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

武松用戰馬馱着老虎,順着細作留下的暗記,一步步往田虎的老窩去。

到了山寨,武松也不遮掩,自稱江湖好漢來投,要見大王。

說來也怪,田虎這萬餘山賊的首領,聽人通報,居然就讓嘍囉收了武松的兵刃馬匹,帶武松進去。

田虎的分贓廳設在一個破落的寺廟裡,武松走上大殿,殿中散散落落的站着二十來人,其中五六個頭目樣的聚在一起。

這時,一個臉上有一塊青記得漢子叫道:“這就是我常跟大王唸叨的黑塔兄弟。有萬夫不當之勇,大王可用作前鋒。”

武松看了看臉上有青記的那人,認識,乃是青面獸楊志。他自從小種相公榆次兵敗,便逃入山中做了山賊,後來投奔呼延庚,綠林中也沒幾個人知曉,原來派來的細作是他。

隨即楊志給武松引見,這首領就是田虎。武松兩眼放光,推金山倒玉柱拜倒,口稱大王。

“無甚事物,只好打了一頭猛虎,來拜山門”

“居然能打得猛虎,黑塔兄弟真是勇猛。”

邊上有人叫道:“打虎倒是嚇人,可敢與我八大金剛較量一番。”

武松嘿然一笑:“八大金剛,一起上來賜教吧。”

一人挽着袖子就衝了上來,被武松一把抓住雙手,甩了出去。邊上幾人不服氣,齊齊下場,田虎喝道“遠來都是客,這是待客之道嗎?還不滾下去。”

田虎道:“楊志兄弟,你且帶武松兄弟下去休息,晚上我爲他擺宴接風。”

楊志帶着武松,到了僻靜無人處,楊志問:“馬防使有何命令?”

“已經是馬承宣了。”武松笑着說,“承宣使令,剿滅匪首,收編匪衆。”

楊志道:“有多少大軍到了山外?”

“一百來人吧。”

“這裡有數萬山賊……”

“那又如何,只要斬殺了田家三兄弟,和什麼八大金剛,山賊自亂,到時抓住些小頭目,便壓服這些土雞瓦犬。”

“田家三兄弟卻是小心謹慎,與我等見面,從不讓帶兵器。”

武松想了想,問道:“晚間食飯,席間有幾個人。”

“田家三人,八大金剛,總是在的。”

武松說道,如此這般。楊志聽得瞪大了眼睛,握緊雙拳。

晚上,武松楊志入席,田虎等十一個大頭領都在座,一羣小嘍囉在堂下伺候。

衆人酒酣耳熱之際,武松拿起桌邊的銅酒壺,走到田虎面前,先給田虎滿上酒,再自斟一杯,向田虎敬酒。

田虎放下酒盅,正要說話,突然武松大喝一聲,聲震屋瓦,他探出左手,一把抓住田虎的脖子。田虎急待掙扎時,早被武松一酒壺當頭打着,把腦蓋打碎了。

田虎身旁的田豹嚇得跳了起來,武松睜圓怪眼,大喝一聲:“撮鳥休走!”順手抄起田虎的妖刀,撲上前去,用刀一搠,取了田豹的性命。

八大金剛一齊發作,拼力向前,撲向武松,武松左手抄起田豹的腰刀,雙刀在手雲飛輪動,以一當八,居然佔了上風。楊志已經制住了田彪,提起他的腰刀,從背後殺來,八大金剛早被楊志搠翻了四五個。

兩人將堂內殺了十人,只留下田彪一個,挾制他號令嘍囉,放開崗哨,施恩率領百餘猛士衝進山寨。

施恩叫道:“官軍到來,都來投降。若不從者,便行掃除處死。”寺前寺後五六百小嘍羅,並幾個小頭目,驚嚇的呆了。只得都來歸降投伏。

武松隨即傳信全山,整個田虎部羣龍無首,都投降了。施恩一面去點倉敖,整頓房舍。再去看那寺後有多少物件。且把酒肉安排些來吃。小嘍羅們盡皆投伏了。仍設小頭目管領。

萬人的山寨田虎部就此覆滅。羣山震動,太行山中的盜匪攝於武松威名,紛紛下山招安,一時間不僅河東平靖,馬擴還多了近十萬勞力。

在河北支援了一批錢糧之後,馬擴開始進攻太原。

在太原東南大約四百里的地方,就是隆德府,是從河東通往河南的交通要道。自從金兵第三次圍攻汴梁以來,金兵就進佔隆德周圍地區,並修築堡壘,加強守備。

其軍部署於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和壺美等地,企圖以此爲依託,一面保障太原和汴梁的聯繫,維護住汴梁金兵的退路,另一面完顏銀術可想進一步擴佔整個晉東南。

“完顏銀術可這賊子,派他的兒子完顏觳英守太原,而自己去打隆德府。那我們當先下太原,斷其根基,再殲滅完顏銀術可所部。”

普六茹伯盛,馬擴和張克戩三人已經在忻州回合。這三人中,論本官自是承宣使馬擴最高,按照大宋以文治武的傳統,則是河東經制使張克戩爲首。但真正掌握調兵之權的,則是呼延庚的親信,西野招討使普六茹伯盛。

方纔提出先打太原的,正是普六茹伯盛。張克戩是文官,軍務上插不上嘴,但他饒有興致的看着普六茹伯盛和馬擴。

呼延庚要篡位已經昭然若揭,對張克戩這種性命爲呼延庚所救——在另一個時空守汾州全城被屠——又與呼延庚並肩戰鬥多年,甚至藉此在仕途上實現突破,成爲河東封疆大吏的宋朝官員來說,呼延庚當皇帝並沒有什麼不可接受的。他救下汾州全城百姓,就已經抵消了趙家人的一切恩德。

相反,馬擴比張克戩還要糾結一些,雖然大宋辜負了馬擴父子恢復燕雲的雄心和忠誠,但馬擴對趙家人失去江山,總是流露出遺憾的情緒。

對此馬擴的選擇是,專心與金賊周旋,而不問汴梁的主人是誰。真的到了呼延庚篡位那一天,馬擴也不知道,自己會做何反應。

普六茹伯盛就簡單了,皇帝的亞父,太后的姘夫,是自家的結義兄長。呼延庚毫不掩飾的對外宣示普六茹伯盛等三人的親厚,嫁公主,賜官位,持招討使之印信,爲呼延庚的替身。呼延庚當皇帝,他們三人一定會封侯。

現在,對呼延庚盲從的普六茹伯盛,糾結的馬擴,和順其自然的張克戩,成爲河東宋軍的最高指揮官,他們三人的決定,將直接改變宋金兩軍的力量對比。

在如此重任面前,馬擴不由得謹慎了:“隆德乃是汴梁門戶,隆德若失,汴梁金兵豈不是毫無後顧之憂?”

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十四節 富平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十八節 宋第十七節 中計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四十節 賽跑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節 河間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十四節 灤州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七十節 奪權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八節 激進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節 姻緣第八節 金慄山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二十節 驚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四節 村落第一節 出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九節 紅巾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十六節 爭嫡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
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十四節 富平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十八節 宋第十七節 中計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四十節 賽跑第十節 姻緣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一百節 解難第五節 河間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十四節 灤州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七十節 奪權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六十八節 軍紀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八節 激進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節 姻緣第八節 金慄山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二十節 驚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四節 村落第一節 出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九節 紅巾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十六節 爭嫡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