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風過雁門

雁門縣以北二十里便是着名的雁門關,南方五臺山山巒起伏,北方長城巍巍,雁門縣便位於兩條巨大的山嶺之間,一條河流蜿蜒流下,貫穿全縣,這是滹沱河,它發源於東北方向兩百里外的繁畤縣,是雁門縣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是也代州的母親河。

而此時,雁門關沒有發揮重要軍事關隘的作用,敵人是從南方而來,五臺山脈也沒有能阻擋住楊諒大軍鐵騎,楊諒先後投入五萬精兵,大舉進攻代州。

代州南接太原府,又通過飛狐道和幽州相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更重要是,代州刺史李景是最堅決反對楊諒的急先鋒,他第一個發出告幷州書,斥責楊諒謀逆造反,大多數河東各州都就是因爲李景的堅決反對而保持了觀望的態度,這便使得李景成爲一把懸在楊諒頭上的利劍,在他正式舉旗造反後,首先便是要拿下代州,斬下李景人頭威懾以河東各州。

楊諒知道代州兵力微薄,城池破舊矮小,他派出大將劉暠率兵三萬進攻代州,不料僅過了三天,代州便傳來消息,劉暠被李景斬於馬下,軍隊大敗,楊諒這才知道了李景的厲害,他不敢再輕敵,派出他左膀右臂之一的喬鍾葵又率三萬精兵進攻代州。

慘烈的攻城戰已經打了五天,城牆內外血流成河,屍橫遍地,破舊城牆經受不住數十架投石機的輪番投石擊打,城牆轟然坍塌。

但楊諒大軍並沒有因此攻入城內,刺史李景率領數千驍勇善戰的守軍與楊諒軍殊死血戰,他手下官員也各施其職。代州司馬馮孝慈、司法呂玉勇猛善戰,他們身先士卒,率領士兵在城牆崩塌處一次次地擊敗了楊諒大軍的進攻,同時組織民夫修築崩塌的城牆。

尤其州兵統領侯莫陳乂極善於防禦堅守戰,由他負責調動全軍在城牆各處防禦。

而李景則坐鎮城中,穩定軍心和民心,正是這四人默契配合,使得破舊的雁門縣城在五萬叛軍的猛攻下始終屹立不倒。

但在第五天的夜裡。一個巨大危機出現了,一隊看守糧倉的士兵發生兵變,放火燒燬了代州糧倉,使兩萬石糧食毀於一旦,這個意外事件嚴重動搖了軍心。

雁門縣城內。刺史李景正帶領一隊士兵挨家挨戶動員,希望居民能把家中存糧拿出,由軍隊統一調配。

李景出身隴西李氏名門,身高六尺三,膀大腰圓,他尤其刀法高超絕倫,被譽爲花刀將,再加上他長一對臥蠶眉、丹鳳眼。又得了一個‘小關羽’的綽號,他非常喜歡這個綽號,又特地將自己的刀換成青龍偃月刀,他最大的心願是再博一個‘西刀’之名,和北刀魚俱羅,南刀張須陀並駕齊驅。

這時,幾名士兵從一戶佔地三畝的中等民宅內走出,肩上扛一袋粟米。也就二十幾斤的樣子。

李景眉頭一皺,臉上露出失望之色,“只有這麼多嗎?”

爲首百夫長搖搖頭,“我們都搜遍了,在地窖裡就只找到這一袋粟米。”

李景不由暗暗嘆息一聲,其實雁門縣並不大,只有不到千戶人家。這兩天共搜出三百石糧食,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這三百石糧食要供養三千軍隊和上萬民衆,最多隻能堅持五天,五天後就將糧食斷絕。

他又回頭問兵曹張志。“現在城內還有多少馬匹?”

“回稟使君,還有五百餘匹戰馬和七百多頭畜力。”

實在不行就殺馬殺畜,估計還能支持幾天,李景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寄託在援軍身上,他已經派人向朔州總管楊義臣和幽州代總管李子雄求救,只希望他們能及時趕到,否則代州就完了。

“使君!”

遠處一名騎兵疾速奔來,在馬上拱手道:“侯莫陳將軍命我來稟報使君,叛軍退兵過河了。”

“什麼!”

李景頓時愣住了,叛軍退兵過兩次,都是假退,不會退過滹沱河,如果叛軍退過河,那就是另一回事。

他心中又驚又喜,也顧不得糧食,翻身上馬,向城牆疾馳而去。

城牆之上,侯莫陳乂默默注視着遠處一隊隊叛軍渡河東撤,他眼睛裡異常平靜,並沒有半點喜悅和激動,他看出叛軍退兵井然有序,沒有半點慌亂,這說明他們並沒有遭遇到什麼太大的壓力,僅僅只是一種戰術的變化,他們還會再回來。

侯莫陳氏是鮮卑大姓,孝文帝改制後,南下的侯莫陳氏便改爲陳姓,但北方六鎮的侯莫陳氏並沒有改姓,他們依然保留着祖先留下的姓氏,以及祖先留下的勇烈和傳統。

侯莫陳乂的先祖便是當年的六鎮軍士,六鎮兵變被鎮壓後,他祖先被遣送到幽州,從此他的祖籍變成了幽州。

侯莫陳乂今年只有二十三四歲,但他卻從軍近八年,累功升爲儀同三司,統領代州數千州兵,他富於謀略策劃,極善守城,調度有力,竟使數千士兵抵禦住了數萬精銳叛軍的進攻。

大隋的軍隊是實行府兵和州兵並存的兩種體系,府兵主要駐紮在重要州縣,由總管統率,而州兵則是各州地方兵,一般歸屬地方管轄,這也是刺史爲什麼能帶兵打仗的緣故,實際隋初刺史是軍政合一,既有一套文官班子,又有一套武將班子,都由刺史兼任。

侯莫陳乂便是統領代州州兵的軍官,頂頭上司便是刺史李景,他正在考慮叛軍退兵的緣故,耳畔忽然響起刺史李景的聲音。

“是援軍來了嗎?”

侯莫陳乂點點頭,“應該是的,就不知是朔州援軍,還是幽州援軍。”

“使君快看!”

旁邊幾名士兵大喊:“北方有一隊騎兵來了。”

李景和侯莫陳乂都看見了,一隊由十幾名騎兵組成的隊伍從北方飛馳而來,叛軍已撤遠。片刻,騎兵隊渡過浮橋疾馳而至。

騎兵馳至,爲首軍官在城下大聲道:“在下蘇烈,奉楊元慶將軍之命前來通報李刺史。”

李景在靈丘縣飛狐陘入口處見過一次蘇烈,他心中大喜,果然是楊元慶的援軍到了,簡直來得太及時,他立刻令左右道:“開城放他們進來。”

吊橋緩緩放下。蘇烈帶着手下進了雁門縣城,片刻,幾名士兵將蘇烈帶了上來,此時蘇烈已經加入軍籍,在飛狐陘口一戰中斬殺百餘人立功。被楊元慶提升爲百人長。

他上前單膝跪下,行軍禮道:“百人長蘇烈參見李刺史。”

“蘇小將軍請起!”

李景態度很客氣,儘管蘇烈只是一個百人長,但他沒有半點怠慢,李景微微笑道:“可是楊將軍率領援軍到來?”

蘇烈躬身道:“楊將軍率領五千騎兵日夜行軍,已經抵達四十里外的棗林鎮,特命卑職前來報信,請李刺史務必鼓舞士氣。不要在最後關頭被攻破城池。”

“多謝你們的救援,請蘇小將軍回去轉告楊將軍,圍攻代縣的叛軍是楊諒精銳之軍,一共有四萬餘人,主將喬鍾葵更是足智多謀,切不可輕敵。”

李景還是有點擔心,只有五千騎兵,楊元慶的兵力還是偏少。再加上他太年輕,他能否敵得過文武雙全的喬鍾葵?

這時,侯莫陳乂忽然道:“不如使君前去統領幽州騎兵,城池我來防守。”

他這句話明顯有點輕視楊元慶,蘇烈的臉驀地脹得通紅,怒道:“你敢如此無禮,我們立刻返回幽州。不救也罷!”

李景連忙使個眼色止住侯莫陳乂,對蘇烈歉然道:“侯莫陳將軍絕不是無禮,實在是你們兵力太少,而對方有四萬多精兵,很擔心你們抵擋不住。”

蘇烈冷笑一聲。“李刺史也太小看我家將軍,幾個月前,他率三百隋軍騎兵和一千餘啓民可汗的衛兵,在哈利湖畔大敗薛延陀部二萬餘人,親手殺死西突厥達頭可汗,威震草原,只是你們無知罷了。”

李景和侯莫陳乂對望一眼,眼中動容,蘇烈所說的戰役他們竟然聞所未聞,侯莫陳乂心動了,他很想見一見這位威震草原的年輕將軍,看他如何戰勝楊諒的四萬精銳。

他向李景躬身施禮道:“卑職願意去協助楊將軍,請使君准許!”

李景緩緩點頭,“你可率五百人前去協助,一切服從楊將軍指揮。”

.........

喬鍾葵原是嵐州刺史,文武雙全,才華出衆,不僅能治理地方,也善帶兵打仗,他是楊諒的堅定支持者,也深得楊諒器重,被楊諒封爲上柱國,成爲他的左膀右臂之一。

這次楊諒特地將攻打代州,穩定太原北部局勢的重任交給了喬鍾葵,同時先後撥出五萬精兵,交給喬鍾葵指揮,使得代州戰場成爲楊諒奪取幷州北部的關鍵。

喬鍾葵今天約四十歲出頭,身材中等,長相很平庸,外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他學問卻很好,兵書謀略也很精通,他練過武,弓馬嫺熟,使一支亮銀槍,上陣也能衝殺,當然,他不屬於猛將類型。

喬鍾葵已經得到情報,五千騎兵從飛狐陘殺出,正向雁門縣而來,同時他又得到另一個情報,朔州總管楊義臣也率二萬騎步兵正向代州趕來,最多兩天後,楊義臣軍也將進入代州。

這兩個消息讓喬鍾葵十分緊張,他揹着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苦思應對之法,他在思考先撤回太原府,還是集中兵力將兩支援軍逐個攻破。

撤回太原府幾乎不可能,一仗不打就撤回,楊諒也不會饒他,他只能選擇後策,集中兵力將兩支援軍逐個攻破。

如果是選擇後策,那肯定是在楊義臣軍未到代州前,先擊敗楊元慶部,然後再調頭西陘關,以逸待勞,擊敗楊義臣軍,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可問題是,楊元慶肯乖乖和他交戰嗎?他們是騎兵,來往如風,如果楊元慶知道楊義臣軍到來,那他肯定會讓自己先和楊義臣作戰,然後他會在關鍵時從背後殺出,使自己腹背受敵,如果他是楊元慶,他也會選擇這個策略。

喬鍾葵揹着手在房間內來回踱步,他在想,用一個什麼辦法把楊元慶引來和他決戰,他坐下閉上了眼睛,楊元慶的弱點在哪裡?年輕,這應該是他最大的弱點,年輕將領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貪功求戰。

喬鍾葵腦海裡想到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若不下點血本,楊元慶是不會上當。

.........

楊元慶的五千騎兵駐紮在距離雁門縣約四十里外的棗林鎮,棗林鎮顧名思義就是多棗林而得名,在小鎮東頭,確實有一片一望無際的野棗林,佔地近千畝,包括了幾個山丘,漫山遍野,大樹成羣,最高大樹達五丈以上。

滹沱河緊靠棗林鎮流過,給棗林鎮不多的二十幾頃良田帶來了豐沛的灌溉用水,整個棗林鎮並不大,只有不到兩百戶人家,這裡最出名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是雁門小棗,皮薄肉厚,甘甜悠長,曾作爲貢品送進京城,每天紅棗豐收,都能賣個好價錢。

第三個出名的東西是木杖,棗木堅硬細緻,不易變形,是製作各種杖器的上乘材料,尤其適合軍中所用的白蠟杆和旗杆。

所以棗林鎮雖小,但家家戶戶有糧食、有副業,倒也普遍富裕,但戰爭爆發,卻給棗林鎮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是滅頂之災,軍隊到來首先就是收掠糧食,如果軍紀好一點,或許只是破財,如果軍紀惡劣,那便是家破人亡。

此時,棗林鎮的二百餘戶人家大半都已逃進縣城,小鎮上冷冷清清,家家關門閉戶,五千騎兵一到,小鎮頓時又熱鬧起來,每家每戶都住滿了軍隊,他們晝夜援馳,都已經疲憊不堪,倒頭便睡,戰馬也在休整之中。

在短暫的熱鬧後,小鎮又安靜下來,絕大部分士兵都進入睡熟狀態,只有數百名斥候分佈在小鎮四周二十里內,一支五十人的哨兵也在小鎮上來回巡邏。

這時,一隊五百人的騎兵從西南方向疾奔而來,爲首之人正在去縣城送信的蘇烈和代州將領侯莫陳乂,他們剛到鎮口便被巡邏兵攔住了。

“請下馬說話!”一名百夫長厲聲喝道。

衆人紛紛下馬,蘇烈上前拱手道:“這是雁門軍統領侯莫陳將軍,特來見楊將軍。”

“軍隊不能入鎮,入鎮者不能超過五人。”百夫長毫不客氣道。

蘇烈立刻對侯莫陳乂道:“將軍先安置一下軍隊吧!再隨我進鎮。”

侯莫陳乂無奈,只得吩咐手下在鎮外休息等候,他跟着蘇烈進了鎮子,離巡邏兵稍遠,侯莫陳乂回頭看了一眼剛纔的巡邏軍官,終於忍不住道:“一個小小的百夫長,就這麼威風麼?”

蘇烈冷冷瞥了他一眼,“職權範圍內,他一個百夫長可以殺你無罪。”

........

【老高個人感覺,李景應該就是隋唐演義中花刀將魏文通的原形】

第44章 被迫抉擇第5章 元家造反第27章 晉陽疑雲第23章 奸佞之計第32章 誰有骨氣第8章 天下十猛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3章 大軍壓境第69章 一觸即發第10章 備戰高麗第112章 攻破外城第33章 官場暗鬥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0章 月夜之戰第27章 接風酒宴第5章 可汗金箭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16章 危機前夜第16章 軍心不穩第89章 胡馬煙塵第78章 攻而不克第88章 爭鋒相對第3章 情報暗戰第36章 連夜撤軍第24章 李淵之憂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65章 緊急情報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47章 關隴暗箭第74章 難得一致第135章 泄露天機第43章 郢州祭母第88章 爭鋒相對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1章 宇文新計第22章 河東紳商第13章 戰爭來臨第2章 酒棚小遇第24章 聞喜裴氏第15章 求賢若渴第8章 假途滅虢第22章 河東紳商第22章 庶叔積善第41章 想走不易第2章 水火楊家第86章 隋唐大戰(十六)第42章 步步緊逼第17章 收網之時第11章 雙雄火併第38章 皇后之勸第10章 遷都角力第17章 爭奪鐵礦第29章 蕭後召見第51章 長安警報第30章 三個條件第35章 佳人同舟第33章 兄弟生隙第34章 枕戈以待第28章 初遇建德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5章 意外來客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8章 裴閥態度第81章 老孃不幹第21章 試探底線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8章 初遇建德第30章 太子殺招第25章 掌握主動第24章 李淵之憂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9章 離別之酒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2章 北巡訊至第42章 是功是過第23章 南華梟雄第7章 楊廣之憂第6章 小事化大第27章 接風酒宴第21章 建德逼反第42章 局勢複雜第56章 士信之擇第28章 殺人無形第47章 獨孤家將第2章 一戰成名第2章 帝王失信第4章 利益之誘第8章 元慶抉擇第98章 兩線危機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2章 不臣之心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0章 通風報信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24章 草原天鵝第55章 江陵變天第8章 天下十猛第150章 獨孤之悟
第44章 被迫抉擇第5章 元家造反第27章 晉陽疑雲第23章 奸佞之計第32章 誰有骨氣第8章 天下十猛第18章 百戰之功第33章 大軍壓境第69章 一觸即發第10章 備戰高麗第112章 攻破外城第33章 官場暗鬥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20章 月夜之戰第27章 接風酒宴第5章 可汗金箭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16章 危機前夜第16章 軍心不穩第89章 胡馬煙塵第78章 攻而不克第88章 爭鋒相對第3章 情報暗戰第36章 連夜撤軍第24章 李淵之憂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65章 緊急情報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47章 關隴暗箭第74章 難得一致第135章 泄露天機第43章 郢州祭母第88章 爭鋒相對第31章 軍機決策第11章 宇文新計第22章 河東紳商第13章 戰爭來臨第2章 酒棚小遇第24章 聞喜裴氏第15章 求賢若渴第8章 假途滅虢第22章 河東紳商第22章 庶叔積善第41章 想走不易第2章 水火楊家第86章 隋唐大戰(十六)第42章 步步緊逼第17章 收網之時第11章 雙雄火併第38章 皇后之勸第10章 遷都角力第17章 爭奪鐵礦第29章 蕭後召見第51章 長安警報第30章 三個條件第35章 佳人同舟第33章 兄弟生隙第34章 枕戈以待第28章 初遇建德第124章 竇氏之憂第5章 意外來客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8章 裴閥態度第81章 老孃不幹第21章 試探底線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8章 初遇建德第30章 太子殺招第25章 掌握主動第24章 李淵之憂第8章 黑夜黑人第15章 首鼠兩端第19章 離別之酒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2章 北巡訊至第42章 是功是過第23章 南華梟雄第7章 楊廣之憂第6章 小事化大第27章 接風酒宴第21章 建德逼反第42章 局勢複雜第56章 士信之擇第28章 殺人無形第47章 獨孤家將第2章 一戰成名第2章 帝王失信第4章 利益之誘第8章 元慶抉擇第98章 兩線危機第39章 發現機會第42章 不臣之心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0章 通風報信第148章 難過新年第104章 暴雪來臨第24章 草原天鵝第55章 江陵變天第8章 天下十猛第150章 獨孤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