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頭目

等衆人吃過了飯,把湯喝了,隊副到王學齋身邊,對他道:“你隨我來。”

王學齋不知道要幹什麼,起身隨着隊副,到了隊長身邊。

隊長對王學齋道:“我是這一隊的隊長,姓羅單名一個紀字。這一位是隊副,名叫樑貫成。我是河南府穎陽縣人,樑隊副是登封人。上面吩咐,每一隊裡要有三個人管事,除了我們兩個,還有一個書手,負責各種公文抄送宣讀,並給隊裡的人寫信讀信。樑隊副說你耕讀傳家,自小讀書,想來是有些學問的。便找你來問一問,願不願意做這隊裡的書手?”

書手在各種官府衙門甚至是軍隊裡都廣泛存在,鄉下最常見的自然是鄉書手。不過這是個吏職,王學齋讀書的人,有些不大願意,又不好拒絕,問道:“這書手除了抄抄寫寫不知道還要做什麼事?再一個,做這書手,有錢糧嗎?”

羅紀笑了笑:“不只是抄抄寫寫,是隊裡的事情都是三人一起商量。我和樑隊副都是粗識幾個大字,書沒讀過兩本,抄寫、記賬這些事情都做不來,需要書手來做。自今以後我們這一隊人都是在一起做事,也一起領錢糧。隊長、隊副和書手除了領的錢糧,還有一點貼補,我是每月三百文,隊副和書手都是每月二百文。”

樑貫成急忙補充道:“這是額外發下來的,比別人多這麼多錢,而且都是足錢!”

一個月有兩百文,也不算少了,可以買上兩斤肉吃,買米一個人能吃大半個月了。王學齋想了想,才道:“今年遇災,到了今天這步田地,我又如何能夠挑三揀四?只是不瞞二位,在下自小讀書,是要應舉的,這書手怎麼也是個吏職——”

羅紀笑道:“剛纔我們在這裡說,也是怕你有這個顧慮。你不用擔心,這個書手是不算吏職的。我們被招進轉運使司,都漕官人特別說過,我們這些人都不算吏職。”

王學齋不太信,看着羅紀道:“此話當真?”

“自然是真!都漕官人掌一路漕憲,怎麼會用假話哄我們,此事不用擔心。”

王學齋出了口氣:“既然如此,我自是恭敬不如從命!”

公吏也是可以考科舉的,不過必須離職三年纔可以應舉,在職是不行的。怎麼說公吏也是個鐵飯碗,月月發得有錢糧,中進士則是虛無飄緲的事,有幾個人能夠下決心提前三年準備?而且一般來說,公吏出身找保人也不好找。

這樣的規定有其現實的考慮,因爲很多官宦子弟撈不到官身便就會去做公吏,好歹也是官方的人,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時不時地還能撈些好處。如果讓他們做着公吏的事情拿着朝廷的錢糧還可以考進士,明顯對普通百姓不公,而且還容易形成官宦世家。地方上被豪強把持,這是官方不願意看到的。

離職三年,實際上相當於成了普通百姓,這些人就可以用平民的身份去應舉。

打消了王學齋的顧慮,氣氛一下子融洽起來。京東路雖說是聖人之鄉,教育發達,但這個年代,就是在鄒魯之地讀書人也不見得有多少。隊裡能有王學齋這樣一個自小就飽讀詩書的,並不容易,羅紀和樑貫兩人相當在意。

河南府也是詩書之鄉,多少後世聞名的大儒就是從在這裡收徒講學開始,再加上這個時候人員流動頻繁,做生意的人也多,民間粗識幾個大字的人還是不少的。但真正要識文斷字,看得了官方文書,那樣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這也是王學齋的價值。

看隊裡的人都吃過了飯,紛紛在那裡閒聊,氣色明顯好了很多,羅紀取出一本冊子連同前邊的字紙交給王學齋:“趁着現在有時間,你去把隊裡的人都記在這冊子上,後邊這冊子還要抄錄一份送上去呢。對了,明天我帶你進轉運使司衙門,聽候官人咐咐。還有,你的老母要單獨造冊,造完冊自然會來與你完聚,不必心急。”

此時吃進肚子裡的飯肉開始消化,王學齋覺得身上有了暖氣,心情極好。接過冊子和字紙,挨着桌子問這一隊人的姓名、籍貫、家世以及以前的履等等,內容比剛纔拿粥的時候詳細得多。剛纔問一遍,是分爲各隊,現在再問一遍,則是正式給這些人編籍造冊,從此之後他們就真正是三司屬下的廂軍,暫時由轉運使司代管。

第一次的字紙和後面的冊子,都要一起交上去,上面抄錄完之後用了印再發下來,這既表示鄭重,也是爲覆核。真有亂編名字的在裡面,就有可能被揪出來。

楊告和王堯臣並肩走在這一排一排的棚子間,見災民吃飽喝足之後情緒穩定,並沒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兩纔出了一口氣。萬事開頭難,這幾天不出事,這次就算成功。

走完一圈,王堯臣問楊告:“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看着就覺得心慌。道這,這一批到的有多少人?”

“大約八千人左右。剛纔我已經問過,基本可以由兩到三人組成一家。唉,災民,裡面的老弱婦孺就顯得少了一些,這都是難免的事。”

王堯臣默默點了點頭,逃荒的路上,就是對一線生機的爭奪,自然是青壯年容易存活下來。這還是中國人一向強調尊老愛幼,不然連這副景象都沒有。

看看天上的太陽,王堯臣對楊告道:“天時不早,該安排人領這些災民到他們住的地方了。一定要安排好,一隊一隊地離開,切不可一涌而起,鬧出事來。”

“都漕吩咐過,一步一步如何做都早有安排,只要按預計的來就好。”

今天的情形,徐平離開之前已經進行過多次的預演,並針對遇到的情況準備了各種預案,轉運使司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做事前要有計劃,做事的時候要按計劃辦事,事情結束之後要有總結,這是徐平一直堅持的原則。這原則很簡單,但如果能夠認認真真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比事到臨頭靠着靈機一動靠譜得多了。

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215章 妥協第114章 心經第269章 對峙第26章 餘波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4章 炒花生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5章 公路第42章 旬估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41章 中間派第293章 敕勒川第27章 西南邊事第47章 生意第168章 大新聞第83章 地形沙盤第30章 攻略(二)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83章 炸城門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6章 買書第33章 迷惑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209章 楊文廣第49章 事發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24章 煩心事第111章 封堵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38章 再見故人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37章 月夜雜談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38章 必勝之勢第203章 換相(中)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7章 貴人相助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7章 衝突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31章 牛官司第172章 農事第38章 再見故人第34章 移民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55章 左右虞侯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章 桂州第272章 換將第156章 明爭暗鬥上架感言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2章 治術(三)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173章 佈置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09章 補天裂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215章 合夥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56章 緊急措施第54章 家賊第67章 猜測第30章 端午(中)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38章 統計學第73章 田二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11章 故人來信
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215章 妥協第114章 心經第269章 對峙第26章 餘波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4章 炒花生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5章 公路第42章 旬估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41章 中間派第293章 敕勒川第27章 西南邊事第47章 生意第168章 大新聞第83章 地形沙盤第30章 攻略(二)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83章 炸城門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6章 買書第33章 迷惑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209章 楊文廣第49章 事發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24章 煩心事第111章 封堵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38章 再見故人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37章 月夜雜談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38章 必勝之勢第203章 換相(中)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7章 貴人相助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7章 衝突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31章 牛官司第172章 農事第38章 再見故人第34章 移民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55章 左右虞侯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章 桂州第272章 換將第156章 明爭暗鬥上架感言第234章 獨自撤退第12章 治術(三)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173章 佈置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09章 補天裂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215章 合夥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56章 緊急措施第54章 家賊第67章 猜測第30章 端午(中)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38章 統計學第73章 田二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11章 故人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