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火中龍吟(下)

更新時間:2005-4-23 21:00:00 字數:6039

《元寧史記·諸王世家》

瑞悼王玄煜,仁宗第三子,端宗太寧元年生於東宮,母良媛安氏,太寧四年,仁宗登基,分封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爲王,王號爲瑞,王母有寵,仁宗偏愛於王,有立儲之心,王亦聰慧,朝中頗孚人望,然生母低賤,亦聞微詞,仁宗未明言於臣,仁宗隆徽十六年,王母貴妃安氏行咒術於帝,廢,帝未加罪於王,同年,帝以嫡皇子爲儲,大赦,隆徽十七年,帝遣獲封諸王至封地,未至,王身染疫癘,八月十一,薨,諡“悼”。

因隆徽皇帝身體一直不好,朝臣擔心三皇子的病逝會對皇帝產生巨大的打擊,便先向皇后稟告。

“欺君之罪,你們誰擔?”紫蘇冷言,不過,也未太爲難他們,“本宮去!你們先退下。”

明知其中有問題,紫蘇還是應了下來,倒不是有恃無恐,而是,此事的確與她有關,與其讓皇帝遷怒於他人,倒不如自己擔下,而且,她也很想知道,皇帝是否真的那麼珍惜雲貴妃所出的三皇子。

紫蘇靜靜地站在昭信殿外,等候皇帝的宣召,雙手交疊於寬大的衣袖內,凝淡的目光投向正前方,卻沒有看着哪一點,儘管紫蘇一向淡漠,可是,所有人仍感覺到此刻不同尋常的肅穆。

孟濤是知道實情的人,也是他建言朝臣暫時不要向皇帝稟告的。

“皇后娘娘,陛下請您進去。”他垂首對紫蘇說。

紫蘇淡淡地掃了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陰冷——來之前,趙全已經查出事情的原委——不過,她什麼都沒說,走進宮殿。

“你還來做什麼!”

隆徽皇帝一見到紫蘇,便冷冷地斥喝,同時抓起手邊的藥盅砸了過去。

不知是紫蘇大意,還是她根本沒想到,藥盅正好砸碎到她的身上,黑褐色的藥汁沾染上她的衣裙,她沒有開口,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一言不發,也未行禮。

隆徽皇帝卻還不解恨,將手邊所有能抓到的東西全部向紫蘇砸去,紫蘇略略退了一步,直到他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出手,頹然地倒在牀上,才走近他。

“你來做什麼?”隆徽皇帝閉上眼睛低語,似乎只是在自言自語。

“臣妾來告訴您,三皇子已染癘身亡,請您節哀!”紫蘇低聲回答,“不過,看來,您已經知道了!”紫蘇的心裡不由冷笑,面上卻未動聲色。

“你答應過朕的!”隆徽皇帝閉上眼睛,輕聲地說。

紫蘇看着他,平靜地開口:“是的!臣妾信守諾言。”

“是嗎?”隆徽皇帝反問,大笑着坐起,眼中滿是犀利的冷漠。

“你真的有一幫忠臣良將!根本不用你開口,他們就已經將一切處理得完美之極!”他冷冷地開口。

紫蘇卻未說任何話,任由他對自己發泄。

喪子之痛,有幾人能忍受?

但是,現在的她又豈能將一切掌握於手中?

或許該說,有意無意間,她放任了那可能的萬一!

可是,爲什麼不可以?如果他可以對自己下手,自己爲什麼不能對三皇子出手?更何況,自己根本沒出手!

隆徽皇帝冷冷地看着她,心中有萬丈怒火,卻又無從發泄!

準確地說,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惱火什麼?爲了雲貴妃嗎?從一開始,寵她便只是一種習慣,而非真心,捫心自問,他根本不在乎她,放縱她的所爲何嘗不是因爲她的作爲根本就無用呢?爲了三皇子嗎?也許……畢竟自己一直疼愛着那個孩子,可是,真正讓自己有憐惜之情的,似乎還是紫蘇生的玄顥,因爲,真的很愧疚……

看到紫蘇目光中冷淡的嘲諷,他忽然覺得很無力,自己有什麼資格指責她?當初,他不是連自己的骨肉都不顧了嗎?

——“你退下吧!”最終,他淡淡地對紫蘇如此吩咐。

紫蘇默默地向他行禮,退出昭信殿。

孟濤送走皇后,便立刻走進昭信殿,看到滿地的狼籍,並沒有驚訝,只是吩咐外面的宮人進來打掃,自己則將一些凌亂的物件放回原處。

“孟濤,準備一下,朕要去天華寺。”隆徽皇帝忽然下令,並立刻起身,孟濤一驚,手中的東西又掉了一地,不過,他很迅速地回答:

“是!”隨即服侍隆徽皇帝更衣,讓宮人準備御駕。

“陛下,您的心緒甚亂,佛祖也無法平息您的心境嗎?”了明大師雙手合十,立在隆徽皇帝身後,滿殿的華嚴聖衆,亦無法讓隆徽皇帝感到如平常一般的安詳。

“朕的執念終是無法消除。”隆徽皇帝從佛像前起身,自嘲地對了明說。

了明對世事早已是洞若觀火,對此,也只能寬慰他,道:“陛下乃是一國之主,心中自然有無數的執念,若是全然消除,元寧也就國將不國了!”

“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隆徽皇帝苦笑,“朕還是出不了這無邊的苦海。”

了明宣了一聲佛號,道:“陛下當爲先去者幸,您如此牽念,只會爲其再造孽債,別無他用的!”

隆徽皇帝搖頭:“喪子之痛,並非如此即能平息的,何況……”

了明無法迴應他的話,只能重複地吟誦大悲咒。

“讓朕一個人待會兒吧!”

靜靜地坐在佛像前,隆徽皇帝面對莊嚴的佛像,輕聲低語:“朕必須找回失去的平衡,才能真正看清迷霧中的道路。”

“朕首先是元寧的皇帝,朕必須爲元寧找到一條真正的前進道路!”

他必須平靜下來!他必須看清一切!

身心俱疲啊!這個皇帝的位子,自己還能坐多久呢?嗓子裡涌上一股甜腥的熱流,捂住嘴,硬是壓下那股欲嘔的感覺,可是潔白的絲帕上還是留下了星星點點的血漬。

看着絲帕上的血漬,隆徽皇帝淡淡地笑了,將手帕收入袖中,他的手指碰到了一隻溫潤的瓷瓶,他心中一顫,將瓷瓶取出,瓶身素淨無瑕,沒有任何的標記,上面猶有自己的體溫。

佛像前的供案上,那瓶子安穩地擺着,隆徽皇帝目不轉睛地看着瓶子,整整一夜,當孟濤進來伺候他回宮時,他又收起了那隻小巧的瓷瓶,心中一片平靜。

在回宮途中,隆徽皇帝便昏迷了,御駕一入宮,太醫們就開始施救,可是,很多事情都是命中註定的,比如生死,比如榮衰。

“陛下有旨,召皇太子殿下晉見!”

等候已久的衆人終於聽到旨意,孟濤引領着年幼的儲君走進朗清殿。

“兒臣參見父皇。”四歲的陽玄顥一絲不苟地行禮。

“玄顥,知道你將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嗎?”隆徽皇帝躺在牀上,輕聲詢問。

“兒臣將是一國之君,要對元寧百姓的生活負責,要讓他們過得好。”陽玄顥回答,稚嫩的聲音卻也十分堅定。

隆徽皇帝笑着點頭,伸手摸了摸他的頭,交代:“玄顥一定要做個明君,要孝敬母后,聽取顧命大臣的意見,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去問母后,明白嗎?”

“是!”玄顥認真地聽着,不過,他也不是很明白,“父皇不教兒臣嗎?還有,什麼是顧命大臣?”

“朕不能教你了。”隆徽皇帝苦笑,“顧命大臣就是朕指定教導你的人,在你行冠禮前,他們會幫你處理朝政,你要向他們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你的母后也會教你的。”

“兒臣明白了!兒臣會聽母后的話,也會聽顧命大臣的教導的!”玄顥答應。

隆徽皇帝點頭,最後吩咐:“玄顥要做一個勇敢獨立的君主,無論是母后,還是顧命大臣都只能幫你到你行冠禮,你要認真地學習,明白嗎?”抓緊兒子的手,隆徽皇帝也用盡全身的力量,面對年幼的孩子,他還能如何呢?這一切只是爲了以防萬一—萬一自己無法……

“是!”玄顥似懂非懂地答應。

隆徽皇帝也明白,只是他真的快不行了:“玄顥一定要記住父皇的話,以後你自然會明白的!”

“宣皇后進來吧!”

紫蘇進來後,隆徽皇帝一言不發地讓宮人退出朗清殿,看了她好一會兒,他示意紫蘇靠近些,將左手裡握着的東西放到牀邊,正是當日在天華寺,他看了一夜的瓷瓶。

“朕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賜你這個,朕想了很久,有幾次連詔命都寫了……可是,到最後,朕還是毀了詔命。”

“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朕下不了手!紫蘇,朕做不來這種決斷!”隆徽皇帝自嘲地失笑,“明知道應該在你生下玄顥的時候除掉你,可是,朕還是做不到!”

聽到這句話,紫蘇的眼神一冷,但隨即便苦笑:“你不需要做,已經有人代勞了!臣妾這條命是撿回來的!”

這一次,隆徽皇帝沉默了,眼中卻是一片清明之色,他也許是過於仁慈了,但是,並不表示,他看不清事實,紫蘇的神色一黯,勉強露出一抹笑容:“陛下,您對臣妾已經夠好了!如果,您真要臣妾殉葬,臣妾也不會多說一個字的!”雖然笑得勉強,但是,這番話卻絕對是發自紫蘇的真心,因爲,她從來就不曾有過更大的奢望。

“你……真是個孩子!”隆徽皇帝淡然地笑了,“可是……”他沒說下去,話鋒一轉,對她吩咐:

“朕有兩件事要拜託你,一是讓雲貴妃爲朕殉葬,二是好好教導玄顥,讓他成爲一個真正的帝王!”

“臣妾遵旨!”

兩人間又一陣沉默。

“因爲你背後的權勢,朕失掉了一貫的平衡,也將平抑世家的策略給打亂了,紫蘇,告訴朕,這是你的計劃嗎?”隆徽皇帝認真地問出心中的疑惑,這是他想了很久的結果。

紫蘇無語,只能看着他,隆徽皇帝明白了,笑着搖頭:“朕想了好久才明白!紫蘇到底是永寧王府的郡主啊,朕失算了!”

“陛下!”紫蘇喚道。

“不用說了!”隆徽皇帝擺手,臉上是釋然的笑容,“紫蘇,把你的才智用到國事上吧!朕希望你能將元寧皇朝變得更加強盛!你一定能做到的!”

“陛下!”紫蘇驚訝不已,但是,她是認真地回答:“臣妾不會讓您的失望的!”

“咳……”一陣急促的咳嗽讓隆徽皇帝難受地皺緊了眉頭,紫蘇忙取過一杯水,服侍隆徽皇帝喝下,又輕輕地拍着他的背,讓他舒服一些。

“朕……沒事了,皇后,你也退下吧!”隆徽皇帝喘息着讓紫蘇退下,紫蘇卻沒有照辦,只是靜靜地退開幾步,臉上是一抹輕淺的笑容。

“紫蘇?”隆徽皇帝不解地看着她,心中卻是一緊。

“陛下,臣妾一直以爲,您是一仁君,即使發生了讓臣妾十分難過的事情,臣妾也以爲,那與您無關,可是,現在,臣妾才知道,您是一位出色的皇帝!”紫蘇輕緩地說着,隆徽皇帝沒有打斷她,也沒有故作不解,只是淡淡地苦笑。

“爲什麼?”他笑着問道,紫蘇也笑了:“陛下,我是永寧王府的掌權人啊!”

永寧王府,元寧的第一名門,與皇室的關係是最緊密的,這一切都只是表面上的現象,無人知曉的是,元寧皇朝震驚天下的秘毒無不出自永寧王府,從聖烈大皇貴妃起,永寧王府的掌權人無不精於用毒,紫蘇也不會例外!

隆徽皇帝輕嘆:“朕用盡心思也沒瞞過你啊!”身爲元寧的皇帝,他豈不知對紫蘇下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爲了皇朝,他還是勉力一試,用了好大的功夫解除她的戒心,又用了一沾即中的秘藥,可是,還是沒成功。

“陛下,您是一位明君,因此,臣妾不相信,您會如此輕巧地放過臣妾——您對人心的揣摩真的……”紫蘇淡淡地迴應他的話。

執掌王府的三年中,除了世態炎涼,紫蘇更明白人心的複雜,因此,無論隆徽皇帝說什麼,她都抱着一絲懷疑,畢竟,一切都還有轉寰的餘地,只要他還有一口氣,他就可以廢立儲君,她也是不得不防,爲了兒子,也爲了自己。

“陛下,臣妾自認,入宮以來,對得起您!無論臣妾以往是否讓您難堪,臣妾都對得起您了,您讓臣妾一生只能有玄顥一個孩子,就是玄顥,也是臣妾好不容易保住的,而臣妾從未向您報復,所以,今天,臣妾不打算死!”紫蘇冷言。

“若是朕要你陪葬呢?”隆徽皇帝同樣冷言。

這一次紫蘇輕輕地笑了:“陛下,您的遺詔有兩份,完全相反的兩份,可是,在臣妾走進來的時候,只有一份了!”

“呵……”隆徽皇帝放聲大笑,直到笑得淚流滿面,他還在笑,紫蘇也沒有制止,只是安靜地站在一旁,等他的笑聲漸漸平息。

“朕做了該做的一切,朕已經盡力了!”隆徽皇帝輕輕地對自己說,紫蘇也聽到了,看着他一臉解脫之後的平靜,她默然低頭。

隆徽皇帝對她笑道:“紫蘇,朕死後,把清音水閣毀掉!爲朕陪葬吧!”

紫蘇點頭。

“你似乎並不好奇?”隆徽皇帝看着她平靜的神色,有些怪奇。

“方澤,字嚮明,河荊方氏的庶子,是您在東宮時的侍衛。——謝老告訴過臣妾。”紫蘇回答,“雲貴妃與他有五分相似。”對於一個皇帝,能稱之禁忌的,也只有寵愛佞幸,即使那個人並不是佞幸之輩,只要被上位者格處地寵愛,也會被人視爲佞臣,方澤的悲哀就是得到了一個太子的愛,無法拒絕,那就只能面對死亡了。

“是啊!謝老是朕的老師!”隆徽皇帝想起,在那段日子裡,謝遙不只一次地提醒過他,不要因爲小事而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那時,年少輕狂的自己並未在意他的話,直到變故發生,自己才明白那個老者的一片苦心——疼愛自己的父皇雖然痛心疾首,但是,終是沒有宣揚此事,只是命太子妃秘密地處決方澤。

“退下吧!朕想一個人面對死亡!”閉上眼睛,隆徽皇帝疲憊地擺手。

紫蘇行禮退下,沒走幾步,便聽到隆徽皇帝再次開口:

“紫蘇,謝謝你!”沒有利用這件事!——他沒有說出口。

紫蘇卻明白,她停下腳步,沉默了一會兒,道:“臣妾很佩服您當時的選擇!”

謝遙告訴她,當年,端宗氣極,要他立刻放手,非關其他,只是這種事,就算端宗不在意,下臣也會因此置疑他是否有資格正位東宮,畢竟,他只是長子,當時的皇后已有子嗣,而他一直被端宗視爲唯一的繼承人,絕對不能因此有失,那時,端宗的意思很清楚,先調開那人,待他登基,一切都隨他,可是,隆徽皇帝堅持不肯,不願讓自己的感情與權力扯上關係,端宗讓他好好考慮,可是回到東宮,他便想帶方澤遠走高飛,端宗因此大怒,將他軟禁在御書房,直到處死方澤之後,才放他回東宮。

走出朗清殿,紫蘇長嘆了一聲,走下臺階。

隆徽十八年三月二十七,隆徽皇帝駕崩,遺詔命謝遙、尹朔、永寧王、湘王、齊朗爲顧命大臣,軍國大事由皇后裁決。

後世史家都認爲,仁宗皇帝並非賢明聖君,甚至有人誇張地說,他一生最明智的決定便是文端皇后攝政,因此成就了元寧皇朝的盛世之治,但是,細心的史學家也發現,文端皇后一生都對自己的丈夫心懷敬意,不容他人有絲毫詆譭,也許就如她對自己的兒子所言:“先帝生來就被視爲儲位的不二之選,但是,他太仁厚善良了,雖然用全部的勇氣來承擔帝王之責,可是,終究用不來帝王絕學!”

只是誰能知道,當紫蘇看着清音水閣化爲化燼,沉入太平湖,她想到的卻是謝遙講述的故事——隆徽皇帝遠比別人想的有勇氣,即使自己的夢想是禁忌,他也願意付出一切來守護,寧可放棄別人欽羨的東西,也許正是那夢想破碎時沾染的血跡,使他可以清醒決斷,卻永遠無法做到狠絕。

隨着清音水閣一起消失的還有隆微皇帝曾經的那段經歷。

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十五章 孰能無情(下)第九章 大禮將成(下)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三十六章 暮雲長風(下)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章 驚天之變(下)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十二章 月榭憑欄(下)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三十六章 暮雲長風(下)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十五章 巨浪濤天(下)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三十一章 長夜未央(上)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五章 冷月長風(上)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十七章 涉江採芙蓉(中)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十八章 載舟覆舟(下)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
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第二十二章 鳳於九天(上)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十五章 孰能無情(下)第九章 大禮將成(下)第二十八章 高山流水(上)第二十三章 鳳於九天(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十五章 風雨飄蕩(下)第十二章 暗流紛起(下)第九章 驚天之變(中)第五章 滄海風雲(中)第十三章 風雨飄蕩(上)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三十六章 暮雲長風(下)第三十三章 長夜未央(下)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十九章 驚鴻照影(上)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十三章 巨浪濤天(上)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章 波瀾初起(上)第八章 針鋒相對(中)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五章 雲暗風清(中)第十章 驚天之變(下)第八章 雲煙猶故(中)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第八章 仁重蒼生(中)第十四章 鋒芒驚瀾(中)第十四章 長路漫浩浩(中)第十四章 風雨飄蕩(中)第三十四章 暮雲長風(上)《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章 吳鉤霜明月(上)第十二章 月榭憑欄(下)第二十六章 冷月長風(中)第九章 風雲變幻(下)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以史爲鑑(中)第四章 滄海風雲(上)第三十七章 隨風而逝(上)第二章 情之所鍾(中)第十二章 此消彼長(下)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二十章 驚鴻照影(中)第五章 四顧何茫茫(中)第四章 後位之爭(下)第八章 誰能爲此曲(中)第九章 雲煙猶故(下)第一章 任重道遠(上)第三章 情之所鍾(下)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二十三章 葉落知秋(中)第十章 江山萬里(上)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三十二章 長夜未央(中)第十九章 情何以堪(上)第十三章 簡在帝心(上)第一章 烽煙漫道(上)第十一章 暗流紛起(中)第七章 浮雲流水(上)第十五章 鋒芒驚瀾(下)第十一章 吳鉤霜明月(中)第二十四章 鳳於九天(下)第三十六章 暮雲長風(下)第二章 小樓夜雨(中)第十五章 巨浪濤天(下)第六章 以史爲鑑(下)第三十一章 長夜未央(上)第七章 誰能爲此曲(上)第三十五章 暮雲長風(中)第十一章 風起雲涌(中)第十一章 火中龍吟(上)第三章 任重道遠(下)第三章 山雨欲來(下)第四章 美人如玉(上)第二十五章 冷月長風(上)第二章 任重道遠(中)第十章風起雲涌(上)第十七章 涉江採芙蓉(中)第十四章 靜夜鐘聲(中)第十九章 冠蓋滿京華(上)第十章 此消彼長(上)第四章 暗潮洶涌(上)第八章 浮雲流水(中)第十八章 載舟覆舟(下)第六章 暗潮洶涌(下)《至略史•元寧篇》第一章第十五章 長路漫浩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