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

想了好一會,徐平問劉沆和鄭戩:“前些日子,我在河陰縣遇到的事情,你們聽說過沒有?那裡的處置,現在倒是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鄭戩道:“略有耳聞。不過,下官可不覺得有什麼好借鑑!”

徐平看了看鄭戩,心道,這後生,性子就是太直,也難怪四十多歲了,才做到鹽鐵司的判勾院。天聖二年,鄭戩可是一甲進士第三名,看看同屆的宋祁宋庠兄弟,看看葉清臣,哪個混得不比他好?就連後一屆的韓琦,也都快追上他了。就是他那位以正直敢言著稱的連襟范仲淹,也比他會來事。

鄭戩的意思,徐平不管在河陰縣那裡幹了什麼,朝廷現在正派人去查着呢,沒有結果之前就不要提。誰知道範仲淹和司馬池回來,會不會給徐平安個罪名在身上。

這當着上司的面直接硬嗆,這十幾年當官的經驗都到哪裡去了?

劉沆看徐平的臉色不好看,忙道:“副使的意思,是學河陰縣那裡,讓場務裡的工匠自己管這些小店小鋪?只怕不那麼容易。”

“事情總是一步一步試着來嗎,用心做下去,總會有好結果。百姓結社從周朝便就有記載,越源甚早,所謂社稷,國家之本。只是那時社是朝廷所辦,百姓參與,是爲公社。進入兩漢,時移事易,公社大多傾頹不存,私社興起。到了今天,只留下春秋兩社之遺風,當年互幫互助的公私社,已經難得一見了。”

讀書人要求通史博知古今,講起道理來還是有用處的。也難怪中國人一說改革就喜歡託古改制,實在是這託古大有學問,幾乎什麼東西都能裝進去。徐平在河陰縣開辦合作社,有了空閒便就研究了一番社的古今變化,真是大開眼界。

周朝開國,佔的地盤廣大,而國人不多,實行分封制。邦國諸侯是核心區,而在鄉村地區則實行公社制。當然那時候的社不是虛的,是社稷祭祀的一部分,真地有祭祀的場所。入社的民衆互幫互助,開拓蠻荒,是兩週八百年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漢朝,中原地區開拓的餘地已經很小,地方上轉爲內部爭鬥,政治制度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公社消亡,私社興起。再之後是地方豪強、望族,宗社逐漸代替了公私形式的社,一直到隋唐。從這個角度說,社的發展史就是中國鄉村發展史。

進入宋朝,豪強望族又被掃蕩一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以宗社爲組織基礎的宗族也已經消亡,鄉村管理實際進入了一種真空期。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私社便就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種地的人有牛社、馬社、渠社之類各種各樣的名目,讀書人的課社、書社、經社,也是花樣繁多。相比之下,徐平定的那個合作社的名字就有些不倫不類,實際上他還沒有走,當地人自己就已經改成了牛社、田社和窖社。

後人之所以有社會這個詞,便就是因爲在中國古代,除了政權組織,民間的生活與會和社息息相關。一個人的一生,是免不了要與社會打交道的。

以前拿着自己瞭解的前世合作社的知識用到這個時代來,徐平心裡還有些惴惴不安,擔心別人不理解,擔心水土不服。現在把這些知識瞭解了,回頭一看,這都幾乎能夠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影子,說到底還是個託古改制嗎!

真正能夠全新另起一套的有幾個人?徐平前世不玩託古改制了,改革還不一樣是搞託洋改制,骨子裡又有什麼區別?不過是那個時候是信洋人比信古人多罷了。

鄭戩沒有耐心聽這些,他要知道的很簡單,就名單上的那些人辦不辦。在徐平屬下幹了近一年,難得徐平是鄭戩能夠看在眼裡的上司,如果徐平說把事情壓下,鄭戩也會照辦,只是心裡會把對徐平的印象調下一檔來而已。

見鄭戩黑着臉不說話,劉沆道:“副使的意思,是把那些小店小鋪改成入社?”

“不錯,惟有如此,一切都掌握在工匠自己的手裡,才能免了權貴伸手。”

劉沆聽了徐平的話,見一邊的鄭戩一言不發,只好硬着頭皮道:“既然如此副使便就說個章程,我們三人回去斟酌。”

“我說基本幾條,其他的你們回去補充,列出條例來拿來我看。第一條是入社的人自願,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第二條是這些小店小鋪不以贏利爲目的,只看能不能方便工匠生活。第三條是,這些店鋪裡的物品賣價參照外面店鋪的正常賣價,不管入不入社的人,都可以從這裡買東西。第四條,每月或者每季度結賬,當然按年也可以,依照入社的人在這些店鋪裡買物品花的錢數,把利錢分配下去。這一條尤其要注意,留下店鋪的本錢,利息要按照多買的人多得,少買的人少得的原則分配。其他如入社時交的本錢,人數的多少,都不可以作爲分配利錢的依據。惟有如此,才能夠讓這些小店鋪真是方便本地工匠。最後,官府對這些小店小鋪免稅算,予以監督。”

鄭戩聽了這些,再也忍不住,問道:“副使,那這些先前伸手的權貴如何處置?”

徐平看着鄭戩笑了笑:“天休,你記住,自己管的是勾院。把這些人抓出來,三司的賬目理清楚,是你該做的事。但抓犯人,判刑責,則不是你該管的。等你們三人把我剛纔說的條例理出來,把這份名單和條例一起上報,事情說清楚。至於朝廷怎麼處理這些人,就不是我們該管的了,我們只要斬斷向三司伸來的手就可以了。”

鄭戩沉默不語,徐平說的有道理,他有自己的職責,不該越職言事。但想來想去心裡就是覺得不甘心,這就相當於辛苦做了事,功勞卻沒有撈到手裡。在鄭戩眼裡功勞還是小事,抓人判刑收拾權貴對他還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

郭諮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話,他管的几案不涉及這些,再者他的身份跟劉沆和鄭戩也有距離。進士跟進士還不一樣,一個是看殿試時候的等第,再一個是朝廷裡有沒有得力的人支持。郭諮兩樣都沒有,就缺了劉沆和鄭戩的銳氣。

徐平也是沒辦法,三司的手不敢再向外伸了,如果連牽扯到三司的案子犯事的人員三司都去抓,將會遇到極大的反彈力。現在朝廷裡的事務,已經有六成以上是在三司這裡,再去管不該管的事,徐平先就給人一個貪權跋扈的印象。

名單上的人怎麼處理是小事,怎麼建立制度防止事情發生是大事。把名單送到政事堂,極大的可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自然清楚。但如此一來,宰執們在三司訂立制度的時候便就不會多說話,也算是一種交換吧。

事情做的越多,參與的越多,理解便就越深。跟劉沆和鄭戩這一番交談,徐平才驀然想起,自己前世這些小店小鋪實際上就是消費合作社,是工人在面臨生存危機時用鮮血和滾滾人頭爲自己爭取來的,歷史上曾經幫助無數貧苦人活了下去。

沒有血淋淋的事實,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政策的寶貴,甚至受了恩惠的人也不會記得徐平的恩德。但那又如何呢?自己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什麼,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自己的這三個手下,劉沆好使陰招,喜鑽營,鄭戩則爲人嫉惡如仇,但缺乏大局觀,而郭諮醉心於技術,做事情經常會出差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綜合起來卻都是難得的人才。

人才難得,真正十全十美的人物更是難得一見,關鍵還是怎麼用他們。用他們的長處,儘量防止他們的短處,是自己這個做上司的人應該做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劉沆、鄭戩和郭諮三人本是爲了如何處理非法犯利的權貴來找徐平,結果卻成了如何處理那些小店小鋪,心裡難免有些落差。尤其是鄭戩,明顯不高興。

徐平笑道:“難得你們三人一起到我府上一次,這個節令,正是去年李副使從契丹帶回的西瓜成熟的季節,正好嘗一嚐鮮。公事便就說到這裡,都不要再提,好好品嚐一下我府裡的瓜果,也是我的一番心意。”

說完,讓下人上了瓜果上來。除了西瓜,還有一些早熟的桃杏之類,雖然味道都有些青澀,難得的是新鮮當季。

聽了李璋的話後,徐平已經想好了,除了那幾家必須用西瓜送禮的,比如皇宮那裡,八大王家裡,幾位太后如楊景宗家和李用和家,其他家就都不送了。閒的時候約朝裡的官員到自己家裡來,做個品瓜聚會,也省了他們攀比。

而其他人,到了自己家裡當然也可以品嚐,便就從自己的三位手下開始。

(備註: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是神宗年間《呂氏鄉約》的原則,實際上當時的《呂氏鄉約》頗有些鄉村公社的意思。細看起來,後來歐洲興起的消費合作社的一些原則大多都有,只是消費合作社是以利益爲紐帶,而鄉約則注重風俗教化。《呂氏鄉約》是後來明清時期鄉紳治理鄉村的源頭,但本身只堅持了幾年時間,實踐過程中做了大量更改。兩宋雖然還是偶然有相似的鄉約,但只是零星出現,而且基本堅持不下去,所以在兩宋是沒有鄉紳這個事物的。直到明朝的中後期,王陽明以巡撫的身份在江西推行《贛南鄉約》,政權介入並主導之後,鄉紳纔在明朝中後期和清朝在鄉村佔據主導地位。此處說明,是因爲很多讀者印象裡中國古代鄉村都是鄉紳地主的天下,實際歷史上這種狀況並不佔主流,清朝中後期之後鄉紳才成爲農村的土皇帝,而那已經是近現代史了,並不屬於古代史的範疇。)

(關於書評區的爭論,我也看了。怎麼說呢,從一開始就追這本書的讀者,知道這本書一步一步走來的艱辛,我很珍惜每一位讀者。但是能力所限,也確實做不到每一個方面符合每一位讀者的心意,有不到的地方,還請包容吧。)

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188章 開戰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64章 歸來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35章 隴右軍來了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55章 官衙送別第45章 安撫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3章 糉子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87章 包拯第115章 開戰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36章 組織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69章 姚黃魏紫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5章 高大全第25章 追捕逃亡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22章 新米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1章 人選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42章 旬估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58章 夜戰(中)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3章 折支第272章 換將第35章 三輪車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18章 父母妻小第22章 三司集議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61章 轉機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0章 巡視河道第57章 千里西來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9章 出行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138章 憤怒第9章 詠梅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266章 我們等得好苦!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86章 應對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67章 情報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38章 兩地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
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188章 開戰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64章 歸來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35章 隴右軍來了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55章 官衙送別第45章 安撫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3章 糉子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187章 包拯第115章 開戰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36章 組織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69章 姚黃魏紫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5章 高大全第25章 追捕逃亡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22章 新米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1章 人選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42章 旬估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58章 夜戰(中)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3章 折支第272章 換將第35章 三輪車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18章 父母妻小第22章 三司集議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61章 轉機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0章 巡視河道第57章 千里西來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9章 出行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138章 憤怒第9章 詠梅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266章 我們等得好苦!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86章 應對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67章 情報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38章 兩地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