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隱憂

時間漸漸到了一月中旬,按照傳統,要過了正月十五中元節後,新年才正式告一段落,但今年卻和往常不同,去年的夏秋連旱給北方各地農業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好在今年冬天老天開眼,一連下了三場大雪,徹底解除了旱情,加上今年氣候偏暖,冰封的河水在中元節前後便開始有解凍的跡象了,很多農民在初七初八便開始下地鬆土耕田、施肥修渠,整個北方大地早早地忙碌起來。

正月十七,河間郡潞河港西面的官道上,一隊數百人的騎兵風馳電掣而至,爲首之人正是楚王楊元慶。

潞河港便是隋軍的出海之港,一千五百多艘海船便停泊在這片佔地遼闊的海港內,潞河港是不凍港,冬天也可以行船,但自從攻打高麗結束後,一千多艘戰船便停泊在海港內修整,沒有再出海。

當楊元慶奔至離海港還有十里地時,他們便靠近了第一座哨崗,海港戒備森嚴,是隋朝的機密之地,有三千駐軍,嚴禁任何閒雜人員靠近,就算是在海港內做工的匠人和船員,也必須有專門的出入銅牌,而且輕易不準外出。

這時,一隊哨兵飛奔而至,攔住了他們的去路,一名親兵上前喝道:“楚王殿下來視察海港,請讓路!”

爲首哨兵隊正上前,見果然是楊元慶,嚇得他連忙行一禮,回頭揮手,“閃開!”

哨兵讓開了道路,楊元慶率領衆人加快馬速向海港奔去,離海港還有數裡遠,便遠遠看見了儼如城牆一般的大海船,黑黝黝的戰船一艘挨着一艘,一排連着一排,桅杆如林,足足排出數十里之外。

這時,前方又來了一隊騎兵。約百餘人,爲首將領卻是潞河港統領周光耀,隨着隋軍的疆域擴張越來越大,軍隊的編制也開始有所改變。分爲京都軍和地方軍兩種編制,京都軍改變不大,爲大將軍、將軍、亞將、郎將四級別,郎將下面又有校尉、旅帥、隊正等中低級軍官。

而地方軍則分爲總管、統領、都尉三級,都尉下面也是校尉、旅帥、隊正等中低級軍官,這其實和隋朝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只是把原來的小總管改爲統領。

潞河港因爲管轄兵力較少。只有三千人,所以主將便只是統領,從三品銜,相當於京都軍的亞將,統領周光耀也是跟隨楊元慶多年的老兵,靈武郡人,大業元年加入豐州軍,一步步積功升爲統領。

他策馬飛奔而至。躬身施禮道:“參見殿下!”

楊元慶點點頭,“周將軍辛苦了,最近可有什麼異常?”

“回稟殿下。這幾個月一直很平靜,因爲河水結冰,漕運也沒有船隻過來。”

周光耀又道:“卑職已經收拾好了營帳,備下飯菜,請殿下和各位兄弟先去休息用餐。”

楊元慶見時辰已到了中午,便回頭對衆人笑道:“先去吃飯休息!”

衆人早已飢餓,聞言大喜,紛紛催馬,跟隨着周光耀向營地奔去。。。。。。

吃罷午飯,楊元慶站在大帳前一邊喝着熱茶。一邊望着遠處海面上浩蕩的船隊,他的心緒有點不太寧靜,事實上,他可以打造出天下最大的船隊,憑隋軍強大的戰鬥力,他可以橫掃天下。甚至可以打到拜占庭去。

自古以來,阻攔着中原王朝征服腳步的障礙並不是技術,而是觀念,是農耕文明的守成思念,從秦始皇修建長城開始,便註定了大漢民族不是一個對外開拓的民族,要想改變這種觀念,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利益,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有人願意向西方、向海外開拓。

這時,一陣腳步聲打斷了楊元慶的思路,他一回頭,只見統領周光耀快步走來,周光耀上前單膝跪下,“已經安排就緒,請殿下視察!”

楊元慶點點頭,“那就先去倉庫!”

軍港倉庫位於一座小山背後,是一片由二十座大倉庫組成的倉庫羣,從去年十月開始,隋軍從黎陽倉和幽州走水路運送來大量糧食及軍用物資,倉庫被圍牆包圍,有一千軍隊護衛,戒備十分嚴密,任何人不得靠近。

楊元慶在周光耀及百餘親兵的護衛下,來到了軍港倉庫,倉庫已準備就緒,大門開啓,一名倉曹參軍事迎了出來。

“卑職倉曹參軍事何迥,參見殿下!”

“有勞何參軍了。”

楊元慶看了看倉庫,倉庫足有數裡遠,他馬鞭一指離他最近的倉庫,問道:“那是什麼倉庫?”

“回稟殿下,那是糧庫。”

“那就先看糧庫!”

楊元慶翻身下馬,在衆人的簇擁下向糧庫走去……就在楊元慶視察軍港的同時,魏帝李密也同樣在視察位於江陽縣的倉庫。

倉庫離長江不到一里,有專門的漕渠和長江想通,從長江吹來的江風十分強勁,將旗杆上的大旗拍得啪啪作響,雖然剛過中元節,但江風已經轉爲南風,風中也有了一絲暖意。

位於江陽縣的倉庫也是魏國最大的庫房,由百餘座大倉庫組成,實際上是一座倉城,周長約十五里,倉庫裡僅糧食就儲存了五十萬石之多,還有大量的兵甲帳篷等等物資。

身着金甲、頭戴金盔、腰佩鎮天劍的魏主李密,在數百侍衛和大將的簇擁下,視察這座魏國最大的江陽倉庫。

李密臉色陰沉如水,顯得心情極爲不悅,事實上從南下江都後,他便一直沒有高興過,儘管他吞併了陳棱和李子通的軍隊,殲滅了沈法興,在軍事上獲得節節勝利,但他在政治上卻不順利。

他始終得不到江南士族的支持,而且江南民衆也不擁護他的軍隊,視他爲外來侵略者,他派去的官員,不是被殺死,就是逃亡,使得他手中只掌握了五個郡。

更讓他憤怒的是,他甚至還比不上李子通,李子通還得到部分江南人擁護,更不用說沈法興了,他滅掉李子通和沈法興,收編了他們近六萬軍隊,可三天之內,便逃走了大半,殺了近千人也止不住逃亡潮。

李密有點懷疑自己來江南發展是否正確,但他並沒有多少時間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甚至沒有時間去爭取江南士族的支持,他從一踏上江南這片土地後,就沒有安停過。

南方並不是一片靜土,江南五大勢力,他至今只滅掉比較弱的三家,還有江淮的杜伏威和豫章蕭銑兩大勢力威脅着他的生存。

李密也不得不承認,杜、蕭兩家要比其他三家難對付得多,幾個月前他派單雄信率十萬大軍先攻打杜伏威,在奪取歷陽郡並擊敗杜伏威後,卻遭遇了杜蕭兩家聯手的反擊,他的軍隊被擊敗,十萬大軍損失近一半。

也就從那時起,李密便把全部精力放在對付杜蕭兩家的身上,他昨天接到情報,蕭樑軍和杜伏威軍竟同時在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兵力部署向東方推進,再白癡的人也猜得出,這兩家又要同時聯手,對付李密的魏軍了,這個消息讓李密極爲惱火。

李密陰沉着臉走進了一座糧食倉庫,一袋袋的糧食整齊地碼放着,一名倉庫管事惶恐地給他介紹道:“這座倉庫一共存有三萬石糧食,其中一袋糧食重一石,所有一共有三萬袋。”

“有定期監察嗎?”李密冷冷問道。

倉庫管事更加惶恐,“回稟陛下,有監察,半年一回。”

“半年?”

李密回頭對長史房玄藻極爲不高興道:“時間太長了,要一個月查一次,。”

“是,卑職明白了。”方玄藻只得無奈地回答道。

衆人看了一圈,又向隔壁倉庫走去,這時,右屯衛大將軍王伯當上前道:“殿下,我們這次對陣杜蕭聯軍,要不要考慮防禦北方的威脅?”

“你是說楊元慶?”李密明白他所指的威脅是什麼。

“陛下,杜伏威其實是楊元慶的人,如果我們過多地將軍隊用以對付杜蕭兩人,一但隋軍從譙郡南下,江都就會威脅了,卑職建議在彭城郡稍微部署一部分精兵,用以防禦中原隋軍突襲。”

李密想了想,又問房玄藻,“長史的想法呢?”

房玄藻對這個問題也考慮過,便道:“現在楊元慶在集中精力對付唐朝,卑職認爲開春後,隋軍必然會大規模進攻關中,現在無暇顧及我們,不過小心爲上,我贊成王將軍的建議。”

單雄信也道:“現在青州未滅,楊元慶若要攻打我們,也應先滅青州,他留下青州不打,很明顯就是不想和我們疆域直接接壤,使他攻打唐朝時沒有後顧之憂,從這一點,便可看出隋軍確實是要先滅唐朝。”

李密微微嘆息一聲,“我也是這樣考慮,可是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我們必須要儘快剿滅杜伏威和蕭銑,鞏固我們在南方的勢力,如果不趁隋軍攻打關中的機會平息江南,以後等楊元慶打完關中回過頭來,我們就真沒有機會了。”

衆人都感受到了李密強烈的憂患之心,都開始理解他爲什麼這麼鬱鬱不樂了……()

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58章 宮亂之根第13章 御房嘉獎第44章 公主阿蠻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44章 公主阿蠻第55章 江陵變天第13章 御房嘉獎第47章 獨孤家將第3章 神秘使臣第31章 以刀代令第17章 收網之時第31章 重磅加碼第47章 關隴暗箭第31章 楊素教孫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79章 退讓一步第35章 亡國之恨第53章 七星寶刀第15章 首鼠兩端第26章 楊素歸來第41章 想走不易第1章 如期而至第17章 尋找線索第13章 投鼠忌器第22章 極度被動第27章 晉陽疑雲第8章 突發事件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28章 馳援代州第34章 枕戈以待第38章 兩個時辰第33章 御房進諫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2章 北巡訊至第34章 推波助瀾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章 出兵風波第13章 勝利逃亡第56章 遲到樑使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2章 河內對策第46章 糧價危機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6章 伴君如虎第11章 花開花落第21章 試探底線第10章 一路追殺第12章 收官之棋第15章 少年雙猛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19章 李氏父子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24章 以信立身第53章 暗通消息第38章 吳興沈氏第42章 局勢複雜第60章 關鍵人物第16章 夜探胡營第43章 催風助火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3章 男扮女裝第55章 兩萬誘餌第57章 東宮震怒第25章 關鍵人物第8章 弔孝風波第3章 兩猛相鬥第34章 卿卿我我第27章 元家之慾第34章 北市暴亂第52章 軒然大波第7章 幽州之憂第28章 遷都試探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8章 反間之計第5章 咬金練箭第15章 黑夜突破第25章 秦王心計第23章 夜襲飛狐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7章 被迫決戰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6章 養虎生患第40章 權貴施壓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7章 兩強對陣第48章 獨孤家主第26章 說服李靖第65章 蕭後心機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4章 以信立身第29章 南下清河第4章 天下大變第27章 金口已開第31章 意外挾迫第3章 勸降建德
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58章 宮亂之根第13章 御房嘉獎第44章 公主阿蠻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44章 公主阿蠻第55章 江陵變天第13章 御房嘉獎第47章 獨孤家將第3章 神秘使臣第31章 以刀代令第17章 收網之時第31章 重磅加碼第47章 關隴暗箭第31章 楊素教孫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79章 退讓一步第35章 亡國之恨第53章 七星寶刀第15章 首鼠兩端第26章 楊素歸來第41章 想走不易第1章 如期而至第17章 尋找線索第13章 投鼠忌器第22章 極度被動第27章 晉陽疑雲第8章 突發事件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28章 馳援代州第34章 枕戈以待第38章 兩個時辰第33章 御房進諫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2章 北巡訊至第34章 推波助瀾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章 出兵風波第13章 勝利逃亡第56章 遲到樑使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2章 河內對策第46章 糧價危機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6章 伴君如虎第11章 花開花落第21章 試探底線第10章 一路追殺第12章 收官之棋第15章 少年雙猛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19章 李氏父子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24章 以信立身第53章 暗通消息第38章 吳興沈氏第42章 局勢複雜第60章 關鍵人物第16章 夜探胡營第43章 催風助火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3章 男扮女裝第55章 兩萬誘餌第57章 東宮震怒第25章 關鍵人物第8章 弔孝風波第3章 兩猛相鬥第34章 卿卿我我第27章 元家之慾第34章 北市暴亂第52章 軒然大波第7章 幽州之憂第28章 遷都試探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8章 反間之計第5章 咬金練箭第15章 黑夜突破第25章 秦王心計第23章 夜襲飛狐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7章 被迫決戰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6章 養虎生患第40章 權貴施壓第15章 遭遇之戰第17章 兩強對陣第48章 獨孤家主第26章 說服李靖第65章 蕭後心機第90章 隋唐大戰(二十)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4章 以信立身第29章 南下清河第4章 天下大變第27章 金口已開第31章 意外挾迫第3章 勸降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