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舊衝突

魯芳帶的這一二十個殿前司諸班直,地位與楊景宗自然是天差地遠,偏偏楊景宗還沒有辦法他們。按規制,別說他皇城司,就是三衙的其他侍衛馬軍和步軍兩司,路上見到了也是當作不認識,根本就不互相管轄。

有本事,楊景宗就去找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夏守贇去。那也是真宗的藩邸舊臣,只是他賣不賣楊景宗的面子,可就不好說了。得罪一個皇親國戚,還是得罪自己的手下以後沒有人聽自己的,一個沒有任何威望的管軍大將會選什麼都不奇怪。

看了看衆人,魯芳冷笑,讓人去把喬大頭扶起來,口中道:“我們先走,這賬慢慢有的算!京城裡面擡頭不見低頭見,不怕他們跑了!”

“走?往哪裡走!”楊景宗終於清醒了過來,大吼一聲:“來呀,把這些人給我圍起來!擅自闖我家門,一個也不許走了!”

一直到現在,楊景宗也沒有問過一句,喬大頭帶來的到底是什麼消息,可信不可信。眼看事情要糟了,纔想起來,如果這個渾人真有軍情稟報,那自己今天可就闖了大禍了。動用私刑不說,還貽誤軍機,趙禎再是迴護,也免不了一個降職外任。

不管是楊景宗的皇城司衛士,還是在這裡賭錢的武官,都被這幫邕州軍弄得面上無光,有點下不來臺。聽見楊景宗終於開口了,一個一個出了口長氣,一涌而上把魯芳等人圍了起來。

魯芳帶人來就是準備打架的,當下拉開架勢,把喬大頭圍住,跟這些對峙。

李璋看看天邊的一輪紅日,漸漸滑落西山,再看看對峙的兩幫人,如同烏眼雞一樣,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知道今天只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現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置身事外,平息事件也只有自己去想辦法。

想了又想,李璋向楊景宗拱手行禮:“阿叔,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你還要一直鬧下去嗎?地上的這個人,可是說的有軍情奏報,不能耽誤了。”

楊景宗見自己的人佔了上風,膽子又壯了起來,惡狠狠地對喬大頭道:“你這個賊骨頭,到底有什麼軍情,且說來聽聽!”

“我呸!”喬大頭啐了一口,“你個鳥太尉一看就不是好人,偏偏不告訴你!”

楊景宗冷哼一聲,只是吩咐自己的人把魯芳等人圍住。只要把人拿去,有的是辦法消遣他們,還怕撬不開一個莽漢的口!

李璋見天色已晚,再也不能耽誤下去了,對楊景宗拱手:“阿叔,事情到了這個田地,小侄也無能爲力,只好告辭!”

楊景宗冷哼一聲:“你莫不是要進宮裡去?我告訴你,你找太后來我也不怕!”

李璋苦笑:“我雖然是閤門的人,但都這個時候了,想進宮又哪裡進得去?”

楊景宗看看天色,知道李璋說的不錯。皇宮不是想進就進的,李璋是皇帝的親表弟也不行,沒有特別重大的事情,根本就不會有人給他通稟。

李璋的身份在這裡,楊景宗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只好讓他離去。看李璋出門,楊景宗在他身後惡狠狠地道:“你只管到家裡好好呆着,不要到處亂嚼舌頭!”

李璋也懶得再理他,帶着兩個排軍出了巷子。到了巷口,卻不由躊躇起來。

這件事就此撒手不管是不行的,徐平那裡無法交待,後來問起來趙禎那裡也無法交待。但管,怎麼管呢?李璋有些迷茫。

一個辦法是去找楊景宗的上司,皇城使英州刺史王懷節。可王懷節平時就管不了楊景宗,這個時候去找他有什麼用?

再說王懷節的身份特別,他的父親王繼忠,鹹平六年與契丹作戰的時候被俘,被蕭太后看中,把自己的一個族女嫁給了他。當時大宋只當他已經殉國,對他家裡優加撫卹,錄了王懷節以下他的四個兒子爲官。澶州之戰的時候,契丹主帥戰死,契丹想和,讓王繼忠向宋上表,澶淵之盟的談判由此開始,宋也才知道他還活着。

這個故事可能就是徐平前世的《四郎探母》的原型了,只是當時宋和契丹兩國的關係非常奇葩,後人很難理解。王繼忠在契丹的地位很高,宋使每次到契丹,也會專門帶禮物給他。而王繼忠也一生忠於宋,自己多次要求返回,宋礙於和約竟然就不同意。這種情況下契丹待他還非常優厚,一直封到楚王。宋待王繼忠的兒子一樣也非常不錯,他兒子王懷節順順當當做到了皇城使,徐平都覺得難以理解。

李璋只是聽了一耳朵喬大頭髮現蕃邦細作,也不知道是党項還是契丹,代州跟這兩個地方都接壤。如果是契丹的細作,王懷節必須避嫌,去找他就不合適了。

要麼去找殿前司的長官副都指揮使夏守贇?李璋搖了搖頭。夏守贇就是真宗重用東宮舊臣,管軍大將怯懦無能的典型代表。讓他來管,他管得了誰?還不如不來。

想來想去,李璋不得要領。暗歎一聲,要是父樣在京城就好了,他見多識廣,在官場上陪了多少年的小心,一定有辦法。父親不在,徐平在也好啊。自己這位哥哥小的時候也不怎麼成器,等到長大了,凡事都有主意。在他眼裡,這肯定只是小事。

在巷口徘徊一會,看看紅日低垂,李璋裡越發焦急。

突然之間,李璋想一個人來,用手拍了一下腦袋:“我怎麼把段阿爹給忘了!”

騎着快馬,李璋回到自己家裡,快步來到段老院子的住處。

老院子正在帶着李璋的弟弟玩耍,見李璋急匆匆地進來,問他:“大郎,什麼事情如此焦急?今天不是你在宮裡當值?如此早就回來了?”

李璋上前,把今天遇到的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問道:“段阿爹,現在楊太尉的外宅裡,邕州來的那些人跟皇城司和幾個三衙武官拉開架式,看看就要火併。這事情我不知道也就罷了,知道了不管,以後會落無數埋怨。但怎麼管,心裡又沒有主意。”

段老院子讓李璋的弟弟自己去玩耍,在交椅上坐下來,對李璋道:“大郎,你這是關心則亂哪。其實,仔細想想,放對的那些都是什麼人?邕州來的那些人,本來是有些野性,只是幾個月下來,磨得也差不多了。至於楊太尉,跟那些不成器的兵痞和百姓耍一耍狠還是可以,對上這些人,十有八九是討不了好處去。至於在那裡的幾個三衙武官,本就是跟遊手好閒的街頭閒漢差不多,靠着祖宗蔭庇在三衙裡吃飯,又有什麼決斷了?所以,這事情多半是鬧不起來。”

李璋遲疑道:“段阿爹的意思,這事情我只要旁觀就好?”

“那自然不行!你已經撞上了,當不知道,事後徐平和官家都要埋怨你。依我看來,現在宮裡自然是進不去了,你不如乘着外城門未關,騎上快馬去中牟白沙鎮,把這事情說給徐平知道。他那裡正在收什麼棉花,政事堂和樞密院的相公都在,要有什麼決斷,反而比其他人都方便得多,也快得多。”

李璋想想道:“樞密院的李相公在那裡。只是,樞密院也不好插手三衙事務。”

段老院子笑道:“是不好插手三衙事務,但那個五臺山來的人,不是說發現了蕃邦細作?這是邊情,可就是歸樞密院管了。你儘管去,到底該怎麼管,徐平和相公們自然會有主意。你經過的事情還少,你想不出來的,他們會想出來的。”

李璋還是有些半信半疑,徐平也只是比自己大兩歲而已,又多經歷過什麼事情了?以前也沒覺得自己比他差不多少,就是自從中了進士,突然就一下子與自己拉開了距離。祖宗以來重要讀書人,中個進士就這麼厲害?

看看天色不早,李璋辭別了段老院子,帶了兩個排軍,出了家門,向新鄭門而去。

樞密院雖說是軍政大事無所不統,但三衙還是有很大的獨立性,政事堂和樞密院完全插不進手去。宰執們能夠限制三衙的,只是對幾個管軍大將的提名權,決定權還是在皇帝那裡。而且皇帝對三衙軍官與其他官僚的態度不一樣,一直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手自己手裡,不允許其他人染指。

最極端的太宗時候,一些都指揮使之類的小官也是皇帝自己定,任何人不得插手。

皇帝掌握軍權並沒有什麼,問題在這些人事任免,皇帝又從哪裡知道誰合適誰不合適?管軍大將是帝王親信,除了聽話一無是處,又能提拔出什麼人來?

到了這個時候,三衙禁軍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步。各級統兵將官,全部都是一個小圈子的,他們一靠資歷,二靠祖蔭,很多對軍隊事務一竅不通。而真正那些有能力的,又被這個圈子壓制,升不上來。僥倖升上來的,也會被排擠,鬱郁不得志。

這也是在歷史上與西夏開戰的時候,明明統兵官全部滿員,甚至還有剩員,滿朝上下卻都感嘆無將可用的原因。可笑的是,那些佔着位子的統兵官竟然自己也這麼覺得。等到軍隊出現了缺額,很多位置沒有合適的人提拔上去,偏偏又人才濟濟了。

趙禎從邕諒路那裡抽人補進三衙,又把三衙的軍官派到那裡去鍛鍊,策略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問題就在於,這些新來的人與舊圈子裡的人矛盾如何解決。現在邕州來的人還是勢力太小,無法直接跟三衙舊將起衝突,算楊景宗倒黴。等到後來,如果趙禎堅持自己的策略,這種矛盾會愈演愈烈。

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54章 買馬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4章 邊亂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231章 購物券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145章 三不朽第162章 樞密院都承旨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99章 外任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164章 口袋陣第37章 三頭目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9章 詠梅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1章 潑皮第38章 青苗貸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27章 西南邊事第17章 回聲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142章 審問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217章 追獵第168章 交權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24章 煩心事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269章 對峙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64章 口袋陣第188章 開戰第192章 鑿齒蠻第22章 三司集議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56章 城狐社鼠第209章 送禮第25章 追捕逃亡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53章 甘谷歸附第64章 歸來第230章 審計司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177章 決戰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16章 嶺南故人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1章 德政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23章 流民第155章 解套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34章 都不可行第55章 左右虞侯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310章 死局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45章 追來了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125章 歸正人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95章 西瓜種子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55章 利用第298章 夜襲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60章 致太平(二)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32章 東華門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67章 獵犬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47章 帶毒的餌第8章 交接第49章 戰後忠州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243章 存利去弊
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54章 買馬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14章 邊亂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231章 購物券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145章 三不朽第162章 樞密院都承旨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99章 外任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164章 口袋陣第37章 三頭目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9章 詠梅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1章 潑皮第38章 青苗貸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27章 西南邊事第17章 回聲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142章 審問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217章 追獵第168章 交權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24章 煩心事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269章 對峙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64章 口袋陣第188章 開戰第192章 鑿齒蠻第22章 三司集議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56章 城狐社鼠第209章 送禮第25章 追捕逃亡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53章 甘谷歸附第64章 歸來第230章 審計司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177章 決戰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16章 嶺南故人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1章 德政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23章 流民第155章 解套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34章 都不可行第55章 左右虞侯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310章 死局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45章 追來了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125章 歸正人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95章 西瓜種子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55章 利用第298章 夜襲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60章 致太平(二)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32章 東華門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67章 獵犬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47章 帶毒的餌第8章 交接第49章 戰後忠州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243章 存利去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