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拜彌勒教

裴幽重重哼了一聲,也不理睬楊元慶,調轉牛車揚長而去,楊元慶幾人都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被程咬金的呻吟聲驚醒,連忙圍上來,“老程,你怎麼樣?”

程咬金的腦門上腫了一個大包,眼神都散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裴青松心中歉然,畢竟裴幽是他族姐,但他也有點沮喪,他這個族姐壓根就沒理會他。

他連忙和兩名親兵扶起程咬金,楊元慶望着裴幽的牛車走遠,他心中對裴幽頓時有了七分的好感,女人一旦自立就有了靈魂。

。。。。。。。。

從城內出來,他的五百親兵還佔據着幾座大棚,都吃得酒足飯飽,坐在一起聊天,唯一苦着臉的是幾座茶棚的掌櫃,他們沒有辦法做生意了。

當楊元慶等人從大棚內走出,親兵們紛紛牽馬迎了上來,爲首的親兵郎將叫韓孝國,是韓擒虎的孫子,年約二十七八歲,最早在幽州從軍,跟楊元慶去豐州,一步步積功爲校尉,最終成爲他的親兵郎將。

他上前行一禮,低聲道:“總管,卑職有件事要彙報。”

“你說,什麼事?”

韓孝國回頭遠遠一指茶棚掌櫃,“剛纔吃飯時,聽到一件奇怪之事,說平原郡那邊拜彌勒教極盛,也就是這兩個月才發展起來,而且聽說官府也捲進去了。”

楊元慶的心中一下子警惕起來,拜彌勒教往往就是造反前奏。幾年前,河東郡人宋子賢擅長幻術,能變出佛像,自稱是彌勒轉世,信衆數萬人,呼籲民衆造反。

還有扶風郡僧人向海明也自稱彌勒轉世,創立彌勒教。掀起數萬信徒造反,危害劇烈。

怎麼平原郡也出現了拜彌勒教?而且平原東部就是著名的造反重地豆子崗,可千萬別又一次爆發起義了。

楊元慶立刻招手叫來一名親衛。把一面銀牌遞給他,吩咐他道:“你立刻去河間郡,命楊太守調集一萬軍隊。火速趕赴平原郡待命”

“遵命!”

親兵接過銀牌,催馬飛馳而去。

楊元慶沉思片刻,本來他打算直接前往恆山郡回太原,但現在他改變主意了,他必須去平原郡查看一下情況,如果稍有大意,再掀起造反風潮,這對剛剛開始恢復的河北經濟,將是一場致命打擊。

楊元慶剛剛放鬆的心情一下子緊張起來,他歷經戰亂。他很清楚這種用宗教發展信徒之快,短短几個月時間便能席捲全郡,他稍有大意,必會鑄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他不由對平原郡太守麴稜極爲不滿,拜彌勒教已經發展有兩個月了。他竟然不彙報。

“走!”

他猛抽一鞭戰馬,帶領親兵們向東北方向疾奔而去。

。。。。。。。

平原郡位於清河郡和河間郡之間,東面是渤海郡,南面與齊郡隔黃河相望,它的東南便是隋朝末年最著名的造反中心豆子崗。

和清河郡一樣,平原郡也是飽受戰爭摧殘。原本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經過數年戰亂,人口已銳減七成。

隨着戰亂結束,平原郡也開始逐漸恢復生機,就在這時,一股拜彌勒教的熱潮席捲了平原郡。

清晨,裝扮成商人模樣的楊元慶帶着二十幾名手下進入平原郡境內,楊元慶非常謹慎,如果率領五百騎兵進入平原郡境內,必然會被彌勒教衆發現,搞不好還會引發他們的提前造反,這就叫得不償失了。

對付這種利用宗教來發動造反,一般最好的處理辦法並不是軍隊來鎮壓,那樣反而把事情擴大,就算鎮壓了也會損失慘重,最好的辦法是當地官府抓捕核心教衆。

大業九年,河東郡唐縣宋子賢發起拜彌勒教,信衆數萬人,正是被官府及時發現,殺了宋子賢和他的千餘名忠實信徒,及時制止了一場大規模造反的爆發。

但讓楊元慶惱火的是,平原郡官府非但沒有任何制止的行爲,甚至還傳聞有官員也參加入教,這就使問題就有點嚴重了。

時值暮春時節,下了一夜的雨,到天亮時,雨勢還沒有停,天空灰濛濛一片,下着細細密密的小雨,使整個平原都籠罩在一片雨霧之中。

因爲下了一夜雨的緣故,官道上顯得有點泥濘,一支由百餘匹騾馬組成的商隊正在官道上艱難行走,騾馬上馱滿貨物,用油布小心地包裹,大多是鹽糖等生活必須之物。

這支商隊便是楊元慶所裝扮,包括程咬金和裴青松在內,一共二十五手下,都是武藝高強的親衛。

此時他們已經進入平原縣境內,平原縣是平原郡最南面的一個縣,緊靠清河郡,它並是郡治,平原郡郡治是安德縣,位於平原郡中南部,離平原縣約八十里。

官道左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延綿數十里,而官道右面則是大片農田,長滿了綠油油的麥苗,再向遠處便是一條小河,在小河邊上則是一座小村莊。

“大東主,去那個小村莊問問情況吧!”

頭戴八角帽,身着黑綢長袍,一身賬房先生打扮的裴青松指着不遠處的小村莊興致勃勃建議道。

楊元慶點點頭,他又看了一眼懶精無神的程咬金,笑着問他,“二東主以爲呢?”

自從被裴幽一鍋打翻後,程咬金就像一隻鬥敗的公雞,再也沒有了精神,話也懶得說一句,“無所謂!”他懶洋洋回了一句。

“那好吧!就去小村莊看看有沒有酒賣。”

楊元慶故意提到了酒,程咬金的眼睛亮了一下,隨即又黯淡下來,他雖好酒,但酒又怎能撫平他心中傷痕,他現在就想回京城找娘子訴說衷腸,偏偏楊元慶又要來平原郡,使他無可奈何。

一行人離開了官道,沿着一條更加泥濘的田埂小道向約三裡外的小村莊走去。

從前河北大平原上的村莊大多是死村,沒有一個人,但隨着戰爭結束,躲藏在縣城裡的農民開始陸續返回自己家園,一座座死村又逐漸出現了生機。

這座小村莊明顯已經有人住了,開墾了荒蕪的土地,挖掘了灌溉溝渠,在最外面一間屋瓦上已經出現了一片青白色的炊煙。

他們剛靠近小村莊,便聽見一片犬吠聲,十幾條土狗飛奔出來,在四面八方圍着他們狂吠。

幾名在河邊洗衣服的女人也飛奔進村了,很快,幾十名村民都熱情地迎了出來,他們對商隊的到來是極爲歡迎。

楊元慶特地買了不少雜貨,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廉價的首飾,以及一些鐮刀鋤頭等待,就是爲了便於向村民們探聽消息。

楊元慶讓幾名士兵去和村民們買賣貨物,他則走到一株茂密的大槐樹下,在一名老者身旁坐了下來。

“老丈,請問這村裡的村長是誰?”

老者滿頭白髮,面目和善,他看了楊元慶一眼,不緊不慢問道:“東主有什麼事嗎?”

楊元慶這才明白,原來這個老者就是村長,他連忙笑道:“其實沒什麼事,只是有一些好奇,去年我經過這裡,這座村莊好像沒有人煙,現在又有了生機,令人感到很欣慰。”

老者微微一笑,“去年大家都還躲在縣城裡,現在戰爭結束了,大家自然要返回家鄉,哎!當年村子八十戶人家,現在只剩下二十幾戶了。”

“河北到處都一樣,基本上都死在戰爭中了,老丈,你們村分田沒有?”楊元慶又問道。

“分田?”

老者搖搖頭,他指着衆人道:“我們這裡叫陳家村,大家基本都姓陳,和睦相處,如果官府不分田,那我們平均一家可以有兩百畝土地,可聽說一分田,一家便只有一百畝,剩下的官府要拿走,你說我們願不願意分田?”

楊元慶苦笑了一下,其實他也知道,分田對於河北來說,實際上是個僞命題,死的人太多,到處是無主之田,如果不分田,農民確實可以佔有更多的土地,分田實際上是爲了限制農民的土地,每家限定一個標準,多出來的土地,就成爲官田,爲以後人口增多做儲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而歷史上,這些儲備田絕大部分都被權貴吞噬了,包括農民手上的永業田也越來越少。

但楊元慶現在並不是關心分田的問題,他關心的是彌勒教,他已經看到了,很多村民胸前的衣襟上都繡了一尊彌勒佛。

只是他該怎麼開口問彌勒教的事?如果這個村長就是個小頭目的話,問得太直接了,會引起他的懷疑。

“老丈家裡還有幾口人?”楊元慶轉彎抹角地問道。

老者嘆了口氣,“我原本有四個兒子,一個去了高雞泊,一個去了豆子崗,都再也沒有回來,老三當了竇建德兵,幾個月前被放回來了,就是那個!”

老者指向一個正在買鐮刀的男子,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意,“那就是我的三兒子,還有一個老四,現在太原從軍,還是一名隋軍火長。”

楊元慶聽說他的兒子居然是隋軍火長,頓時精神一振,笑道:“老丈,我們就是從太原過來。”

老者也有了興趣,他剛要問,一名少年卻飛奔進村,大喊:“村長,張佛孫來了!”

老者臉色一變,對村裡人高聲喝道:“先別慌買東西,隨我迎接佛孫到來!”

百餘村民紛紛在村口前跪下,只見幾名青壯擡着一乘亭輿遠遠走來,亭輿坐着一名身着白衣,頭戴銀冠,手執法杖的年輕男子,目光冷漠,他被擡進了村口,第一眼便看見了楊元慶。

()

第28章 殺人無形第10章 君廓獻計第57章 東宮震怒第49章 重甲破術第1章 初使西域第24章 略施小計第30章 蘄縣奇案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6章 大魚落網第35章 亡國之恨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章 出兵風波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9章 夜審出塵第25章 初有收穫第39章 發現機會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章 老奸巨猾第18章 垂死掙扎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40章 痛苦抉擇第4章 天下大變第23章 切斷退路第26章 大魚落網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143章 父子交流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9章 臨危下船第43章 無妄之災第4章 啓用暗線第11章 新官上任第3章 蘇威密謀第37章 南市酒樓第6章 北地天鵝第17章 勇闖縣獄第3章 兩猛相鬥第59章 心有不滿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9章 底線突破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7章 關中之變第16章 夜探胡營第47章 雁門初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章 兩猛相鬥第6章 抽中死籤第106章 雪夜踏關第24章 略施小計第28章 暗箭難防第7章 國事家事第50章 潼關內訌第38章 楊廣之怒第48章 攻破大營第31章 軍機決策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一劍之情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5章 爭奪人口第19章 首鼠兩端第33章 跨境剿匪第87章 建成態度第14章 引而不發第14章 存心討打第32章 雪夜離京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36章 連夜撤軍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5章 夜訪封宅第10章 窮途出路第1章 重返京城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26章 唐使到來第13章 齊王軍師第9章 挖掘線索第21章 匪夷所思第3章 兩猛相鬥第27章 接風酒宴第77章 截殺突使第94章 新朝開啓第37章 致命一箭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4章 苛刻條件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23章 再見故人第13章 深巷小宅第23章 奸佞之計第36章 駕臨江夏第2章 家法伺候第3章 南華之會第49章 唐軍西撤第74章 意外發生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9章 敦煌風動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92章 隋唐大戰(二十二)第16章 資源危機第1章 初使西域第61章 南陽事件第32章 最壞結果
第28章 殺人無形第10章 君廓獻計第57章 東宮震怒第49章 重甲破術第1章 初使西域第24章 略施小計第30章 蘄縣奇案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6章 大魚落網第35章 亡國之恨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章 出兵風波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9章 夜審出塵第25章 初有收穫第39章 發現機會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章 老奸巨猾第18章 垂死掙扎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40章 痛苦抉擇第4章 天下大變第23章 切斷退路第26章 大魚落網第150章 獨孤之悟第143章 父子交流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9章 臨危下船第43章 無妄之災第4章 啓用暗線第11章 新官上任第3章 蘇威密謀第37章 南市酒樓第6章 北地天鵝第17章 勇闖縣獄第3章 兩猛相鬥第59章 心有不滿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9章 底線突破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7章 關中之變第16章 夜探胡營第47章 雁門初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章 兩猛相鬥第6章 抽中死籤第106章 雪夜踏關第24章 略施小計第28章 暗箭難防第7章 國事家事第50章 潼關內訌第38章 楊廣之怒第48章 攻破大營第31章 軍機決策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一劍之情第52章 死不瞑目第35章 爭奪人口第19章 首鼠兩端第33章 跨境剿匪第87章 建成態度第14章 引而不發第14章 存心討打第32章 雪夜離京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36章 連夜撤軍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5章 夜訪封宅第10章 窮途出路第1章 重返京城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26章 唐使到來第13章 齊王軍師第9章 挖掘線索第21章 匪夷所思第3章 兩猛相鬥第27章 接風酒宴第77章 截殺突使第94章 新朝開啓第37章 致命一箭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4章 苛刻條件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23章 再見故人第13章 深巷小宅第23章 奸佞之計第36章 駕臨江夏第2章 家法伺候第3章 南華之會第49章 唐軍西撤第74章 意外發生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9章 敦煌風動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92章 隋唐大戰(二十二)第16章 資源危機第1章 初使西域第61章 南陽事件第32章 最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