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寺奇遇】

元朝末年,元惠宗妥歡帖木兒以工部尚書賈魯總領天下河防,全力治理黃河,使其歸於故道。豈知賈魯求功心切,強行徵召民夫十五萬人,兵卒二萬人,引得民不聊生,天下爲之不滿。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趁機起事,以紅巾爲標誌,是爲紅巾軍。

次年,濠州郭子興響應劉福通聚衆起義,廣佈英雄帖,招攬天下賢士。不久,果然引來一羣濠州的豪傑前來投奔。爲首者姓朱名重八,字國瑞,後改名朱元璋。與朱元璋一起來的還有湯和、徐達等一干義士。若說這朱元璋,也真是英雄,憑一己之力帶領徐達、常遇春等一衆悍將屢立戰功,先是佔領集慶,改名爲應天府,以爲立足之地,並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積蓄實力,兩年後於鄱陽湖水戰一舉消滅一代梟雄陳友諒。三年後攻下平江,逼殺張士誠,接着馬不停蹄剿滅浙江方國珍,天下至此已佔其半。

至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爲帝,以應天府爲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攻佔大都,驅元順帝於漠北。自此天下一統,基業大定。

時間流轉,轉眼已是來到明洪武八年的暮春。夜深樹漪,輕風陣陣,月色有些清冷。餘杭徑山寺的紅燭依舊亮着,大雄寶殿的沙彌蹲跪在漆紅柱邊的蒲團上,已是在瞌睡囈語。徑山寺西北角的一座偏院古樸淡雅,書卷不多卻甚是齊整,紅燭吱吱燃燒,發出淡淡的焦糊味兒,襯得殿內溫溫書香、暖意融融。客桌的正中擺放着一套青瓷茶具,一個鐵壺擺在旁邊的火爐上嗚嗚地燒着,白氣騰騰,水顯然是沸了。

客桌邊端坐着兩個人正豎耳靜聽,對呼嚕嚕的水聲渾然不覺。這兩人都是吳中一帶的才子,明初赫赫有名的“北郭十友”中的兩位翹楚。(明初時期蘇州之北多是才子隱居之處,其中又以比鄰而居的高啓、徐賁、道衍、高遜志、唐肅、宋克、餘堯臣、張羽、呂敏、陳則才名最盛,時人稱之“北郭十友”)

其中一人初名姚天僖,後改名姚廣孝,少年出家,法號道衍。這道衍和尚此時已四十歲上下的年紀,穿着半舊的灰白僧袍,頭頂九個黑深的戒疤,很是嚇人。這和尚身材高大,略微有些發胖,鼻樑高挺,只是臉色蒼白,濃密的長眉近乎擰在一起,一對三角眼也總是若有若無的眯着,整個人一副病怏怏的模樣,卻是十分的深沉。

另外一個書生裝扮的長鬚中年男子名叫徐賁,與高啓、楊基、張羽一齊號稱“明初四傑”,與“初唐四傑”競相呼應,大有一爭高下的意味。徐賁與道衍年紀相仿,穿着直身的青色圓領大袖衫,頭戴四方平定巾,中等身材,卻有些消瘦,兩對眉毛很淡,然而眉下雙眼卻炯炯有神,鼻樑細挺,雙脣極薄。

要說這兩人怎會在這徑山寺會在一處?這還與去年洪武皇帝的兩道政令有關。

卻說洪武七年三月底,備受洪武皇帝朱元璋寵幸的孫貴妃忽然無疾暴亡,令一代帝王朱元璋傷心至極,然傷懷之餘不免反思是否自己多年殺孽太多,方引來如此厄運降於愛妃身上?爲此朱元璋下了大令,廣邀天下有德高僧赴應天府誦經祈福,超度亡魂,護佑京師。而道衍的同門師兄正是在朝廷任僧錄司左善世的宗泐。宗泐佛法方正,從來對道衍這個涉獵百家、不務正業的師弟極不認同,奈何眼見師門日漸零落,思來想去也只有這個道衍稍能堪當,因而對其極力推薦。豈料道衍收到皇帝的敕令,料知是師兄宗泐的舉薦,卻遲疑起來,遷延日久而不願前往。

也就是這一年十月,洪武皇帝一心要編撰的《孝慈錄》初成,正需一名才學和辭令均十分出色之人加以潤色。徐賁經戶部右侍郎高啓推薦,被洪武皇帝欽點,赴應天府爲《孝慈錄》做最後的修訂。

徐賁原本早已決意官場,隱居於蘇州,此番忽然得令,心中不免惴惴,不知此行是禍還是福,因而一直拖延不行。可如此遷延時日也不是辦法,這才忽然想起自己老友,正在徑山寺修行的道衍也是要奉旨趕赴應天的,而且道衍此人涉世甚深,對時局往往多有獨到的見解。因而徐賁特意繞道徑山寺,一爲相邀道衍同赴應天,二來也要向他討教自己前程禍福。

徐賁一路緊趕慢趕,到徑山寺時已是深夜,道衍得信後立刻迎了出來。兩人是舊友,不需多話便徑直入屋,可方纔坐定正要煮茶,隔壁客房的門卻忽然“吱嘎”一聲打開了,兩名男子從屋內走入夜色深沉的小花園,這二人談心說話,卻不妨隔牆有耳。

這本不是什麼出奇的事,可道衍、徐賁兩人一聽二人的談話卻都驚呆了。順着窗戶的縫隙偷偷看去,只見外面談話的兩個人都極爲年輕,衣着十分華貴。這兩人也不知方纔說到什麼,那名年紀稍幼的少年停步在外面水亭裡,低頭搓腳不言。

就着月色細細看去,只見這少年約莫只有十五六歲光景,穿着一身素白盤領窄袖袍,腰間束着一根黑色鑲白玉帶,腳蹬一雙烏黑皁靴,頭戴黑色六合一統帽,外套一件青褐色絲綢披風緊緊扣住,渾身上下一絲不亂,門戶緊閉,十分嚴謹。月光下,這少年身形顯得細挺,長得細眉俏目,白皙的臉上雙脣緊閉,似在沉思又似傷感。

另外一名男子年紀稍長,約莫也只有十八歲的光景。這男子的身材並不高,卻十分的健碩,處處透着勇武。男子四方臉,濃眉鳳目,眼角細長。鼻子十分的肥大挺拔,雖然年輕,氣度卻已十分的沉穩。男子套着一件暗紅色披風,卻不上扣,任披風隨着冷風吹拂肆意飄動,十分的灑脫。整個人如山塔一樣定在那裡,不爲所動,沉穩至極。這男子似在欣賞月色,放眼遠方黑暗,輕輕一笑說道:“弟弟你年紀不大,想得倒多,也想得忒細了些,哥哥我現在不也挺好嗎?兄弟們該有的,我又落下了什麼?”

那稍幼的消瘦少年卻擡眼看着自己的哥哥,倔強地噘了噘嘴:“不,不一樣。我就不明白,爲什麼皇后收養了太子,收養了二哥,收養了三哥,也收養了我,偏就跳過了四哥你?”

道衍暗暗詫異,這兩人到底是何人?竟然與皇后和太子都有瓜葛?莫不成是皇宮裡的什麼皇子?

道衍所料不錯,這年長男子不是別人,正是洪武皇帝的第四子,已封爲燕王的朱棣。那正在說話的瘦弱少年則是他的一母同胞兄弟,洪武皇帝的第五子,被封爲吳王的朱橚。二人均是碽妃所生,一母同胞的骨肉血親,故而十分親近。此番奉了洪武皇帝的特旨與幾位兄弟赴中都鳳陽講武受訓。這二人平日在宮內受規矩所迫,能見不能親,此番便藉口到徑山寺上香撇了幾位兄弟到此談心說事,卻不巧遇上了道衍、徐賁二人。

說來也是奇怪,朱棣、朱橚二人雖然一母同胞,在宮中所受的待遇卻是截然不同。朱橚與李妃所生的長子朱標、二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一起,自小便被馬皇后所撫養,四人得了嫡出的名譽。長子朱標更因此被立爲太子,身受洪武皇帝的喜愛。偏偏這第四皇子朱棣不僅不能被碽妃所養,更沒有爲馬皇后所留。幼年時朱元璋征戰四方,朱棣便時常與士卒爲伍。朱元璋稱帝后,朱棣便自立府邸獨立在宮外居住,因而從小便無親無故,沉穩早熟。也只在近年,隨着朱橚這麼一個同胞弟弟長大曉事,會時常來府走動,與自己親近,除此之外便再無一人親近。

朱棣心中何嘗不爲此抑鬱寡歡?可從小養成的堅忍和深沉令他只會將心事埋在心底掩埋起來,即便是同胞兄弟也不願表露出來。因而朱棣故意灑脫一笑,撫了撫弟弟的肩膀:“皇后收養誰不收養誰又有什麼打緊?男兒的功名落到最後還是得靠自己掙的!”說着有力地握了握拳頭:“靠別人施捨怎是須眉男子該做的事呢?就算一時得了什麼富貴,也是難以長久的。”

朱橚眨了眨眼,低頭沉默許久方囁呶道:“可兄弟們便都不那麼瞧得起你,還有的背地裡說你被父皇和母后嫌棄。那些個大臣們對你不如對其他幾個哥哥恭敬也是有的。”其實朱橚平日裡聽到的閒話遠不止於此,惡毒難聽的話有的是,可終是說不出口罷了。

朱棣又何嘗不知曉這些內情?只是假裝不知。此時聽弟弟說起,悠然擡頭,眼中精光四射,嘴角一撇,臉上已是冷峻,盯視着遠方嘿然一笑,卻並不言語。

只這一瞬間,驚得在屋內偷看的道衍心中一動,暗暗驚歎:“此人真乃百年難見的王霸英雄也”。

朱橚看了看深沉陰冷的哥哥,情知自己的話惹得他心中沉悶,便轉了話題問:“聽說父皇有意爲你指婚,哥哥可有意中人了?”

朱棣見話頭轉到這事上,也難免露出年輕人的扭捏,張了張嘴啞然一笑道:“我從來都與莽夫爲伍,姑娘都見不着幾個,哪兒來的意中人?”

說着二人都是一笑,氣氛這才緩和了下來。

四卷16章 【啓用舊將】五卷15章 【秦王惡行】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第8章 【別宮鬥口】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三卷54章 【秦王背後】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四卷第4章 【朝廷邸報】第二十五章 【寺廟姻緣】第十九章 【名聲大震】四卷21章 【北征大捷】二卷39章 【滑稽千戶】二卷21章 【燕王入城】三卷43章 【大雪紛飛】五卷42章 【嫡爲生變】五卷28章 【入宮請見】五卷22章 【太子暴斃】四卷23章 【紀綱奏事】五卷55章 【一舉兩得】二卷28章 【火德真君】二卷45章 【再襲朝陽】第三章 【笑算姻緣】五卷43章 【事成定局】四卷22章 【皇后薨逝】三卷37章 【暗入揚州】第二十二章 【真相大白】五卷28章 【入宮請見】四卷16章 【啓用舊將】三卷43章 【大雪紛飛】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三卷54章 【秦王背後】五卷23章 【北平得信】第五章 【空印案起】二卷17章 【殺官開倉】第五卷25章 【太子死因】二卷28章 【火德真君】二卷38章 【關城翹楚】三卷35章 【忠心耿耿】五卷14章 【不似人間】二卷1章 【邗溝遇阻】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四卷30章 【太廟遴選】五卷19章 【太子回宮】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三卷5章 【奉旨查案】第七章 【利誘御史】五卷27章 【明詔天下】二卷39章 【滑稽千戶】四卷40章 【骨肉相殘】五卷49章 【朝廷設謀】二卷1章 【邗溝遇阻】五卷26章 【蹊蹺毒殺】三卷9章 【紈絝子弟】四卷37章 【真假流言】三卷19章 【道貌岸然】五卷30章 【殿內諫言】三卷41章 【鬥謀用詐】四卷30章 【太廟遴選】四卷30章 【太廟遴選】四卷第9章 【翁婿重逢】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五卷29章 【皇帝出迎】五卷21章 【坦誠相見】二卷6章 【燕王請罪】二卷26章 【暗謀乾坤】四卷40章 【骨肉相殘】第二十九章 【燕王大婚】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三卷26章 【短兵相接】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三卷43章 【大雪紛飛】四卷12章 【深謀遠慮】五卷37章 【燕王大捷】第四十二章 【小試牛刀】五卷51章 【挾持在京】五卷第10章 【一舉兩得】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十三章 【人間地獄】四卷19章 【升帳點將】三卷20章 【洪澤會合】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二卷25章 【隆福爲宮】三卷31章 【甕中捉鱉】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五卷20章 【夤夜陛見】第三章 【笑算姻緣】二卷39章 【滑稽千戶】四卷46章 【理財奇人】五卷26章 【蹊蹺毒殺】五卷32章 【宮外雪人】二卷14章 【扶危救困】四卷第8章 【衆將出迎】二卷15章 【計議賑災】三卷53章 【太子搶功】二卷22章 【無雙力士】五卷37章 【燕王大捷】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三十四章 【葉伯巨案】四卷第1章 【丞相被誅】
四卷16章 【啓用舊將】五卷15章 【秦王惡行】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第8章 【別宮鬥口】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三卷54章 【秦王背後】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四卷第4章 【朝廷邸報】第二十五章 【寺廟姻緣】第十九章 【名聲大震】四卷21章 【北征大捷】二卷39章 【滑稽千戶】二卷21章 【燕王入城】三卷43章 【大雪紛飛】五卷42章 【嫡爲生變】五卷28章 【入宮請見】五卷22章 【太子暴斃】四卷23章 【紀綱奏事】五卷55章 【一舉兩得】二卷28章 【火德真君】二卷45章 【再襲朝陽】第三章 【笑算姻緣】五卷43章 【事成定局】四卷22章 【皇后薨逝】三卷37章 【暗入揚州】第二十二章 【真相大白】五卷28章 【入宮請見】四卷16章 【啓用舊將】三卷43章 【大雪紛飛】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三卷54章 【秦王背後】五卷23章 【北平得信】第五章 【空印案起】二卷17章 【殺官開倉】第五卷25章 【太子死因】二卷28章 【火德真君】二卷38章 【關城翹楚】三卷35章 【忠心耿耿】五卷14章 【不似人間】二卷1章 【邗溝遇阻】第三十五章 【無端蒙冤】四卷30章 【太廟遴選】五卷19章 【太子回宮】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三卷5章 【奉旨查案】第七章 【利誘御史】五卷27章 【明詔天下】二卷39章 【滑稽千戶】四卷40章 【骨肉相殘】五卷49章 【朝廷設謀】二卷1章 【邗溝遇阻】五卷26章 【蹊蹺毒殺】三卷9章 【紈絝子弟】四卷37章 【真假流言】三卷19章 【道貌岸然】五卷30章 【殿內諫言】三卷41章 【鬥謀用詐】四卷30章 【太廟遴選】四卷30章 【太廟遴選】四卷第9章 【翁婿重逢】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五卷29章 【皇帝出迎】五卷21章 【坦誠相見】二卷6章 【燕王請罪】二卷26章 【暗謀乾坤】四卷40章 【骨肉相殘】第二十九章 【燕王大婚】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三卷26章 【短兵相接】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三卷43章 【大雪紛飛】四卷12章 【深謀遠慮】五卷37章 【燕王大捷】第四十二章 【小試牛刀】五卷51章 【挾持在京】五卷第10章 【一舉兩得】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十三章 【人間地獄】四卷19章 【升帳點將】三卷20章 【洪澤會合】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二卷25章 【隆福爲宮】三卷31章 【甕中捉鱉】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五卷20章 【夤夜陛見】第三章 【笑算姻緣】二卷39章 【滑稽千戶】四卷46章 【理財奇人】五卷26章 【蹊蹺毒殺】五卷32章 【宮外雪人】二卷14章 【扶危救困】四卷第8章 【衆將出迎】二卷15章 【計議賑災】三卷53章 【太子搶功】二卷22章 【無雙力士】五卷37章 【燕王大捷】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三十四章 【葉伯巨案】四卷第1章 【丞相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