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

更新時間:2007-8-27 10:06:00 字數:5908

各位朋友,我出差歸來了,更新開始恢復!

關於加精,由於精華有限,我只能先保留着,如果週末未用完,我會加各位的評一一補上精華的!

-----------------------------------------

《元寧實錄•順宗卷》

崇明十一年六月,帝奉太后幸承清行宮,攜後宮數人。初九,賀千秋節。初十,東山亂起。

在元寧收復的北疆東部,有一塊特殊的土地——那裡雖然臨海,但是,海域之中暗礁密佈,陸上是除了原始山林一無所有的高山,在至略的官方文獻中,那塊土地被稱東山,山林中的原住民也就被稱爲東山人,他們以山林爲生,無論是至略還是周揚都更多地稱之爲野人,在史料中難尋蹤跡。

也正是這些連語言都沒有的東山人,在崇明十一年,給元寧的歷史留下的濃重的一筆,在數百年後,一些學者更是將之視爲元寧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無論後世賦予了多麼崇高的意義,都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崇明十一年,東山人的數量從十五萬減少到不到二萬。

至略的學者爲此尋找了很多合理的解釋,但是,其它國家的學者卻直言不諱地指出,東山人所遭遇的殘酷滅絕,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東山人的頑強戰力之外,就是因爲他們選擇了一個不合適的時間反抗。

皇太后的千秋節,陽玄顥下旨連賀五天,而燕州的急報在六月十二直遞御前——燕州十三郡中與東山相鄰的三個郡全部遭襲,傷亡慘重。

儘管燕州軍民一體,但是,出於戰備的需要,大多集中在與周揚、古曼相鄰的邊郡,這三個郡處於後方,反而軍力空虛,或者說,無論是朝廷還是燕州都不認爲東山人會有多麼大的威脅。

燕州軍自成一體,但是,同樣受永寧王節制,邊郡軍力哪怕只調動一營一部,也需要有鎮北大將軍的加印調令,並報兵部備案。——這是當年太祖皇帝同意燕州保留軍民一體制度的條件之一。

由於紫蘇的生辰,夏承正也到了承清行宮,燕州太守只能將調軍文書送到承清行宮。燕州此時的太守正是外放地方的夏承思。用的是軍情急報。軍情急報是不能耽擱的,即使是太后千秋節的遊園賞也不能阻止,憑着燕州軍令牌,報信的軍士直入行宮,但是,仍被行宮總管攔了下來,遣了人去急報夏承正。

永寧王正陪着太后,宮人知道總管的意思,不敢掃太后的興,只能找太后注意不到的角度,拼命給永寧王打手勢,夏承正這才悄然退開,尋了過去。

“永寧王殿下,燕州軍急報!”宮人低聲急言,夏承正臉色大變,顧不上其它,急忙離開。

“大將軍,東海三郡被血洗!”軍士一見夏承正便單膝點頭,失聲稟告。

夏承正強壓下所有震驚,沉聲問道:“怎麼回事?周揚還是普蘭?”

“是東山野人!”說着,那名軍士取出軍情急報,雙手奉上。

“什麼?”夏承正由震驚轉爲不信,並不接那份急報,“雲成海開什麼玩笑?”

燕州十三郡以雲、古、風三家爲首,雲成海是雲家的宗主,東海郡是雲家的祖籍,夏承正自然有些不相信。

“殿下,事實如此!”軍士立刻回答,斬釘截鐵的語氣令夏承正臉色再次大變,冷言:“你說血洗?”

“是的!”

“東山人?”

“……是的!”

夏承正冷笑,接過急報,隨手撕開封紙,細細看了那兩張紙,一臉冷然地折起:“本王知道了!”言罷轉身就要走。那名軍士急道:“大將軍……”

“你是雲家人?”夏承正揚眉,那人硬着頭皮點頭,夏承正的眼神更冷冽了,抿出一抹冷笑,便不理他的阻攔,轉身要回去。

“大將軍!”那人眼見被宮人攔下,再顧不得宮規森嚴,雙膝跪下,聲音淒厲地大喊,“東海三郡俱是老弱婦孺!烽火已燃,戰報之上鮮血淋漓!情勢危急!大將軍!真的……”

“怎麼回事?”夏承正正要阻止他的吵嚷,就聽到一個慵懶的聲音在身後響起,不由苦笑,轉過身,道:“東海三郡請求調軍而已!”

謝清身着色彩鮮豔的常服官袍,站在不遠處,聽到永寧王這麼一說,也是微微挑眉,認真地道:“燕州?周揚還是普蘭?”

“都不是!”夏承正的眼中顯出三分笑意,“所以,沒什麼!”

謝清皺眉,看了永寧王幾眼,卻沒有再說話,只是,側身擡手:“那麼,回去吧!太后娘娘問起殿下您了。”

“大將軍!”

“你先回去吧!”夏承正冷言,“本王自會考慮清楚的!”

“可是……”

“沒有可是!如果雲家連這點事都處理不好,燕州軍就可以將雲氏除名了!”夏承正說得冷漠。

謝清雖然並不清楚情況,但是,此時也說了一句:“幽燕鐵騎從來無所畏懼,自堅自強,不是嗎?”——“無所畏懼,自堅自強!”正是燕州軍的軍風軍魂,燕州三歲稚兒也會驕傲地對任何人如此宣稱。

夏承正卻不等謝清說完便離去開,謝清愣了愣,也笑着離開。

園中繁花似錦,陽玄顥在這些事上從不吝於讓母親開心。隨駕的后妃與受邀的官員、家眷分別聚集在一起,對各色奇花異草指點作評,各處皆是笑語吟吟,和樂非常,紫蘇卻坐在亭子裡,身邊只有皇帝與親信宮人,一身黃色的宮裝,妝束有些素淨,卻也因此分外顯眼。夏承正與謝清自然直接到了紫蘇面前。

“太后娘娘!”兩人同時參禮,紫蘇微笑,並不在意,笑道:“大哥擅離,若沒有合適的理由,哀家可是要罰的!”

“沒什麼!”夏承正很平靜地回答,“一份軍報,臣必須立刻知曉,卻不是什麼嚴重的狀況!”他避重就輕地說了情況。

“哦?”紫蘇輕觸手邊的冰塊,隨即因爲寒意收回手,“燕州的事嗎?”

從兩人的眼神中,紫蘇已經知道了答案,隨即揚眉輕笑:“北疆軍報,有事的地方卻也有限,既然大哥說不嚴重,那也就只有燕州能有這樣的情況了!”

“太后聖明!”夏承正微笑着行禮,紫蘇只是笑笑,無意再說,畢竟是軍政事務,她不想當着皇帝的面干涉。

陽玄顥卻道:“燕州既然沒什麼事,何必這個時候急報軍情?”眉目間有幾分壓迫的疑惑。

“是東山人與當地居民發生了衝突。”夏承正如實回稟,卻說得輕描淡寫。

“東山人?”陽玄顥一時想不起自己治內是否有這個民族,十分困惑地思索着。

紫蘇也不着痕跡地皺眉,卻沒有多問,只是對兒子道:“皇帝只怕一時想不起來,關於東山人的記述……非常少……承清行宮的文華閣中應該有譚慶秀的《行旅錄》,哀家記得在《東行卷》裡有提到,還算詳細。”

“是!”陽玄顥恭敬地應下,給樑應一個眼色,樑應會意,立刻前往文華閣。

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站在太后身邊的葉原秋在聽到這番對話後,眼中凝起了一片深遂。

回到寢宮,紫蘇一邊讓宮人服侍着換下宮裝,一邊對趙全吩咐:“你去文華閣,給哀家找找有沒有永寧貞王的手記,哀家想看。”

趙全一愣,看到紫蘇冷冽的眼神,連忙低頭退出。

有沒有永寧貞王的手記?——趙全百思不得其解,他從皇宮最低層做起,自然也在皇室的藏書地待過,因此,他很清楚,幾乎所有的皇室行宮都存有永寧貞王的手記。夏祈年總會隨手記下很多東西,內容有些凌亂,甚至無人能懂,因此,纔會分散地保存在各處。夏祈年病逝後,世祖嚴令不得動其用過的任何物品,至於手記,更是被妥善封存。

身爲永寧王府的郡主,紫蘇不可能不知道……

想到這兒,趙全有些擔心了,他可是見過皇宮中封存的永寧貞王手記,那簡直可以堆滿一座側殿,若是此處也是那麼多,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畢竟,除了皇宮與永寧王府,那位殿下最經常待的地方就是京郊的清源宮與承清行宮。

到了文華閣,憑太后令打開密庫後,趙全才鬆了一口氣——這裡只有一小箱的手記。

紫檀木的箱子被擡到太后面前,紫蘇只問了一句:“都在這兒了?”

“是的,娘娘!”趙全很肯定,一起來的文華閣主司默默地奉上一把毫不起眼的鑰匙。

“都退下吧!”紫蘇淡淡言道,所有宮人都退下後,她才獨自打開箱上的鎖,然後開箱,就坐在箱子旁的地上,細心地將手記一張張取出,迅速瀏覽,然後依次放在旁邊。

將所有的手記看過一遍後,天已大亮,紫蘇又將身邊的紙張按原樣放回,關箱落鎖,眉頭緊皺,隨口揚聲吩咐:“趙全,將這些送回去吧!”

一直在殿外候着的趙全一個激靈,立刻從昏昏欲睡的狀態清醒過來,應道:“是!”隨即推門而入,葉原秋也跟着進來:“娘娘是否就寢?”

紫蘇點頭:“就說我累了,今兒不受禮!”說着,便躺靠到牀上,葉原秋服侍她睡下,又命宮人撤換了室內的燃香,剛要退下,就聽紫蘇道:“葉尚宮也是燕州人,知道東山嗎?”

“奴婢不是很清楚!”葉原低聲回答,擡頭看到紫蘇閉着眼倚在靠枕上,一身白裳,神色淡漠,竟讓她感到一股無法言喻的壓迫迎面而來,不由垂下眼。

“東山是個很特別的地方,譚慶秀言鍾靈秀毓、秘境天成,是風景絕佳之處!”紫蘇依舊沒有睜眼,很淡然地說着,聲音很輕靈,葉原秋不確定,太后此時是否是在對她說話,只能靜靜地聽下去。

“……永寧貞王曾評價各族,對東山人的評價是,心志堅忍,崇敬祖先,頑固不化……貞王也不喜歡這個民族呢!——張翊君曾強令燕州隔絕東山,防範尤在周揚之上……哀家真的很好奇,那到底是怎麼樣的地方,養育了一羣怎麼樣的人……”

葉原秋聽到紫蘇的語氣中甚至帶了三分溫柔,不禁打了個寒顫。

這次到承清行宮,紫蘇面上沒有任何異常,但是,趙全卻格外警告了所有宮人,必須倍加小心,因此,太后身邊的人都很緊張,儘管都不清楚爲什麼。

葉原秋對原因卻是知道的——陽玄顥這一次將齊朗留在京中主事,紫蘇雖然沒有任何表示,但是,心情非常愉悅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會兒,又出了叛亂的事情……溫柔?只怕是怒極纔對!

若是趙全或者謝清此時在場,就不會是打顫了,他們會直接爲東山人致哀。

事實上,謝清離開行宮就對永寧王道:“太后的心情很差,這其中是否還有內情啊?”

夏承正皺眉,搖了搖頭,說得很是無奈:“燕州邊郡我還能掌握,如東海三郡之地,就力有不逮了!”

謝清卻不信,挑眉看着永寧王——夏氏歷代經營北疆,若說燕州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就是天大的笑話了,更折了夏氏用間的名聲。

永寧王只是不說,謝清稍一想便笑了:“殿下謹慎!也罷,軍務本不是我職權!”這樣一想,謝清不由想到——太后只怕是清楚燕州的情況才那般反應吧!畢竟,夏氏的大權仍在紫蘇手裡。

夏承正在謝清面前還算冷靜,回到住處,對自己的幕僚就沒那麼多掩飾的功夫了,一進門就將兩張紙扔到桌上,冷言:“雲成海想拖我們下水呢!”

納蘭永首先拿起那兩張紙,看過之後,遞給身邊的同僚,細細思忖。待所有人都看過了,夏承正首先就問了他,語氣很是憤怒:“亦同怎麼看?”

“東山人心性堅忍,但是,報復心極強,手段暴虐,此事應當屬實……”納蘭永就事論事,周揚統治東山時,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不過,夏承正並不關心雲家所奏是否屬實,因此,不等他再說,便道:“本王不管屬實與否!雲家當初獨佔東山,一切後果就必須自己承擔!本王問的是,怎麼處理妥這件事!”

納蘭永卻笑道:“燕州自成一體,如今雲家與東山人將這麼好的機會奉上,殿下竟不要嗎?”

夏承正一愣,卻見納蘭永笑吟吟地分析:“走一趟東山,富上三年三!東山里的好東西不少,危險一樣也不少。雲家怎麼幹的,屬下不知,但是,當年,周揚卻是扣下東山人的長者婦孺,刀槍上陣,逼着東山人去取那些珍品的,每次東山亂起,都是因爲逼索過急過多。東山不過是個聚寶盆,東海三郡卻是燕州的糧區,雲家就是憑此才坐穩了燕州第一的位置,論戰力,古、風勝其何止三五成?以往,他們再爭再奪,都不容外人插手,這一次,東海郡報的是叛亂,名正言順,不是嗎?”周揚與燕州軍交手最多,納蘭永對燕州的情況很清楚,當了這麼久的幕僚,對永寧王的心思,自然也清楚。

聽他這麼一說,夏承正的怒意漸平,卻始終未置可否,最後卻轉頭問了另一名幕僚:“東山人如何?”

“殿下,鄭氏聖天子仁澤四海,各族內附,東山亦稱臣,然至今,東山仍居祖地;張侯曾明言東山不可用,絕之。”那人平靜地舉了兩個例子。

“絕之?!”夏承正玩味地重複這兩個字,心中有了決斷,“臥榻之側不容有虎,是嗎?”

納蘭永也皺着眉思索,在元寧安身這麼些年,對於一些稱呼他已不似開始一般完全不明白,如張侯,指的必是聖清皇朝的張翊君,至於這句話,他卻是第一次聽說,一時完全不能明白,等夏承正的後半句話道出,不禁豁然開朗。

東山緊鄰燕州,燕州是什麼地方?自在一體,隱然有獨立之意!爲什麼?因爲燕州有自己的糧倉、礦脈,足以自給自足,那是一塊豐饒的土地。聖清皇朝時,幽燕鐵騎尚未出現,那裡是皇朝北方重鎮,一個頑固不化的強悍民族卻在它的旁邊,張翊君不可能允許,孝儀公主不可能允許,換了任何一個清醒的人處於他們的位置,都不可能允許!——絕之,不是隔絕、斷絕,是蠶食滅絕!臥榻之側不容有虎!

想到這一點的,不僅是夏承正他們,還有陽玄顥。紫蘇說了《行旅錄》,他自然找來詳閱,身爲天子,治下一部分人叛亂了,他卻完全不清楚那裡是什麼情況,簡直是不可想象!陽玄顥不允許自己再犯這樣的錯誤。

看完《東行卷》,陽玄顥掩卷沉吟,面色十分沉重,樑應擔心又不敢打擾,只能看着自己的主子,好一會兒,陽玄顥才自言自語般地道:“譚慶秀行文最是嚴謹……”

譚慶秀信奉文以載道,每落一字,必推敲再三,治史治書更是非確實不記。《聖清雜史》雖然記人物傳,但是,內容豐富,無所不括其中,所以,才稱雜史;《行旅錄》更是記載他爲收集史料,在戰亂中行程逾萬里的過程,對風土人情、山河地理無不一一翔實道來。

《東行卷》他記了燕、雲、承三州的行程見聞,因爲張翊君的一句“絕之!”他更是深入東山,將與東山人相處的經過詳細描寫。在他的記述中,東山人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文化體系,他們也從不認爲自己屬於哪一個國家,只認同所有族人,而早在各諸侯國共尊鄭氏天子時,東山便在至略的統治下。那時,它屬於一個叫希的國家,希君是鄭天子的近支,地位尊崇。

這是一個不可能被任何國家接受的民族。譚慶秀在最後寫道:“因此悅之,因此惜之。”

你會被這個民族吸引,但是,你也會爲她註定的命運而無奈嘆息……

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二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五章 靜夜鐘聲(下)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九章 誰能爲此曲(下)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十七章 載舟覆舟(中)第十三章 火中龍吟(下)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七章 針鋒相對(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四章 以史爲鑑(上)第六章 雲暗風輕(下)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二十章 冠蓋滿京華(中)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二十七章 冷月長風(下)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二章 後位之爭(上)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
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第八章 大禮將成(中)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章 暗流紛起(上)第七章 雲煙猶故(上)第七章 大禮將成(上)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二十一章 情何以堪(下)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三章 烽煙漫道(下)第三章 小樓夜雨(下)第十二章 風起雲涌(下)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五章 靜夜鐘聲(下)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九章 誰能爲此曲(下)第一章 小樓夜雨(上)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十七章 載舟覆舟(中)第十三章 火中龍吟(下)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十一章 月榭憑欄(中)第十三章 孰能無情(上)第七章 針鋒相對(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五章 暗潮洶涌(中)第八章 風雲變幻(中)第五章 儲位之爭(上)第九章 仁重蒼生(下)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二章 烽煙漫道(中)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四章 以史爲鑑(上)第六章 雲暗風輕(下)第三章 夜星破夢(下)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六章 四顧何茫茫(下)第十八章 幽燕長風(下)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二十章 冠蓋滿京華(中)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二章 波瀾初起(下)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二十一章 冠蓋滿京華(下)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第十二章 吳鉤霜明月(下)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九章 針鋒相對(下)第二十七章 冷月長風(下)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二十一章 驚鴻照影(下)第二章 後位之爭(上)第二十九章 高山流水(中)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四章 碎月無痕(上)第五章 碎月無痕(中)第八章 驚天之變(上)第三章 上有絃歌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