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遷都角力

“陛下,微臣看得很清楚,賀若弼一刀劈空,他的腰力不足,收刀略慢,被楊元慶抓住機會,直接用槊杆將他掃下馬,哎!賀若弼一世英名,今天算是全毀了。

御書房內,左衛大將軍史祥正向楊廣講述中午發生決鬥,他雖然說得很含蓄,但一句‘腰力不足’便將賀若弼失敗的謎底揭開。

楊廣不由冷笑一聲,“朕聽說他有一百多妻妾,每夜要御五女才能安睡,在牀榻上他腰力很足,怎麼上了戰場就不濟了?”

史祥是楊廣心腹,因在仁壽宮平亂中有功而被封爲大將軍,他很瞭解楊廣喜新厭舊的心思,他又道:“關鍵是賀若弼太自以爲是了,他一直沉溺於九大將軍第五的舊名,以爲自己仍舊天下無敵,他卻不知道大隋天下人才輩出,年輕一代更勝老人。”

史祥的話說到楊廣的心坎上,楊廣捋須欣然道:“說得不錯,老臣雖然有經驗,但精力銳氣都明顯不足,幾乎都沒有開拓進取之心,只圖守成,從今天楊元慶和賀若弼的比武便可以看出,賀若弼圖有盛名,卻連年輕將軍的一招都抵不住,看來確實不能被所謂的名氣所惑,我大隋王朝的中興還是要靠年輕一代。”

這時,一名宦官在門口稟報:“陛下,宇文少監回來了。”

宇文少監就是將作少監宇文愷,他封楊廣旨意是洛陽勘察新都地址,剛剛趕回來,楊廣也一直在等他,聽他返回,立刻大喜道:“快快宣他覲見!”

史祥連忙施一禮,退了下去,片刻宇文愷匆匆走進御書房,宇文愷年約五十歲,是西魏大將軍宇文貴之子,他是武將世家,父兄皆以弓馬顯名,他獨好學,擅長工藝,尤善建築,大興城便是他一手設計,開皇四年,宇文愷又率領水工鑿廣通渠,引渭水通黃河,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使轉運便利,關中富庶皆來自於此。

宇文愷號稱大隋第一匠,可謂功高至偉,這次又奉楊廣之命,負責洛陽新都營建,儘管遷都洛陽遭到關隴貴族的強烈反對,但楊廣心意已決,他先派宇文愷進行前期勘探定址。

宇文愷上前躬身施禮,“臣宇文愷參見陛下!”

“愛卿不必多禮,朕等你的消息已多時了。”

“臣這就向陛下稟報。”

宇文愷隨身帶着圖卷,他連忙從背上取下圖卷,幾名宦官上前幫忙將圖紙在桌上攤開,兩名宦官手執油燈,另一名宦官又找來一根木杆,交給宇文愷。

洛陽城自古就有,但楊廣考慮的是建新城,他要建一座流傳百世子孫的都城,就絕不考慮在舊城上進行改擴建,而是要建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要和強盛的大隋王朝匹配。

“臣首選風水上佳之地,其次考慮運輸之便利,再次考慮災害防禦,其實臣在十幾年前便知道有一處風水絕佳之地,最適合建都城。”

宇文愷指着一片山巒中間的開闊地道:“這一帶南抵伊闕,北據邙山,洛水橫貫而過,土壤平實,地基穩固,臣查閱地方誌,幾百年未有大的災害發生,在這裡建都城,可流傳萬世。”

楊廣凝視着地圖,眉宇間略顯憂慮,他考慮更多的是安全,洛陽雖然是中原圖大之地,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它不像關中有山川防禦之險,洛陽四周空曠,地勢平坦,雖北有黃河,但冬天黃河結冰,又成坦途,一旦突厥南下,將一馬平川。

當年永嘉之亂,匈奴人長驅直入,擊破洛陽城,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另外山東河北是北齊故地,雜胡衆多,很容易起兵造反,他也必須要考慮防禦北齊雜胡。

楊廣的這個擔心,之前已經告訴宇文愷,宇文愷深知聖憂,他便笑道:“關於防禦,臣也有建議。”

楊廣精神一振,急忙道:“你說,什麼建議?”

宇文愷用木杆指着洛陽周圍一圈,範圍足有數百里,笑了笑說:“雖然洛陽四周是平川之地,但我們可以建立人工防禦,臣考慮可以挖掘長塹防禦騎兵,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向南渡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長約千里,可以憑此爲關防。

楊廣沿着長塹的範圍走一圈,果然將京城團團包圍,其實楊廣考慮的就是防禦騎兵,挖掘長塹是一個好辦法。

這時,宇文愷又低聲問:“陛下,朝廷那邊,關於修建新都,可有反對意見?”

楊廣負手道:“反對者衆多!”

楊廣確實有點爲難,以他父皇執政二十幾年都無法東遷,更不用說他剛剛即位,強大的反對力量也讓他有點束手無策,但無論如何他一定要遷都洛陽。

“遷都之事你不用擔心,朕會說服朝臣,你只管安心建造新都。”

“陛下,臣考慮可以先挖掘長塹,這樣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對。”

楊廣想了想,這方案也可行,但他也知道,挖掘千里長塹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至少要動用幾十萬民夫,必須委託重臣。

想到這,他立刻下旨道:“傳朕旨意,立刻召納言楊達來見朕!”

楊達是皇室宗族,不會反對東遷,他又是前工部尚書,幾年前曾負責黃河沿岸救災,有很強的民夫組織能力,由他負責挖掘長塹最爲合適。

.........夜晚,一輛馬車駛進了宣陽坊,緩緩停在獨孤府的大宅前,賀若弼從馬車裡出來,他臉色陰沉到了極點,如果說賀若弼還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偏執。

儘管楊元慶在校場上饒了賀若弼一命,但並不代表賀若弼就會和楊元慶一笑抿恩仇,他們之間的仇恨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因賀若弼在校場上遭受的奇恥大辱更加深了,楊元慶在幾萬人面前撕爛了他的顏面,賀若弼已經成了整個京城的笑柄,很快他的丟臉就會傳遍天下。

賀若弼快步走上臺階,獨孤羅之子獨孤翰已經在臺階前等候了,“賀若世叔,父親在內堂等你。”

賀若弼瞥了一眼停在臺階不遠處的幾輛馬車,問道:“你父親還有客人嗎?”

獨孤翰點點頭,“有幾名重臣正好在和父親商議事情,已經快結束了,賀若世叔可稍等片刻。”

賀若弼點點頭,雖然時機不湊巧,但賀若弼心急如焚,他不想改日再來,便跟着獨孤翰走進了獨孤府。

內堂中燈火通明,十幾名重臣濟濟一堂,有獨孤羅和獨孤整兄弟二人,左驍衛大將軍張瑾、太府寺卿元壽、前前右衛大將軍元胄、禮部尚書宇文弼等等,都是關隴貴族中的重要人物。

他們都是獨孤羅命人請來,獨孤羅已經得知宇文愷進宮之事,也知道聖上已經任命楊達和宇文愷爲東都營作副監,準備挖掘洛陽長塹,看來聖上並沒有打消遷都的念頭,他們必須要儘快阻止。

獨孤羅已經七十歲,鬚髮皆白,他是獨孤信長子,也是整個關隴貴族的領袖,在朝野上下有着崇高的威望,這次反對遷都,也是由他負責領頭。

“各位,該說的我都已經說過了,聖上遷都洛陽,名義上是爲控制南方和山東之地,但實際上他是對付我們,一旦他遷都成功,朝廷中樞就將離開關中,我們關隴集團將會逐漸邊緣化,屆時,我相信各大北方士族將取代我們,諸君,形勢非常嚴峻啊!”

“如果仁壽宮之事能成功,我們何有今日之憂?”

說話的是前右衛大將軍元胄,他已經在蜀王楊秀一案被除名,至今未得啓用,他心中充滿了怨恨和不滿。

獨孤羅眼中頓時閃過一道警惕,他一擺手止住了元胄的怨氣,“現在不要再說這些沒用的話,提一些有用的意見。”

獨孤羅的口氣有點不悅,很明顯,元胄說了不該說的話,仁壽宮之事已是他們所有人的禁忌,不準任何人再提此事,但元胄卻在此時不知趣地又提起它。

元胄也知自己失言,不敢再說話了,獨孤羅瞪了他一眼,這才轉頭問左驍衛大將軍張瑾。

“張賢弟,你的看法呢?”

張瑾一直沉默不語,他其實也在思考,既然來這裡開會,每個人都不會只做聽客,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張瑾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關鍵還是在於士族的態度,其實也並不是每個士族都支持遷都,至少關隴士族就會堅決反對,還有京城籍貫的高官,甚至包括京城的大戶,遷都也一樣損害他們的利益,我估計了一下,朝廷五品以上的大臣,至少有六成會堅決反對,三成人是持中立態度,最多隻有一成大臣完全贊成,所以這裡面的關鍵就是那三成持中立態度的大臣。”

“張賢弟的意思是把三成持中立態度的大臣爭取過來?”坐在他對面的宇文弼問道。

張瑾緩緩點頭,“沒錯,就是這個意思,只要有九成人反對,就算聖上態度再強硬,他也會不得不妥協,畢竟他是剛登基,至少三年之內,遷都之事不會再提。”

張瑾又看了一眼獨孤羅,“獨孤以爲呢?”

獨孤羅捋須沉思片刻,終於點了點頭,“我看這是最可行的方案,我們分頭行動,儘量去勸說那些持中立態度的大臣。”

第43章 階下之囚第42章 步步緊逼第7章 不徇私情第54章 把水攪渾第46章 拖住主力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4章 小男養家第7章 初遇敵情第29章 豐都事件第34章 夜攻太原第8章 弔孝風波第74章 隋唐大戰(四)第31章 清河崔氏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24章 小男養家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18章 人贓俱獲第12章 初到突厥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7章 賀若之怒第2章 誰是兇手第35章 爭奪人口第16章 館驛見賢第138章 井陘殲敵第31章 宿怨爆發第15章 打進楔子第23章 斷絕利益第44章 西秦使者第22章 不甘失礦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章 神秘使臣第12章 最後攤牌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36章 漏網之魚第39章 雙女初見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5章 一劍穿心第11章 月圓之夜第44章 中秋異月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9章 一封信件第24章 海寺之戰第74章 難得一致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3章 唐廷決策第33章 拜彌勒教第3章 意外相遇第4章 利益之誘第35章 真相揭開第15章 楊家喜憂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4章 當局者迷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38章 兵分兩路第6章 小事化大第4章 江淮伏威第18章 百戰之功第8章 臨戰前夜第2章 一戰成名第8章 趁亂突圍第16章 資源危機第69章 道高一丈第36章 漏網之魚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8章 欲速不達第24章 河邊誤認第23章 切斷退路第27章 接風酒宴第18章 追根究底第47章 關隴暗箭第21章 京城來人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4章 反客爲主第1章 返回太原第14章 內部奸細第42章 步步緊逼第40章 南方來人第32章 誰有骨氣第29章 情理之中第46章 斷臂之仇第46章 激戰碼頭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21章 北原謀生第29章 引蛇出洞第1章 戍堡聞警第9章 一名小兵第19章 邙山遇故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2章 兵部調令第16章 以毒攻毒第7章 楊府貴客第4章 等待消息第72章 闊綽請客第43章 苛刻條件第32章 啓民提議第41章 屈突中計第26章 迎頭痛擊(上)
第43章 階下之囚第42章 步步緊逼第7章 不徇私情第54章 把水攪渾第46章 拖住主力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4章 小男養家第7章 初遇敵情第29章 豐都事件第34章 夜攻太原第8章 弔孝風波第74章 隋唐大戰(四)第31章 清河崔氏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24章 小男養家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18章 人贓俱獲第12章 初到突厥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7章 賀若之怒第2章 誰是兇手第35章 爭奪人口第16章 館驛見賢第138章 井陘殲敵第31章 宿怨爆發第15章 打進楔子第23章 斷絕利益第44章 西秦使者第22章 不甘失礦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章 神秘使臣第12章 最後攤牌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36章 漏網之魚第39章 雙女初見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5章 一劍穿心第11章 月圓之夜第44章 中秋異月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9章 一封信件第24章 海寺之戰第74章 難得一致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3章 唐廷決策第33章 拜彌勒教第3章 意外相遇第4章 利益之誘第35章 真相揭開第15章 楊家喜憂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4章 當局者迷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38章 兵分兩路第6章 小事化大第4章 江淮伏威第18章 百戰之功第8章 臨戰前夜第2章 一戰成名第8章 趁亂突圍第16章 資源危機第69章 道高一丈第36章 漏網之魚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8章 欲速不達第24章 河邊誤認第23章 切斷退路第27章 接風酒宴第18章 追根究底第47章 關隴暗箭第21章 京城來人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4章 反客爲主第1章 返回太原第14章 內部奸細第42章 步步緊逼第40章 南方來人第32章 誰有骨氣第29章 情理之中第46章 斷臂之仇第46章 激戰碼頭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21章 北原謀生第29章 引蛇出洞第1章 戍堡聞警第9章 一名小兵第19章 邙山遇故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2章 兵部調令第16章 以毒攻毒第7章 楊府貴客第4章 等待消息第72章 闊綽請客第43章 苛刻條件第32章 啓民提議第41章 屈突中計第26章 迎頭痛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