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獨木難支

李建成心中多少有一點歉疚,畢竟盛彥師是他的心腹,盛彥師的投降,他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還有皇叔李神符之死,他也有一定責任,畢竟是他極力勸說父皇從河西出兵。

但父皇卻絲毫不提追究責任,這讓他心中十分感動,唯有替父皇分憂,他才能心安。

李建成話音剛落,陳叔達便反對道:“不妥,殿下貴爲大唐儲君,不應以身涉險,微臣願意出使。”

陳叔達擔心太子出使隋軍後,李世民在背後施冷箭,再挑起戰爭,太子在隋軍中就危險了,所以他反對太子親自出使。

李建成自有他的想法,他需要在政治上主導隋唐之間的關係,在戰爭皆敗的情況下,他要奪回應對隋朝的主導權,這對鞏固他的太子之位,將有極大好處。

李建成一擺手,“陳相國不必相勸,時間不能再拖,必須要儘快議和,和楊元慶直接談判會更有成果,按照對等原則,應該是由我去和楊元慶談,至於危險,那就不必擔心了,楊元慶是堂堂楚王,不至於傷害我。”

李淵也傾向由太子去談判,就在這時,一名侍衛在殿外稟報:“秦王殿下求見!”

其實這次軍國廷議和李世民也有關係,本應把他也叫來一同議事,只是李淵聽說世民病了,所以沒有派人去通知他。

現在既然世民已到,那也只能讓他參會,李淵點點頭道:“宣他覲見!”

“陛下有旨,宣秦王覲見!”

在侍衛的高喝聲中,李世民匆匆走進偏殿,他剛要跪下行禮,李淵止住了他,“皇兒有恙在身。不必行大禮了,賜座!”

“謝父皇賜恩!”

李世民走到右面最末一個位子上,他卻不急坐下,躬身道:“父皇,兒臣有重要事情需要向父皇上陳。”

李淵猶豫了一下,其實他不想讓次子世民來參加議事,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是因爲世民是主戰派。李淵不想他來擾亂議和。現在世民有事要說,李淵便猜到了幾分。

“皇兒有什麼事,晚一點再說吧!”

李世民咬了一下嘴脣,“可是父皇,事情確實很緊急。”

李淵見他一定要說,臉色微微沉了下來。勉強道:“皇兒有什麼事?”

李世民向前走一步,躬身急道:“父皇,兩萬河西軍在會寧郡全軍覆沒。現在河西只有張掖一萬駐軍,楊元慶焉能不知,他必然會派兵取河西。兒臣懇請父皇立刻派兵去增援河西,保住我們牧場。”

李淵當然知道河西危急,但他現在就是害怕和楊元慶再打仗,他便刻意不提河西之事,衆人也明白李淵的心思。也閉口不提河西,不料李世民卻一下子把這件事揭開了。

李世民的建議正好戳中了李淵的痛處,他極爲不悅道:“現在朝廷財力已無法再支撐戰爭,你讓朕怎麼出兵?”

李世民感覺到了父皇不悅,但有些話他必須說,從父皇的語氣中李世民也聽出他似乎準備放棄河西,他心中大急,連忙道:“父皇,河西牧場現有四十萬匹戰馬,唐軍戰馬大多已老邁,正是換馬之時,若河西被隋軍佔領,唐軍將無騎兵,父皇,河西戰略要地,萬萬丟不得!”

李淵陰沉着臉,一言不發,朝廷內也是一片寂靜,氣氛尷尬而緊張,裴寂知道李世民的話已經觸怒聖上了,讓聖上下不來臺,他心中暗暗着急。

裴寂見誰都不說話,只得勸李世民道:“殿下不要再一意孤行,聖上當然也不願丟掉河西,誰也不願意,只是現在需要考慮大局,先與隋朝和解,這纔是當務之急,河西失去了也只是暫時,等我們實力足夠,可以再奪回來嘛!”

李世民也有些惱火了,他的聲音變得嚴厲起來,“什麼叫等我們實力足夠,現在我們實力還不夠嗎?關中有二十一萬大軍,關南還有兩萬唐軍,楊元慶有多少軍隊?他無非是派裴仁基的一萬多軍隊去攻打河西,最多加上蘇定方的一萬軍,那現在會寧軍只剩下楊元慶一萬軍,他還要收編降軍,我們怕什麼?”

李世民又上前一步,向李淵懇求道:“父皇,請讓兒臣領軍三萬,我不打河西,就直接進攻會寧郡,裴仁基的軍隊必然會撤回來,這時再派兩萬軍急援河西,河西可保,四十萬戰馬可保,肯請父皇答應。”

李淵慢慢悠悠道:“朕就是聽信你的話,出兵中原,出兵關內,結果呢?長安被攻破,朕幾乎被俘,朕的皇后也受驚而崩,而你卻拖延時間不肯回援,朕已經不想和你計較了,你卻不知好歹,還要逼朕出兵,你可以讓唐風來監視朕呀!抓住朕的把柄,朕就乖乖聽你話了,行不行?”

李淵語速很慢,語氣也不嚴厲,但他的每一句話都像刀子一樣刺在李世民的心中,他驚得雙膝跪下,淚流滿面道:“兒臣一心爲大唐社稷,絕無半點私心,願掏肺腑給父皇!”

衆人大臣都感到了李淵的殺機,他們一起跪下,“陛下,秦王是爲社稷,意見可以不同,但並無欺君。”

李建成也上前躬身道:“父皇,二弟管軍事,不瞭解政務情況,兒臣可以理解他的焦急,懇求父皇看在他一心爲社稷的份上,恕他妄言之罪。”

李淵只覺自己疲憊不堪,他病體未愈,實在沒有精力再管這麼多事情了,便嘆口氣道:“你看看自己的兄長,這個時候他還替你求情,你不覺慚愧嗎?也罷,看在你一心爲社稷的份上,朕不追究,你的尚書令就暫時放下,去吧!”

李淵追究李世民之罪,根源還是出在李世民在接到聖旨後,沒有立刻回兵,而是繼續攻打洛陽。

同時,李世民攻打洛陽,現在又要拱手交給隋軍,這讓李淵無法向臣民交代。這就讓李淵對李世民極爲不滿,甚至有了幾分猜忌。

有人常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實上,誰敢不受就是死,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周亞夫之死。根子不就出在細柳營嗎?

外人尚如此。父子之間的軍權之爭,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李淵任何事情都可以容忍兒子,甚至包括太子和尹德妃有暗中聯繫,只要不涉及男女,李淵也可以不追究。惟獨在軍權上,李淵一絲一毫都不會容忍。

李世民在接到聖旨後,只派出一萬軍前來支援。隔兩天又派三萬人,雖然他解釋一萬軍只是前鋒,李淵從他隔兩天攻破洛陽後纔派三萬軍。便知道李世民壓根就不想派援軍,他是想攻破洛陽,而不管自己死活,李淵又忽然想到了五子李智雲之死。

李淵將恨和猜忌壓在心中,今天是忍無可忍才流露出來一點點。就是這一點點,他便罷免了李世民的尚書令之職,令李世民大爲震駭。

他含淚磕了三個頭,慢慢退下去了,走到大殿外,李世民忽然想起母后已死,從此再無人替他說話,他不禁悲從中來,放聲痛哭……李淵駁回了李世民要求出兵河西的請求,終於做出了決議,由太子李建成爲主使,陳叔達爲副使,大將段德操率三千軍隊護衛他們前往會寧郡和楊元慶談判議和。

竇軌從宮裡出來,他心情着實有點鬱鬱不樂,他沒有回府去用午飯,而是直接換了一身便服,來到東市的一家酒肆用餐,酒肆叫做藍田人家,就是竇家的產業,規模在長安城也能排進前五。

由於受到隋軍攻破長安城的影響,長安城這些天的商業普遍都不太好,大家不肯輕易花錢,攢下錢以備急需,藍田酒肆從前是賓客盈門,而這些天明顯客人不足,一樓一半的位子都空着。

竇軌進了酒肆,掌櫃見是家主來了,嚇得連忙上前伺候,又命人去四樓安排雅座,竇軌擺擺手,“不用去四樓,在二樓靠窗找個位子便可,給我來一壺酒,再來幾樣小菜。”

“小人明白,家主請上樓!”

竇軌上了二樓,二樓人稍多一點,但也有四成的位子空着,人聲嘈雜,各自在議論着感興趣的話題,細細一聽,大部分都和會寧郡有關。

竇軌在一張靠窗的桌前坐下,已經有夥計飛奔送來酒菜,竇軌點點頭,對掌櫃和夥計道:“你們去忙吧!我自己來。”

掌櫃和夥計慢慢退下,竇軌給自己倒了杯酒,一飲而盡,不由長長嘆了口氣,他心中很焦慮,作爲家主,他不可能不考慮竇家的未來,眼前的時局他已經看得很清楚了,隋朝佔領關中,將唐朝趕去南方已是大勢所趨,那時,竇家該怎麼辦?關隴貴族們該怎麼辦?

從前,竇軌總覺得唐朝有河西、有關隴、有巴蜀、有荊襄,大軍三十餘萬,實力強大,而隋朝只有一個河東,河北和中原都千瘡百孔,人口銳減,經濟破壞嚴重,隋朝的實力明顯弱上一籌,根本就不是大唐的對手。

但自從他親眼看見楊元慶率領一萬騎兵橫掃關中,攻破長安,他便明白了,唐朝根本就不是隋朝對手,屢戰屢敗,他也很清楚唐朝失敗在哪裡?

如果把唐朝比作一個人,這個人有遠見,有大局觀,戰略眼光很強,什麼事都能提前看到,而且身材魁梧,體格強壯,似乎很厲害。

可具體做起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任人唯親,剛愎自用,心懷猜忌,才俊之人一概不用,裴寂、封德彝這等吹噓拍馬之人卻得高用,正因爲如此,這個人才屢戰屢敗,幹什麼都失敗,僅靠一點老本度日,把好好的一個帝國毀掉了。

唐朝不就是這樣一天天走向衰落嗎?最後民心軍心喪盡,衆叛親離。

竇軌又給自己倒了杯酒,他忍不住再嘆息一聲,他也知道,獨孤家和隋朝已經暗通款曲,給自己尋找後路了,難道竇家也要走這條路嗎……()

第18章 諫臣之死第33章 北邙祭祖第44章 當局者迷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18章 人贓俱獲第18章 契苾助力第15章 少年雙猛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52章 死不瞑目第19章 邙山遇故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章 齊王供奉第27章 奇貨可居第8章 分配不公第27章 奇貨可居第36章 漏網之魚第52章 人心難測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33章 第一回合第24章 會寧戰起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0章 西路隋軍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事態蔓延第23章 南華梟雄第10章 除夕意外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2章 東都內亂第5章 突厥野心第28章 遷都試探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9章 家族利益第12章 裴閥老謀第77章 楊氏希望第54章 兵臨城下第43章 關鍵人物第17章 尋找線索第22章 蕭後來臨第8章 太原募兵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1章 蠅頭小利第1章 初使西域第15章 楊家喜憂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20章 貨幣之源第5章 元家造反第31章 以刀代令第23章 楊家禍根第2章 先攻內部第30章 關中應對第28章 捉姦在牀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章 求賢若渴第30章 三個條件第45章 送君高招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41章 楊家之請第12章 先鋒玄霸第11章 雪後歸程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2章 背後較量(下)第6章 裴府家宴第58章 宮亂之根第31章 裂痕初現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1章 霹靂出擊第35章 夜訪封宅第53章 四子巧郎第50章 縣衙對質第10章 備戰高麗第37章 疑兵之計第7章 戰略對抗第7章 世情冷暖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15章 安撫江都第8章 違規賣酒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8章 攻破大營第40章 敏秋賑災第21章 雙猛大戰第6章 刀法秘笈(下)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22章 北突求援第21章 長孫又至第23章 斷絕利益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29章 聯合施壓第6章 陰山可汗第4章 客棧新友第15章 貌合神離第47章 線娘進京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47章 雨夜追擊第32章 雪夜離京第27章 拜訪沈家第42章 局勢混亂
第18章 諫臣之死第33章 北邙祭祖第44章 當局者迷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18章 人贓俱獲第18章 契苾助力第15章 少年雙猛第46章 褚氏父子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52章 死不瞑目第19章 邙山遇故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章 齊王供奉第27章 奇貨可居第8章 分配不公第27章 奇貨可居第36章 漏網之魚第52章 人心難測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33章 第一回合第24章 會寧戰起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0章 西路隋軍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3章 事態蔓延第23章 南華梟雄第10章 除夕意外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2章 東都內亂第5章 突厥野心第28章 遷都試探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9章 家族利益第12章 裴閥老謀第77章 楊氏希望第54章 兵臨城下第43章 關鍵人物第17章 尋找線索第22章 蕭後來臨第8章 太原募兵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1章 蠅頭小利第1章 初使西域第15章 楊家喜憂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20章 貨幣之源第5章 元家造反第31章 以刀代令第23章 楊家禍根第2章 先攻內部第30章 關中應對第28章 捉姦在牀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章 求賢若渴第30章 三個條件第45章 送君高招第3章 恩怨分明(上)第41章 楊家之請第12章 先鋒玄霸第11章 雪後歸程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2章 背後較量(下)第6章 裴府家宴第58章 宮亂之根第31章 裂痕初現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1章 霹靂出擊第35章 夜訪封宅第53章 四子巧郎第50章 縣衙對質第10章 備戰高麗第37章 疑兵之計第7章 戰略對抗第7章 世情冷暖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15章 安撫江都第8章 違規賣酒第37章 一招險計第48章 攻破大營第40章 敏秋賑災第21章 雙猛大戰第6章 刀法秘笈(下)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22章 北突求援第21章 長孫又至第23章 斷絕利益第17章 仁壽宮變(九)第29章 聯合施壓第6章 陰山可汗第4章 客棧新友第15章 貌合神離第47章 線娘進京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47章 雨夜追擊第32章 雪夜離京第27章 拜訪沈家第42章 局勢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