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

李嘯的話語一完,崇禎的臉色,頓時變得極其複雜。

這個李嘯,真是夠大膽,竟然這般直接地說出,自已這個皇帝都一直不敢面對的問題。

難道,他就不怕,再步袁崇煥後塵麼。。。。。。

翠華亭中,突然陷入一陣無聲的沉默。

“李愛卿,除了你這八字建議,可有他法?“

最終,還是皇帝開口,打破了壓抑的沉默。

“陛下,請恕臣的酒話說得直接,眼下的大明,內外交困,民窮財盡,糧餉難繼,軍心渙散,這般不堪之境,我大明官軍,想勉力擋住一面尚且艱難,如何還能與清虜和流寇兩線作戰啊!

李嘯的眉頭,擰成一個痛苦的深結。

崇禎長長地嘆息了一聲,又來回踱了幾步,卻又問道:“愛卿,當日那三邊總督楊鶴,曾向朕提出,先平流寇,再打韃虜,卿以爲可否?”

“不可!”李嘯明確表示反對。“陛下,現在的情勢是,韃虜與流寇相比,韃虜強而流寇弱,理當先弱後強,卻不可顛倒其序啊!”

“哦?”

李嘯見皇帝面現猶疑之色,又道:“陛下,恕臣直言,想當年,在萬曆天啓年間,流寇還未起勢之時,我大明官軍,與韃子交手多次,可曾有甚拿得出手的勝績麼?”

李嘯見皇帝不說話,又繼續說道:“陛下,如果末將沒有記錯的話,自萬曆末年來,那老奴背叛我大明,在關外建立僞金,先是一統女真諸部,接着便開始侵掠明土。這近二十年來,我大明接連丟寬甸六堡,撫順,瀋陽,遼陽、廣寧,以及遼中遼南的全部土地。韃子一路連戰連捷凱歌高奏,而我大明官軍前後累加起來,竟有二十多萬精銳折損其中!到現在,遼東土地已大部喪失,僅存了遼西一隅之地。而韃子卻除了據有我遼中遼南之大片土地外,更於今年全部掃滅了蒙古諸部,國力如日中天,已是縱橫萬里的大國。故臣以爲,當再不能以往日眼光,去考量現在的清虜了。”

崇禎依然沉默無語,臉色一片黯然。

李嘯頓了頓,又繼續說道:“自崇禎初年起,韃子已數次入關。每次入關,皆是侵掠千里,氣焰猖狂,無不攻城奪地飽掠人畜而歸,無不將我各處的大明官軍打得狼狽慘敗。韃子戰力這般強悍,我大明各地軍兵,在接連而來的慘敗大敗中,早已畏韃如虎。況且,雖然朝廷已開徵二餉(注,明末三大餉中,練餉是崇禎十二年時,才根據楊嗣昌的提議徵派的,此時還未開徵,爲防讀者不解,特此註明。)但我大明官軍卻依然處處糧餉不繼,以致官兵鬥志消沉。這短時間內,我大明官軍之戰力,又如何可得驟升,又如何可去與那兼併了漢軍與蒙古之力,已然實力大漲的清軍韃子,去進行全面抗爭啊!”

崇禎臉色愈發難看,他緩緩背過身去,長吁短嘆。

“陛下,現在我大明官軍之戰力,總體來說,雖遠在清虜之下,但依然還是略高於流寇。故臣以爲,在流寇尚未形成超越我軍之戰力的大好情況下,先行將國中各地流賊抓緊掃滅,再去圖那清朝韃子,徐徐收復遼東舊地,方爲唯一可行之策啊!“

李嘯一連說完這長長的一大段話,他長出了口氣,擡頭望向正呆坐椅上的崇禎。

“李愛卿,那你以爲,清虜會同意我大明求和之議麼?”崇禎垂着頭,艱難地說出這句話。

李嘯擡起頭來,語氣堅定地對崇禎道:“陛下,以臣之見,現在卻是與清虜議和的最好時機!”

“哦,何以這般認爲?”

“陛下,這次清軍入關,原本以爲會所向無阻,能順利大掠而歸。但他們會沒想到,其三路清軍中,揚古利部已被我軍打得大敗,我赤鳳衛軍兵,前後加起來,共消滅其部兵馬八千多人,統帥揚古利業已被微臣射成重傷,估計今日,已然命喪九泉。可以說,通過此戰,清軍已嚐到了我大明官軍之厲害,原本驕狂蔑視之心,定會大爲收斂。且因喪了統軍大將,受到沉重打擊的清軍,極可能就此退回關外,撤兵而去。在這般有利條件下,我大明提出可與其議和,相信清韃酋長皇太極,定會慎重考慮。”

崇禎神色微動,卻喃喃低語了一句:“愛卿之言,亦是有理。只是朕恐清虜言而無信,反覆無常,所籤之協議,隨即翻臉撕毀。如是這般,豈不白費功夫?”

李嘯忙道:“陛下,自古形移勢易,乃是不變之定數也。若我大明能與韃虜簽下和議,不求那韃子會永守契約兩不相犯,只求哪怕能得到十年、甚至五年,哪怕三年的寶貴休養生息時間,我大明官軍定可一掃國內流寇,安頓百姓,整訓軍兵,再出關外與韃子相抗。末將不敢說能立即奪回遼東失地,但與韃子長相抗衡,保我大明疆域穩固,卻是可以做到的。”

崇禎已然被李嘯說得心動,他捋須沉吟,臉上卻滿是沉思之色。

“李嘯,你這方法,雖有可行之處,只是,朕卻怕。。。。。。“崇禎欲言又止。

“陛下可是擔心,國人會說陛下有如當日北宋一般,軟弱無能,賣國求榮,與入侵的金人,簽下城下之盟乎?“李嘯直視着崇禎閃爍的眼神,直白地說道。

崇禎的喉頭跳動了幾下,沒有說話,他以一種悲涼的眼神,呆望着前面目光炯炯的李嘯。

崇禎的眼神,讓李嘯心下也莫名難過。

他知道,在真實歷史上,這位悲劇皇帝,其實並不是一根筋走到死的笨人。在大明國勢日危的情況下,崇禎也好幾次想與清朝議知,然後騰出手來對付國內流寇,只是,生性猶豫又怕背罵名的他,還是沒有采用議和這種暫時退卻的手段,最終卻只得到了上吊殉國的慘烈結局。

“皇上,恕微臣酒醉,話說得直接,究竟是陛下這名聲重要,還是真真切切地救國救民更爲重要?”李嘯咬着牙,說出了這名話。

“李嘯,你。。。。。。”被李嘯這一激,崇禎臉上頓是青一陣白一陣,他從椅上騰地站了起來,緩慢而艱難地吐出一句話:“朕豈是徒好虛名之人,自然是救國救民重要。。。。。”

“陛下果是仁德愛民之君,雖古之堯舜,未可及也!“見崇禎說出這話後,李嘯及時地給他戴了頂高帽:“末將雖不才,卻也知道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之故事。皇上是英明天縱之君,自是更明白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理。陛下能有這般見識,臣特爲天下百姓道賀。”

李嘯躬身長揖,倒讓崇禎臉然感覺有點發燒。

這個李嘯,還真會上屋抽梯,這下,自已可是下不來臺了。

“那依李愛卿之見,朕接下來,該是需要派人前往清廷與其議和了吧?“崇禎問道。

李嘯話語低了下來,他對崇禎緩緩說道:“陛下,以微臣之見,當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前去議和。如此,卻是一可顧全皇家臉面,以免國人說陛下是籤城下之盟而有失國格,二可憑此辦法,讓清廷不好輕易翻臉,讓兩國關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得以穩定。“

“哦,李愛卿有何妙策,速速道來。”崇禎聽李嘯這樣一說,雙眼頓時閃出亮光。

“陛下,微臣的主意,便是派出使者,向那清酋皇太極,求娶其嫡出之女爲妃!”李嘯跪地,目光炯炯地對崇禎說道。

“啊,這如何使得!安有上邦天子,求娶荒野酋長之女爲妃之理!”見李嘯這一說,崇禎大驚失色。

“陛下,國勢艱難,安可再拘之禮節!”伏跪於地的李嘯,以一種誠摯的語氣說道:“當年南北朝之時,東魏與西魏,皆求娶柔然可汗之女爲妃,以壯國勢,以息邊戎。那古之柔然,乃是極爲蠻荒之國,據史傳,此國中,無論男女從不洗澡,人人腥臭難聞,且家人吃飯後,連碗都不洗,而是由女人用舌頭舔盡,可謂極其落後野蠻。饒是如此,那西魏宇文泰與東魏高歡,以及後來諸位君主,皆不嫌棄而迎娶之。古人爲保全國家,壯大實力,尚有如此見識,陛下乃是不世出之聖明天子,行此暫且之策,當更是不在話下啊!”

李嘯說完這段話,向崇禎長揖而拜。

崇禎臉色相當難看,他嘴脣張合了幾下,卻什麼也沒說出來。

李嘯見他不說話,又繼續說道:“陛下,若以這迎親之舉,實現明清雙方聯姻,以此方式議和,對於遼東失地,陛下可說是爲迎娶妃子,而給清酋之彩禮,那麼,明清雙方都有臺階可下,國人之處,有可暫時有個交代。而陛下在迎娶皇太極嫡女爲妃後,那韃酋皇太極,定會爲明清雙方結親,攀結上了天朝上國而大爲高興。臣以爲,若結此姻,至少在五年內,清軍應不會再向我大明來興刀兵。那麼有這五年寶貴時間,我軍當足以掃滅國內流寇,重整軍備,積齊錢糧,待一切準備已畢,然後再兵出山海關,則遼東舊地,可復圖矣!”

李嘯說完,翠華亭中,一片寂靜。

崇禎皇帝呆坐不動,臉上神色十分複雜,最終他望着伏跪在地上的李嘯,輕聲對道:“李愛卿爲國籌謀,思此奇策,朕心甚慰。只是朕若真行此策,只恐朝野震盪,天下皆非,李嘯你亦要成爲衆矢之的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李嘯斬釘截鐵地說出這句後世林則徐的名言。“大明若存,得保我漢家天下與華夏衣冠,李嘯雖九死猶未悔,更遑論區區之名節!”

“好!好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崇禎一臉激動神色,他騰地站起身來,虛扶起猶跪在地的李嘯。

“李愛卿果是一心爲國,全然無私,朕得此良將,實爲祖宗護佑也。”崇禎慨然而嘆:“李愛卿,你這建議,朕記下了,且待清軍出關後,朕自會着手安排。”

李嘯聞得崇禎採納已見,心下十分激動,他復向崇禎長揖一拜:“陛下審時度勢,不拘禮節,臣代天下百姓,向陛下道賀!”

崇禎笑着擺擺手,復對李嘯說道:“李嘯,虛言美辭,就別說了。若朕真採納了你的建議,與那清虜議和後,該怎麼掃滅流寇,安定百姓呢?”

李嘯沉吟了一下,便沉聲說道:“陛下,以臣之見,要剿滅流寇,卻是錢餉一事,最爲關鍵。”

“哦?”

李嘯繼續說道:“那些流寇的兵員,除極少數窮兇極惡之徒外,皆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組成,這些人爲求生存四處擄掠作戰,一時間內,卻還不能形成強大戰力,只是,在俘虜他們後,如何妥善安置,卻是個重大問題。”

“你且繼續說下去。“

“陛下,若需撫賊,使其重爲耕田度日之良民,則糧、牛、種、屋諸項,皆需齊備。故臣以爲,朝廷若要真心妥善安置他們,使其安心生活,而不是旋撫旋叛的話,那麼,就必需要先獲得足夠的錢糧。“

聽了李嘯的話,崇禎臉上卻是泛起苦笑。

“李愛卿,這錢糧二字,要想解決,卻是談何容易!你可知道,現在朝廷已開遼餉與剿餉,所徵數額,卻從未收足,供就官軍尚且匱乏,要來安置投降流賊,實是難矣。”

聽了崇禎嘆氣的話,李嘯也明白皇帝所處的困境。

以遼餉爲例,自遼東戰事起,從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啓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釐,合計加徵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僅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更不用說敷用整個遼西了。因而遼餉一項,雖已弄得全國民不聊生,但收到的銀子總數有限,對邊軍的供應還是十分不足。

況且,即便如此,那些沾滿百姓血淚的餉銀,也不可能足額發放到前線,發放到每一個爲國效命的士兵手中。銀兩發放過程中,各級官僚和將領,都在本以不足的軍餉中,層層貪污和剋扣。所以明末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就曾在上疏中哀嘆道:“糧餉俱缺,軍卒消匱,即令東師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大明之天下,已坐敝矣。”

崇禎一臉無奈地望向李嘯,不料,李嘯卻目光炯炯地回望着他,然後清晰地說道:“陛下,百姓疲弊,生存艱危,自不可再向其收取錢糧。但臣以爲,陛下當可向江南、山西等處的豪富鉅商,收取稅銀,以資國用,當是目前最爲可行之計矣。”

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十七章 職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華牌捲菸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七章 攢典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章 女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
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十七章 職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華牌捲菸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七章 攢典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三章 女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