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仕(四)

安排好一天閒雜事務,李淵立刻派心腹跟着劉、李二人到郊外農家,將除受傷的黑風和二人坐騎外的所有戰馬都趕入了軍營。這九十多匹馬中有五十匹是突厥軍馬,其餘四十幾匹亦是在中原難得一見的良駒。懷遠鎮的大小官員看到後,一個個羨慕得眼睛放光。都說唐公有不測之福,居然在大軍未出徵前能弄到這麼多好馬來。

李淵在官場打了那麼多年滾,自然知道大夥心裡存得什麼念頭。當即命人挑出三十匹血統最純正,骨架最精奇的戰馬,命人單獨用精料餵養。準備在大軍到來時,以功勳後代和大隋良家子的名義進獻給當今聖上。其餘的戰馬則揮揮手,由着麾下大小官吏和兵頭們去挑。

衆人歡呼一聲,立刻扎進了馬羣。頃刻間,近七十匹良馬被瓜分了個乾乾淨淨。至於李淵這個主官,居然一片馬掌釘都沒撈到。建成、弘基和李旭三個忿忿不平,私下嘀咕官吏們沒良心,李淵聽了,也只是一笑而過。

稍後,有人帶着李旭和劉弘基去軍營安置。他們兩個是李淵親自保舉的軍官,又是所有官吏**坐騎的故主,所以走到哪裡都被人高看一眼。負責掌管旗鼓帳篷的王姓參軍還親自帶人騰出了兩間大屋,供兩位壯士暫時“歇腳”。

“多謝王將軍美意,我們兩個初來乍到,還是住在帳篷裡好。免得壞了這裡的規矩,給王將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劉弘基處事老到,一看見房屋的大小結構,趕緊推辭。

“沒關係,大家都是好兄弟。冬天馬上就來了,這塞外之地又冷又幹,帳篷怎是咱們這些人住的。你們儘管搬進去,缺什麼東西就到老齊那去要,他負責大夥的吃穿用度!”王參軍拍了拍劉弘基的肩膀,表現得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熱情。

“那,多謝王將軍!”劉弘基聽參軍大人如此說,只好領了這份情誼。轉身從行李中抽出了一把搶來的突厥彎刀,雙手捧着送到了王姓參軍面前。

“劉兄,你這是什麼意思!”王將軍一見那鑲金嵌玉的刀柄,立刻變了臉色,邊向後躲,邊質問道。

“王將軍戎馬多年,想必喜歡收集些兵器。這是小弟從突厥得來的,使起來不太順手。不如送給王將軍,也好助將軍斬將奪旗!”劉弘基笑着解釋。這柄刀是他從被李旭射死的那個突厥將領身上搜檢回來的,一直捨不得用。此刻初來乍到迫切需要積累人脈,只好拿出來救急。

“好兄弟,你的心意我領。但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摸過刀啊!”王姓參軍苦笑着搖搖頭,把刀又推回了劉弘基手裡。

這一下,不但李旭楞住了,劉弘基也如丈二和尚般摸不到頭腦。王姓參軍見他們發楞,笑了笑,趕緊低聲補充了一句:“不但是我,咱們這至少有十幾個不會使刀的。你要是成心交朋友,晚上關了營門後,大夥一塊溜出去喝酒。這雖然是邊陲之地,但城裡的天香樓……”

王參軍一挑大拇指,滿臉陶醉之色。

聞此言,劉弘基立刻收起了刀,色咪咪地笑道:“王將軍可有相好的在那裡,不知道來自靺鞨還是契丹?”

“去,盡說不着邊的!”提起女人,王姓參軍立刻與劉弘基熟絡了起來,捶了他一拳,笑罵道:“那靺鞨妞兒又黑又瘦,摸一下得做半個月惡夢。那契丹大妞更甭提,胖倒是胖了,可那腰比水桶還粗。咱們兄弟怎會那麼沒品味。咱們要賞花……”

他擡頭看看在外邊忙碌着替兩位主官收拾行囊的士兵,壓低了聲音說道:“那邊有幾個犯官的女兒,知書達理的,咱們去照顧照顧生意,總好過讓她被那些扶犁黑手捏摸……”

李旭聽他說得下流,搖搖頭,悄悄地走到了屋子外。劉弘基卻和此人很快混熟了,談了些風花雪月後,逐步弄明白了這裡的底細。

按大隋軍規,糧草輜重屬於重點保護對象,非能員幹吏不得擔任爲大軍督糧之職。而督糧官的麾下更需要配備“精兵強將”。只要保護好了糧草,“精兵強將”們就算爲國立功。既沒有上戰場的風險,又能撈到將來加官進爵的資本。

所以,自從大隋皇帝下了徵兵令後,那些家裡有些小門路的官宦子弟,就都打破了腦袋往懷遠鎮裡擠。唐公李淵現在的官職雖然小,手底下卻是“藏龍臥虎”,隨便拉出個火長來,弄不好都是縣令大人的公子。(注1)

“那好,今晚我和仲堅在天香樓擺酒,拜見諸位哥哥!”劉弘基跟王參軍套夠了近乎後,大方地許諾。

“哪用你們兩個出錢呢,我們怎也不能白拿了你們的馬。今晚你們兩個儘管空手出來,我們這些先來的哥哥替二位好兄弟洗塵!”王姓參軍笑了笑,拍着胸脯回答。

劉弘基好歹也是個世家子弟,知道與人交往的重要性,笑着謝過王參軍的盛情。到了晚上,則不由李旭推辭,死拉活拽把他扯上了馬背。

白天看上去戒備森嚴的軍營,晚上管得卻是極其鬆散。管營門的小校看到劉、李二人,問都不問即搬開了路障。營外巡視的士兵更爲慵懶,聽見馬蹄聲,連燈籠都捨不得高舉一下。

“這哪是官軍!”李旭跟在劉弘基身後,憤憤地說道。在他的夢想中,大隋軍隊不能做到傳說中的威武仁義之師,至少也是個令行禁止的地方。沒想到晚上關了營門後,他和劉弘基還可以大搖大擺的溜出來。

“你心中的官軍是什麼樣?”劉弘基從馬上回過頭來,低聲問。

“至少,至少像羅藝將軍麾下的虎賁鐵騎!”李旭想了想,低聲回答。入伍第一天的印象對他打擊很大,此刻他心中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對比之下,步校尉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則愈發深刻,深刻到他恨不得自己立即就變成了虎賁鐵騎中的一員。

“兄弟,聽哥哥一句話!”劉弘基帶住戰馬,非常鄭重地向李旭告誡道:“現實中的事情,永遠不會跟你想得一個樣。你沒有力量改變,就得想辦法適應。只有適應了,才能一步步向上走。否則,永遠都會被人踩在腳底下!!”

說完,一夾馬肚子,快速衝進了無盡長夜中。

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麼?李旭迷茫地看了看。四下裡一片漆黑,除了身後的軍營外,沒有半點人間煙火。晚秋的夜風從北方翻山越嶺而來,吹透人的衣服,吹得身上冰涼冰涼。

“這鬼天氣,估計要下雪了!”唐公李淵聽聽外邊的風聲,低聲說道。

“下了雪,爹爹剛好帶着我去打獵。我昨天射中了一支鴨子,明天說不定能射一頭鹿來給爹爹下酒!”李元吉猴上來,抱着李淵的脖子叫道。

“元吉,別胡鬧,爹累了一天才回來!”正在親手給父親倒茶的李婉兒板起了面孔低聲呵斥。李元吉回頭,衝姐姐做了一個鬼臉,一雙手非但沒有鬆開,反而摟得更緊。

竇氏夫人笑着上前,將永遠長不大的兒子抱了下來。下人們已經都被她打發了出去,此刻房間中只有唐公夫妻和建成兄妹四個,所以屋子內的氣氛顯得分外溫馨。

竇夫人很珍惜這種溫馨的感覺,也就是在塞外,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靜靜地說會兒話。如果是在中原,丈夫有沒完沒了的應酬,家中還有六七個待妾和十幾個別人的孩子。而作爲標準的賢妻,自己還不能流露出半點怨言。

“爹爹也真是,照顧劉家哥哥一個人也罷了。何苦爲了一個傻呼呼的農家小子費那麼大周章!”李婉兒見弟弟沒得到應有的教訓,把被憋住火氣立刻轉嫁到了別人頭上。

“你們真的認爲跟着弘基來的那個李仲堅是傻小子麼?”李淵笑着搖了搖頭,向兒女們問道。幫劉弘基和李旭洗白身份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私下裡卻有很多事情需要運作。特別是這批來歷不明的戰馬,必須儘早抹去一切與突厥有關的痕跡。李淵是個精細人,不願意中間出什麼紕漏,所以親自忙碌了一整天,梳理清楚了其中所有細節後才放心地安排手下人去執行。

“那個人分明是個剛出茅廬的傻瓜,什麼都不懂,說話也怯怯的,沒半點英雄氣概!頂多是箭射得好些,準頭和力道實足!”李婉兒放下銅壺,笑着點評。

塞外歸來的野小子給她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像平素常見的那些世家子弟,一個個風流倜儻。而是像一個青澀的山梨,聞起來有些誘人,但一看表面,就知道其中滋味不會太好。

“劉大哥既然主動帶他來投靠我們,此人肯定不是一個俗物!”李建成搖搖頭,不同意妹妹的意見。

“他心思其實挺細的,可能是見的世面少了些。讓我那一箭,幾乎把除爹爹外所有人都騙了過去!”李世民也搖了搖頭,站到了哥哥一邊。能在比武場上掐拿好分寸,既讓對方高興又不流露出讓步痕跡的人,在他眼中絕對不會是二姐所說的傻小子。

“你爹爹我當年剛入朝爲官時,比他的樣子好不到哪去。”李淵深情地看了一眼妻子,笑着對子女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時候滿朝文武論年齡都是我的長輩,論心機都比我深。我嚇得腿都哆嗦,硬撐着才把先皇的問話回答完!回到家,你娘接過我換下的朝服,用手一擰,居然擰出了一攤子水來。”

竇夫人的手悄悄地伸過來,握住了丈夫的大手。的確,那時的丈夫也是個青澀的少年,但人都有長大的時候。再青澀的梨子最後都會成熟,都會沉顛顛地壓彎枝頭。自己算幸福的,可以目睹其青澀,也可以品嚐其成熟。雖然,青澀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感受其青澀,而成熟時卻有數個人與自己分享。

“那人是個農夫,怎能和爹爹比!”李元吉瞪起眼睛,大聲抗議。

李淵回過頭,輕輕拍了拍幼子的腦袋,低聲指點道:“其實差不多,你們生在富貴之家,只是比人家多了分閱歷而已。閱歷可以補,但一個人的天分和骨氣卻是補不出來的。要我看,這個人是塊璞,只缺磨而已。這世道馬上要亂了,咱們李家多幫一個人,將來就多一個人幫。若是能把他留下來,更是一個難得的好助力!”

“世道馬上要亂了!”這種話從李淵嘴中說出來,與普通人嘴中說出來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李氏兄妹都沉默了下去,思考了好一會兒,長子建成纔再度把話頭提起來。

“依我之見,我們李家可以厚待之,以恩義結之。他是個講義氣的人,否則也不會主動把放火的責任跟弘基兄分擔!”

“就怕他不知道感恩,昨天爹爹答應舉薦他當隊正,他連謝字都沒說!”已經過了一整天,李婉兒對昨日傻小子的失禮行爲依舊耿耿於懷。

“他當時不是怕拖累咱們麼,劉大哥已經解釋過了!”李建成寬厚地笑了笑,替李旭說了句好話。既然父親想拉攏此人,自己少不得也要費些心思。如果將來真是個亂世,那小子箭法超羣,武藝據說也不錯,留在李家至少可以當個悍卒來用。

“要不感恩,就殺了他。人不爲我用,必殺之!”李元吉從母親膝蓋上跳下來,故作兇惡地說道。也許是因爲年齡太小,不知道殺戮爲何物的緣故。“殺”字被他說得像玩耍般,格外輕鬆。

“誰教你的這話!”李淵卻板了臉,厲聲質問。

李元吉見父親生氣,嚇得立刻躲到了母親的身後,邊藏,邊小聲嘀咕:“《後漢書》上說的,爹爹如果覺得不對,孩兒改好了!”

“老爺,他還是個孩子!”竇氏夫人笑着替兒子打圓場,伸手將元吉從身後拉出,再度放在了膝蓋上。“有什麼不對,你一點點教好了,何必動不動就瞪眼睛!”

妻子在身邊,李淵知道自己教訓不了孩子。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說道:“都是被你慣的,動不動就提殺字。自己又沒什麼本事,將來難免會給家族招惹禍端!”

“才十歲的孩子,有什麼禍端。再說了,他不是在替你出主意麼?”竇氏愛憐的摸着元吉的腦袋,低聲替兒子辯解。

她親自爲李淵生了四個兒子,長子建成老成寬厚,是個守業之才。二子世民氣度恢宏,也是個能在世間立足的俊傑。三子玄霸體弱多病,留在老家沒帶出來。所以,竇氏把應該給兩個兒子的愛都給了最小的兒子。雖然這個小兒子性子差了些,但聰明好學,武藝上進步也快。

“世民,你怎麼認爲!”李淵不再理睬元吉,把目光轉向了話不多,但行事分寸感極強的李世民。

“這個人性子很質樸,閱歷淺,頭腦卻不簡單!”一直沒說話的李世民緩緩地分析道。“有句話說得好,君子直,可欺之以方……”

他笑了笑,不再繼續說下去。目光看向自己的父親,明亮的眼睛中充滿了得意。

天漸漸轉冷,李旭的心也一天比一天變涼。在他心中,真正的官軍應該是羅將軍、步校尉那樣叱吒風雲的鐵血男兒,絕對不該是身邊這些混吃等死的傢伙。這些人非但沒有馬上取功名的雄心,甚至學一學怎麼握刀的心思都沒有。

但失望的心情並不影響他每天帶隊巡倉,也不影響他與上司和同僚們打成一片。劉弘基那天教導得好,如果你沒有力量改變現實,只能強迫自己去適應。懷遠鎮這裡雖然不理想,總好過了去別的行軍中做小雜兵。況且身邊這些同僚雖然懶了些,色了些,心腸卻都不壞。至少他們從來不做強買強賣,欺壓良善的勾當。

‘行軍和虎賁鐵騎不一樣!’經過了近半個月的琢磨,並與王參軍等老油子請教,李旭終於弄明白了大隋軍制的概況。依照建國以來的傳統,全國兵馬分爲禁軍、府軍、邊軍和行軍四大類。其中禁軍也稱內府,是二到五品官員的後代才能加入的地方。而府軍和邊軍是大隋的常備兵馬,加入後全家可以免除課役。至於行軍,則屬於朝廷對外大規模作戰才拉起來的臨時隊伍,通常由府軍老兵擔任隊正、火長一類軍官,普通士兵全是強徵來的百姓,鎧甲、兵器和戰馬都需要臨時徵來的士兵們自己準備。

此番東征,皇帝陛下一共徵召了一百三十萬人,以府軍爲骨幹組建了十二個行軍,每軍人馬從五萬到三十萬不等。唐公李淵負責在懷遠鎮替所有兵馬準備糧草,不隸屬於任何行軍。皇帝陛下專門給了他一個從五品司庫督尉的職務,轄一千二百人,分爲四個團十二個旅。能當上火長、隊正、旅率、校尉的,幾乎每個人身後都有各自的背景。

“實話實說,咱們這幫兄弟就是來混幾天日子,順便撈點功勞回去給父母長臉的。你別那麼看不開,整天沒個笑模樣。虎賁鐵騎是厲害,咱大隋傾國之力不過養活了五千來人。連皇上東征高麗這麼大的事兒都捨不得帶上,你算算有多嬌貴。老弟你在這是個隊正,到那裡去,估計連火長都沒的做,別想不開,幹!”王參軍一邊安慰着李旭,一邊勸酒。他出身於淮南王家,世代簪纓的大戶。可惜投錯了胎,庶出。所以無法靠門蔭當官,只好到軍中先積累些功業。

“人生行樂須趁早,兄弟!功名自古馬上取,這話不假。但萬一失手,就成了幫對方取功名的那顆人頭。看開點兒,有唐公幫襯着,你還愁不發達麼?”說這話的是掌管刀甲、儀仗、厚衣、被褥的司倉參軍齊破凝,大夥都習慣稱他爲老齊。年齡只有二十五歲,看上去卻好像三十開外。和劉弘基一樣,此人算個官宦之後,自幼被授了左勳侍的虛職。家中人丁不旺,沒有兄弟姐妹,爲了不出征戰死,所以主動投到唐公麾下來替大軍管理倉庫。

“至,至少咱這不愁吃穿!傳遞家書也方便!”錄事參軍秦子嬰結結巴巴的插話。他是壟右秦家的獨苗,寫得一筆好字,所以被李淵安排在軍中做錄事。順帶着也幹些幫着低級軍官們寫寫家書,幫王元通,齊破凝這些無聊人物寫寫喝花酒時專門用的情詩等雜務。

“謝謝諸位兄長,我只是隨便問問而已。之所以提起虎賁鐵騎,是因爲有個老朋友在那邊做校尉!”李旭舉起酒杯,狠狠地飲了一大口,說道。

傳遞家書方便,這好處他深有感觸。唐公體貼下屬,對某些假公濟私的行爲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低級軍官的家書總是搭官府公文的便,由驛卒經官驛傳遞。如此一來,從懷遠鎮送信到上谷郡只需要兩、三天時間。而易縣是上谷郡治所,如今縣令對李家十分客氣。

縣令對李家客氣的原因是唐公親筆寫了一封信給郡守,告訴他李旭被自己以良家子的身份徵辟。過去棄學從商的選擇,屬於軍中秘密公務。如今公務結束,身份也拜託郡守給改回來。郡守大人覺得事情奇怪,仔細問了唐公派來的送信人,才知道上谷李家與壟右李家居然是同宗,如今唐公已經認下了李旭這個世侄,特地留他在軍中歷練。

既然是唐公的世侄,那自然不可能是真正去經商。既然已經在軍中當了隊正,並可能繼續高升,那自然不可能是逃兵。郡守和縣令都是幹吏,這麼點推理難不倒他們。所以不到半天時間,李旭的事情就統統得到圓滿解決。作爲地方父母,縣令大人還親筆寫了品學兼優四字評語,交由下書人送給唐公,算做自己對本縣賢良的推薦。

得到兒子的消息後,李旭的父母也很快託人捎來了家書。對兒子突然離開蘇啜部以及馬上到手的兒媳不翼而飛的原因,兩個老人在信中沒有多問。只是告訴李旭,家中一切安好,兩次託人帶來的財物均以如數收到。長房大哥聽說李旭有了出息,特地邀請老李懋參與族中事務。這回,父親李懋不用再多交香火錢,而是像其他長房兄弟叔伯一樣,每年都可以從晚輩們交來的香火錢中分一份奉養。

“唐公於你有知遇之恩,你必傾力而報之。勿以家中父母爲念,切切!”信的末尾,老父李懋再次重複。每當看到這幾個字,李旭就想起父母去年秋天在油燈下爲自己準備行囊時的身影,一遍遍將包裹捆好,又一遍遍翻開,唯恐其中遺忘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對於唐公的大恩,李旭早已銘刻於心。雖然他涉世未深,卻也知道唐公親筆書信對一個鄉野間的普通農家意味着什麼。如果沒有唐公那封信,縣令大人不會注意到自己的“才學”。如果不是聽說自己做了隊正,族中長房叔叔伯伯們也不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李懋年齡已高,早應該享受晚輩奉養的事實來。

“頭二十年看父敬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李旭在初雪後的軍營裡巡視着,想着去年出塞時九叔的話。這些不經意間說出的,鄉愿得掉渣的話都應驗了。即便是爲了父親所受到的尊敬,他也要在這寒冷的軍營中繼續堅持下去。

但是,曾經把許多人生道理用最樸實語言教給他的九叔卻再沒了消息。李旭送出的第二封家書中曾專門問過父親,但父親的回信中卻對孫九隻字未提。

“估計是麻子叔沒把事情辦妥當!”李旭私下預測。他想找個機會跟建成說一說,看看唐公能不能過問一下孫九的事。結果,這個打算剛剛跟劉弘基提出來,就被對方一言否決了。

“你千萬別再提孫九,也別跟人說自己師從他學過射藝,估計他遇到大麻煩了!”劉弘基謹慎地關好門窗,鄭重叮囑。

“麻煩?”李旭驚詫地叫道。這件事本來就是地方官員仗勢欺人引起的,自己已經出錢打點,認錯,又託了人,難道孫九故鄉的官員們對他的恨就那般深麼?

“你個傻小子,沒看見當日你說起師承時,唐公和建成兄臉上的表情麼?”劉弘基氣得給李旭頭上來了一個爆鑿,低聲質問。

“唐公曾經關注過我的師承?”李旭狐疑地想。想了好一陣子後,他才醒起那是一個多月前,自己剛見到唐公的時候。當時對方問及自己跟誰學的射藝,自己說了三個人。唐公最後一口咬定自己的師父出自江南王家,彷彿生怕自己跟九叔扯上淵源般。

“記住了,你的授業恩師是無名老人,出身於江南王家。與孫安祖沒半點瓜葛!”劉弘基搬着李旭的肩膀,一字一頓地說道。“如果你不想毀了自己的前程,不想牽連家人,一定得這麼說。唐公世代爲官,在朝中人脈極廣,能讓他皺眉的麻煩,肯定小不了!”

“嗯!”李旭點頭答應。對劉弘基爲人處事的智慧,他非常折服。對方既然這樣教導,他沒有理由不領情。

數日後,在司庫參軍齊破凝口中,李旭聽到了一個謠言。幾個月前,長白山(山東章丘)人王薄不願意從軍,帶領一夥百姓起兵造反。義軍編了一首軍歌,流傳甚廣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着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幫反賊,倒也過得快活!”齊破凝明顯喝多了,大逆不道地讚歎。

“這還不是絕的,幾個月前,清河有個姓孫的傢伙殺了縣令造反……”參軍王元通抱着個煮熟了的彘肩,邊啃邊說:“你們猜他給自己起的名號是什麼,嘿嘿……”王元通得意洋洋地看看大夥,彷彿揀了五百吊錢一樣高興,“猜不到吧,嘿嘿,摸,摸羊公!偷羊的國公!”

“摸羊公!”衆人轟地一聲大笑起來,口中的酒水噴得到處都是。

“唉,唉,笑,笑死我了。這,這反賊真夠逗的,笑,笑死我了!”錄事官秦子嬰趴在窗子邊上,邊笑邊捶酒樓的牆壁。

“摸羊公!”李旭偷偷地嘆了口氣,走到秦子嬰身邊,伸手推開了窗子。

北風裹着雪花呼嘯而入,吹得他上下牙齒不住打顫。

“九叔沒有偷別人的羊”李旭默默地告訴自己,“絕對沒有!”。

第三章 浮沉(三)第四章 補天(一)第六章 持槊(五)第三章 無衣(六)第三章 浮沉(一)第四章 故人(四)尾聲二(架空版)第六章 持槊(一)第四章 干城(五)第五章 獵鹿(九)第五章 歸途(三)第五章 獵鹿(一)第四章 變徵(三)第一章 雷霆(五)第三章 浮沉(四)第一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二)第一章 雷霆(一)第二章 出仕(二)第三章 爭雄(一)第三章 浮沉(六)第三章 何草(四)第四章 國殤(七)第二章 出塞(一)第四章 取捨(七)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曠野(六)第三章 烽火(二)第四章 國殤(六)第六章 持槊(八)第四章 故人(一)第五章 無家(六)第一章 雷霆(四)第三章 浮沉(八)第一章 大賊(一)第二章 吳鉤(一)第四章 烽火(四)第二章 壯士(五)第四章 取捨(二)第四章 變徵(八)第一章 出柙(四)第四章 故人(五)第四章 補天(三)第三章 浮沉(五)第二章 出塞(四)第二章 背棄(五)第一章 肱股(一)第二章 出仕(一)第二章 展翼(二)第五章 無家(五)第七章 盛世(十二)第二章 背棄(四)第二章 壯士(三)第七章 盛世(十一)第五章 獵鹿(二)第四章 曠野(四)第二章 壯士(六)第二章 背棄(二)第四章 醉鄉(三)第四章 取捨(一)第一章 盛世(四)第五章 獵鹿(二)第二章 吳鉤(三)第五章 諾言(四)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擊鼓(四)第四章 國殤(七)第四章 變徵(六)第四章 補天(四)第五章 無名(七)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出柙(六)第四章 干城(二)第五章 獵鹿(五)第四章 故人(五)第二章 出仕(二)第二章 背棄(八)第二章 出塞(一)第二章 背棄(六)第五章 無名(六)第七章 盛世(四)第七章 盛世(十三)第二章 壯士(五)第四章 國殤(三)第三章 爭鋒(二)第一章 出柙(六)第七章 盛世(九)第六章 錦瑟(三)第一章 出柙(二)第二章 背棄(二)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展翼(一)第四章 曠野(四)第五章 歸途(一)第一章 盛世(六)第二章 虎雛(六)第一章 雷霆(四)第三章 曠野(一)第二章 出仕(二)
第三章 浮沉(三)第四章 補天(一)第六章 持槊(五)第三章 無衣(六)第三章 浮沉(一)第四章 故人(四)尾聲二(架空版)第六章 持槊(一)第四章 干城(五)第五章 獵鹿(九)第五章 歸途(三)第五章 獵鹿(一)第四章 變徵(三)第一章 雷霆(五)第三章 浮沉(四)第一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二)第一章 雷霆(一)第二章 出仕(二)第三章 爭雄(一)第三章 浮沉(六)第三章 何草(四)第四章 國殤(七)第二章 出塞(一)第四章 取捨(七)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曠野(六)第三章 烽火(二)第四章 國殤(六)第六章 持槊(八)第四章 故人(一)第五章 無家(六)第一章 雷霆(四)第三章 浮沉(八)第一章 大賊(一)第二章 吳鉤(一)第四章 烽火(四)第二章 壯士(五)第四章 取捨(二)第四章 變徵(八)第一章 出柙(四)第四章 故人(五)第四章 補天(三)第三章 浮沉(五)第二章 出塞(四)第二章 背棄(五)第一章 肱股(一)第二章 出仕(一)第二章 展翼(二)第五章 無家(五)第七章 盛世(十二)第二章 背棄(四)第二章 壯士(三)第七章 盛世(十一)第五章 獵鹿(二)第四章 曠野(四)第二章 壯士(六)第二章 背棄(二)第四章 醉鄉(三)第四章 取捨(一)第一章 盛世(四)第五章 獵鹿(二)第二章 吳鉤(三)第五章 諾言(四)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擊鼓(四)第四章 國殤(七)第四章 變徵(六)第四章 補天(四)第五章 無名(七)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出柙(六)第四章 干城(二)第五章 獵鹿(五)第四章 故人(五)第二章 出仕(二)第二章 背棄(八)第二章 出塞(一)第二章 背棄(六)第五章 無名(六)第七章 盛世(四)第七章 盛世(十三)第二章 壯士(五)第四章 國殤(三)第三章 爭鋒(二)第一章 出柙(六)第七章 盛世(九)第六章 錦瑟(三)第一章 出柙(二)第二章 背棄(二)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展翼(一)第四章 曠野(四)第五章 歸途(一)第一章 盛世(六)第二章 虎雛(六)第一章 雷霆(四)第三章 曠野(一)第二章 出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