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背後較量(中)

衆人都笑了起來,這還用問嗎?除了用來鑄錢,還能是什麼,難道用來鑄佛像嗎?

楊元慶見衆人笑得會心,便知道大家心裡都明白,他也笑道:“不錯,我是考慮鑄錢,朝廷雖然說要對豐州禁運,但實際上只能禁官方,而禁不了民間貿易,我們可以鑄造開皇五株,去巴蜀和關中購買茶葉和其他貨物。”

旁邊九原縣縣令邵文晉問:“可是我們沒有母模,如果能鑄錢?”

張謙知道一二,連忙給衆人解釋:“鑄錢模具是由少府寺掌管,也不用母模,只要能弄到一副子模,便可以大量鑄造,其實市面上私錢衆多,都是仿造,只是很容易辨認出來,如果能弄到太府寺的官模,那麼我們就能造出真正的開皇五株錢,無法辨認。”

楊元慶點點頭笑道:“子模我已經託人搞到了,現在路上,過兩天就能送到,還有幾名鑄錢匠也一起來,現在我想任命一位鑄錢使,全權負責鑄錢之事,哪位使君願意自我推薦?”

如果不考慮鑄錢中有油水的話,這絕對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從頭開始籌建,一切都要慢慢摸索,費時費力費精神,成功還好,若失敗了,責任重大,衆人一時都沒有吭聲,這時,九原縣主薄魏徵舉手道:“總管,我願接手此事。”

魏徵來五原郡任職已經快兩個月了,還有一個月試用期滿,楊元慶準備用他爲軍紀監察判官,主管軍紀監察的審覈,不料他卻主動要求鑄錢,楊元慶想了想還是答應了,“好吧!我給你五十名工匠和百名士兵,需要多少經費自己申請,我給你一個月時間,給我造出一枚開皇五株錢。”

魏徵深施一禮,“卑職遵命!”

就在這時。一名親兵飛奔而至,“總管,京城緊急情報!”

他將一支情報竹筒呈上,這是京城情報機構送來,細竹筒是紅色,用蠟封口,楊元慶接過竹筒擰開,倒出一卷絹紙。將情報展開。他匆匆看了一遍,心中暗吃一驚,卻不露聲色對衆人笑道:“說到民間貿易。我倒想起一事,前不久,一名巴蜀大商人來豐州。他打算用茶葉和糖來換大利蒲桃酒,而且一開口便是三萬擔茶葉,最遲年底就能送來,這可是雪中送炭,我打算派一支騎兵前去接送。”

旁邊郡丞崔君素卻明白,他微微笑道:“這邊有我便可,總管有什麼急事,儘管去忙吧!”

.......

楊元慶匆匆趕回總管府軍衙,將幾名總管府高官一起叫進議事堂。長史杜如晦、司馬張庭、判官李靖以及幕僚皇甫詡。

“總管,出什麼事了?”杜如晦見楊元慶表情嚴肅,不由有些擔憂地問。

“剛剛接到京城的緊急情報,聖上撤換了靈武郡太守韋嗣雲,命博陵郡太守丘和出任靈武郡太守,又命屈突通爲關內討捕大使,率軍五萬來關內剿匪。朝廷的動作果然很迅速。”

杜如晦沉吟片刻便笑道:“不知總管發現這裡面的文章沒有,聖上這兩條命令都是針對豐州勢力南擴,這說明他已經很清楚我們做了什麼,既然清楚,卻不直接派軍隊過來廝殺。也沒有一股腦罷免六郡太守,而是和總管一樣。借剿匪之名前來關內,六個總管也只調走一人,還不是罷免,這說明聖上並不想和總管翻臉,說明他還是有所忌憚,想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解決豐州南擴問題,那這樣一來,我們的餘地就比較大了。”

旁邊皇甫詡也笑道:“杜長史看問題很透徹,我完全贊同,另外,我想再補充一點,聖上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把豐州勢力逼回去,我認爲更大的可能是阻止我們再繼續南擴,也就是說,他撤換靈武太守,只是一種試探,看看我們是否會因此撤回去,如果我們害怕,撤軍回豐州,那麼他就順理成章地派大軍進駐關北,說不定會成立關北總管府來鉗制豐州,如果我們強硬而不撤軍,我估計屈突通的軍隊不會進入關北,以避免和我們發生戰爭,這裡面很微妙,就看我們怎麼把握。”

楊元慶點點頭,“兩位的意見都很好,但我覺得屈突通的軍隊雖然不會進入鹽川郡,避免和我們的正面衝突,但他很可能會進入靈武郡或者延安郡,尤其靈武郡,那裡是關北最大的產糧區,一旦屈突通的軍隊進入靈武郡,他便可以就地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能和我們長期對峙,所以我考慮派軍隊進入靈武郡,阻止屈突通的軍隊。”

“那延安郡呢?”張庭問道。

杜如晦笑了笑道:“張司馬沒有明白總管的意思啊!總管就是想讓屈突通的軍隊去延安郡,而把靈武郡讓給我們。”

張庭這才恍然,拳掌相擊道:“不錯,這確實是一個趁機奪取靈武郡的大好機會,用延安郡換靈武郡,果然是好買賣。”

“事實上,我連延安郡也不想讓給他,不過照顧他面子,還是讓他先進駐,然後我再逼走他。”

說到這,楊元慶又笑道:“其實我只想要三個郡,一個是榆林郡,這是我們的東大門,尤其北面沿黃河一帶,不過這邊不用擔心,這是我們天然的勢力範圍,朝廷若駐兵則補給不上,朝廷奪不走;其次是鹽川郡,鐵礦戰略意義重大,決不能丟失;最後便是靈武郡,不僅這裡土地富饒,人口衆多,更重要是,這裡是豐州的咽喉,被人卡住咽喉,我們的日子就難過了,如果朝廷在靈武郡駐軍五萬,那麼我們根本就動彈不得,聖上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才換掉韋嗣雲,事關豐州生存,我寧可和屈突通大戰,也絕不退讓一步。”

這時李靖問道:“總管的意思,是準備直接派兵進駐靈武郡嗎?”

楊元慶點了點頭,“事實上,我剛纔已經命令蘇烈率一萬騎兵,搶先進駐靈武郡。”

李靖微微笑道:“總管好魄力,我來說說新任太守丘和吧!我和此人很熟,他和我父親關係極好,他最早是右武衛將軍。因楊諒之亂而被派去守蒲州,出任蒲州刺史,但被楊諒的軍隊冒充婦人,奪下了蒲州,他當時翻城牆逃走,後來又出任左監門衛將軍,不久被御史彈劾,改任代州刺史。大業三年。聖上巡視雁門,他因獻食有功,被調任博陵郡太守。此人八面玲瓏,很善於見風使舵,而且骨子裡極貪賄賂。他兒子丘行恭卻不錯,是一員猛將,我也不知聖上爲何派他來做靈武郡太守,或許認爲他是右武衛將軍出身。”

說得這,李靖站起身笑道:“我願意請命一行,和這位丘太守談一談。”

楊元慶點點頭道:“李使君不妨告訴他,要麼接受我的五百兩黃金,要麼他離去,靈武郡太守我楊元慶來當!”

.........

靈武郡是關內北部除了河套平原外的另一處肥沃之地。也就是後世的寧夏平原,這裡河渠衆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漢時,朝廷便開始大規模開發這一帶,黃河靈武郡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先民的辛勤勞動使靈武郡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

靈武郡原本有駐軍八千,但在第二次高麗時被抽調走五千士兵,使郡兵只剩下三千人,而在太守韋嗣雲簽署了關北共同防禦協議後,這三千郡兵的指揮權被豐州奪走。三千郡兵也以訓練的名義調去鹽川郡整編一個月,回來時已面目全非。所有旅帥以上軍官,全部由豐州軍擔任。

韋嗣雲已被調回朝廷,而新太守丘和正在赴任途中,就在這個關頭,一支萬人騎兵隊正浩浩蕩蕩從北方向靈武郡疾奔而來,這便是楊元慶派來實際佔領靈武郡的一萬豐州騎兵。

如果楊廣默認了他對關北六郡的控制,那麼楊元慶也會給朝廷留幾分面子,只用控制郡兵的方式間接控制靈武郡,大家表面上都過得去。

但楊廣的反擊迫使楊元慶不得不撕破臉皮,實在是靈武郡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對豐州太重要,正如楊元慶所言,靈武郡就是豐州的咽喉,一旦靈武郡被朝廷卡住,豐州將動彈不得。

事關最切身的利益,沒有什麼道理可講,要麼就一場爭奪惡戰,要麼朝廷的軍隊遠離靈武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一萬騎兵的督軍正是蘇烈,他率軍進入了靈武郡,並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南下,兩天後,大軍抵達了靈武郡郡治回樂縣,一萬騎兵便在回樂縣城東紮下了大營,而縣城內有三千郡兵把守,三千郡兵的都尉叫做劉摯,是楊元慶的親兵隊正出身。

在楊元慶的騎兵搶駐靈武郡三天後,一隊百餘人的騎兵護衛着新任太守丘和從東方緩緩而來,丘和眯着眼望着風沙滿天,黃塵漫漫,他的眼睛裡充滿了惱火和憂慮。

丘和今年已六十歲,飽經世事,坦率地說,他不想來靈武郡,他深知靈武郡太守的危險,但宇文述卻偏偏推薦了他,他心裡很清楚,就是因爲大業三年宇文述向他索要五萬吊遷職費,而他沒有給,便留下了今天的禍患,這讓他心中充滿了惱火,卻又無可奈何,他已身不由己。

這時,他已經遠遠看見了回樂縣城,終於要到了,丘和長長鬆了口氣,就在這時,一名隨從大喊:“使君,你看那邊!”

丘和順着他手方向望去,一下子愣住,只見數裡外竟然有一座軍營,帳篷密密麻麻,足有數百頂之多,四周圍住高高的木柵欄,一杆赤紅色大旗在大營上空飄揚,大旗上依稀印着一隻黑色雄鷹。

丘和臉色刷地變得慘白,他反應過來了,那是豐州軍的赤鷹戰旗。

........

再求幾張月票,莫和前方差距太大】

第42章 局勢混亂第22章 南壓李淵第15章 少女遇窘第33章 攜子視察第8章 合縱抗隋第9章 利益之爭第66章 羅家有喜第16章 以毒攻毒第7章 楊廣之憂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3章 男扮女裝第36章 返回太原第40章 先禮後兵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33章 收買人心第35章 衛南漁翁第15章 史蜀之毒第6章 王府夜話第29章 風過雁門第2章 酒棚小遇第77章 楊氏希望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32章 狼水伏擊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5章 出海遠征第8章 欲速不達第18章 裴閥態度第42章 要何封賞第29章 運籌帷幄第37章 一招險計第24章 真假使者第6章 梳理上谷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22章 心理毒箭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26章 唐使到來第5章 公主承諾第5章 初到幽州第35章 被俘權相第16章 伴君如虎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1章 北原謀生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0章 米酒事件第45章 明智決定第14章 存心討打第30章 丹陽來客第44章 被迫抉擇第38章 上元燈會第2章 老奸巨猾第59章 暗度陳倉第18章 投票表決第98章 兩線危機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4章 貌忠實奸第29章 祖孫會談第17章 李淵失言第74章 意外發生第38章 兩個時辰第32章 被迫西撤第31章 夜訪雲氏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6章 大魚落網第28章 人心難測第10章 師傅是誰?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29章 蕭後召見第7章 士信發威第28章 二次談判第13章 揚帆出海第21章 試探底線第24章 李淵之憂第32章 圍魏救趙第29章 豐都事件第7章 義成公主第41章 不惹小人第1章 重返京城第1章 初入楊府第16章 何罪之有?第29章 風過雁門第30章 尉遲抉擇第38章 兩個時辰第50章 心結難解第39章 發現機會第7章 幽州之憂第56章 王妃煩惱第26章 離間之計第27章 留條後路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43章 孰敵孰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14章 三個女人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9章 底線突破第57章 共飲合巹第49章 干戈玉帛第13章 齊王軍師第39章 發現機會第11章 仇恨深化
第42章 局勢混亂第22章 南壓李淵第15章 少女遇窘第33章 攜子視察第8章 合縱抗隋第9章 利益之爭第66章 羅家有喜第16章 以毒攻毒第7章 楊廣之憂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3章 男扮女裝第36章 返回太原第40章 先禮後兵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33章 收買人心第35章 衛南漁翁第15章 史蜀之毒第6章 王府夜話第29章 風過雁門第2章 酒棚小遇第77章 楊氏希望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32章 狼水伏擊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5章 出海遠征第8章 欲速不達第18章 裴閥態度第42章 要何封賞第29章 運籌帷幄第37章 一招險計第24章 真假使者第6章 梳理上谷第48章 江都驚魂(中)第22章 心理毒箭第32章 誰有骨氣第126章 唐使到來第5章 公主承諾第5章 初到幽州第35章 被俘權相第16章 伴君如虎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1章 北原謀生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0章 米酒事件第45章 明智決定第14章 存心討打第30章 丹陽來客第44章 被迫抉擇第38章 上元燈會第2章 老奸巨猾第59章 暗度陳倉第18章 投票表決第98章 兩線危機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4章 貌忠實奸第29章 祖孫會談第17章 李淵失言第74章 意外發生第38章 兩個時辰第32章 被迫西撤第31章 夜訪雲氏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6章 大魚落網第28章 人心難測第10章 師傅是誰?第15章 楊府爭權(上)第29章 蕭後召見第7章 士信發威第28章 二次談判第13章 揚帆出海第21章 試探底線第24章 李淵之憂第32章 圍魏救趙第29章 豐都事件第7章 義成公主第41章 不惹小人第1章 重返京城第1章 初入楊府第16章 何罪之有?第29章 風過雁門第30章 尉遲抉擇第38章 兩個時辰第50章 心結難解第39章 發現機會第7章 幽州之憂第56章 王妃煩惱第26章 離間之計第27章 留條後路第13章 事態蔓延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43章 孰敵孰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14章 三個女人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9章 底線突破第57章 共飲合巹第49章 干戈玉帛第13章 齊王軍師第39章 發現機會第11章 仇恨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