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跑了的狀元

包拯離去,章得象對徐平道:“沙州僻處西域,人戶不蕃,地方不廣,昭文相公一再叮囑,過於多慮了。似此等地方,就是真封西平王,讓其裂土封疆,也無大礙。”

徐平正色道:“相公此言差矣。自張議潮起,地方百姓羣起響應,趕走吐蕃,慘淡經營一二百年,何也?心向中原,不忘其本。立西平王以應民心,朝廷示其公,設流官治理地方,則朝廷於天下大義也。得兩州之地,再行裂土封疆,糜費錢糧,公義何在?”

章得象恭聲謝昭文相公指教,回身去忙別的事情去了。

徐平看得出來,章得象這一聲謝只是客氣,心裡其實並不當一回事,覺得自己在小題大做。本來嗎,隨便找個人立爲西平王,還說多麼多麼重要,很多人都覺得可笑。

這並不可笑,西平王的人選確實是有些隨便,但後來的制度卻不隨便。漢太祖所謂斬白蛇起義,真細究起來,其最初起兵又能夠有多麼神聖?但其一直堅持,最終形成了兩漢四百年的昭昭天命。起步的基礎差,只是開頭艱難,持之以恆總能達到目的。

立西平王,實際治理權牢牢由朝廷掌控,兩者缺一不可。不立西平王,朝廷制度地方不適應,與百姓之間沒有緩衝,容易衝突不斷。地方不平靜,便就發展不起來,發展不起來百姓愈加不滿。惡性循環,結果難以預料。立了西平王,再授以治理之權,形成真正的裂土分封,最終必然坐大。不要說教化,只怕那地方早晚還是要分裂出去。

政治就是這樣,說到底是關於人的事情,追究到最根本,或許就是很簡單。關於人是社會性的,還是獨立性的出於趨利避害從而湊到一起來的,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根本的理論根基。真問起來,誰會覺得這個問題有多麼高深?在很多人眼裡,說不定就真認爲想這個問題是吃多了撐的,自己比誰都高明。

談到歷史,談到政治,有的人會高高在上地拋一句:人,天性就是自私的,連這都看不清,都是被洗腦了,還沒有經過社會洗禮。實際上這樣說的人,說不定還很認真地贊同社會主義制度呢。至於社會主義的社會是個什麼意思,有必要知道嗎?

不在這個位子上,沒有必要知道。徐平做到宰相的位子上,腦子就必須清楚,一定要知道。不然就會出現制度混亂,互相之間牴牾不清,缺乏可執行性。

不要求官吏按照制度辦事,政權的政治制度就失去了嚴肅性,無法取信於民。按照制度辦事,照着這一條幹,就違犯那一條,照着那一條,就違犯這一條。怎麼辦?覺得自己聰明可以刪一些留一些?刪掉一條就惹出更大的麻煩來。

從唐到宋,爲什麼對於人的性情一直糾纏不休?真是讀書人吃多了不想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在這種無聊的事情上耗費精力?因爲人性的認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

共產主義是基於歷史進程的否定之否定認識的一元進化論,下一個朝代必須比上一個朝代先進,這是理論的根基。事實與理論有出入,也必須硬套進這個理論框架裡。社會主義是認爲人有一元的社會性,所以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的充分發展,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理論家一樣有大量的共產主義信徒,但是認爲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社會的充分發展,纔有可能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冷戰的結果已經對這個人性的爭論給出了答案。承認了人性不是一元社會性,而是有兩元的個人和社會兩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承認了人有社會性的資本義國家,最終笑到了最後。不管這個認識是主動的還是盲目的,符合了這個方向的,制度就表現出了活力。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徐平前世跟許多人一樣盲目。說起制度不合理的地方,下邊執行很困難的時候,經常跟身邊人一起發一句牢騷,人家外國怎樣怎樣,就不會這樣。憧憬着有一天,最終也會跟想象中的那個外國一樣,不會再這樣了。

現在明白了,哪裡有想象中完美的那個外國,那只是小文人不切實際的幻想,爲了表示自己高明的託詞而已。真按着那個方向去,最終會是一塌糊塗。人性的二元本性,必然導致制度需要不斷改變的不穩定性,和要以一理貫之的任務艱鉅性。

人性認識表現在政治制度中,在農業社會就是人性善惡的討論,到了工業社會,必然會發展到社會性和個體獨立性的討論。這個問題不清楚,制度就是一團亂麻。

徐平利用前世的知識,壓下了這個時代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他開始把社會資源向城鎮工商業引導,工業化會很快發展起來,關於人性的爭論還會再起。

對工人敲骨吸髓的血汗工廠合不合理?對外掠奪還是實行互惠貿易?社會管理成本是應該由勞動者承擔,還是由資本和資產所有者來承擔?政策取向都會以此爲根本。

得到了帝國主義的好處,便就要承擔帝國主義的一切邪惡,什麼不可避免之惡,都是裝神弄鬼的神棍說法。世間的道理在人心,把握住了人心,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

高處不勝寒,徐平坐在宰相的位子上,很多做法,很多決定其實不被同僚理解。包括宰相和參政在內的很多人,對徐平對一些事情上的認真暗中搖頭,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只是大的方向上,徐平確實引導國家在向前發展,不去計較這些罷了。

殿試之前,富弼突然上奏,提出要求廢除殿試,直接以省試名次放榜。這個說法不是富弼心血來潮,在他之前,包括李淑都曾經提議過。這個建議有其來歷,唐朝科舉實際上是沒有殿試製度的,武則天當政時的殿試不正規,沒有形成制度,是偶然特例。循唐朝制度是一種風潮,不只是科舉,包括官制,一直都有這種聲音。武則天當政,在這個年代的讀書人眼中不是好事,她曾行殿試,成了反對殿試製度的一個理由。

歷史上富弼的建議曾經被採納,發出了詔書,只是三天之後詔書便被收回。此次徐平直接把這個建議壓下了,復古可以梳理思想,不是洪水猛獸,但泥古要不得。歷史的進程要向前看,發展到了這個時代,唐朝的制度,包括唐朝的法律,都已經與現實社會不相適應了。包括官制在內,重行唐制都是削足適履,沒有可行性。

殿試黜落則傷聖恩,濫取則玩政,都有其不好的一面。徐平已經定了,讓殿試落榜的進士可以選擇入御前忠佐司的將校營參軍,留了一條路,已經夠了。歷史上富弼爲相,最終還是借歐陽修,把省試的名額壓了下去,形成了殿試不再黜落的制度,從實際上廢除了殿試。這是這些人對恢復唐制的泥古表現,包括官制改革,恢復三省,都是如此。這是思想上的侷限性,沒有必要去猜測他們有什麼自私自利的小心思。

歷史上元豐改制,官制改回唐朝制度,一改完宋神宗便就後悔。看起來改完的制度整整齊齊,實際上跟政治現實不適應,處處都彆扭,最終只是改了名字而已。

政治現實需要制度的靈活性。以爲經常變更是制度不完備,非要形成百世不變的制度和官僚體系,是死讀書,忽視現實需要的表現。

三月二十二,乙丑日,殿試放榜。

御試官上本屆進士名次,本以王安石爲第一,因爲趙禎不喜其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決定改爲第二。結果第二是王珪,第三是韓絳,都因恩蔭而有了官身。制度不允許有官之人爲狀元,只好把王安石改爲第四,原第四人楊寘爲狀元。

楊寘繼王曾之後,再次連中三元及第,也無話好說。宰執學士都賀得人,站在前邊的徐平只有苦笑,看着殿下的王安石有些失落。

或許王安石需要這樣的挫折,徐平最終選擇了沉默,看着王安石的狀元飛了。

依舊例,由次相到瓊林苑押宴。

回到政事堂,晏殊對徐平道:“相公,楊察是我的女婿,本屆狀元楊寘是其弟,我去瓊林苑多有不便,不如換章相公去?”

徐平笑道:“押宴代聖上去,哪有迴避之理?相公但去無妨。”

楊察是景祐元年的榜眼,本屆狀元楊寘的哥哥,也是晏殊的女婿。晏殊和楊寘論起來是姻親,不過押宴這種事情,沒有什麼迴避的道理。徐平的女婿蘇頌同樣是本屆進士,要回避那只有章得象去了,讓第三相去又顯得不隆重。

蘇頌因爲父親蘇紳在考官之列,參加的是別頭試,最終中乙科。徐平不以爲意,只要中了進士,未來前途就一片光明。不說自己這個丈人,前世能記住這外名字,就說明蘇頌未來必有一番成就。而且觀其才學,確實算得上出類拔萃。

張載、劉敞這些人,因爲曾經跟在徐平身邊,參加按徐平思想進行的進士試,全都高中。劉敞中甲科,張載中乙科。

看着晏殊離去,章得象對徐平道:“楊寘此人,文學高選,事親至孝,此次甚是得人!”

徐平隨口道:“景祐元年狀元張唐卿,甚多人看好,一樣也是事親至孝。奈何天不假人,其父過世,唐卿哀過於傷,吐血而亡。唉,孝之一字,子曰哀而不傷,甚是難爲。”

張唐卿狀元及第,通判陝州。治下有個叫吳忠的人,父亡而母改嫁,次年亦亡。吳忠盜了母親屍骨,與父合葬,事發被捕。張唐卿以其雖然罪當受刑,而出於孝心,令其到母親改嫁的那一家負荊請罪,結了這一案子。不久之後,張唐卿父親身亡,他悲傷過度,最終吐血而亡,二十八歲英年早逝。

徐平是有感而發,沒想到一語成讖。數月之後,楊寘未及赴任,母親身亡,他最終悲傷過度,撒手人寰,終年三十歲。

幾年的時間,兩個狀元皆因爲一個孝字,過早離世。凡事都有一個度,一旦過度,再好的事情,也會令人遺憾。

第294章 養起來第100章 虎威第168章 大新聞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26章 不要失職第93章 新鐵錢第125章 搜尋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194章 立場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65章 因地制宜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01章 陛辭第180章 投名狀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78章 入甕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128章 換相第20章 送行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36章 堵截第1章 徐家莊第196章 補丁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4章 邊亂第65章 名將第52章 酒鬼亭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4章 賜名第217章 追獵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6章 手段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39章 兄弟夜話第32章 春暖花開第40章 從前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24章 賭鬥第164章 口袋陣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128章 優遷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30章 殿試第35章 我有三策第77章 交涉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16章 對衝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87章 攻防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4章 賜名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114章 心經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69章 國子監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40章 先聲第61章 入社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88章 紙醉金迷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68章 冬日牡丹第41章 亂局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11章 德政
第294章 養起來第100章 虎威第168章 大新聞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26章 不要失職第93章 新鐵錢第125章 搜尋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194章 立場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65章 因地制宜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01章 陛辭第180章 投名狀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78章 入甕第160章 政策原因第128章 換相第20章 送行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36章 堵截第1章 徐家莊第196章 補丁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4章 邊亂第65章 名將第52章 酒鬼亭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4章 賜名第217章 追獵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6章 手段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39章 兄弟夜話第32章 春暖花開第40章 從前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24章 賭鬥第164章 口袋陣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128章 優遷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30章 殿試第35章 我有三策第77章 交涉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16章 對衝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87章 攻防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4章 賜名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114章 心經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69章 國子監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40章 先聲第61章 入社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88章 紙醉金迷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68章 冬日牡丹第41章 亂局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11章 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