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

徐平或許由於自己經歷的影響,對今天晚上到底什麼事情最關鍵沒有概念。只是覺得讓現在的帝王大臣通過望遠鏡看天象有一些風險,風險在哪裡卻說不上來。

其他的包括兩位宰相,兩位翰林學士,更不要說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的官員,卻都是心知肚明。趙禎要看的,最重要的就是帝星,代表他自己的那一顆星辰。如果透過望遠鏡看到帝星隱晦不明,或者旁邊有別的星亮度蓋過帝星,心裡難免就會留下釘子。

至於其他的星辰,什麼文昌、文曲星,左輔、右弼星這些,有點問題也是應在別人身上,不是動搖國本的事。如果司天監官員通過望遠鏡看了星象,明天上書說是哪顆星陰晦不明,主朝中大臣有難,他可能會難過,但不至於吃不下飯。

看過了紫薇星宮,趙禎對其他的星象便就沒有了興趣。真想看星空,反正望遠鏡就在宮裡,帶個自己鍾愛的妃子來看多好,跟一幫老頭在這裡有什麼好看的。

趙禎離開望遠鏡,讓呂夷簡帶着在場的人一一上前觀看。司天少監楊惟德在一邊講解,什麼星宮,主什麼,氣氛慢慢活潑了起來。

今夜明月高懸,萬里無雲,是難得的好天氣。從望遠鏡向星空望去,很多被月光隱藏起來的星星都赫然在目,衆人嘖嘖稱奇。

衆人輪流看罷,王曾上前行禮道:“陛下,通過這望遠鏡看天空星象,比只憑眼睛不知道清楚了多少。依今夜看來,也並沒有其他奇異之事,只設於司天監和翰林天文院着實可惜。臣請於崇文院也設一具,讓館職任職的詞臣學士也能夠用此觀天象,與館閣中藏的典籍相比較,也利於他們校勘書籍。”

趙禎問呂夷簡:“呂相公覺得如何?”

呂夷簡道:“王相公所言甚是,朝中精研星象的,除了司天監和天文院,就只有館閣可以遍覽歷朝古籍,讓館閣人員用些與典籍對照也好。”

“那便如此定下來,三司再製一具這種望遠鏡,安到崇文院去。”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又道,“不過一具望遠鏡在天文臺上少了一點,楊惟德——”

楊惟德上前一步:“臣在!”

“你這幾天用心,讓司天監人員用這望遠鏡觀天幾日,看看到底是用幾具合適,報到三司徐平那裡,一發制了送過去。依朕看,一面一具,也要四具,最少不少於此數。”

“臣領命!”

楊惟德臉現喜色。這種天文儀器哪裡會嫌多,怎麼也要弄個十具八具才行。

趙禎又問徐平:“新的望遠鏡三司要花時日才製出來?”

徐平猶豫了一下,纔回道:“陛下,要制新的望遠鏡不難,但這錢從哪裡出?”

趙禎一愣,與呂夷簡和王曾對視一眼,一起哈哈大笑。

三司新開的那些場務出來東西是要收錢的,這是徐平和三司官員的政績,老花鏡那種小東西徐平也不過只送了宰執,這種大傢伙怎麼能夠白白送出來。

趙禎的心情明顯很好,對徐平道:“所需錢數你列出來,去內庫支領。不過,錢由內庫出了,你這次的功勞就先記下來,沒有賞賜了。”

徐平謝恩。他自己心裡清楚,根本就沒指望什麼賞賜。如果這樣一件事情就賞,那他隔三差五就要領一次,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的官職也到了一定的地步,輕易不會往上升了。本官再升就是右諫議大夫,大兩省官,輕易不會升上去。職到龍圖閣待制,已經進入了高官行列,以後每進一步都惹人注目,沒有大的功勞,輕易不會動。

君臣幾人在觀天台上又說了幾句閒話,趙禎便就散了。

徐平鬆了口氣,剛要離開,趙禎卻又道:“徐平暫且不急出宮,我還有話問你。你且去天章閣等候,我稍待便來。”

徐平領命,與呂夷簡等人告別,由小黃門帶着,向天章閣而去。

衆人只道趙禎要問望遠鏡的一些細節,不理會徐平的事,一邊小聲說着今晚看到的天象,一邊一起向宮外走去。

此時夜已經深了,宮裡到處都靜悄悄的,一輪圓月當頭高懸,透過花樹照下來,讓腳下的路斑斑駁駁的。

徐平想來想去也不知道趙禎要問些什麼,鏡遠鏡的技術細節他肯定沒有興趣,趙禎就沒有那麼強的好奇心。有那個時間精力,他不如找幾個宮女看歌舞。

怎麼想也想不出個頭緒來,徐平乾脆不想,只管低頭跟着小黃門趕路。

幾乎橫穿大內,纔到了天章閣裡。趙禎還沒有來,徐平靜靜地站在一旁。

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徐平低頭已經打盹的時候,聽見傳來細碎的腳步聲,忙打起精神,身子站得筆直。

“隨我進來。”

趙禎一邊說着,腳步沒停,直接進了天章閣裡。

這一會的功夫,趙禎已經換了便服,徐平這才注意到,趙禎剛纔是穿着公服去翰林天文院的,就是平常在崇政殿議事時的穿戴。而日常與大臣會面,只要不是在崇政殿和延和殿那種正式的場合,趙禎都是穿便服。看來他對剛纔的事情還真是重視。

進了天章閣,吩咐賜了座,小黃門上了茶來。

趙禎看着徐平,沒有套話,開門見山地道:“留你下來議事,與剛纔觀天象的事情無關。我看了三司上來的賬籍,這兩個月,加上新開的鋪子收入,加上三司管下的場務革除舊弊增加的錢數,一個月有一百多萬貫了。”

這個數字顯然讓趙禎很受震動,說完身子都不由自主地向徐平傾斜過來。

徐平平靜地道:“託陛下之福,三司這兩月入賬錢數確實可觀。”

“而且還每月都在增加,一月就多三五十萬貫!這樣下去,到年底光三司增加出來的錢,就在一千萬貫開外,所有的窟窿都補上了!”

徐平微微嘆了口氣:“收錢太快,現在有些麻煩了,微臣也在爲這件事情發愁。”

“愁?愁什麼?”趙禎聽了徐平的話明顯愣了一下,“以前三司都是因爲庫裡沒錢發愁,現在府庫充盈,不是好事,有什麼好愁的?”

原來趙禎與自己想的不一樣,徐平轉念一想,是不是因爲三司現在庫裡充足,不向內藏庫借錢了,趙禎感到有些失落?

徐平舉起手中的笏板,掩飾自己的神色,拱手道:“陛下,微臣正是爲了現在銅錢都到了三司庫裡在發愁。若說是天下之財有定數,微臣是不信這種說法的,但天下的銅錢卻實實在在是有定數的。三司的庫裡多了,京城百姓手裡的就少了,各種商業買賣都要受到影響。錢要收上來散出去纔有意義,如果積蓄在府庫裡,這錢也就沒用了。平常百姓人家如果窖藏銅錢尚且違法,官府庫裡存錢,一樣不是好事。”

銅錢是貨幣,不同於金銀,按律私自大量儲存是違法的。不過幾十年的通脹,也沒有百姓人家大量儲存銅錢,絕大多數還是儲存在各級官府的庫裡。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官府只進不出,積壓了大量銅錢,也是民間錢荒的原因之一。

顯然徐平的回答出乎趙禎的意料之外,他愣了一會,才道:“怎麼,三司庫裡銅錢太多會影響京城百姓嗎?往年不都是銅錢不足,外路州軍有事,要三司撥錢往往沒有錢向外發,所以纔有入中法嗎?怎麼現在還反了過來!”

“陛下,事行有度,過猶不及。現在是三司銅錢收得太快,而散得太慢,導致京城百姓手裡沒錢用了。錢之一物,存起來沒半有分益處,關鍵是要使百姓手裡不缺,街面上的商業興隆。商業起來了,收的稅也就多了,稅收得多了,三司庫裡的錢也就又多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正是這個道理。錢必須有進有出,兩方協調,才能讓百姓安樂。”

趙禎本來是把徐平叫來,想誇誇他理財有術,讓國家一下就不缺錢了,卻沒想到他會爲錢多發愁。轉念一想,三司最主要還是花錢的,手裡錢多了確實不是好事。

“這就有些難辦了,本來我看三司的鋪子生意好生紅火,比以前的那些什麼香藥院之類貨物賣出去快得多,還想着內庫裡一些儲存也拿到那裡去賣。內庫的好多財物,存在那裡年月久了,蟲蛀鼠咬,損耗不少,不如賣出去換在銅錢,沒想到卻有這種麻煩。”

徐平道:“說麻煩也不是麻煩,不好存放的貨物,確實要賣出去,不然白白損失掉豈不浪費?關鍵是現在的錢要想辦法散出去,散了再收就好。”

趙禎見徐平再三強調現在的錢要向外散,心裡明白他必然是有了想法,問道:“那依你看來,現在庫裡的錢怎麼向外散最合適?”

“稟陛下,依臣看,最合適的方法就是京城官員廢折支,發實錢!等到以後收到的錢再多,連京城駐軍一起,全部發實錢!”

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0章 治術(一)第14章 故人第22章 試學士院第61章 意外第35章 申峒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59章 掃雪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160章 呂公綽第9章 問道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60章 窮人當家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34章 同年歡宴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36章 釀酒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5章 歲除第82章 水淹三軍第70章 蜀兵入隴第36章 手舞足蹈第46章 忠州事發第18章 農田輯要第41章 串香第314章 偷營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76章 那些同年第6章 召對第142章 配合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1章 酒精燈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2章 新米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145章 將校營第7章 我做好人第297章 伎藝人第71章 北巡第196章 補丁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13章 蠻人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4章 邊亂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章 屬下第253章 亮劍第194章 立場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221章 細腰城第54章 將要離去第23章 誥命第129章 刻漏社第96章 貴客盈門第75章 人質第1章 桂州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102章 幫一把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4章 規劃第199章 外任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113章 遊騎遍佈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54章 家賊第7章 貴人相助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38章 兩地
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0章 治術(一)第14章 故人第22章 試學士院第61章 意外第35章 申峒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59章 掃雪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160章 呂公綽第9章 問道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60章 窮人當家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34章 同年歡宴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36章 釀酒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5章 歲除第82章 水淹三軍第70章 蜀兵入隴第36章 手舞足蹈第46章 忠州事發第18章 農田輯要第41章 串香第314章 偷營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76章 那些同年第6章 召對第142章 配合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1章 酒精燈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2章 新米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145章 將校營第7章 我做好人第297章 伎藝人第71章 北巡第196章 補丁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13章 蠻人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4章 邊亂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60章 新的門路第3章 屬下第253章 亮劍第194章 立場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221章 細腰城第54章 將要離去第23章 誥命第129章 刻漏社第96章 貴客盈門第75章 人質第1章 桂州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102章 幫一把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4章 規劃第199章 外任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113章 遊騎遍佈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54章 家賊第7章 貴人相助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38章 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