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 茶肆論蝗

熹平五年末,鮮卑寇幽州,公孫瓚則升官了,爲遼東屬國長史。沛國又言黃龍見譙。

這是自桓帝建和元年以來,有人第二次看到黃龍出現在沛國譙縣了。出現這種現象,光祿大夫橋玄私問太史令單颺:“此何祥也?”

太史令單颺對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當時的黃門侍郎殷登默而記之。四十五年後,歷史上的曹丕篡漢,殷登便嘆息道:“當年單颺的話應驗了。”

史書上記載有很多黃龍、青龍見於某地。一直到後世都有這種傳言,是真是僞實在是無法考證。說信吧,無實證;說不信吧,那麼多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劉備在家,過了一個快活的年。這一次過年,他叔父家中添丁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族中排行二十五,大名劉慎,小名狗娃。劉恪和劉細娘歡喜得不得了,一天到晚的守着這個小弟弟。

劉備他娘羨慕得不得了,再看劉備時,眼神裡分明就是巴不得劉備立馬娶親好給她生個大胖孫子。把個劉備嚇得都不怎麼敢說話了,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接下來的日子,劉備好說歹說,還請了叔父劉恭在旁邊敲邊鼓,才讓劉氏答應,暫時不替他張羅婚事。可是到了臨走時,劉備看到孃親髮鬢斑白在風中蕭瑟,鼻子便不由一酸,差點就跳下馬答應孃親在家成親後再走。

洛陽城,盧敏和劉備坐在一處茶肆中,熱得全身是汗。他倆正從城外回來,便找了這處地方歇息。劉備與劉恪在東萊沒待多久,便收到盧植的書信,他已徵拜爲議郎,準備入京師,讓他們兄弟三個結伴一起入洛陽。

劉備三人辭別了鄭玄和衆同門,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青州,可惜途經穎川的時候劉備未能見到荀文若,他帶着他的大侄子還有一幫族人遠遊去了。劉備不能久等,只好留下書信,然後繼續趕路。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劉備前腳還沒進洛陽,曹操後腳便離開了。他被衆臣一致舉爲頓丘令,離開洛陽北部尉的職位,外放到頓丘上任去了。就這樣劉備的小算盤一下就落空了倆。

到洛陽後,盧植便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等人去了東觀,修史去了。章帝、和帝之時,藏史修史的地方在蘭臺,後來便遷到了東觀。他們現在修撰的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東觀漢記》。

歷來修史是個非常嚴肅的事,更何況這《漢記》是從漢明帝時就開始修撰的,到此時歷時一百餘年,耗盡數代人的心血。所以盧植根本就沒時間管劉備盧敏劉恪等三個,劉備也沒打算摻和,他還沒這資格。

這些日子他們閒來無事,一時興起就把洛陽城裡裡外外給逛了個遍。今天劉恪沒出來,因爲他逛累了。

劉、盧二人正抱碗狂飲散熱。便見鄰座有人道:“周兄,聽說了沒?昨日學中,有人在傳此次天下大旱,蝗災爲患,朝中又欲罷三公了。”

那個被稱爲周兄的便哼了一聲,頗爲不屑的道:“他們消息倒是靈通,照這樣子下去都能替天子作主了?”

最開始說話的那個人壓低聲音慌道:“唉喲周兄,你說話能不能別這麼直通通的,簡直要人命了!”

周兄道:“賢弟,愚兄說得有錯麼?朝廷還沒決議呢,他們就有消息出來了。弄得太學中流言四起,人心不寧。這還是我等太學生所爲嗎?再說了,旱災乃是天象,非人力可爲,把三公九卿朝堂諸公全換了也沒用!該旱還得旱,該蝗還得蝗!”

劉備盧敏對視一眼,看了過去,只見隔了兩張桌子,坐了兩個藍袍儒巾的士子,正面紅耳赤爭得熱烈。

劉備覺得有趣,便高聲道:“兄臺此言差矣!蝗旱雖乃天災,然亦非人力可不爲!”

劉備此言一出,便引得衆人往這裡看了看,只是此時茶肆中寥寥數座,大多都自顧自的歇息,看了幾眼,見是幾個少年郎,便不再關注了。

那邊廂的周兄聞聲看來,卻見二個十七八歲的俊郎少年,正對着自己而笑。便起身施禮道:“兩位賢弟何不過來一談,愚兄原聽高論!”

劉備和盧敏也是無聊,便一人端了個茶碗跑到那邊桌子上去了。衆人重新敘禮畢,才知道,這個稍高的叫周暉字君吉,另外一個濃眉大眼的士子叫黃奎字文廣。兩個都是太學生。

劉備一通名,黃文廣便噫的一聲道:“劉備劉五郎?你可是那個格物飛天的劉五郎?”

周暉臉上也是一喜,目光殷切的看了過來。

劉備摸了摸鼻子,赫然笑道:“若無與我同名者,那便是我了。”

又拽過旁邊的盧敏,道:“此乃我師兄盧敏盧子達,經術學問,皆在我之上。”

周黃二人笑道:“盧子達少年知名,我等也是聽過的。”

盧敏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劉備愕然思道,是了,盧師之前便在洛陽爲博士,子達便是洛陽城長大的,算是半個地頭蛇。怪不得周君吉和黃文廣說聽說過。

周黃二人熱情的拉着劉備問個不停,除了讚歎他的格物之論外,便是問他飛天的事是不是真的,還格了何物,最近有沒有新的文章出來?

劉備哭笑不得。只好耐心的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周暉便興致勃勃的問道:“五郎,你的格物一說,目前基本上已被太學生所認同。你的言論,簡直是如黃鐘大呂,發人深思。從此我儒學便又得發展,走上了全新的道路矣!”

黃奎關注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五郎,在京師可能再現飛天之壯舉?”

劉備笑道:“只要地點合適,有何不可?”

黃奎便激動道:“若五郎再次飛天,一定要記得喚我前來觀看啊!”

劉備便笑着允了。此時周暉便笑道:”五郎方纔此言,何以教我?“

劉備道:”君吉兄多禮了,五郎後學末進,何敢言教?周兄言蝗旱乃天象,就算罷免所有公卿亦無濟於事,我亦持此論。”

“然則,吾卻以爲,蝗旱雖乃天災,但亦非人力之不可爲。吾意以爲,無論蝗旱,皆可控也!”

周黃二人訝道:“蝗災亦可控乎?”他們知道旱災無非就是深鑿井,耗費人力物力取水。只要規模不大,確實是可控。但蝗災就不同了。

這時的蝗蟲被人稱爲蝗神。從君王到士大夫到百姓皆是如此。不是因爲士大夫愚昧。而是因爲董仲舒對先秦儒學加以改造,把陰陽五行論給納入了儒學中。數百年到如今,天人感應論已經深入到每個儒生的靈魂深處,從此成爲一種思維定勢。

每當人類悖行天意時,上天就會降下災異,旱、澇、蝗等來懲罰人類。於是儒者們就會指陳時弊,警醒人君,天子啊,您德行有虧,爲政有失,於是天帝就降下災害了,您得趕緊改正。於是天子就會焚香、沐浴、茹素,還不行就下罪己詔,換三公。因爲他們相當於丞相,輔佐天子牧天下萬民,他們沒有起到好的作用,需要罷免了他們來求得天帝的諒解。

這就是盛行兩漢的以德去災、以德去蝗。出現災害了,不是第一時間組織人手去抗災,而是趕緊反省自身的德行哪裡不足,而去彌補。這在劉備看來,是非常搞笑的。當然,也不是沒有聰明人,王充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他對許多災害和自然現象都做出了深入的觀察,並對以德去災說大力反駁,堅持積極救災工作。可惜因爲時代的侷限性和缺少人支持,王充的理論沒有撲騰起多少浪花。不過他的《論衡》放在後世看來,仍然是值得一讀的大作。若是王充晚生百餘年,他一定是劉備格物說最堅定的支持者。因爲王充自己就是一個以事實來驗證言論的人。

劉備道:“蝗災爲何不可控?蝗不過也是一種蟲而矣,若州郡得力,使農夫大力撲殺之,縱然田地有損,亦不會毫無收穫。”

周君吉道:“蝗不是河海中蝦魚所化嗎?”

劉備頓時無語了,這個時候的讀書人哪!他便耐着性子詳細解釋道:“蝗乃蝗,蝦乃蝦,非同一物種。怎能由蝦化蝗?每次大旱後必有大蝗,旱極而蝗是因爲大旱之後,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含水量減少,而此種環境極適合蝗蟲繁衍。是以蝗災肆虐,爲患天下。蝗非爲蝦所化,蝗產卵於土中!”

見兩人還是半信不疑的,劉備便泄氣的道:“此乃我於家中格物所得,是與不是,君吉兄與文廣兄一驗便知真假。”

劉備又道:“旱時可以鑿深井,引深山之水,廣修溝渠池塘以蓄水。蝗時輒可使人於河堤低窪處翻土,以日曝曬,以雨淋之,皆可滅蝗之幼蟲。若蝗已成蟲患,則可以人力撲殺,蝗屍可餵養家禽,雞鴨最愛食此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天災亦或**,我等自當積極應對,以消彌禍患,降低農人百姓損失。此方不失儒者之本色。若自錮於家,糾結於問心問跡,就算有聖賢之德,於事又有何增益?”

“就如君吉兄言,罷盡天下官員,旱照樣旱、蝗照樣蝗。到頭來受苦的還是百姓,劉備言盡於此,先行告退。”

說罷,劉備便與盧敏起身,走出茶肆,留下週暉與黃奎二人慢慢思索。

盧敏出了茶肆,便問道:“五郎,你方纔說的都是真的嗎?”他能忍到現在着實不易了。

劉備便笑道:“當然是真的,子達兄,你隨我來!”

說完,二人又往城外行去。

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七十章 深入蠻部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六十一章 廣陽除惡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呂布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六百八十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學院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五百四十一章 袁紹之死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七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五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三十章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七百五十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袁紹敗績(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十六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亂(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呂布第一百五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二十一章 揚州異動(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五十八章 黃巾初蹤第五百七十四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七十章 深入蠻部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六十一章 廣陽除惡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呂布第九十二章 大戰江陵第六百八十章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學院第二百四十一章 單于說呂布第二百六十三章 諸葛來投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五百四十一章 袁紹之死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七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五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七百三十章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七百五十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袁紹敗績(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十六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二百四十章 身陷匈奴營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三百九十三章 袁劉大戰(二十三)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四百一十章 諸侯選擇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亂(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呂布第一百五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六百二十一章 揚州異動(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五十八章 黃巾初蹤第五百七十四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七百三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