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穩住李唐

次日上午,晉陽宮紫微閣內,楊元慶召開了軍國會議,河北戰役即將拉開,這一次隋軍將投入傾國之軍,以對抗竇建德三十萬大軍。

“各位大臣,目前隋軍共有十七萬軍隊,考慮到必要的邊境防禦,隋軍不可能把所有軍隊都投入到河北戰役,但爲了確保河北戰役的勝利,至少要投入十四萬軍隊,這樣,留在河東和邊境只有三萬人,防禦的壓力很大。”

會議上,十幾名重臣分坐兩列,楊元慶坐在正面,他注視着五位相國和各部寺的主官,緩緩對衆人道:“我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在河東募兵五萬,投入到邊境的防禦,另一個方案是暫不募兵,用懷柔手段穩住敵人,我想聽一聽大家的意見。”

議事堂內十分安靜,衆人都在默默沉思,楊元慶向蘇威微微點頭,“蘇相國,你是朝中元老,你先說吧!”

或許是人越老,虛榮心越強的緣故,楊元慶的尊重讓蘇威心中着實得意,昨天下午,楊元慶已經把今天的議事內容傳給了大家,每個人昨晚都考慮過了,蘇威也考慮了一夜,雖然他虛榮心極強,但僅從政務而言,蘇威有着豐富的經驗,看問題也比較透徹。

蘇威捋須沉吟一下道:“老臣昨晚也考慮了很久,如果是冬天發動這場戰役,募兵其實無妨,但現在正是春耕大忙之時,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着耕田種地,同時還要負責翻耕軍田,如果現在募軍,可能並不是很妥當。”

其實這也是楊元慶擔憂,此時正值春耕大忙,農業是一國穩定之根本。如果因募兵耽誤的春耕。影響農業,造成糧食減產,這樣會得不償失。楊元慶不僅僅是軍事統帥,他更是攝政王、尚書令,他不能只考慮戰爭。民生對他而言也極其重要。

突厥方面,隋朝已經和突厥處羅可汗達成了和解,暫時解除了北方的威脅,而南面的王世充正和李密交戰,他們都無暇北顧,對隋朝威脅最大的還是關隴的唐軍。

儘管隋唐已達成了和解協議,但楊元慶已得到消息,李世民在西平郡大敗樑師都,西秦四萬大軍已經投降。樑師都自焚而亡,唐朝已經平定了西部大患,他們會不會趁隋軍和竇建德在河北大戰的機會撕毀協議。發動進攻。這令楊元慶感到擔憂。

旁邊裴矩明白楊元慶的擔憂,他微微笑道:“唐朝畢竟不是竇建德和李密那種梟雄勢力。只考慮利益而不考慮影響,他們畢竟是一個正式王朝,他們是以朝廷的名義和我們達成和解協議,他不會輕易自毀名譽,如果他們撕毀協議,他們會失信於天下,天下人何以再相信他們?”

杜如晦笑着接口道:“我也贊成蘇相國和裴相國之言,唐朝雖然平定了樑師都之亂,但並不意味着他們就可以發動對東方的戰爭,相反,我認爲他們之所以和我們簽訂和解協議,並不是因爲薛舉或者樑師都之亂,而是他們也急於恢復生產,穩定內部局勢,攘外必先安內,他們至少需要半年多時間才能穩定住內部局勢,所以支撐用懷柔手段穩住唐朝,而不要急於募兵,另外,可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河東郡,這樣就算唐朝冒天下之大不韙,撕毀和解協議,那他們也只能向關北六郡進軍,而傷不到河東主體,對我們損失也不大。”

衆人一一建議,意見都漸漸統一,現在唐朝的威脅並不大,沒有必要爲募兵而影響春耕,楊元慶也最終決定接受大家的意見。

“好吧!爲了確保河東萬無一失,我們有必要再和唐朝接觸一下,強調一下去年簽署的和解協議,杜相國,就麻煩你再去一趟長安。”

杜如晦點點頭,“事不宜遲,屬下今天下午就出發!”……

長安城的氣氛明顯比去年年末熱烈起來,這並不僅僅是因爲春天到來的緣故,而是因爲唐軍在西平郡打了大勝仗,秦王李世民率五萬唐軍在西平郡一戰擊潰了樑師都部,西秦軍四萬餘人投降,樑師都也自焚而亡,徹底拔掉了這根釘在唐朝脊背上的芒刺,支持樑師都的吐谷渾可汗也親自來長安臣服,送牛羊五十萬頭賠罪。

這次久違大勝仗一舉掃掉了籠罩在長安天空中的陰雲,使長安的天氣變得晴朗起來,滿城歡慶,唐帝李淵特地加封秦王李世民爲尚書令。

就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隋朝使臣杜如晦抵達了長安城。

皇城太極宮御書房內,李淵正和太子李建成、相國蕭瑀以及吏部尚書陳叔達商議着隋使到來之事。

雖然對於普通民衆來說,西秦軍的勝利是一場久違的勝利,是一件振奮民心軍心的大事,但對唐朝高層來說,這其實不過是一場政治較量後的結果,裴寂被調爲西川安撫使後,李世民在朝中勢力大降,爲了挽回朝中不利的頹勢,於是便有了平涼郡大捷。

這就是李淵調走裴寂的真正原因,向李世民施壓,逼他拿下平涼郡,如果李世民再沒有動靜,李淵就會直接任命李神通來接替李世民的主將之職。

李淵心裡很清楚,軍心不穩、軍心即將崩潰,需要安撫軍心,其實只是李世民的一個藉口,他是要拖延西征的時間,而逐漸掌控軍權,當然,李淵並不反對李世民掌控軍權,畢竟是他的兒子。

只是李世民爲了掌控軍權拖延了太長的時間,這就讓李淵有些不滿,軍隊作戰需要耗費大量的錢糧,國庫已經難以支撐。

而且很多重臣都看出來,在薛舉暴亡之時,他的兩個兒子發生內訌,這其實就是最好滅掉西秦的機會,但李世民卻按兵不動,浪費了這次良機,這讓很多大臣都頗有微詞,李淵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所以這次西平郡大捷,在高層內部並沒有引起太多激動,大家都以一種平靜的心態視之,相反,隋軍攻克幽州和即將發動對竇建德的戰爭,卻引起了唐朝內部的震驚和極大關注。

“陛下,隋使此行的目的很明顯,這是隋軍要發動河北戰役的先兆,微臣聽說竇建德集結了三十萬大軍,隋軍必然也會傾力應對,這樣一來,河東兵力空虛,隋使這時候到來就可以理解了,就是要穩住我們。”

說話的是相國蕭瑀,他思維敏捷,眼光銳利,能看透問題的實質,深受李淵信任,在朝政事務上,他隱隱取代了裴寂,成爲朝廷第一權臣,不過爲人正直低調,沒有參與到李氏家族的內部鬥爭中,這也讓李淵對他更加信任。

李淵的眉頭微微皺起,他也意識到這一點,此時正值唐軍平定了樑師都之亂,唐軍沒有了後顧之憂,李淵也有點禁不住誘惑了,太原是他龍興之地,他將河東看得極重,雖然被楊元慶奪走,但李淵始終耿耿於懷,現在河東兵力空虛,這是一次千載難逢之機。

李淵遲疑一下道:“朕在考慮,我們有沒有可能利用這次機會奪回河東?”

“父皇,這絕對不妥!”

李建成當即反對,“我們和隋廷簽署了和解協議,這是以朝廷的名義簽署,如果我們撕毀這個協議,那就會讓我們失信於天下,人以信立身,國以信立本,如果失信,不僅會使天下對李唐寒心,也會使朝臣離心,父皇,得河東而失大義,兒臣不贊成。”

李淵沉思不語,這時,蕭瑀從另一個更加務實的角度勸他,“陛下,太子所言失信是一回事,另外我能不能拿下河東則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出兵河東,楊元慶必然會放棄和竇建德之戰,率主力大軍回援,對他來說,區別只是晚一點拿下竇建德,而對於我們,卻是河東沒有拿下,反而損兵折將,同時失信於天下,陛下,代價太大了。”

李淵點了點頭,又問陳叔達,“陳尚書怎麼看?”

陳叔達是陳朝貴族,學識、才幹皆佳,他原本是絳郡太守,李淵起兵時,他獻絳郡投降,後被封爲黃門侍郎,裴寂辭去吏部尚書之位,由陳叔達接任,但此時他還沒有入相,直到年初相國竇威去世,太子李建成極力推薦陳叔達爲相,陳叔達正式接替竇威的相位,成爲唐朝相國的五相之一。

李淵也是有意識地在削弱關隴貴族的勢力,雖然他因爲得到關隴貴族的全力支持而迅速坐穩了關中,但關隴貴族的強勢也使李淵非常被動。

但由於山東士族支持新隋,使李淵一時找不到和關隴貴族對抗勢力,他便漸漸引進了南方士族,如蕭瑀和陳叔達,他要培養一個能和關隴貴族對抗的新勢力集團,所以陳叔達才能在短短的數月內接連被提升,就是這個緣故。

陳叔達躬身道:“陛下,我們剛到關中便遇到了薛舉發難,緊接着丟失河東,數敗於北隋,到今天好容易才平息樑師都,關中民衆從未得到休息,一直處於戰爭的重壓之下,現在長安雖然米價還算穩定,但各種物資匱乏,陛下,現在民心思定,臣以爲,不宜再發動戰爭,應以內政爲主。”

太子和三個大臣的一致反對,使李淵終於打消了趁機進攻河東的念頭,他點點頭,“好吧!蕭相國,隋使就由你來接待,告訴他們,我大唐是仁信之朝,既已簽署了和解協議,就絕不會出爾反爾。”

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1章 雙雄火併第22章 獨孤暗線第37章 一記反抽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10章 遷都角力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3章 烽燧血戰第18章 緊急情報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27章 義成公主第16章 何罪之有?第10章 遷都角力第54章 兵臨城下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39章 妥協援兵第6章 西秦霸王第23章 男扮女裝第96章 舉國兵策第6章 牽制荊襄第5章 公主請客第23章 楊家禍根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7章 內衛情報第37章 一招險計第5章 重返大利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20章 毒心李淵第6章 養虎生患第7章 楊府貴客第145章 沉重打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10章 將帥交心第2章 宇文義子第25章 掌握主動第5章 路遇貴人第25章 燕城大戰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9章 陌刀之秘第45章 兵壓江陵第9章 生死之鬥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9章 舌燦蓮花第28章 局勢複雜第36章 各有選擇第3章 黑臉魏刀第51章 范陽盧氏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9章 運籌帷幄第27章 監察御史第11章 鐵腕奪位第44章 爾虞我詐第5章 咬金練箭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44章 一記警告第9章 我想學武第1章 落魄高才第26章 咬金爭功第33章 北邙祭祖第20章 緊急受命第7章 大利望族第26章 奸商本色第129章 漫天開價第54章 兵臨城下第59章 兄弟分權第16章 危機前夜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3章 南華之會第28章 迎頭痛擊(下)第22章 庶叔積善第78章 隋唐大戰(八)第36章 走出迷惘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6章 漏網之魚第57章 東宮震怒第20章 邊疆奏摺第45章 血戰平壤(下)第55章 兩座崔府第13章 突厥消息第39章 重要情報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4章 戰爭索賠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9章 陌刀之秘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2章 撲朔迷離第39章 水師新帥第41章 高麗水師第1章 齊郡大戰第47章 雨夜追擊第78章 戰略撤退第22章 極度被動第17章 尋找線索第1章 初入楊府第2章 計取飛狐第40章 朝堂之議
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1章 雙雄火併第22章 獨孤暗線第37章 一記反抽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10章 遷都角力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3章 烽燧血戰第18章 緊急情報第76章 隋唐大戰(六)第27章 義成公主第16章 何罪之有?第10章 遷都角力第54章 兵臨城下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39章 妥協援兵第6章 西秦霸王第23章 男扮女裝第96章 舉國兵策第6章 牽制荊襄第5章 公主請客第23章 楊家禍根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7章 內衛情報第37章 一招險計第5章 重返大利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20章 毒心李淵第6章 養虎生患第7章 楊府貴客第145章 沉重打擊第51章 草原異變第10章 將帥交心第2章 宇文義子第25章 掌握主動第5章 路遇貴人第25章 燕城大戰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9章 陌刀之秘第45章 兵壓江陵第9章 生死之鬥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9章 舌燦蓮花第28章 局勢複雜第36章 各有選擇第3章 黑臉魏刀第51章 范陽盧氏第14章 仁壽宮變(六)第29章 運籌帷幄第27章 監察御史第11章 鐵腕奪位第44章 爾虞我詐第5章 咬金練箭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44章 一記警告第9章 我想學武第1章 落魄高才第26章 咬金爭功第33章 北邙祭祖第20章 緊急受命第7章 大利望族第26章 奸商本色第129章 漫天開價第54章 兵臨城下第59章 兄弟分權第16章 危機前夜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3章 南華之會第28章 迎頭痛擊(下)第22章 庶叔積善第78章 隋唐大戰(八)第36章 走出迷惘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6章 漏網之魚第57章 東宮震怒第20章 邊疆奏摺第45章 血戰平壤(下)第55章 兩座崔府第13章 突厥消息第39章 重要情報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4章 戰爭索賠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9章 陌刀之秘第69章 道高一丈第12章 撲朔迷離第39章 水師新帥第41章 高麗水師第1章 齊郡大戰第47章 雨夜追擊第78章 戰略撤退第22章 極度被動第17章 尋找線索第1章 初入楊府第2章 計取飛狐第40章 朝堂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