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

崇禎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京師,乾清宮。

一臉憤怒與沮喪交織的崇禎皇帝,呆坐在龍椅之上,丹階之下,禮部尚書楊嗣昌伏跪於地。

崇禎見楊嗣昌這般恭敬地跪於階前,心下卻是五味雜陳。

因爲楊嗣昌此番入宮所稟奏的,還是那他向來堅持的,要先安內再攘外,要在這清軍入關之際,緊急與清廷緊急議和的決策。

聽了跪在地上的楊嗣昌,嘮嘮叨叨地又講了一遍這個讓崇禎耳朵聽出老繭的計策,崇禎心下,十分沮喪而氣悶。

要知道,此時十萬清兵已然全部入關,左右兩路大軍越遷安,過豐潤,會合於通州,正在京畿等地大肆擄掠,京城內外,一片驚恐萬丈。在這緊急時間,崇禎聽到自已的最爲信重的大臣,未說半句要如何打退敵兵保全州縣,反而還在向他提出要與清軍趕緊議和,如何不讓崇禎心下極爲氣惱。

“楊文弱,現在清虜已然入關,正四處大肆擄掠作惡,你身爲禮部尚書兼領兵事,乃是國家肱骨重臣,竟還只想着與清軍議和,實實令朕失望!”

聽到龍椅上傳來的皇帝的怒喝,楊嗣昌身形劇烈一顫。

他輕嘆一聲,拱手道:“皇上,恕臣直言,清虜此來,勢極迅猛,不過數日之內,便攻破邊牆,直入京畿。我大明官軍精銳之部,尚在山陝湖廣等剿匪之地,倉促之間,難於趕回。若不緊急與清廷議和,則臣恐京畿之地,定是生靈塗炭難以收拾矣!”

“哼,若要抗擊韃虜,這百姓死傷,自是難免,但這又如何可成爲,我大明要與清人議和之理由!”崇禎言辭峻厲地反駁道:“若依你之見,那清軍都打到京師來了,我大明官軍竟連一戰之勇也無,就立刻要與清人議和,那我大明天朝之顏面,豈非半點無存!若是簽下這般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徒讓後人笑罵,那還不如干脆不戰而降算了!”

皇帝的話語極爲憤怒,伏跪於地的楊嗣昌,心下苦澀莫名。

他拱手複道:“皇上,恕臣直言,清軍此來,勢頭極大,兵鋒悍銳,着實難擋啊!再退一步說,縱然陛下願意犧牲百姓,但僅憑各地入援之官軍,就想把清軍擊退,怕是水中撈月罷了!而且微臣更擔心的是,這花費了大批剿餉,才培養出來的大明精銳官軍,若這般折損於近畿一帶,喪身於清兵的刀劍之下,則那些原本被我軍壓制的流寇,定會重新擡頭,荼毒天下。界時,我大明官軍只餘殘兵剩勇,怕是再難壓制這些狡詐反覆的積年老匪啊!”

聽了楊嗣昌語氣沉痛的話,崇禎臉上抽搐,表情極其痛苦。

楊嗣昌咬了咬牙,繼續道:“陛下,恕臣直言,清軍此來,雖然勢大,但畢竟是邊關異族,雖然一時猖獗擄掠,卻最終總要撤兵回國,不過肘腋之患耳。而我國中之潛藏的流寇,纔是真正的國家心腹大患啊!現在官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將其壓制。若這般來之不易的剿匪局面,一但就此崩壞,則臣恐我大明,將是迴天無力矣!”

“你,你。。。。。。”崇禎咬着牙,一時卻說不出甚話來。

不過,崇禎口才有限,無法反駁楊嗣昌的話語,但他在心下極其不滿,對一心議和的楊嗣昌,更是說不出的厭惡。

恥辱啊恥辱!大明官軍何以孱弱到這般地步,竟然與清軍的一戰之力都沒有。這敵人都打上門來了,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大明這邊卻只能屈膝求和,真真豈有此理!

乾清宮中,一片死寂。

這時,忽有太監來報,說原本辭職丁憂在家的盧象升,已遵皇帝的旨令,急急趕回京師,正在殿外候見。

崇禎眼睛一亮,他略一思量,便揮手讓楊嗣昌先行退下,再急召盧象升入殿說話。

楊嗣昌長嘆一聲,躬身而退。

他步出殿外時,正見到太監帶着盧象升,急急入內。

兩人目光相遇,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冷漠與不善。

“盧總督,請恕楊某直言,你真以爲,以我大明官軍之戰力,可與那清虜之悍銳兵馬相抗乎?”楊嗣昌冷冷道。

盧象升冷哼一聲,冷冷答道:“楊閣部,盧某是個粗人,只知一心報國,奮勇殺敵,卻絕不做那敵軍一來,就只會屈膝投降之輩!更何況,有袁崇煥督師教訓在前,還請楊閣部好自爲之。”

“你!。。。。。。”

勃然變色的楊嗣昌,一語未完,盧象升已拂袖而去。

楊嗣昌一臉怨怒,恨恨地看了盧象升昂然而去的背影許久,才冷哼一聲,掉頭離去。

盧象升入得殿來,隨即跪地行禮。

“臣,宣大總督兼天下兵馬元帥盧象升,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負萬萬歲!”

“愛卿平身!”

“謝陛下。”

盧象升站起身來,崇禎亦不客套,徑直言道:“盧愛卿,方纔楊文弱對朕說,要朕緊急與清軍議和,卻不知建鬥對其建議,是何觀想?”

盧象升眉頭一皺,隨好又伏跪於地,朗聲道:“陛下,恕臣直言,若清軍一來,我軍便要立刻屈膝求和,豈非是讓清軍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大明帝國之顏,復將何存乎?!這千百年後的百姓與士子,又將視陛下爲何等人耶!”

崇禎聞言動容,顫聲道:“那依卿之見,朕當如何處置,方當妥當?”

盧象升急道:“稟皇上,微臣以爲,清軍既然入關來襲,則我大明官軍,理當與其死戰到底,以保家國!臣雖無能,這一腔熱血,願爲國爲君藎忱忠誠,拋灑於大明國土之上。若終得馬革裹屍而還,則臣死而無怨!”

盧象升慷慨激昂的話語,激起了皇帝心中潛藏已久的雄心,他從龍椅上騰地站起,大步走向丹階下,親手扶起伏跪於地的盧象升。

“建鬥如此忠義,朕還有何憂之!那建鬥以爲,我大明官軍,接下來,卻該如何與清軍作戰,方爲合適?”崇禎急急問道。

“啓稟陛下,以在下看來,清軍此來,其勢雖大,便畢竟是遠來之客軍,倉卒之間,想要攻打防守完備的京城,怕是不易。故臣以爲,接下來,集結在通州的清軍,定會分兵南下。如此一來,我大明官軍,卻可集結優勢兵力,逐一破之,則清虜可勝,滅韃必成矣!”

盧象升頓了下,又繼續說道:“陛下,以在下觀之,清軍接下來,極可能兵分三路而去,一路走淶水,進攻易縣;一路走新城,攻打雄縣;還有一路,則由定興,進攻安肅。這三地若克,則冀中平原一帶,再無官軍可擋矣。那清軍便則可再度分兵,縱兵疾進冀南及河南山東一帶,大擄我百姓牲畜和金銀財貨北返,大大充實清國之實力矣。”

聽到盧象升的話語這般堅定有力,又分析得這般有條理,崇禎心下甚慰,遂道:“若清軍果是這般行動,那依建鬥看來,卻該如何抵禦清人進一步入襲,方爲要緊?”

盧象升目光炯炯,朗聲道:“皇上,若清軍果然這般行動,則現在集於京城之大明官軍,除留京城五營守衛京師外,其餘外地入援兵馬,皆可先全部往集涿州,以據要地。然後再分兵保定,以堵其去路,令其各部不得呼應。最終再選派精銳軍兵,首先在慶都地界,圍殲一部清軍。若這一部清軍敵滅,則其餘二路,必然膽喪,只得北退通州而回。更有可能,我軍此戰之威,能逼得清軍再往北退,重由邊牆北返其國。若能如此,則抗清之戰,終成全功矣。”

盧象升鏗鏘有力的話語,說得崇禎皇帝一臉舒然,頻頻頷首。皇帝的眼中,開始閃爍着滿是期待的神色。

“建鬥此計甚好,朕準之!那現在就請建鬥整訓兵馬,南下涿州,若清軍果然分兵,朕就在這紫禁城內,靜候建鬥凱旋之捷報!”

一臉激動的盧象升,雙眼噙淚,又刷地跪倒於地,拱手道:“臣得皇上知遇之恩,敢不竭心盡力以報,請皇上候臣佳音便是!”

從乾清宮退下來後,盧象升便徑去外地入援的明軍總營之處,召見入援的一衆將領。

盧象升昂然進入中軍帳內,端坐於上端的虎頭椅上,隨即宣令外地入援各將,入帳覲見。

“臣,大同總兵王樸,叩見總督大人。”

“臣,山西總兵虎大威,叩見總督大人。”

“臣,宣府副總兵楊國柱,叩見總督大人。”

“臣,唐軍金湯營副營長,遊擊將軍劉文秀,叩見總督大人。”

劉文秀這句話說完,盧象升銳利的目光,便立刻凝視在他身上,再無移動。

而盧象升此時的表情,十分複雜。

這個劉文秀,可不就是那個在金湯城外,力敗自已那2萬進剿兵馬之少年將領麼?

沒想到,前段時間還是死對頭的他,現在竟也率領軍兵,來了京城入援。現在這曾經的對頭,卻又成了自已的臨時部下。

這世緣奇妙,孰可言說。

不過接下來,盧象升詢問各人兵馬數量之時,他所得到的數字,卻令他大爲失望。

原來,這些入援兵馬,並沒有盧象升所想象中那般多。象大同總兵王樸,帶了4000兵馬,山西總兵虎大威,則帶了3000兵馬,而前段時間與唐軍交戰以至損失頗重的楊國柱,則只帶了2000兵馬。再加上盧象升自帶的宣大5000精銳兵馬,不過1萬4000餘人的兵力。

盧象升算得清楚,就算十萬清軍分兵三路,那一路也有三萬餘人的軍兵數量。若僅憑自已所擁有的這點兵力,莫說消滅這一路清軍,只怕是給這些戰力精悍的精銳清軍,塞牙都不夠。

不過,深知大明官軍內情的他,心下也知道,象王樸、虎大威這些人,倒也不是對自已有意見,而刻意少帶兵馬。他們之所以只帶了這麼點兵馬前來,完全是因爲這些將領大吃空餉,喝兵血,除了將錢餉用於自已享樂外,便主要供養是自已家丁。而部下軍兵,卻多是糧餉不繼,飢寒交迫,連維持生存都尚是困難。這種卑鄙惡劣的做法,最終導致,兵冊帳面上的兵員數量,與實際軍營中的軍兵數量,相差極多,幾乎完全是兩回事。

盧象升悲哀地想道,官軍這個吃空餉的毛病,在大明朝中,怕是全國各地莫不如是。也許,唯有那與國朝統兵方式完全不同的唐國公李嘯,其部下軍兵,沒有這種惡劣行徑吧。

盧象升用一種求援般的目光,望向跪在最後,一直沉聲不語的劉文秀身上。

“劉文秀,你次入援京師,卻是帶了多少兵馬而來?”盧象升輕聲問道。

劉文秀擡起頭,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將領,面目俊朗,目光如電,他朗聲答道:“稟總督,在下奉我家李大人之命,共率唐軍定北營兵馬近5000人,入援京師。”

聽了劉文秀報的這個數字,盧象升不覺精神一振。

好麼,一個唐軍的遊擊將軍,所帶兵馬,竟比這些一省總兵所帶數量還要多得多,倒是令自已刮目相看呢。

盧象升瞬間又想到,自已前段時間,還與這些唐軍定北營的軍兵,在金湯城外打了個你死我活,心下不覺惶愧不安。

幸虧李嘯深明大義,未下死手,自已才得以率部逃回萬全都司。而在朝廷與李嘯議和後,包括自已二弟盧象觀,以及現在剛晉爲副總兵的楊國柱,還有那一衆被俘的宣府鎮中高級軍官,才皆被唐軍放回。

說起來,倒是自已,欠了這李嘯一個莫大的人情。

想到這裡,盧象升只覺得臉上隱隱有些發燒,他輕嘆一聲,緩緩道:“有道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想當初,本督受人蒙弊,竟與唐國公起了爭端,以致互相攻伐,實是令親者痛而仇者快啊。於今之日,李大人派出恁多兵馬前來入援,足見其一片赤忱報國之心。本督心下,何其惶愧矣。”

盧象升說完,王樸等人皆覺臉上發燒,心下更是妒羨交織,難以名狀。

這時,山西總兵虎大威,冷哼一聲道:“盧大人,這唐軍所來之兵馬雖多,只怕多爲敷衍之輩,恐難當大用。我山西兵馬所來雖少,卻是久經戰陣,人人精銳,這質量不同,又孰可一言輕定乎?”

聽完虎大威這酸溜溜的話語,少年氣盛的劉文秀心下不忿,便冷冷回道:“虎總兵這話差矣!我唐軍此來,皆是精銳之士,豈有以次充好,敷衍塞責之事。若虎總兵心下不服,當可選派軍兵,與我軍較量一番便是。”

“哼,你,你以爲本兵不敢麼?!”年近四十的總兵虎大威,被年僅二十歲的遊擊將軍劉文秀這般頂撞,頓覺臉上掛不住了,他繃着臉吼叫着回道。

見兩人言語相激,虎頭椅上的盧象升,頓時拉下臉來,他怒喝道:“住口!現在國難當頭,你二人不思如何合作抗敵,反在此口舌爭執,自生嫌隙,真真成何體統!”

盧象升說完,便站起身來,對劉文秀大聲說道:“文秀,你且帶我去你唐軍軍營內觀詳一番,本督久歷軍陣,一看便知,唐軍所來之部隊,其真實戰力,究竟如何。”

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二十章 突襲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後的更大危險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數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七十章 攻山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
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二十章 突襲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後的更大危險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四百八十三章 冥冥自有定數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七十章 攻山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