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浮沉(八)

“仲堅,先生也是爲這些人着想!”宇文士及一邊替元務本解釋,一邊向李旭連連搖頭。

“哼!”李旭冷哼了一聲,轉身去檢視安慰自家傷號,心裡的感覺比吃了一百隻蒼蠅還難受。對於元務本於戰敗後表現出來的冷靜與勇氣,他很是佩服。但此人視百姓如芻狗的態度,卻實在招人討厭。在旭子眼裡,那些俘虜雖然勇氣差了些,戰鬥力也十分薄弱,但都是些像舅舅張寶生那樣老實巴交的無辜百姓。若不是楊玄感、元務本等人野心太大,此刻這些俘虜還好好地在家種田耍子,誰會跑來做掉腦袋的買賣!

眼下戰敗了,元務本還擺出一幅高高在上的聖人姿態,彷彿他自己可以承擔下一切責任,憑藉勇氣和智慧能爲治下“羣氓”謀得一條活路。卻不想想如果不是他們幾個爲了虛名和貪念,連鎧甲和兵器都沒有就敢倉卒起事,那些人怎會落到如此境地!

雄武營其他將領對元務本也沒有什麼好感,見李旭來檢視戰果,立刻故意提高了嗓門。“回稟將軍,我軍陣亡兩百一十二人,重傷四十七人,輕傷六百。尚能戰者,四千三百五十八!毖敵三千有餘,俘虜敵軍將士兩萬零三百六十三。其中校尉六十人,督尉,別將十一人。郎將一”長史趙子銘捧着清冊大聲讀道。粗略統計上來得數字本來沒有如此精確,但是爲了羞辱元務本,他故意在把數字讀到個位。

“僞郡守元務本投降,正等候將軍發落!”趙子銘將清冊上繳,用眼角的餘光“瞄”了元務本一下,抱拳,肅立,然後轉身站到了一旁。

“稟將軍,此戰繳獲旌旗二十面,鎧甲一百五十副,橫刀五百餘把,菜刀六千,鐵叉六千,木棒一萬四千有餘!”司倉參軍秦行師故意把木棒讀數拉長,讓在場每個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雄武營諸將大聲鬨笑,元務本卻彷彿沒聽見他人的笑聲般,繼續鎮定自若地跟宇文士及探討軍務。須臾,李旭把軍中雜務處理完畢,宇文士及也結束了向元務本問計的舉動。幾個軍中核心人物略做協商,留下長史趙子銘和一千兵馬,負責照顧己方傷兵,並押送俘虜慢慢向黎陽行進。其他三千多將士跟隨李旭和宇文士及,由元務本帶路,徑直去取黎陽。

那留守黎陽城的叛軍早就從潰卒口中得知已方兵馬全軍覆沒的消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待看到郡守元務本領着敵軍前來取城,竟提不起任何勇氣抵抗,乖乖地按照元務本的命令開城投降。

李旭和宇文士及大喜,立刻派人接管城防,安頓士卒,封存府庫,整飭治安,從傍晚一直忙到半夜,纔想起來打了這麼大一場勝仗,還沒有派人向主帥報捷。二人趕緊商量說辭,統一意見,將白天的野戰和傍晚的取城情況一併寫了,分爲兩份,一份命人飛馬稟報老將軍宇文述。一份用火漆封好,以八百里加急速度回報大隋皇帝陛下。

待信使奉命離開,二人又想起此刻李安遠還帶着數百兵馬向汲縣佯動。趕緊又派了親兵出去,沿官道堵截李安遠,命他迅速向黎陽靠攏。接着,又派張秀領人去接應趙子銘,命他將降卒全部帶回黎陽,安置到城中軍營監管。待一切雜七雜八的事情忙活完了,天色不覺已經大亮。敵我情況不明,二人也不敢休息,隨便弄了點東西吃,就帶着親兵出門巡視城防。

黎陽城位於永濟渠邊,是大隋朝糧草囤積和運轉重地,因此城牆修得十分高大。甕城、馬臉、敵樓、箭塔,一干城防建築應有盡有。城牆上,備有大量的滾木、擂石,釘拍、長鉤等守城利器。正東和正北兩座高大的門樓裡,還存貯着十幾張牀子弩,只是年代已經久遠了,不知道是否堪用。

城中人口不多,因而民居甚少。在方方正正的城池內,每隔三十餘步,便是一座磚石壘就的糧倉。每座糧倉圓五丈,高兩丈餘。數十座糧倉加起來,裡邊的糧草足足有幾千萬石。正如元務本昨日所說,即便十萬大軍吃上五年,也未必能將這些存糧消耗得完。

“這麼多糧食!”宇文士及一邊看,一邊搖頭。當初決定輕兵奔襲黎陽,打得本是趁叛軍不備,將其糧倉一把火燒燬的主意。可如今看到這麼多糧食,又看到如此高大的城池,他心中未免舉棋不定。

“是啊,這麼多糧食!”李旭以嘆息聲相和。此刻他想的卻不是黎陽城如何高大,而是上谷郡沒人收割的麥子和黎陽周圍被焚燬的農田。三十萬倉卒回援的大軍把補給都拋棄在了路上,如果把黎陽的糧食留下來,大軍就不用再四下徵收。來年周圍那些百姓的日子就多少好過一些。

二人四目相對,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不捨之意。雖然彼此的出發點不同,卻難得地想到了一處。

“此城修得甚爲結實,如果昨天不是元務本領着我們進城,憑咱們那四千多弟兄,一時半會兒很難入得了城門!”宇文士及衝着李旭點點頭,微笑着說道。

“那是自然,咱們倉卒而來,什麼合手的傢伙都沒有!即便造雲梯,沒三五日光景,也造不出足夠數量!”李旭點頭回應,眼裡充滿笑意。

“咱們沒趁手的攻城器械,楊玄感也未必有。即便是韓世萼親自來了,我就不信他能徒手爬上城頭!”宇文士及指點遠處的山川河流,大聲說道。

“宇文老將軍接到咱們的捷報,肯定會星夜來援。如果韓世萼敢在城下久留,你我就叫他來得去不得。”李旭緩緩擡起頭來,心中豪氣萬丈。

二人相視大笑,決定堅守到底。李密也罷,韓世萼也好,名氣都是別人傳出來的。宇文家的三郎和李家的小子沒他們名氣大,閱歷多,但真正打起來,卻說不定鹿死誰手。

既然決定了守城,二人當即就開始探討兵力部署。眼下雄武營還能參加戰鬥的將士只有四千多人,將他們全部安排到城牆上去顯然是個愚蠢的想法。除了自己的袍澤外,二人還能用的就是城中的俘虜。眼下那些人都關押在軍營中等候處置,經受了昨天一場打擊後,每個人都恭順得如綿羊一般。趙子銘以一千兵馬押送兩萬多俘虜,中途居然沒有任何人試圖逃走。

“將是兵之膽,把夥長以上的軍官換成咱們的人!有這些軍官在其中鎮着,他們想造反也造不起來!”宇文述拿了塊石頭,在地上畫出一串數字。“兩萬人,需要兩千個夥長。加上隊正、旅率、校尉,咱們雄武營弟兄,倒有一大半人暫時要過過官癮!”

“留下三個團騎兵待命,如果敵軍攻得太肆無忌憚,我還可以帶人出去衝殺一回!”李旭抓了根樹枝,蹲到了宇文士及旁邊。

“三公子越來越像兵痞!”宇文氏的幾個家將皺了皺眉頭,心中暗罵。“都是被這野小子帶的,不知道這野小子有什麼好處,居然讓三公子與他那麼投緣!”

腹誹歸腹誹,家將們還是盡職地散開,四下警戒,以免閒雜人靠近,打擾兩位大人商量軍務。宇文士及和李旭蹲在碩大的一座糧倉下,以地爲案,揀石爲筆,慢慢將城防部署勾勒出大致輪廓。

“跟俘虜們說,如果他們能在守城戰中立下功勞,則和大隋府兵一樣記功、受賞!”李旭又檢視了一遍二人的商討結果,低聲補充道。

“嗯,首惡是元務本。首惡既然伏誅,協從一概不問。待今天晚上問完了敵情,再請元先生吃頓酒,咱們就送他上路!”宇文士及丟下用完石塊,拍拍手,站起身來,臉上表情格外輕鬆。

“利用降卒守城的計策,不是元務本獻給你的麼?”李旭輕輕地放下手中樹枝,問話中帶着掩飾不住的驚訝。他本以爲元務本又獻城,又獻計,念在他態度那麼恭順的份上,至少宇文士及會考慮在皇帝面前給他求個情,免他一死。卻沒想到宇文士及根本沒把元務本的性命放在心上。

“那當然是,你甭看他附逆投敵,卻也是心中裝着百姓好官。他說從賊的將士,都是他強行抓來的,心中沒什麼是非善惡。建議我把他們重新整頓,和雄武營弟兄一道固守黎陽!”宇文士及嘆了口氣,回答。在他眼裡,元務本能在戰敗後把黎陽城交出來,不失爲一個磊落的名士。但在叛軍中名氣越大,行蹤也越難隱藏。

“可,可他已經將功,將功贖罪了啊?”李旭的眼睛在不知不覺中又瞪了老大。他並不喜歡元務本,在他看來,此人行事從頭到腳透着古怪,把家中老少都送給別人當奴隸了,自己的頭也即將被砍下來,卻好像甘之如飴。但像宇文士及這樣一邊誇着人家,一邊想着如何割人家腦袋的舉止,卻也太出人意料。

“咱們大隋,不會追究死人的罪責!”宇文士及拍拍李旭的肩膀,像安慰小弟弟一樣爲他解釋,“我現在殺了他,皇上將來就不會滅他的族。他的家人既然已經成了我宇文家的奴隸,刑部自然也不會深究到底。如果咱們把他當作俘虜獻給皇上,將來恐怕不但他本人要被凌遲,家中妻兒、老小,還有兄弟、子侄,都逃不過一死!若遇上個酷吏審理此案,就是元先生那些旁支、表親,也要發配到塞上去戍邊,這一去,永遠都不可能回得來!”

“啊!”李旭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已經能塞下一整個雞蛋。大隋朝關於叛亂的律條,他原來一點不懂。所以一直幻想着能在疆場上與授業恩師楊夫子相逢,然後偷偷地將恩師藏起來,待風聲小時再放走。如今他卻發現這種想法有多幼稚,幼稚得簡直令人發笑。

“中原各地有規矩,非地方望族子侄不可爲吏。元務本雖然只是個縣尉,可元家在地方上也算大戶。全家老少加起來少說也有上百口。咱們殺了他,其實是救了他全家!”宇文士及話如同驚雷,聲聲在李旭頭上炸響。

俘虜們被整編結束後,元務本於衆新兵面前被斬首示衆。在鋼刀舉起的剎那,很多人都高高地掂起了腳尖,鴨子般伸長脖子,屏住呼吸,好像這樣他們就能更清楚地看見每一個細節。鋼刀落下,涌動的人頭又“轟”地一聲向後躲去,像極了一羣受驚的蒼蠅。

血噴泉般跳起老高,黎陽縣的劊子手上前一把,拎住落在塵埃中的人頭,高高地舉起來,四下炫耀。一刀奪命,他的技巧又提高了許多。一個多月前,同是在這個校場,他剛剛爲楊玄感處死了不肯審時度勢的遊元將軍。當時砍了兩刀,人頭落下後髒得一塌糊塗。

“他死前沒吟詩!”有人遺憾地嘆道。

“也沒眨眼睛,我看見了,一點沒眨!”有人信誓旦旦地保證,胸脯挺直,好像不這樣不足以證明他的勇氣。

“將軍說殺了他,咱們就都算沒罪了,不知道說得算不算!”人羣中,有看上去稍微老成的新卒忐忑不安地嘀咕。

這句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大夥紛紛擡頭,用期盼的眼神向帥臺上看去。看臺上監刑的兩位將軍年齡都不大。一個面孔白皙,身材勻稱,看上去如玉樹臨風。另一個高高大大的,臉上有很多黑鬍子茬,眼神冰冷,一看就不像個寬容的模樣。

“應該算吧!”回答的聲音裡帶着猜疑。‘主謀處斬,協從不問’的話是那名白臉將軍親口說的,看服飾,他的官職好像比黑臉將軍大些。那名黑臉將軍從始致終沒說一句話,板着面孔,不知道在想什麼。

作爲一軍主將,李旭不得不來監刑,雖然他更喜歡在戰場上面對面地殺死對手,而不是將敵人綁成一團砍殺。眼下的場景讓他覺得很熟悉,像極了在蘇啜部,獲勝的霫人拿奚族長老祭天的情景。如果有人再在旁邊問上一句,“元務本,你願意用自己的血洗刷族人的罪孽麼?”這場景就更像了。走了兩年多,旭子恍然覺得自己彷彿走了一個輪迴。

臺下那些看客,旭子總覺得他們長得非常像舅舅張寶生和父親李懋,一樣老而愁苦的臉,一樣被生活壓駝了的肩膀。所以,當元務本將他們當成沒頭腦的草木時,旭子會莫名其妙地發火。但今天,這些人的表現卻更像王麻子、杜疤瘌和張老三,瞪着一樣貪婪的雙眼,流着一樣的骯髒口水,看着一樣的熱鬧。

想到張老三和王麻子,旭子就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孫九。王麻子當時拿了自己那麼多玉器去贖孫九,最後卻還是讓九叔走上了殺官造反這條不歸路。他真的把那些玉器用到九叔身上了麼?李旭現在有些懷疑。同時,他也深深地爲孫九的命運擔憂。義軍的戰鬥力,前幾天旭子已經在黎陽城的郊外領教過了。如果這兩年遭到官軍的圍剿,九叔結局絕對不會好過元務本。

旭子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三位授業恩師的教導密不可分。楊夫子指點了自己兵法和學問,九叔指點了自己箭術和做人,隱居在蘇啜部的銅匠師父教得最多,最雜,可自己卻連他的名姓都沒問到。九叔做了流寇,並且很可能已經死在了官軍的刀下。楊夫子做了楊玄感的幕僚,自己現在正帶着兵馬,奪了他的軍糧,牢牢地卡死了他的生存機會。如果楊玄感戰敗了,夫子將被凌遲,楊師母還有幾個已經出嫁的師姐將被抓回來斬首。想讓夫子不死,只有楊玄感獲勝。但憑着連兵器都沒有的亂軍,他有獲勝的可能麼?

人羣中出現幾絲**,打斷了旭子的沉思。他擡眼向下望去,看見明法參軍秦綱將元務本的人頭用拖盤盛起來,端到點將臺前請宇文士及和自己查驗。李旭木然地掃了一眼元務本的遺容,點了下頭,木然看着秦綱端着托盤走遠,走到校場門口的旗杆前,用繩子將人頭吊了上去。

臺下的看客們一臉興奮,盯着人頭漸漸升高,一直升到杆頂。然後,有幾個穿着僕役服色,腰間纏着白葛的男人走近將臺,先拜謝了兩位將軍的恩德,接着用擔架擡走元務本的屍體。

他們是元務本的家人,現在是宇文士及的奴僕。當他們在點將臺前站起身時,旭子試圖從他們臉上找到一絲仇恨。但他很快失望了,元家的人的臉上除了悲傷外,什麼都沒有。

李旭不明白元家人爲什麼這麼恭順。按照他的見識,目睹家人橫死眼前,正常人至少會表現出些憤怒來。而元家的人卻彷彿接受了這種命運,或在很久之前就料到今天的結局,表現出來的冷靜簡直可以令人窒息。

“只有這樣,他們纔有機會保全自己的家族!”殺戮儀式結束後,博陵人崔潛私下跟李旭解釋。“成爲宇文家的奴隸,事後皇上就不會繼續追究造反的罪責。如果將來有人在宇文監軍身邊麾下立了功,還可以向家主請求恢復原來的姓氏!”

博陵崔氏是當今的大姓之一,所以旭子相信崔潛的話是元家人表現的正解。元務本的家人,等於用一條命和一代人的屈辱,換取了整個家族延續下去的機會。但這值得麼?李旭發現自己距離世家大姓越近時,越看不懂其中規則。一切爲了家族,好像是這些世家的行事的第一準則。在這條準則的要求下,他們可以放棄一切,正義、信譽、友誼,甚至個人的尊嚴和生命。

“像他們這樣的”崔潛的話顯然指的是元務本,“算不上精明。那些精明的人家,向來是兩頭下注,一頭買大,一頭買小,誰贏了都不吃虧!”

“你是說楊玄感那邊?”李旭的心裡突然像捕捉到了什麼東西,他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

還沒有敵軍前來奪城的消息,所以眼下黎陽城內氣氛相對比較輕鬆。不遠處,新卒們正由雄武營的老兵們帶着,列隊走回軍營。大多數人都興高采烈,彷彿剛剛經過一場轉世輪迴般。秦師行、李安遠、趙子銘等人則站在一邊指指點點,以挑剔的目光評判哪支隊伍看上去精神頭更好,戰鬥力會更強。更遠處,是負責掌控斥候的李孟嘗,他正在給一夥即將出發的斥候佈置任務。大部分斥候是雄武營的老兵,也有一些新面孔,是李孟嘗親自從降卒中挑出來的,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強健、很機靈。他們從今天起將由老兵們帶着,外出替大隋執行任務。李孟嘗答應他們,等平叛結束後,就提拔他們進雄武營,正式成爲大隋府兵的一員。

“當然,郎將大人以爲韓世萼,庾柔這些人投敵的原因是完全由於兵敗後不敢回城麼?樊子蓋膽子再大,也不敢輕易得罪那麼多世家吧!”崔潛與李旭並肩而立,低聲提醒。

四十多名貴胄子弟,樊子蓋如果敢把他們全部處斬了,等平叛結束後,他這個東都留守肯定會被幾大世家聯起手來銼骨揚灰。如果不完全是因爲畏懼軍法處置,那些人爲什麼要爭先恐後地投敵?

他們在買大小!旭子眼前一亮,終於明白了崔潛的暗示。四十多名世家子弟先後投敵,只是爲了家族的利益。家族中,必須有人站在叛軍一邊,有人站在大隋這邊,這樣,無論朝廷和叛軍雙方誰獲取最終勝利,家族的榮耀都會隨勝利者的功績而輝煌。

真的是這樣麼?李旭不敢相信。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這也許是生存、綿延、壯大的最佳策略。但對於那些家族命運的揹負者,則於做出選擇的一剎那,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成爲棄子。在戰爭的結束的時候,失敗者將無情地被家族拋棄掉。沒有資格進入祖墳,沒有資格享受後人的祭祀,也沒有人記得他們爲家族付出的一切。

“不信,你看投靠楊玄感的人,有幾個是家族中的長子?”崔潛見李旭的表情充滿疑惑,再次推出一條證據。

來淵、庾柔、韓世萼、裴爽、鄭儼……眼前瞬間閃過許多名字,李旭霍然發現,其中幾乎沒有人是其家族的長子。他覺得自己的頭有些暈,脊柱有些發涼,有股寒氣從髮根垂直而下,一直衝到腳底。

受徐大眼的影響,建功立業,直到建立自己的家族,已經成爲旭子人生的一個目標。而這樣的家族卻是如此冰冷,如此殘酷。想到這,旭子心裡有有點發虛。他突然發現很茫然,幾乎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發現自己真的很笨,既看不懂自己的父輩,也看不懂那些世家。

他就像一根羽毛般在水中飄着,浮沉逐浪,沒有目標,也看不到彼岸。

第五章 歸途(五)第三章 無衣(七)第二章 展翼(六)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扶搖(六)第一章 出柙(三)第五章 獵鹿(四)第三章 爭雄(五)第三章 扶搖(一)第二章 背棄(五)第五章 獵鹿(一)第一章 大賊(六)第三章 浮沉(八)第二章 展翼(四)第四章 故人(二)第三章 爭雄(八)第五章 諾言(三)第四章 干城(一)第一章 出柙(三)第四章 補天(一)第一章 大賊(六)第四章 補天(三)第五章 歸途(五)第三章 浮沉(一)第三章 何草(四)第五章 無名(六)第一章 雷霆(二)第三章 爭鋒(二)第一章 擊鼓(一)第四章 干城(二)第四章 醉鄉(五)第四章 補天(一)第一章 大賊(七)第六章 錦瑟(六)第三章 無衣(四)第二章 背棄(五)第四章 取捨(七)第三章 浮沉(一)第三章 爭雄(八)第五章 歸途(七)第三章 無衣(七)第一章 盛世(五)第四章 干城(五)第二章 出仕(三)第三章 無衣(七)第七章 盛世(五)第三章 何草(一)第三章 曠野(五)第三章 烽火(二)第一章 擊鼓(二)第四章 取捨(三)第八章 疊唱(二)第五章 無家(一)第四章 補天(七)第五章 君恩(六)第五章 諾言(二)第二章 吳鉤(四)第三章 無衣(六)第三章 扶搖(一)第四章 取捨(六)第一章 擊鼓(七)第二章 出仕(二)第三章 烽火(一)第四章 國殤(六)第二章 背棄(七)第一章 擊鼓(五)第七章 盛世(四)第三章 扶搖(二)第四章 取捨(三)第三章 何草(七)第四章 取捨(六)第五章 諾言(六)第五章 歸途(三)第三章 爭雄(六)第三章 爭雄(一)第一章 大賊(五)第四章 國殤(八)第六章 錦瑟(五)第五章 獵鹿(九)第四章 醉鄉(四)第三章 無衣(三)第二章 吳鉤(六)第六章 持槊(八)第八章 疊唱(二)第三章 無衣(五)第二章 展翼(八)第八章 疊唱(二)第四章 國殤(四)第五章 無家(三)第八章 疊唱(一)第四章 國殤(二)第三章 浮沉(八)第六章 持槊(四)第五章 君恩(四)第一章 雷霆(八)第五章 歸途(三)第一章 擊鼓(二)第一章 雷霆(三)第三章 浮沉(二)
第五章 歸途(五)第三章 無衣(七)第二章 展翼(六)第七章 盛世(七)第三章 扶搖(六)第一章 出柙(三)第五章 獵鹿(四)第三章 爭雄(五)第三章 扶搖(一)第二章 背棄(五)第五章 獵鹿(一)第一章 大賊(六)第三章 浮沉(八)第二章 展翼(四)第四章 故人(二)第三章 爭雄(八)第五章 諾言(三)第四章 干城(一)第一章 出柙(三)第四章 補天(一)第一章 大賊(六)第四章 補天(三)第五章 歸途(五)第三章 浮沉(一)第三章 何草(四)第五章 無名(六)第一章 雷霆(二)第三章 爭鋒(二)第一章 擊鼓(一)第四章 干城(二)第四章 醉鄉(五)第四章 補天(一)第一章 大賊(七)第六章 錦瑟(六)第三章 無衣(四)第二章 背棄(五)第四章 取捨(七)第三章 浮沉(一)第三章 爭雄(八)第五章 歸途(七)第三章 無衣(七)第一章 盛世(五)第四章 干城(五)第二章 出仕(三)第三章 無衣(七)第七章 盛世(五)第三章 何草(一)第三章 曠野(五)第三章 烽火(二)第一章 擊鼓(二)第四章 取捨(三)第八章 疊唱(二)第五章 無家(一)第四章 補天(七)第五章 君恩(六)第五章 諾言(二)第二章 吳鉤(四)第三章 無衣(六)第三章 扶搖(一)第四章 取捨(六)第一章 擊鼓(七)第二章 出仕(二)第三章 烽火(一)第四章 國殤(六)第二章 背棄(七)第一章 擊鼓(五)第七章 盛世(四)第三章 扶搖(二)第四章 取捨(三)第三章 何草(七)第四章 取捨(六)第五章 諾言(六)第五章 歸途(三)第三章 爭雄(六)第三章 爭雄(一)第一章 大賊(五)第四章 國殤(八)第六章 錦瑟(五)第五章 獵鹿(九)第四章 醉鄉(四)第三章 無衣(三)第二章 吳鉤(六)第六章 持槊(八)第八章 疊唱(二)第三章 無衣(五)第二章 展翼(八)第八章 疊唱(二)第四章 國殤(四)第五章 無家(三)第八章 疊唱(一)第四章 國殤(二)第三章 浮沉(八)第六章 持槊(四)第五章 君恩(四)第一章 雷霆(八)第五章 歸途(三)第一章 擊鼓(二)第一章 雷霆(三)第三章 浮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