是不清算,是時辰未到。

天命都督府、迷彩軍服,還有尚未設計的軍旗等,暫時只能存在紙面、頭腦。

在朝廷發現西寧的狀況之前,李自成決定,要充分從朝廷的軀體裡多吸收一些給養,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加速朝廷這具行屍的毀滅。

第130章 磨刀與砍柴第170章 度人度己第639章 蹭腥第465章 關心還是欺負第233章 死亡線第940章 三院八部第1088章 一槍斃命第1028章 左良玉歸順第1282章 北山都督府第966章 第一次服侍第587章 金戈鐵馬第784章 魚水之情第674章 皈依天主教第433章 城外的宴席第81章 來自西寧的使者第609章 心思第1382章 哥薩克騎兵第49章 戰前動員第786章 無形的壓力第375章 信徒與宗教第1193章 草原騎兵第775章 都是糧食惹的禍第149章 吞鉤第688章 狼山第976章 吳三桂的使者第924章 潼關下第1348章 再傳噩耗第1183章 布木布泰第701章 裡甲制度第343章 陝西三邊總督第982章 誰誤會了第668章 擱置議和第1342章 兩萬支步槍第577章 大河壩河的決鬥第751章 隔河點射第546章 遲疑不決第311章 東征隴右(十七)第589章 年少白頭第456章 意外的收穫第902章 長江水軍第409章 死者生者第959章 秘密會談第709章 商洛山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715章 千戶官第1064章 不上朝第1366章 打起來了第1008章 根深蒂固第1036章 寶島臺灣第991章 戰場反水第1243章 靖國公第1329章 漢魂第224章 江南商道第113章 比較第1076章 殺戮與血性第297章 東征隴右(三)第1366章 打起來了第664章 解甲歸田第1024章 奉獻天主,服務華夏第780章 舉火爲號第1347章 黑白通殺第1384章 熟悉的身影第614章 臨時變陣第47章 察哈爾部的無奈第920章 糧草被截第1155章 鷹騎兵第83章 殺戮第761章 虛驚一場第744章 祭旗第785章 洛陽會議第401章 婢子有那麼不堪嗎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1157章 閨房私語第468章 解罪第32章 紅杏出牆第633章 果然是他第747章 公子李信第856章 鋪天蓋地第969章 皇子的下落第140章 嫡出庶出第1273章 普通的百姓第171章 意外發現第900章 逃離武昌第464章 本都督纔是教皇第1377章 華夏的胸懷第785章 洛陽會議第458章 訛了三萬兩銀子第1056章 海上僵局第1244章 十王府街第1385章 美洲和亞洲如此接近第317章 東征隴右 (二十三)第136章 姐妹花第426章 單人獨馬第620章 白市裡驛站第1245章 新年禮物第330章 大建設第1173章 兩個選擇第63章 三角古城第703章 家中無人第683章 特殊的賞賜
第130章 磨刀與砍柴第170章 度人度己第639章 蹭腥第465章 關心還是欺負第233章 死亡線第940章 三院八部第1088章 一槍斃命第1028章 左良玉歸順第1282章 北山都督府第966章 第一次服侍第587章 金戈鐵馬第784章 魚水之情第674章 皈依天主教第433章 城外的宴席第81章 來自西寧的使者第609章 心思第1382章 哥薩克騎兵第49章 戰前動員第786章 無形的壓力第375章 信徒與宗教第1193章 草原騎兵第775章 都是糧食惹的禍第149章 吞鉤第688章 狼山第976章 吳三桂的使者第924章 潼關下第1348章 再傳噩耗第1183章 布木布泰第701章 裡甲制度第343章 陝西三邊總督第982章 誰誤會了第668章 擱置議和第1342章 兩萬支步槍第577章 大河壩河的決鬥第751章 隔河點射第546章 遲疑不決第311章 東征隴右(十七)第589章 年少白頭第456章 意外的收穫第902章 長江水軍第409章 死者生者第959章 秘密會談第709章 商洛山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715章 千戶官第1064章 不上朝第1366章 打起來了第1008章 根深蒂固第1036章 寶島臺灣第991章 戰場反水第1243章 靖國公第1329章 漢魂第224章 江南商道第113章 比較第1076章 殺戮與血性第297章 東征隴右(三)第1366章 打起來了第664章 解甲歸田第1024章 奉獻天主,服務華夏第780章 舉火爲號第1347章 黑白通殺第1384章 熟悉的身影第614章 臨時變陣第47章 察哈爾部的無奈第920章 糧草被截第1155章 鷹騎兵第83章 殺戮第761章 虛驚一場第744章 祭旗第785章 洛陽會議第401章 婢子有那麼不堪嗎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1157章 閨房私語第468章 解罪第32章 紅杏出牆第633章 果然是他第747章 公子李信第856章 鋪天蓋地第969章 皇子的下落第140章 嫡出庶出第1273章 普通的百姓第171章 意外發現第900章 逃離武昌第464章 本都督纔是教皇第1377章 華夏的胸懷第785章 洛陽會議第458章 訛了三萬兩銀子第1056章 海上僵局第1244章 十王府街第1385章 美洲和亞洲如此接近第317章 東征隴右 (二十三)第136章 姐妹花第426章 單人獨馬第620章 白市裡驛站第1245章 新年禮物第330章 大建設第1173章 兩個選擇第63章 三角古城第703章 家中無人第683章 特殊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