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南撤

“歪眼侯道,怎麼是你!”

李嘯低聲一喝,歪眼卻已嚇得臉色慘白,撲通一地,跪倒於地。

“李大人,萬請饒命,小的也是爲了討碗飯吃,這才走上了幫商家走私之路啊。”侯道頓了頓,見李嘯面無表情,又趕緊說道:“大人,當日你放過在下,小的便謹遵大人之訓,再未做過殺人害命之事,大人若不信,可隨便問艙中水手,看小的說話,可有不實。”

歪眼連聲哀求,李嘯終於冷笑一聲,緩緩說道:“侯道,卻沒想到,你這廝這半年不見,現在竟有了這般好船,看來,你的生意做得頗大嘛。”

侯道見李嘯語氣變得和緩,心下一喜,急急說道:“大人說笑了,在下前幾日,方將全部身家換了這條船,卻沒想到又有幸能搭載大人一行,實是萬分有幸。”

李嘯大笑,讓他起身說話,然後對這艘二號福船四處看了一番。

他看到,這艘二號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外甲板上皆刷桐油隔水。整艘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商貨壓艙,兩邊有槳手划槳口。二、三層爲載貨倉和水手、旅客或士兵休息場所。上層則是建在甲板之上的指揮與瞭望場所。

整艘福船甲板平坦,龍骨厚實,樹三桅,主桅高達3丈,李嘯前世看過福船的一些資料,知道這種福船除槳手外,便是以平衡縱帆作爲推進裝置,在橫風甚至逆風下也可以航行,還可以根據風力大小卷放帆面,即使帆面有許多破洞,仍能維持良好的受風效果。同時,船艙內採用水密隔艙技術,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懸掛在船尾的尾舵可以控制船行進的方向,並可以跟據水的深淺調整升降。而福船的泊系工具爲四爪鐵錨,將四爪錨放到海底,處於平臥位置,會有一至二爪插入泥沙,具有相當的抓力。起錨時,把船拉到沉錨上方使錨杆豎直,四隻錨爪向上,易於脫離泥沙提出水面。

李嘯注意到,這艘二號福船,明顯是按商船的樣式來設計,雖載貨量大,但防禦力實在太差,整艘福船上只有左右各三門佛朗機炮,而且上面鏽跡斑斑,估計已久未使用。而此時明軍水師的二號福船上,則至少有20門佛朗機,少數有條件的還裝了威力更大的紅夷炮。這纔是李嘯心中較爲理想的戰船模樣。

“侯道,你這船火力這般差勁,卻不擔心海盜前來搶劫?”李嘯忍不住問道。

“大人有所不知,小人自從幫那些商人做了走私之活後,那些走私商人,主動幫我這條船向附近的大小海盜處,皆買了平安符,雖花費不菲,卻可確保行船順利無礙。大人,你看我這船上所插旗幟,外人看不出門道,但我們這些水手都知道,能插這樣的旗幟,便是買了平安符從而可以在這片海域平安行船的標誌。若沒有這平安符保駕,我們這樣的商船,如何是海寇的對手。”侯道連聲說道。

李嘯沉默了,他明折,侯道這番話中,其實頗有苦楚,這些在海洋上漂泊的商人們,也是極其無奈的,如果不買這些所謂的平安符,那就時時要被軍紀敗壞的明軍水師,與大大小小的海寇所侵襲騷擾,這年頭,這些行船的海商們,也是在刀尖上戰戰兢兢地討生活啊。

“以後我李嘯若有水師,定要寧靖千里海波,讓這遼闊大海成爲遵紀守法的商人們自由行船的樂土。”李嘯在心中暗道。

“侯道,本官就問你一句話,從今之後,你這條福船,便成了我軍水師的一部分,你可願意?”李嘯扭頭喝道。

“願意!願意!只要大人饒得在下性命,休說這條福船,便是小的全部家當都給大人,小的也在所不惜。”侯道一臉急切地表白。

李嘯大笑,他隨即任命,陳猴子任水師總頭,侯道爲副總頭,以後這條二號福船的行動,皆聽從李嘯軍的安排。

自當日傷愈後,一直沒有安排具體職務的陳猴子,見自已被委任爲水師總頭,十分高興,當下連聲答應不提。

而留得性命,且還被委任爲水師副總頭的侯道,堪稱感激涕零,對待李嘯等人,愈發殷勤。

李嘯這艘船隻,順流南下,不到一個時辰,便全部一齊返回不歸墩海岸處。

李嘯將全體步兵留於船上,只帶着吳亮等人,從海岸返回不歸墩。

李嘯與吳亮返回不歸墩時,那些騎兵早已從陸上返回,李嘯立刻着手安排南撤事宜。

他首先詢問那26名被俘騎兵,是否有人願意隨李嘯軍南撤。

結果有12人願意,李嘯十分高興,當下熱烈歡迎。

而其餘14人,則表示在錦州已有家小,不願從去,李嘯也不勉強,只是讓他們留下盔甲武器馬匹,便讓他們離去。

這14名騎兵大喜過望,紛紛感謝李嘯的不殺之恩,然後三五成羣地走出不歸墩,消失在風雪茫茫的遠方。

接着,李嘯先安排騎兵離開。

全體騎兵由贊畫吳亮帶隊,田威率領玄虎騎,王義守率領飛鷂子,加上那12名最新投靠加入的騎兵,以及那近70匹空置戰馬,帶上充足的乾糧與豆料,一同從陸路前往山東登州馬停鎮龍口墩。

然後,李嘯安排全墩軍兵家屬,帶上行李與墩內物品,由莫長榮護領,前往不歸墩外海岸處上船。

家屬們離去後,李嘯看到,這兩天才來到不歸墩中,新近加入李嘯軍的醫師陳麻子,和鐵匠張銅柱等人,正帶着夥計或工匠,默默地收李工具器械之類,做着最後的整理打包,以便上路。

李嘯想到兩天前,自已派吳亮去說動他們時,本以爲要頗費一番脣舌,卻沒想到,這兩人竟都爽快地答應了。

兩人的理由都出奇地一致,那就是,能爲李嘯這樣一心殺敵的大英雄效力,是一種難得的榮耀。更何況二人皆非本地之人,此去山東,也無甚牽掛。當時兩人這番表態,讓李嘯感動不已。

“陳醫師,張鐵匠,兩位方來不歸墩,便又要隨我軍奔波勞苦,李某心下,實以爲歉。”李嘯走近他們,歉疚表態。

“大人如何說這等話,我等自入軍中,便是自當爲我軍效力。豈有他人能去,而我等不能同行之理。”陳麻子與兩名夥計一邊整理藥箱,一邊笑着回道。

“就是,大人一心殺敵報國,小老兒心下實是佩服。此去山東定會更有發展,我等效此微力,何勞大人如此記掛。”張銅柱從一旁插話過來,他正與幾個工匠手腳本麻利地收拾工具,黑紅的臉龐上,盡是憨厚的笑容。

李嘯感激地向他們點點頭,還未說出感激之話,忽外面有人來報,說祖婉兒姑娘來了。

李嘯大驚,這雪下得這般大,她來此做甚。

他隨即讓段時棨先帶陳麻子與張銅柱一行人,先行趕往海邊上船,然後,自已親自去見祖婉兒。

段時棨等人應命而去。

一身風雪的祖婉兒,手中牽着一匹馬,有如雕塑一般,靜靜地站在除了李嘯外,空無一人的不歸墩門口。

李嘯一把將她拉入墩內。看着她凍得通紅的臉龐,李嘯心下,心疼莫名。

“婉兒,這麼大的雪天,你怎麼來了?”李嘯一邊拍打着她一身的雪花,一邊輕聲說道。

他兀自說話,婉兒卻嚶地一聲痛哭起來,一把將他緊緊地摟住。

婉兒胸前的兩團柔軟,讓李嘯內心一陣莫名的顫抖。

“李嘯,你是不是早就有今天的打算了,爲什麼,你一直不肯告訴我!”祖婉兒鬆開了一些,她低聲怒喝,清澈的雙眸,滿含不解與憤怒,直直地與他對視。

李嘯感覺臉上,突然有些發燒。

“婉兒,我也是因時事所迫,纔不得不要離開遼西,前往山東。”李嘯言語支吾。

“不,我不想知道你要去哪,我只問你,你爲何不肯告訴我!”祖婉兒的聲音愈發憤怒。“李嘯,你可知道,還是我自已昨天方探得你要走消息,今天我才頂風冒雪來到這裡。要不是我早到一步,你這混蛋是不是打算拋棄我就此離去了,你說,你說呀!”

祖婉兒連聲追問,忽地雙手捂面,嗚嗚大哭。

“婉兒,我李嘯實話說了吧,之所以我不告訴你,實是因爲,我這一去,前途莫測,風險難料。若讓你離開故土,拋卻父母,從錦衣玉食的富戶小姐變成顛沛流離的流民氓婦,我李嘯,怕要受一輩子良心的折磨了。”

李嘯說完,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苦澀。

“李嘯,你真的好傻!你說過,今生定要娶我的。爲了這句話,我一個姑娘家,不顧名聲,不怕人說,這般常來你處,已是下定決心要與你相守與共了。若你我二人,只能同富貴,不能共患難,那還談何夫妻情份!我只說一句,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祖婉兒說到這裡,眼中已滿是淚光。

李嘯心頭一熱,從背後將她一把抱緊:“李嘯能得婉兒,實是上天之所眷。若李嘯他日有負婉兒,我寧被。。。。。。”

一隻纖纖玉手堵住了他的嘴,祖婉兒目光流盼,輕嗔道:“我好不容易躲開父母的監視,方來到這裡,不是來聽你賭咒發誓的。”

李嘯心下愈是感動,一把將她摟得更緊。

“相信我,我李嘯,到時定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到時,我會風風光光地娶你!”李嘯聞着她身上沁鼻的少女體香,臉色沉毅地喃喃說道。

漫天風雪中,李嘯與祖婉兒策馬從不歸墩離去,前往遠處的海岸。

李嘯突然停止馬蹄,他忍不住回望了一下,這住了大半個季度的不歸墩,看着那塊堆滿了積雪的不歸墩碑匾,李嘯心下感慨萬千。

不歸墩,多麼古怪的名字。是不是,從我當日住進來這一天起,就預示着我李嘯,要走上一條不能回頭的不歸之路?

沒有人回答他,只有呼嘯的風雪摭蔽了整個天地。

一個時辰後,全體人員終於全部上船。

李嘯下令,福船收錨起航,隨即南下。

此時,天色已黑透,李嘯靜靜地站在船弦處,海天之間,一片看不透的黑暗,只有風雪兀自呼嘯不停

耳邊滿是綿密的海濤聲,厚厚棉服被海風吹得呼呼直響,但李嘯心中,卻有種難得的空明曠然的感覺。

與這茫茫海天相比,自已這個穿越客,有如滄海一粟,渺如微塵。只是這個渺小的自已,卻要儘自已所能,在這明末天地間,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這應該是上天安排自已重返明末,最最重要的使命吧。

次日天明,風停雪住,晴朗的天空中,透出溫暖人心的蔚藍。

面目陰沉的祖大壽,率領錦州軍兵二千多人,來到了空無一人的不歸墩。

他跳下馬來,開始仔細閱讀貼在不歸墩外牆上的一張大紙。

這是李嘯離開不歸墩前,親手寫下的紙張。他在上面講述了自已不得不離開遼西的苦衷,以及攻擊張得貴的走私隊伍,並擊殺與韃子與勾結的守備王道奇的原因。

“大帥,眼下卻該如何處置?”

說話的,是祖寬,表情複雜的他,低聲地向祖大壽問道。

祖大壽沉默無聲,只是他峻刻的外表下,臉上的肌肉隱隱在顫動。

良久,他的右手顫顫地舉起,似乎要做一個出擊的手勢。

“大哥,不可出兵!那李嘯,拐帶了我家婉兒,亦已隨其離去,若派水師攻擊,只怕婉兒亦有不測!”

祖大壽右手一顫,頓時垂了下去。

他扭過頭去,看到一臉憤懣無奈的堂弟祖大樂,正向自已拱求請求。

佇立在雪地之上的一衆軍兵,有如一羣沉默的雕像。

祖大壽長嘆一聲,忽然感覺自已似乎全身力氣皆被抽走了一般,極度疲憊。

“傳本帥將令,那王道奇與張得貴被匪寇所襲殺,不歸墩把總李嘯與敵交戰不知所蹤。”祖大壽舔了舔發乾的嘴脣,艱難地說道:“此事尚待調查,全軍就此返回錦州。”

“得令!”

得得馬蹄聲中,神情蒼老憔悴的祖大壽,仰頭怔怔地看着那一輪雪後的豔陽,嘴中,卻喃喃說了一句話。

“我遼鎮,失人矣。”

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七十章 攻山第五章 夜遇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七十章 攻山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七章 攢典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
第三百三十三章 隨機應變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三十九章 對衝、騎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七十章 攻山第五章 夜遇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五百七十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七十章 攻山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七章 攢典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