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牽制荊襄

南陽郡新野縣,這裡是多條河流的匯聚之地,發源於北方伏牛山區的數十條大大小小河流,奔騰南下,在新野縣附近匯聚,最後在南方襄陽一帶流入漢水。

正是有多條河流過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使得南陽郡也成爲富饒之地,在隋末大亂中,南陽郡也遭遇巨大的衝擊,亂匪朱桀一路燒殺搶掠,最後駐兵南陽郡。

數年的破壞使南陽郡也變得滿目瘡痍,民生凋敝,一座座村莊荒蕪,縣城破敗,人口比大業初年全盛時銳減了六成以上。

但在隋唐所達成的最新協議中,南陽郡和西面的淅陽郡一起被劃入了隋朝版圖,楊元慶所任命的新太守已經上任,人口和土地的普查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爲下一步的均田制推行打下堅實基礎。

但另一方面,由於南陽郡緊鄰襄陽郡,成爲了隋唐爭霸的最前線,就在簽約後不久,徐世績便派副將高子開率軍一萬進駐南陽郡,但這僅僅只是一種安全駐防。

在新年過後不久,隋軍又在南陽郡駐兵三萬,使南陽郡的駐兵達到四萬人,由徐世績親自率領,四萬大軍駐兵新野,兵壓襄陽,距離襄陽郡只有二十里。

在新野縣以南約三十里的一片曠野裡,緊靠淯水的西岸,矗立着一座佔地數百畝的巨大兵營,兵營呈板牆式構築,高約一丈五尺,堅固而結實。

兵營上空戰旗飄揚、旌旗招展,高達三丈的赤鷹戰旗飄揚在營門上空。

在營門兩旁。聳立着兩座同樣三丈高的哨塔,各有兩名哨兵在哨塔內巡防,警惕注視着四周的情形。

在距離這座大營約七八里外,有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山丘高約十幾丈,東西長兩裡前往襄陽的寬敞大道就從這座山丘旁穿過。,

山丘上樹木蔥鬱。植被茂盛,時值初春,草木生機盎然。各種鳥雀在大樹上齊聲鳴叫,此時在一株茂盛的大樹上,兩名唐軍斥候正在眺望遠處的隋軍大營。

從他們所在的位子可以清晰地看見遠方大營內的情形。一頂頂白色帳篷整齊排列,一隊隊士兵在校場上操練,還可以看見板牆上數百巡哨兵在來回走動。

“數得清楚嗎?有多少頂大帳?”一名唐軍斥候小聲問道。

“大概有一千頂大帳,都是中型帳,一帳一隊士兵。”

“那就是有五萬隋軍了。”

樹上唐軍斥候搖搖頭,“還要去掉軍械帳,大概有四萬隋軍左右,應該一半是騎兵。”

樹下的唐郡斥候迅速在紙上畫着地形及紮營圖,又將軍隊數量和戰馬數量標註在旁邊。

“看清楚帥旗了嗎?”

樹上唐軍斥候看了半晌,眉頭一皺道:“看不清帥旗上的字。不過他們赤鷹軍旗是銀邊,那就應該是總管級的主將,極可能就是徐世績。”

正說着,一隊隋軍巡邏騎兵從官道處向這邊奔來,嚇得樹上的斥候跳下樹。匍匐在草叢中。

等巡哨騎兵過去,兩人悄悄離開了山丘,在山腳樹林內牽出戰馬,翻身上馬,向南方疾奔而去……襄陽城,這裡是唐朝荊襄行臺總管所在地。由剛剛升爲荊王的李孝恭出任行臺總管,掌握着荊襄軍政大權。

和長安朝野一樣,李孝恭也在關注着長安政局的變化,也和衆人一樣,對唐朝的內憂外患深感焦慮,他沒有遮蔽自己的眼睛,他也看到了隋朝愈加強勢,全面進攻唐朝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李孝恭也根本不相信隋軍會遵守協議,停戰兩年,恐怕連半年都等不到,如果隋軍不利用戰勝突厥的契機,不利於唐朝內亂,那真是楊元慶無能了。

想到唐朝的內亂,這讓李孝恭更加深感憂慮,他是高層旁觀者,要比當事者看得清楚,比一般的旁觀者更看得透徹。

幾次大戰使他慢慢回過味來,其實唐朝的失敗就是敗在內亂上,從第一次中原之戰的失敗,到第二次中原之戰的失敗,兩次大敗奠定了今天隋強唐弱的局面。

而這次慘敗恰恰都是敗在唐朝內亂上,高層決策失誤,太子和秦王兄弟二人的奪權嚴重影響到了大唐的軍國決策,所以說,內不穩,亂之源。

相反,隋朝內部卻凝成鐵塊,楊元慶敢於放權,讓紫微閣七相共決政務,而他統領軍事,文濟武略,相得益彰,才使得隋朝在面臨突厥嚴重入侵的情況下,非但沒有被擊垮,反而更加強大。

李孝恭負手站在窗前長長嘆了口氣,唐朝之敗,並非敗在強敵之上,而是敗在內部的爭權奪利。

時值今日,聖上才終於明白過來,開始要削奪秦王的軍權,可現在秦王羽翼已成,還來得及嗎?

李孝恭原本是秦王的堅定支持者,但爲了大唐內部能穩定下來,他也毅然放棄了對李世民的支持,改而全力支持唐帝李淵進行內部整肅。

這並不是說李世民就是唐朝的亂臣賊子,至少李孝恭不這樣認爲,李世民有軍事才能,統兵能力很強,但現在的局面下,唐朝只能壯士斷腕,才能贏得新生。

聖上要想社稷不亂,無疑只能是保太子,那也就不得不放棄秦王李世民。

李孝恭在反覆考慮了很久後,終於接受了李淵的封爵,被封爲荊王,成爲第一個非嫡系而封國王的李氏宗室。

在決定立場後,李孝恭的心態也變了,他現在希望聖上能早日奪秦王軍權成功,將唐朝內部穩定下來,那樣或許他們還有一線希望。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了親兵的稟報:“啓稟殿下,新野斥候有情報傳來!”

李孝恭霍地轉身,他這兩天就在等南陽郡的消息,兩天前他得到緊急情報,隋軍大隊進入南陽郡,這使他感覺到了一種壓力,也感到了一絲殺氣。

“拿進來!”

門開了,親兵快步走進,單膝跪下將一卷情報呈給李孝恭,李孝恭打開情報看了一眼,臉色微微一變,居然有四萬隋軍,就駐紮在新野縣,距離襄陽郡約二十里之處,極可能是徐繼業統帥。

李孝恭快步走到沙盤前,按照情報上所說的地方,找到了隋軍駐兵的兩江口,他臉色更加大變,從那裡南下便是平坦大道,殺到襄陽城下只要半天便可。

但情報裡說隋軍建築的是板牆軍營,這讓他略略放心一點,板牆軍營更偏重於防禦,不過。。。。。

或許這是隋軍的虛兵之計,讓他們以爲隋軍只守不攻,而且不是爲了進攻,他們爲什麼不駐紮在城內。

四萬大軍進駐邊境,難道是因爲。。。。。李孝恭想到了他得到的另一個情報,蕭銑和杜伏威同時在調兵遣將,擺出了準備聯合進攻李密的姿態。

李孝恭忽然明白過來了,這是隋軍在牽制自己,不準自己從後面進攻蕭杜聯軍,一定是這樣。

李孝恭的眼睛緊緊注視着江都,他越來越懷疑,楊元慶並不是要對唐朝下手,而是要先攻打李密。

就在這時,門外又有親兵稟報:“啓稟殿下,李密特使抵達襄陽,求見殿下。”

李密特使居然來了,這在情理之中,但又有點讓李孝恭感到意外,他略一沉吟,便猜到使者來意,估計是想讓自己從後面進攻蕭杜聯軍。

李孝恭苦笑一聲,看來楊元慶早就算準了李密會來找自己,佈局江南,環環相扣啊!

但不見又不好,李孝恭便點點頭,“請來人去外堂稍候……不多時,幾名士兵便將李密的特使請到了總管府外堂,李密特使名叫祖君彥,是李密的記室參軍,此人身材矮小,容貌醜陋,不善於言辭,但文采極高,李密的軍書羽檄,皆出自他手。

這次他受李密派遣趕來出使襄陽,確實是爲了和李孝恭聯合對付蕭杜聯軍。

祖君彥被請到外堂,只稍稍等了片刻,李孝恭便揹着手不緊不慢地走了進來,祖君彥連忙上前深深施一禮,“君彥參見荊王殿下!”

李孝恭微微一笑,“原來是祖參軍,久聞大名了,請坐!”

他一擺手,兩人分賓主落座,一名侍女端了兩杯茶上來,李孝恭笑問道:“祖參軍是從江都過來吧!一路可順利?”

“唉!別提了。”

祖君彥苦笑一聲,“我原本是從杜伏威地盤過境,那裡戒備森嚴,一路盤查,後來該走水路,這才躲過盤查,過來一趟着實不易啊!”

“現在聽說江南局勢很緊,杜伏威和蕭銑有聯手對付江都的跡象,估計又是一場大戰要爆發了,魏軍應該準備好了吧!”

“我們已經在全面準備了,不僅要對付杜蕭聯軍,還要防範隋軍從北面入侵,壓力很大,所以我家主公特派我出使襄陽,希望魏唐能聯手對付杜伏威和蕭銑,剿滅兩家之後,蕭銑地盤歸唐,杜伏威地盤歸魏,不知殿下以爲如何?”

李孝恭是不會趟這灘渾水,且不說隋軍在新野牽制唐軍,就是沒有隋軍牽制,他也不會和李密聯手,而是坐山觀虎鬥,等他們打得兩敗俱傷後,再來摘取戰果。

不過他也不能明着拒絕祖君彥,他已想好了拒絕之策,李孝恭嘆了口氣道:“我當然願意和魏主共獵江南,只是我沒有權力擅自出兵,此事我必須要請示聖上,等待聖上的同意……()

第46章 棋輸一着第44章 拖延三天第56章 漁翁李密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8章 攻破大營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35章 孤家寡人第33章 官場暗鬥第28章 遷都試探第61章 南陽事件第28章 連環布套第25章 初查齊郡第41章 意外情況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1章 居安思危第69章 一觸即發第21章 京城來人第20章 高熲事件第8章 怒極生誓第44章 拖延三天第40章 禍水東引第33章 金精賭彩第40章 三管齊下第2章 齊王供奉第45章 佈局西域第42章 踏平瓦崗第32章 龍有逆鱗第29章 危機漸至第43章 關鍵人物第56章 士信之擇第50章 心結難解第13章 收復齊郡第16章 軍心不穩第37章 回京前夕第51章 草原異變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1章 風險悄至第32章 狼水伏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0章 禍福相倚第30章 關中應對第34章 兩面三刀第27章 線娘夜奔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31章 清河崔氏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7章 爭奪鐵礦第23章 奸佞之計第18章 少童何人?第20章 留在草原第14章 龍鳳美玉第32章 圍魏救趙第40章 軒然大波第40章 痛苦抉擇第23章 夜襲飛狐第20章 一夜軍變第23章 豐州東擴第57章 兩個要求第47章 意外潰營第3章 透露底線第9章 貿易之利第55章 兩座崔府第10章 君廓獻計第1章 初入楊府第34章 卿卿我我第17章 東山再起第30章 蛇打三寸第31章 意外挾迫第27章 接風酒宴第39章 發現機會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6章 資源危機第4章 江淮伏威第69章 道高一丈第39章 水師新帥第24章 李淵之憂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9章 太原王氏第47章 意外潰營第3章 風雨前夜第23章 殺機暗伏第45章 四面皆敵第30章 宮中毒蛇第38章 八方酒肆第21章 誰爲主將第25章 燕城大戰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5章 兩個使者第113章 長安城破第16章 館驛見賢第57章 東宮震怒第42章 暗流洶涌第21章 試探底線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22章 不甘失礦第51章 范陽盧氏第6章 刀法秘笈(下)
第46章 棋輸一着第44章 拖延三天第56章 漁翁李密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8章 攻破大營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35章 孤家寡人第33章 官場暗鬥第28章 遷都試探第61章 南陽事件第28章 連環布套第25章 初查齊郡第41章 意外情況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21章 居安思危第69章 一觸即發第21章 京城來人第20章 高熲事件第8章 怒極生誓第44章 拖延三天第40章 禍水東引第33章 金精賭彩第40章 三管齊下第2章 齊王供奉第45章 佈局西域第42章 踏平瓦崗第32章 龍有逆鱗第29章 危機漸至第43章 關鍵人物第56章 士信之擇第50章 心結難解第13章 收復齊郡第16章 軍心不穩第37章 回京前夕第51章 草原異變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1章 風險悄至第32章 狼水伏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0章 禍福相倚第30章 關中應對第34章 兩面三刀第27章 線娘夜奔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31章 清河崔氏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7章 爭奪鐵礦第23章 奸佞之計第18章 少童何人?第20章 留在草原第14章 龍鳳美玉第32章 圍魏救趙第40章 軒然大波第40章 痛苦抉擇第23章 夜襲飛狐第20章 一夜軍變第23章 豐州東擴第57章 兩個要求第47章 意外潰營第3章 透露底線第9章 貿易之利第55章 兩座崔府第10章 君廓獻計第1章 初入楊府第34章 卿卿我我第17章 東山再起第30章 蛇打三寸第31章 意外挾迫第27章 接風酒宴第39章 發現機會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6章 資源危機第4章 江淮伏威第69章 道高一丈第39章 水師新帥第24章 李淵之憂第39章 意外來客第29章 太原王氏第47章 意外潰營第3章 風雨前夜第23章 殺機暗伏第45章 四面皆敵第30章 宮中毒蛇第38章 八方酒肆第21章 誰爲主將第25章 燕城大戰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5章 兩個使者第113章 長安城破第16章 館驛見賢第57章 東宮震怒第42章 暗流洶涌第21章 試探底線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22章 不甘失礦第51章 范陽盧氏第6章 刀法秘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