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戰爭再起

山西這幾年歷程大體上和其他被軍閥控制的省份是相同的,各方英雄在辛亥革命這場大浪潮中崛起,從武昌起義到今天其實加起來也不過三四年而已,然而就是這樣短短的時間裡諸多風流人物不斷登場,然後又是迅速的被後來者堆死在沙灘上,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不外乎就是這幾年國民軍和北洋軍之爭,袁世凱和陳敬云爲了爭奪中央控制權而爆發的一系列內戰了。

辛亥年涌現的諸多軍閥中,經過大浪淘沙現在已經沒有剩下幾個了,當年的最大軍閥袁世凱已經病亡,他一死後本來就面臨崩潰的北洋軍是徹底四分五裂,部分軍政要員跟在了段祺瑞的後面投入了國民軍的體系之內,又有少部分則是繼續向西,比如陸建章現在就是跑到了陝西那邊竟然也是拉出了一支近萬人的部隊來,還有部分殘餘跟着段芝貴入了四川,不過大部分北洋將領都是因爲兵敗不得不逃入租借,也有部分人被俘虜,總體而言北洋作爲一個軍事集團體系已經宣告了滅亡,就連四川的段芝貴現在也是沒敢打出北洋的口號。

北洋軍宣告滅亡後,割據東北的張作霖和吳俊升這幾個小軍閥也是不得不屈服於國民軍的龐大軍事力量面前,一個頑抗到底的馮德麟已經落得兵敗身亡的結果,張作霖等人投誠,所部被改編爲國民軍部隊,熱河的薑桂題手下的毅軍歷史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當年乃是宋慶的舊部,甲午後清廷整編舊軍編練了武衛軍,當時的毅軍就被編爲了武衛軍左軍,乃是當年中國的主力新式陸軍之一。辛亥後薑桂題率領武衛軍左軍支持袁世凱,所以投桃報李,袁世凱任命薑桂題爲熱河都統,兼任毅軍軍統,而毅軍這個時候也確定了正式編制二十六營、馬隊三營一哨、炮隊兩營,號稱十萬人,但這也僅僅是號稱而已,真正打起來完全和北洋軍以及國民軍這種耗資衆多的精銳軍隊無法比較。當初國民軍包圍北京的時候,熱河的薑桂題也是派了手下的近萬兵力來增援北京,結果還沒走到北京呢就被當時的國民軍第九師下屬一團迎頭阻擊。

當時的國民軍第九師之93團僅僅是得到了山炮營的支援而已,而當時來增援北京的毅軍足有近萬人,新舊火炮三十餘門,不管是兵力還是火炮數量都是遠勝過當時與之交戰的第93團,第93團唯一佔據優勢的也就只有機槍和迫擊炮火力了。本來第93團的任務只是阻擋毅軍的增援,但但是的93團發來攻的毅軍戰鬥力實在太差,所以就主動出擊,結果就跟趕羊一樣把近萬的毅軍往北趕出了好幾十裡,毅軍逃亡之際丟失了所有重武器。此役雖然雙方都沒有什麼傷亡,但是雙方的戰鬥力差距已經可見一斑。

當袁世凱死了後,段祺瑞決定和談,薑桂題也沒有頑抗到底,而是在第九師進逼熱河的時候也投降了。

本來說按照國民軍對北洋降軍的處理舊曆,不管是俘虜還是主動投降的北洋軍士兵,一律都是加以勸說盡量讓他們加入國民軍,中低級軍官一般也是直接調往其他部隊任職,中高級軍官則是看情況,被俘的,態度不合作的直接送往南京軟禁。但是少部分特例比如段祺瑞,徐樹錚這樣的人則是按照事先談好的條件讓他們繼續擔任高級職位。而薑桂題雖然投降但是明顯不屬於和徐樹錚同類的人,所以在交出了軍權後拒絕了陳敬雲邀請他到南京擔任參謀部高級軍事顧問的建議,而是拍拍屁股去了天津租界享受人生去了。

薑桂題交出軍權後國民軍也就徹底控制了直隸周邊地區,加上東北已經大體平定,那麼北方諸省當中就剩下山西這麼一個地方遊離於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了,至於陝西和甘肅青海和新疆等地區,國民軍的兵鋒還沒有抵達,一時間也只是表面臣服談不上實際控制。

而山西這幾年的歷程和其他省份差不多,先是爆發了革命,然後少數幾個手握軍權的人掌控了實權,當時山西的閻錫山雖然在前期被北洋軍打的節節敗退,連太原都丟了,但是後來的南北和談救了他,南北和談後閻錫山保住了山西都督的位置,也開始爲了自保而投向袁世凱一方,還根據袁世凱的整頓各省陸軍把手下的晉綏軍整編爲了山西省陸軍,編有兩師兩旅。等北洋被國民軍擊敗了後,閻錫山又是選擇了臣服國民軍,而陳敬雲授予了他陸軍上將軍銜,並給了第十軍和第二十四師、第二十五師這兩個師的番號。於是晉綏軍把番號一改,就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中央陸軍第十軍。

縱觀山西第十軍的實力,就可以發現閻錫山的這個第十軍是以第二十四師、第二十五師爲主力,而這兩個師的前身乃是當年閻錫山起家時整編的一師兩旅,後續閻錫山雖然更改過諸多番號,比如以四個團爲核心各自擴編爲一個師,加上其他幾支二線部隊號稱達到了六個師,不過只是空有番號而已。所以袁世凱下令各省整編陸軍時,閻錫山也就順勢把那些亂七八糟的番號撤銷,還是以前的一師兩旅爲核心整編出來整編爲了兩個師的編制,隨後閻錫山接受了陳敬雲的第十軍番號後,這兩個師也就順勢轉爲了第二十四師、第二十五師,加上閻錫山手下的山西第一混成旅和山西第二混成旅,就是構成了晉綏軍,也就是第十軍的主要野戰兵力,實際兵力大約在四萬人左右

儘管手中有着好幾萬的軍隊,但是閻錫山一直是沒有安全感的,天天都害怕陳敬雲這個陸士第五期的學長派大軍進入山西。除了加強自身實力外,閻錫山也是派出了親信前往雲南以及廣西甚至四川,分別去找段芝貴以及陸榮廷以及唐繼堯,所爲的不外乎就是獲取了一個共進退的承諾。

在閻錫山發給唐繼堯的密電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脣亡齒寒這個詞。

然而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詞,但是真正要做的話卻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要讓這四家自身矛盾都不小的軍閥結成共進退的同盟,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小,軍閥之間的相互信任是極其有限的,那麼是當年南方包括陳敬雲在內的三大軍閥之所以結成臨時同盟,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除了有着北洋軍這個共同敵人外,更主要的是當時滇軍和國民軍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南沿海隔的千里遠,所以這兩方的聯合是有着地理基礎的,而在滇軍和國民軍聯合了後,陸榮廷也是不得不加入這一同盟,不然的話國民軍和滇軍北伐和進軍四川之前就會聯手把陸榮廷給滅了。

而今天呢,西南還是有着三大軍閥,滇軍和桂軍之間的矛盾不用說了,從辛亥年到現在就沒停止過,而更嚴重的是滇軍現在還在四川和段芝貴的川軍打着呢,要想讓唐繼堯答應同盟,很簡單段芝貴要麼把重慶讓出來,要麼把成都讓出來,只要段芝貴隨便捨得一個,那麼唐繼堯就不介意在四川停止戰爭,如果不,那麼他就決定在國民軍擊潰桂軍之前把先四川給佔下來。

攻佔四川,這是滇軍從辛亥年到現在一直爲止努力地事情,而當初唐繼堯和陳敬雲聯盟,暗中的協議也是滇軍攻佔四川的。國民軍在北伐的時候,滇軍就一直爲了攻克四川而努力,可惜事與願違,滇軍爲了四川投入了已經高達十萬的兵力,花費的軍費無數,可惜就是一直拿不下來,等段芝貴率領他的兩萬多北洋精兵進入四川后,滇軍就更鬱悶了。

至於山西閻錫山的死活,唐繼堯雖然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但是讓他毫無條件的答應和閻錫山共進退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當然了,如果到時候國民軍擺開了架勢要用武力掃平全部軍閥的話,他唐繼堯少不得也要暫時放下四川的爭端,然後和陸榮廷以及段芝貴一起對抗國民軍了。

不過現在嘛,不是還沒打起來嘛!難道還沒打起來的時候就要讓唐繼堯對中央開戰,唐繼堯暫時還沒那個膽量。

這國內的四大軍閥爲了聯合而進行着各種利益交換而導致密電來往不斷的時候,國民軍卻已經悄然完成了兵力的調動,大批的主力從沿海各省被抽調到了京漢線上直隸、河南、湖北以及湖南和廣東,國民軍足足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整了這一次的戰略調動,從直隸一直延續到廣東,以超過三十萬的部隊形成了一條蔓延數千裡的戰線。

而根據參謀部初步擬定的作戰計劃,在西南方向是以緩慢進攻爲主,不力求速攻,而對於山西卻是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拿下,然後大軍主力南下徹底解決西南三軍閥。爲此國民軍已經沿着山西部署了超過六萬的兵力,所謂的就是要在短時間內集中最大的兵力和火力優勢,迅速攻克山西。

當完成了軍事準備後,政治上面的事情也就浮上了檯面,在國社黨控制下的各大報紙開始報道軍閥割據問題,說現在中國既然要統一,那麼軍閥割據的問題就是不得不解決,不然各省都有着自己的軍隊,連財政都不上繳中央,除了名義上一個服從中央外和獨立王國無異,號召各省軍閥主動放棄軍權和政權,共造共和!

甘願放棄權力而把自己送上門的事情在這幾年裡就出現了一個蔡鍔,而不管是唐繼堯還是陸榮廷又或者是閻錫山、段芝貴都不是什麼蔡鍔,要不然他們走不到今天,所以面對國社黨大範圍輿論攻勢自然是無動於衷的,不過爲了爭奪民心,唐繼堯還是有些心思的,他發表通電宣稱:堅決擁護南京中央政府,堅決擁護陳`總統的領導!

說的跟誰要是反對陳敬雲就是要他老命一樣,但是除了這些場面話外就沒有實際行動了,相反的也許是默契,段芝貴和唐繼堯在沒有經過任何和平協定的情況下,雙方都是停止了戰爭,雙方之前圍繞着成都而進行爭奪的部隊已經陸續奔赴川東地區,唐繼堯親自率領的第六軍已經湖南部署了超過三個師的部隊,在靠近湖北的地區也是陸續展開了部隊。

十月六號,陳敬雲以外蒙古叛亂勢大,當地部隊軍力不足的理由,給閻錫山的第十軍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即刻奔赴外蒙地區鎮壓外蒙古叛亂!而這等理由擺明了就找藉口開戰,閻錫山就算在傻也能看出來自己要是帶着部隊離開山西到了外蒙古那鳥地方,那可就徹底完蛋了,於是乎一邊備戰一邊聯絡西南三大軍閥唐繼堯、陸榮廷和段芝貴。

十月八號,陳敬雲以違抗軍令的理由撤銷閻錫山第十軍軍長一職,而且還任命了第二十四師師長孔庚爲新任第十軍軍長!而第二十四師師長孔庚素來是閻錫山在山西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陳敬雲這一招玩的就是挑撥離間。不過孔庚興許是沒有陳敬雲想象的那麼有膽魄,竟然發了個通電錶示無功不受祿,婉拒了第十軍軍長一職,這讓陳敬雲又點小失望,他明明聽軍事情報處那邊的人說這一年多來權勢漸大的孔庚已經和閻錫山多有矛盾,閻錫山爲壓制這個對自己的權勢地位有着重大威脅人已經是三番五次想要調離孔庚第二十四師師長一職,但是晉綏軍也和其他軍閥部隊一樣,兵爲將有,閻錫山可以說晉綏軍是他的,但是孔庚同樣可以說第二十四師就是他的,加上山西方面也一直以來面臨着北洋軍或者是國民軍的龐大壓力,所以閻錫山到底是沒膽子做出自毀長城強行撤離孔庚的事情。但是這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卻是越來越明顯了,陳敬雲本想着挑撥一把讓閻錫山未戰先亂呢,也不知道閻錫山用了什麼方法或者是孔庚又有着什麼樣的想法,竟然沒能奏效。

不過不管孔庚接不接受第十軍軍長一職,實際上已經沒什麼所謂了,接受了的話晉綏軍就可以出現高級將領的分裂,而不接受的話問題也不大,反正國民軍已經正式向山西進軍了。

國民軍頭號主力,北伐戰役中的絕對王牌,攻克青島的主力‘中央陸軍第九師’已經從石家莊啓程沿着鐵路線向太原挺進了。

歐洲戰火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再一次全面爆發內戰!

第421章 初冬陽光第621章 陸小曼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936章 寺崗謹平的玉碎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97章 航空工業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143章 飛鴻號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503章 護國軍大敗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594章 大罷工(一)第17章 于山和旗界第30章 購軍械(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580章 平壤激戰(一)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762章 軍費之爭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499章 孫文回國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1046章 坦克對決(一)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171章 沈綱之計劃第55章 內部爭鬥(一)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198章 上海之行(一)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39章 關餘貸款第619章 桃花情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725章 進攻性海軍 海軍內部的戰列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359章 宣傳處(一)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696章 轟炸日本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113章 半截煙(二)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587章 中日倫敦條約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650章 海航輝煌第194章 鎮江之戰(三)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792章 中蘇協議(一)第317章 湖南生變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327章 空中決戰第5章 光復餉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692章 海軍軍備限制協定第545章 伯爵夫人(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687章 陳敬雲的擔憂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59章 蘇浙局勢(二)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628章 新老權力交接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750章 日荷戰爭(二)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903章 東京空戰(三)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557章 石油儲備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65章 也許是愛情第487章 蒙古問題
第421章 初冬陽光第621章 陸小曼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936章 寺崗謹平的玉碎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97章 航空工業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143章 飛鴻號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503章 護國軍大敗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594章 大罷工(一)第17章 于山和旗界第30章 購軍械(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580章 平壤激戰(一)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762章 軍費之爭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499章 孫文回國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1046章 坦克對決(一)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171章 沈綱之計劃第55章 內部爭鬥(一)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198章 上海之行(一)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39章 關餘貸款第619章 桃花情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725章 進攻性海軍 海軍內部的戰列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359章 宣傳處(一)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696章 轟炸日本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113章 半截煙(二)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587章 中日倫敦條約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650章 海航輝煌第194章 鎮江之戰(三)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792章 中蘇協議(一)第317章 湖南生變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327章 空中決戰第5章 光復餉第577章 總動員(一)第692章 海軍軍備限制協定第545章 伯爵夫人(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687章 陳敬雲的擔憂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59章 蘇浙局勢(二)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628章 新老權力交接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750章 日荷戰爭(二)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903章 東京空戰(三)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557章 石油儲備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65章 也許是愛情第487章 蒙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