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盛世(二)

楊廣死了?大隋亡了?李旭的身體晃了晃,半盞酒水全灑在了自己的手上。但是很快,他便從震驚中緩過神來,放下酒盞,甩了甩的手。然後站起身,向謝映登長揖及地,“多謝師弟將此事告訴我。但決戰之前,還請師弟儘量將消息隱瞞,以免動搖了我軍軍心!”

“這個不勞你叮囑,我自有分寸!”謝映登不敢受李旭的揖,側身擺手,“但師兄也該早做打算,以免事後匆忙!”

“無論陛下在與不在,眼下這仗都得打。我守長城,本來就不是爲了陛下!”李旭苦笑着將自己面前的酒斟滿,然後向空中潑出半盞,彷彿在祭奠某個不甘心離去的靈魂,“至於大隋,在年前已經亡了。又何須再爲它難過!”

說罷,他將剩餘的半盞灑在了地上。跌回自己的胡凳,臉上的表情再也看不出半分波瀾。

見到對方如此鎮定,謝映登反倒茫然了起來。他這回主動請纓押送軍糧到涿郡,一方面是爲國守疆土。另一方面,也存着待突厥狼騎撤去後,如果博陵軍能保全下來,便借李旭之勢實現自己平生之志的主意。箴言說代隋者必爲李氏,如果擊敗了突厥,李旭的聲望一時五兩,難保箴言最終不是落於此子頭上。

再者,放眼此刻天下英雄,不是格局太小,就是陰狠毒辣之輩。像李旭這樣既擁有強大武力,又能善待部屬和百姓者,幾乎沒有第二人。輔佐李旭做了中原之主,總比讓李密、王世充、李淵這些混賬東西搶了皇帝寶座的好。至少從先前的表現上看,李旭是個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共富貴的英主,不會做那些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勾當。

但這些話,需要找個合適的切入點。李旭的武藝雖然出自江南謝家,但他的師父卻從來沒告訴過李旭自己的真正身份和姓氏。其既然放棄萬金之軀,躲到塞外部落做一個銅匠,肯定就不會再理睬什麼謝家、王家的是非。師門這層關係用不上,能激發李旭雄心和野心的,也就剩下了楊廣當年的君臣之恩。可目前看來,李旭對楊廣的恩情,也看得非常淡然。也許他上次實在被大隋朝廷傷透了心。也許在他心裡,楊廣和大隋都早就死了,活在江都的,不過是個軀殼而已。

賓主二人都有些心不在焉,餐桌上立刻冷了場。數支蜂燭吞吞吐吐,火苗跳動的聲音烤得人口乾舌燥。片刻後,李旭嘆了口氣,自斟自飲。謝映登咧了咧嘴,卻也跟着嘆了口氣,將酒盞舉了舉,一口悶幹。

李旭搖搖頭,將自己和客人面前的酒盞再度斟滿。謝映登看了他一眼,端起酒盞,幹了,然後伸手去抓酒罈。他的酒量遠遠不及旭子,相對着飲了數盞悶酒後,舌頭便慢慢大了起來,呼吸聲沉重急促,聽上去像冬天裡的北風。

“師兄,師兄難道一點兒也不難過?”他涅斜着醉眼反覆打量李旭,越看越覺得氣悶,“你的陛下當年待你不薄,高官顯爵,重兵大權,還曾經把楊堅的金刀賜給了你。難道一點你也不想着領兵給你的陛下報仇?”

“映登是說,我有足夠的藉口討逆吧?!”李旭快速接過對方的話頭,“拿着金刀號令羣雄,誅殺宇文化及兄弟。然後擁立新君,挾天子而令諸侯!”

謝映登被人一語戳破了心事,臉一熱,索性將自己的看法和盤托出,“你手裡有大隋開國之君用過的寶刀。藉此號令天下,羣雄沒理由不答應。宇文化及兄弟手中的兵馬只有五萬出頭,其中能戰者,大部分還出身於你當年帶過的雄武營。待剷除了宇文氏之後,憑着守衛長城和討伐叛逆兩樣功勞,天下還有誰威望大得過你?你想做天子便做,即便念着楊廣的舊恩,周召之位也是跑不了的!”

“可我分明記得。昔日羣雄無不罵陛下是昏君。‘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旭直直地看着謝映登,順口引用了一句來自瓦崗山的討隋檄文。

當年李密麾下的記室參軍祖君彥爲了打擊隋軍士氣,大筆一揮,寫就了《檄洛州文》。文中列舉了楊廣鴆父、、貪婪、好戰等十項大罪。從血脈、品行、天像和圖箴四方面論證了隋朝的國運早該斷絕。該文語言華麗,氣勢雄渾,傳檄諸侯後,的確爲瓦崗軍的舉動增色不少。

可如果按照祖君彥當年的檄文中所言,宇文化及兄弟殺了楊廣,就等於是替羣雄剷除了暴君。亡了大隋,也是順應天命。羣雄先前還天天咒罵楊廣不得好死,如今楊廣終於不得好死了,他們反而又替其報起仇來,這討逆大旗下所包裹着的目的,還不是昭然若揭麼?

謝映登被李旭看得臉越來越熱,不由自主地將目光避開,“這事情由別人來牽頭,藉口當然十分勉強。但你不會,你是現在還打着大隋旗號的。又是大隋的冠軍大將軍!”

“也不過是個藉口。就是看上去真一些,不像別人那麼假模假式!”李旭對此無動於衷。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他真的有些倦了。特別是在東都附近被段達等人從背面插了一刀後,大隋在他心中基本上已經死透。如今,他所做的,只不過是盡一個武將的職責,或盡一個男人的職責而已。守護珍惜自己和自己珍惜的那些人,至於東都和長安宮殿,偶爾想一想可以。若搬進去住,實在提不起太多興趣。

“你這人真怪!”謝映登費了半天口舌,就得到這麼一句回答,非常地不甘心。“怪不得茂公說你只能做朋友。卻不是成大業之雄主。難道你就情願眼睜睜地看着別人得了天下去?難道你不認爲桃李章所言之李,正應在你身上?”

“映登不是第一個跟我說說這話之人!”李旭笑着搖頭,“說實話,我也想過。但映登可曾算過,打完這仗,我麾下這四萬博陵弟兄。還能有多少人能活着從長城上下來!我帶着不到兩萬倖存的殘兵去爭天下,有多少勝算?若是贏了皇帝寶座還好,他們每個人都是開國功臣。若是輸了呢,我個人大不了一死,弟兄怎麼辦?弟兄們留下的孤兒寡婦誰來管?”

“至少你曾經轟轟烈烈地搏殺過!”謝映登被問得無言以對,半晌,才喃喃地回了一句。

“我轟烈了一回。不知道多少人要因爲的轟烈而死!如此,我與現在那些放着突厥人不理,只顧着互相殘殺的‘豪傑?’之間還有什麼區別?!”李旭將酒盞重重地向桌案上一頓,然後手指窗外黑沉沉的夜色,“我要轟烈多久?十年?二十年?還是五十年三分天下?到頭來便宜了誰?塞外除了突厥,還有室韋、契丹、諸霫!下一撥狼騎殺過來,誰還肯立在這長城上,我又憑什麼號令別人跟我一道站在長城之上?!”

“此戰之後,你的實力大損,但聲望無人能及。”謝映登愕然望着李旭,內心深處明白對方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卻終是覺得惋惜,“至少,茂公和我會幫你。有了汲郡,博陵軍在河北就能成犄角之勢。竇建德未必是你的對手,羅藝曾經敗於你,李淵那邊,只要你不主動進攻他,雙方還可以互相遷就一段時間。待六郡的實力恢復了”

“我不想賭!”李旭乾脆利落地回絕。“我也很難向曾經一道並肩作戰的人舉刀。如果王伏寶、李建成他們知道你我到了這個關頭還在算計着日後如何對付他們,他們即便明天就戰死了,也會死不瞑目。”

“映登!你去找別人吧。我這裡不是能實現你理想的地方!”頓了頓,李旭淡淡地說道。彷彿根本不記得就在兩柱香時間之前,自己還非常熱切地邀請對方留在身邊。“王謝昔日之輝煌,我未曾經歷過,所以也想不出是什麼樣子。但我肯定給不了你。張須陀老將軍跟我說,武將的職責是守護。他當年說話的神態,語氣,我一直沒有忘。這輩子也忘不了。”

“可別人未必會這麼想。此戰過後,即便你無意爭雄,唐公李淵也未必能放心你。”謝映登又楞了一下,悻然道。他之所以鼓動李旭南下奪取江山,其中的確包含着重現先祖輝煌這點野心。但在謝家人看來,這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哪個貴胄子孫不希望光大門楣,哪個少年人不曾經想過讓祖先與後代以自己爲榮?即便寒門小戶,不也指望着出將入相,建立自己的家族麼?

如果換了自己與李旭易地而處,謝映登保證自己此戰之後會毫不猶豫地南下。只有眼前這個李仲堅,纔會抱着一句“武將職責是守護”,而眼睜睜地錯過大好機會。

有成就王霸之業的能力,卻不肯去做的人。在歷史上向來得不到好下場。天賜其機,其卻不懂得好好利用,就怪不得別人手狠。

想到這兒,謝映登的眼裡又燃起了幾分希望,“你可以做個庸人。卻會耽誤更多人的性命。當年劉璋坐擁巴蜀,他曾經得罪誰來?最後,他又守護住了誰?””我也不是劉璋!“同樣的道理,謝映登看得明白,李旭也未必糊塗。先前之所以舉棋不定,是心中有些牽掛在一時難以割捨而已。如今楊吉兒已經得到了滿意的歸宿,楊廣也被人害死了。大隋最後一些讓他留戀的東西也消失了。那麼,未來該怎麼做,他心中已經慢慢有了答案。

“我也不放心李淵!”笑了笑,李旭滿臉坦然。“我不知道他會不是第二個李密。我也不清楚他的兒子中,會不會出現第二個如陛下那種行事不合常理,好大喜功,不顧蒼生死活的人。我甚至不能保證,如果我放棄爭奪天下,接管博陵的人,會不會將我的新政延續下去”

“所以你到頭來,其實什麼也守護不了!”

“不對。映登錯得厲害!”李旭聳了聳肩膀,然後連連搖頭。“你根本沒弄明白,李密爲什麼敢下手害了翟讓。其實如果翟讓手中還有軍權,李密肯定還尊尊敬敬地叫他一聲大當家!他定的那些規矩,李密哪項敢改?”

“我們事後也這樣認爲!”謝映登茫然點頭,“可這與你爭不爭天下,有什麼關係。你只要不奪皇位,無論誰得了天下,都不會容你六郡爲國中之國!”

“我知道。並且我還知道,新政威力巨大。不推行它的地方,日久之後,實力必然比不過推行它之處。我還知道,這次即便我打殘了突厥,用不了多久,其他部族也會在草原上崛起。遇到雪災旱災,他們無力自救,依然會打攻破長城,將災難轉移到中原頭上的主意!我還知道,即便我想,我也不可能站在長城上一輩子,別人也不准許我一輩子駐守於此!”

“那你到底準備折什麼辦?”謝映登眉頭緊鎖,不理解坐在自己對面的,到底是個聰明人,還是個傻子。

“霫族十三大部,已經公推我爲他們的大可汗。索頭水以北,太彌河之南,大漠往東,一直延續到大海。這萬里草原上的大多數部落只有千餘武士。骨託魯這次敢來,我就沒打算讓他敗了就順利退走。我只要手中有一萬兵馬,足夠在東塞建立自己的部落!待我在塞外站穩了腳跟,無論中原將來誰當了皇帝,都不敢對六郡怎麼着!如果他養了個混蛋兒子,我手中的兵馬隨時可以讓他如芒刺在背。而塞外日後無論哪個部落崛起,他想南下,就得先看看自己的身後!”

“你簡直是個瘋子!”謝映登越聽越吃驚,睜大了眼睛罵。

“我本來就很瘋!”李旭道:“但我不會向自己的兄弟舉刀。當面不會,背後也不會!”

“那倒也是!”謝映登連聲苦笑。論雄心、抱負以及殺伐決斷,李旭照着瓦崗軍大當家李密差得實在太遠了。甚至連王勃、徐元朗這些實力稍大一點兒的草頭王都比不上。放眼當世,哪個人手裡握着數萬雄兵,不打一打爭天下的念頭?又有誰會像李旭這呆子般好端端地中原不爭,非要主動搬到塞外去做蠻夷人的可汗?!!

但李旭的確有一點好處,就是從來不殘害自己的弟兄。他不會在酒席宴上殺人奪兵,也不會抽冷子在人脖子後動黑刀。這也是這麼多年來,他在仕途屢受打擊,卻始終有人追隨的原因。套用徐茂公的話來說,旭子缺乏成爲一個英主的野心與狠辣勁兒,但他卻是一個肯設身處地的替朋友着想,不會爲了自己而將天下萬物視爲芻狗的厚道人。這種人很難被輔佐成材,卻可以放心地作爲朋友。

既然話不投機,謝映登也就不再繼續堅持。又陪着李旭喝了幾盞酒,聊了些道聽途說的傳聞,便藉口不勝酒力提出告辭。

“你帶來的瓦崗弟兄,被時司馬安排到了我的軍營旁邊。到堡口向左一拐便是。”李旭一邊安排親兵爲謝映登領路,一邊向對方叮囑,“如果你嫌軍營太吵鬧,可以去堡北斜坡上的英雄樓,那是李家世子特意爲招待前來抗敵的天下豪傑所建,陳設相當奢華!”

李建成有意藉着這次長城之戰爲他自己招攬下屬,旭子對此心知肚明,並且默許了其這種越界行爲。從楊廣死後的天下大勢上看,如果博陵軍退出問鼎之爭,太原李家憑着整個河東、半個京畿以及許紹主動獻給李家的江南三郡,實力已經無人能及。謝映登如果非要找個帝王去投靠,通過出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重振昔日王謝輝煌,選擇李淵要比選擇其他人成功的可能性大許多。

況且李淵這個人雖然狡詐多變,知人善用方面卻高出其他豪傑不止一籌半籌。從昔日的陳演壽、長孫順德,到今日的劉弘基、武士矱,這些李家的柱石几乎都是李淵一手挖掘。在這點上,李旭自己都沒法與其相比。

聽出了李旭的話外之意,謝映登先是一愣,然後笑着回答,“如此,這英雄樓倒值得去轉一轉。卻不知道里邊是否有黃金搭建的臺子!”

“進去的人才會知道!”李旭一語雙關。看着謝映登跳上馬背,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猶豫了一下,低聲道:“記得我跟你說起的陳國郡主麼?就是化名爲晚晴的那位。她此時與新任丈夫蘇啜附離一道呆在骨託魯的身邊!”

“她?”謝映登猛地拉緊馬繮繩,將坐騎勒得原地直打圈兒,“她怎麼還沒忘了舊仇。大陳國都亡了多少年了?爲了她一家之仇”

話說到一半,猛然想起自己就在片刻之前,還爲了一家之富貴苦勸李旭加入爭霸天下的大軍之中。這種作爲看似理直氣壯,比起陳晚晴爲了一家之仇不惜毀滅整個中原,未見得高明到哪裡去!

再次看了一眼李旭,謝映登的目光變得柔和了不少,笑了笑,低聲道:“打完這仗,有些話我慢慢跟你說!”

“打完這仗後,我再與你痛飲!”李旭身上也恢復了幾分英雄氣概,揮了揮手,目送謝映登等人遠去。

待馬蹄聲漸漸稀落了,李旭轉過身來,慢慢走向自家後宅。雖然是在長城腳下,天氣也有些熱了,溫吞吞的晚風夾雜着花香,吹得人心中酒意上涌。

“陛下死了!”直到把所有目光隔離在後宅大門之外,李旭的身體才慢慢鬆弛下來,挺直的肩膀不再堅硬如山,一點點挪動的腳步也有些跟蹌。

兩名在內宅伺候的家人見老爺喝醉了,趕緊跑上前攙扶。李旭苦笑着揮了揮手,命令他們全部退到一邊。“沒事!不到半壇而已,哪那麼容易醉。別驚動了夫人,也別瞎折騰了。我在桃樹下坐坐,涼快涼快就好!”

“唉!”來福和來壽答應一聲,留下一個替家主擦拭樹下的石凳,另一個飛也似的跑到廚房去尋熱水煮茶。李旭笑着看了留下伺候的人一眼,和氣地吩咐,“去門外守着。沒事兒別放人進來。我要靜一靜,養養神!”

“是!”來壽心疼地看了李旭一眼,默默地起身離開。他們幾個都是當年李旭從齊郡人市上買回來的少年。如果當初不是被李旭看中,不光自己,連帶家人都早已變成了路邊餓殍。是李旭不但給足了他們的賣身錢,還另外給了他們家人一些米糧救急,讓他們一家在亂世之中倖免於難。後來李府北遷,他們的家人也走了石夫人的門路,跟着搬遷到博陵,成爲李家的佃戶。從此再不受凍餓之災。而近幾年來,隨着李府的規模不斷擴大,他們都成了僕人中的總管,非但每年有固定的工錢可拿,並且利用手中的權利,讓自己的家人的生活也隨着水漲船高。

所以來福、來壽等人對李旭是最爲忠心的。突厥人打到哪裡他們都管不着,自家老爺有個頭疼腦熱,他們便要趕着去求遍漫天神佛。

“陛下死了!”坐在樹下的石凳之上,冷硬的感覺一向身體內傳來,卻壓制不住腹內的熱浪翻滾。也就是到了這種時候,李旭才能真正地放鬆自己,放棄堅強的外殼與僞裝,露出一點點屬於年青人的迷茫與軟弱。

“楊廣死了!”這個消息不算突然,但卻讓他非常非常地難過。在李旭心目中,這位註定要身負罵名的君主,一直有無數個形象存在。第一個是旭子少年時的,那時候,皇帝在他的設想中是冷酷、威嚴並且昏庸。其隨口一句“顯我中原天朝之威儀!”便使得塞上無數小飯館被蜂擁而來的胡人吃破了產。其隨便一道徵兵令下,便讓上谷數萬家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有關楊廣的第二個印象,是一座高大奢華的馬車。馬車後,隱隱是一張蒼白衰老的臉。這張臉的主人明明孱弱無比,卻硬要裝出一份強大的姿態來。硬要用流蘇和珠寶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空虛與疲憊。

第三個楊廣,是一身戎裝,手指遼東,意氣風發的大軍統帥。那一刻,高喊着“朕今天至此,是來看一看一年多來,爲我大隋駐守此地的壯士是什麼模樣。朕今天到這裡來,也是來看一看遼河兩岸的萬里江山”的楊廣,氣勢是如此的令人人心折。

第四個楊廣,是一手將他從校尉、郎將、將軍,大將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皇帝陛下。明知道他也姓李,跟李淵家族的關係還有些說不清道不明。明知道權臣宇文述、虞世基都不喜歡他,明知道他出身寒微,行事風格與朝中諸公格格不入,卻執意要提拔他,將豪門子弟苦盼了幾十年都得不到的大總管之位,毫不猶豫地相授!

第五個楊廣,是明知道宇文述父子倒賣軍糧,卻不肯深究。明知道來援將士歷盡艱險,卻不肯出錢賞賜的糊塗蟲。他像守財奴一樣守着自己的財富,卻把整個江山都丟了。他像庇護自己的親生子侄一樣庇護宇文化及兄弟,卻最後被宇文化及兄弟謀奪了性命。

第六個楊廣,是那個無力替他和冤死於黃河南岸的萬餘將士討還公道,無力對付東都、長安和江都三地豪門與權臣,卻還想着將掌上明珠交給他。利用他的武力庇護襄國公主一生一世的老漢。那個時候,李旭知道楊廣已經看穿了,絕望了。所以才明知道博陵軍不可能再南下,仍然給女兒安排去路。那時候的楊廣,不再是君王,而是一個可憐的病人,明知病入膏肓,依舊想着憑藉昔日的餘威給子孫後代謀條退路。

第七個,第八個

如此之人,昏君乎,明主乎?該死乎,可憐乎?李旭說不清楚。站在父輩和舅舅的角度,他有一萬個理由認定楊廣是個暴君,昏君,死不足惜,自尋死路。站在自己的角度,他卻爲對方的死而感到深深的悲哀,深深地畏懼。

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年青時統帥幾十萬大軍,數月之內席捲南陳,一統中原的名將,能臣,最後變成了那般糊塗模樣。他甚至還怕,自己會不會有朝一日變成第二個楊廣,一樣昏庸糊塗,一樣總覺得什麼做得都對,實際上所做一切都是錯的。

“我不會,永遠不會!”悲哀與恐懼如條大蛇般纏住了李旭,令他一時失態,忍不住騰地站起來,重重地向身邊的桃樹捶了一拳。霹靂巴拉!剛剛長到手指肚子大小的青桃受不住如此大的震動,冰雹般落了滿地。

李旭的心神一瞬間被桃雨打醒。他低下頭,藉着院子裡的燈光,看到地上一個個青桃絨毛未褪,還遠不到成熟時候。

第二章 出仕(二)第五章 獵鹿(九)第一章 擊鼓(七)第三章 何草(三)第一章 出柙(六)第二章 吳鉤(四)第二章 吳鉤(四)第八章 疊唱(三)第二章 虎雛(六)第三章 爭雄(七)第二章 吳鉤(五)第一章 擊鼓(二)第一章 盛世(六)第一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一)第五章 歸途(四)第五章 歸途(六)第七章 盛世(十二)第三章 烽火(六)第四章 取捨(八)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虎雛(六)第五章 獵鹿(九)第二章 出仕(二)第二章 出仕(二)第一章 大賊(七)第二章 展翼(四)第四章 國殤(八)第五章 君恩(三)第四章 國殤(七)第五章 無家(三)第四章 取捨(八)第三章 無衣(六)第二章 吳鉤(五)第五章 歸途(五)第四章 故人(四)第四章 故人(四)第四章 國殤(四)第二章 吳鉤(四)第二章 背棄(六)第一章 雷霆(五)第五章 無家(六)第三章 無衣(一)第三章 烽火(二)第三章 無衣(六)第一章 出柙(一)第七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塞(一)第一章 雷霆(七)第五章 君恩(三)第五章 歸途(七)第四章 國殤(三)第一章 雷霆(四)第四章 取捨(八)第三章 曠野(三)第二章 吳鉤(七)第三章 烽火(一)第一章 雷霆(八)第三章 扶搖(一)第二章 出塞(二)第四章 變徵(五)第一章 大賊(七)第五章 無名(三)第四章 變徵(四)第二章 展翼(五)第三章 無衣(二)第二章 背棄(四)第三章 曠野(五)第一章 羽化(二)第四章 醉鄉(一)第三章 曠野(二)第五章 歸途(三)第五章 獵鹿(七)第四章 干城(一)第五章 諾言(三)第一章 出柙(六)第二章 背棄(八)第一章 羽化(一)第二章 出塞(四)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壯士(五)第二章 虎雛(五)第五章 歸途(一)第五章 獵鹿(八)第四章 醉鄉(三)第五章 諾言(四)第四章 國殤(三)第五章 諾言(五)第四章 醉鄉(三)第二章 吳鉤(七)第五章 獵鹿(五)第二章 壯士(五)第六章 錦瑟(三)第五章 歸途(六)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羽化(二)第五章 無家(六)第四章 取捨(一)第一章 擊鼓(三)
第二章 出仕(二)第五章 獵鹿(九)第一章 擊鼓(七)第三章 何草(三)第一章 出柙(六)第二章 吳鉤(四)第二章 吳鉤(四)第八章 疊唱(三)第二章 虎雛(六)第三章 爭雄(七)第二章 吳鉤(五)第一章 擊鼓(二)第一章 盛世(六)第一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仕(一)第五章 歸途(四)第五章 歸途(六)第七章 盛世(十二)第三章 烽火(六)第四章 取捨(八)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虎雛(六)第五章 獵鹿(九)第二章 出仕(二)第二章 出仕(二)第一章 大賊(七)第二章 展翼(四)第四章 國殤(八)第五章 君恩(三)第四章 國殤(七)第五章 無家(三)第四章 取捨(八)第三章 無衣(六)第二章 吳鉤(五)第五章 歸途(五)第四章 故人(四)第四章 故人(四)第四章 國殤(四)第二章 吳鉤(四)第二章 背棄(六)第一章 雷霆(五)第五章 無家(六)第三章 無衣(一)第三章 烽火(二)第三章 無衣(六)第一章 出柙(一)第七章 盛世(三)第二章 出塞(一)第一章 雷霆(七)第五章 君恩(三)第五章 歸途(七)第四章 國殤(三)第一章 雷霆(四)第四章 取捨(八)第三章 曠野(三)第二章 吳鉤(七)第三章 烽火(一)第一章 雷霆(八)第三章 扶搖(一)第二章 出塞(二)第四章 變徵(五)第一章 大賊(七)第五章 無名(三)第四章 變徵(四)第二章 展翼(五)第三章 無衣(二)第二章 背棄(四)第三章 曠野(五)第一章 羽化(二)第四章 醉鄉(一)第三章 曠野(二)第五章 歸途(三)第五章 獵鹿(七)第四章 干城(一)第五章 諾言(三)第一章 出柙(六)第二章 背棄(八)第一章 羽化(一)第二章 出塞(四)第一章 羽化(四)第二章 壯士(五)第二章 虎雛(五)第五章 歸途(一)第五章 獵鹿(八)第四章 醉鄉(三)第五章 諾言(四)第四章 國殤(三)第五章 諾言(五)第四章 醉鄉(三)第二章 吳鉤(七)第五章 獵鹿(五)第二章 壯士(五)第六章 錦瑟(三)第五章 歸途(六)第五章 歸途(二)第一章 羽化(二)第五章 無家(六)第四章 取捨(一)第一章 擊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