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畫蛇添足

公孫度前日清醒,不過迴光返照而已,等到聽聞逄紀並未歸城,而是逐使叛去,當即大叫一聲,仰天便倒,瞬間就沒了氣息。

所以等諸葛亮進得襄平城來,便見家家披麻、人人帶孝——公孫度在遼東那就是土皇帝啊,他死了,公孫康一道諭令下來,老百姓還敢不跟着裝哭嗎?

公孫康身着喪服,就在父親的靈堂上召見了諸葛亮。諸葛亮倒是依足規矩,上香致祭,因爲來前並無裝備,便將腰間佩掛的一塊玉璧奉上,以爲奠儀。公孫康與其本爲敵國,但看這小年輕風儀俊朗,禮法不缺,也不好特意冷面相對。於是把諸葛亮請到外堂,詢其來意。

諸葛亮開口就問,說如今公孫模已被我軍圍困在首山之上,公子可聽說了嗎?公孫康點點頭,說我已經知道了。

昨夜公孫模遁至首山山麓,爲是勳率軍趕上,便即遣多名部曲快馬前往襄平報信。因有于禁率騎軍巡弋守備,十個人裡面倒有九個越不過去——但也難免有漏網之魚,只是待得入城稟報公孫康,公孫康再遣人送信回去,便再找不到運氣足夠好的傢伙啦。

故此,襄平和首山之間,信息單方面隔絕,公孫康始終不清楚城內狀況,所以今日陣前才能由得逄紀演戲。

然而既知公孫模已退至首山,公孫康自然不會不遣人往探消息,探子不必要走得太近,只需登高而望,午間首山下一場大戰。勝負成敗。也都能瞧得個八九不離十了。

諸葛亮見公孫康已知首山被圍之事。那就不必多廢話了,直接提出,襄平已是孤城,守禦力又不足,外無救援,我軍欲攻而克之,易如反掌也。既然如此,公子你可有什麼想法沒有?

諸葛亮是來勸降的。但若自己尚未開口,便能使得對方主動俯首,是爲上善也。

公孫康沉吟少頃,突然反問道:“我家何罪,而卿等發兵來攻?”

諸葛亮聞言,不禁微微一笑,其實他來前就已經問過是勳這個問題了。朝廷前年纔剛因爲斬殺二袁之事而嘉獎過公孫度,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公孫家只是向東方擴展勢力而已,對於幽州所屬、曹操的地盤。並不敢稍越雷池一步,所以是勳嚴格意義上來說。此番師出無名。他本來是打着追捕東逃的境內烏丸的旗號,越過邊界,進入遼東地盤,可是等殺至昌黎城下,也不提這事兒了,只是一味朝前猛攻。

因此諸葛亮就問啦,咱們這算是第一次跟公孫家正式交涉,他必然要提出類似問題來,我可該怎麼回答啊?

逄紀在旁邊建議說:“可責以取樂浪之事也。”樂浪郡雖然孤懸海外,與中央多年不通音信,甚至連郡守掛了都長年得不到替補——朝廷也一度想替補來着,派了個涼茂過去,卻被公孫度半路截留——但不管怎麼說,也是大漢疆土啊,你公孫家悍然發兵將其吞併,就給了我們討伐的藉口。

然而是勳卻微微搖頭:“不可。”他說朝廷數年前分幽州爲幽、平二州,樂浪也是歸入平州的,那麼當正式封拜公孫度爲平州牧以後,他自然有管轄樂浪的權力,朝廷無從干涉——更別提咱們幽州了,哪有一州鎮壓內部叛亂也好,敉平地方割據也罷,鄰州有悍然插手的道理呢?然後他瞥了逄紀一眼,緩緩說道:“若元圖無欺,乃有言矣。”

倘若逄紀沒說假話,公孫度真的早就死了,哪怕是死後密不發喪,我都可以有藉口出兵。爲什麼呢?你公孫度只是一州之主,爲大漢臣子,既然去世,就必須立刻上奏朝廷,請朝廷另委能員來接替職務,治理平州。結果不但不上奏,還想要父死子繼,形同割據——理論上而言,公孫康是肯定要等自家位子坐穩以後,纔會向朝廷通報父親之死,並且請求襲爵外加襲職的——那我爲朝廷守備幽州,相鄰平州,爲怕汝等叛逆勢大難制,自可不待王命而先徵。要這種理由,那纔算是勉強站得住腳啊。

逄紀面色微青,雙手一攤:“吾誤宏輔也,然今如何處?”從前的事情,是我對不起你,然而已無可挽回了,你說了也白說,還是琢磨現在該怎麼辦吧。

是勳說好辦,既然咱們沒理,那就乾脆不跟對方講理,流氓抽刀子,人皆駭怕,流氓裝聖人,怎麼也裝不象啊,反倒會爲舉世所笑。於是關照諸葛亮,公孫康要是問起你咱們發兵的理由來,你就回答他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我就是不講理了,我就是覺得你們公孫氏繼續存在下去,既是幽州的威脅,也是曹家……大漢朝的威脅。你們爺兒倆在遼東是什麼德性,別以爲中原沒人知道,僭越天子儀仗、不待王命而擅自征伐,還曾經南擾青登、扣押朝廷委派的樂浪太守。汝等本就是割據、叛逆,朝廷因爲一時力不能及,故此假意撫慰,聊作羈縻而已,如今朝廷騰出手來了,派我來打你,怎麼的,不服啊?朝廷打你還用得着理由嗎?!

所以諸葛亮對於公孫康的質問,本就成竹在胸,當即侃侃而談,與公孫康相互詰辯。公孫康的口才哪兒比得上孔明啊,才幾句話就被駁得啞口無言。他倒是並不怪責孔明——因爲這話區區使者是說不出來的,肯定爲是勳之所授意啊,我當日怎麼就沒瞧出來,那位是先生表面上儒宗氣度、文魁形象,偏偏然貌似君子,其實跟他主子曹操似的,也是一個大流氓呢?!

真是什麼人養什麼狗……

最終公孫康慘然一笑,說:“既如此,夫復何言?尊使且歸。”咱們沒啥好說的了,戰場上見真章吧。

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好主動開口勸說公孫康投降。庶幾可全公孫一門的性命也。公孫康咬牙切齒地道:“先縛逄紀來。乃可議降!”

這要是真的把逄元圖繩捆索綁押來襄平,然後公孫康是殺他也好,剮他也罷,完事兒了就能開城投降,諸葛亮求之不得。可有一點,對方說的是“乃可議降”,而非“乃可降也”,也就是說。即便捨棄了逄紀的性命,公孫氏歸降之事也非板上定釘。萬一殺了逄紀,而對方仍然不肯投降,那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嗎?再說了,孔明雖然不喜歡逄紀,但若殺逄紀,恐絕後人歸降之路,這決定他還真不敢下。

於是說茲事非我所能定也,得回去詢問我家先生,然而就亮所料。先生也未必便肯答應。我知道公子你深恨逄紀,但問題殺了他除泄憤外。對你家也並無好處啊。何不想點兒別的允降條件,等我回去還報先生?

公孫康沉吟少頃,說那好吧,尊使暫在城中住下,等我召集文武商議,明日再給你答覆。

安排好諸葛亮以後,公孫康就把臣僚全都召喚過來開會——陽儀、王建、張敞等人盡皆出席,也包括了那位新進的參軍韓耀。

公孫度迴光返照那會兒,指責韓耀是奸細,要公孫康趕緊宰了他,但是公孫康並未動手——韓耀是陽儀的親信,這沒有真憑實據地就殺人,不會寒了陽別駕的心嗎?

而等到公孫模被困首山的消息傳來,對於曾經籠罩在自己頭上的危機毫無察覺的韓耀就更抖起來了,逢人便炫耀:瞧,當初我說什麼來着?出戰必敗!公孫將軍不聽我言,乃至於此——你們還敢當我的話是耳旁風嗎?

且說羣臣共議戰降之策,王建、張敞早就被局勢嚇破了膽啊,力主投降。公孫康不想降,可是又琢磨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於是轉過頭去問陽儀:“公量以爲如何?”陽儀也沒主意,掉頭再去看韓耀。韓耀心說公孫家投降,本來正中我的下懷,問題公議而降,那不見我的功勞啊。所以他畫蛇添足地提出反對意見:“未守而降,恐爲人所輕也。”

不管外面打得如何慘烈,終究這襄平根本之地尚未被兵,要是這就開城投降,難免會被對方輕視啊,咱們多少得試着守一守城吧。若能利用城防扛住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的進攻,再跟對方談投降條件,也更方便討價還價不是嗎?

按照韓耀的想法,自己受是使君的委派,潛入襄平爲間,除了搞個堅壁清野外,真還沒有太明顯的功勞,戰後論功受賞,或許會打個折扣。所以最好是公孫氏堅決不降,固守襄平,然後自己在城中設計,裡應外合,或者偷開城門,或者劫持公孫康……至於具體該怎麼操作麼,到時候再琢磨吧。

此前一語成諶,公孫模出戰果然告負,旁人看韓耀的目光自然不同,而韓耀本人,也隱約覺得自己智比子房、謀如淮陰,乃是不世出的人傑了,自信心瞬間爆棚。

陽儀對打仗的事兒不怎麼懂,就問韓耀:“幽州軍雖無十萬,亦不下二萬……”幽州軍主力現在就在首山之下,距離這麼近,要再探查不清楚具體人數,那遼東的偵察兵全都該回家抱孩子去了。不過公孫康和陽儀倒也並沒有懷疑韓耀,只當是勳尚有別部兵馬遊弋在外——“今城中不過四千兵耳,如何可守?”

韓耀彷彿成竹在胸,微微一笑:“襄平背倚樑水,敵便百萬,無能合圍;以五攻一,城高堞密,非數日之功也。若驅百姓助守,十萬衆須臾可得,且兵戈、器械、糧秣皆不乏也,未知主公何憂?”

襄平是公孫家的主基地,各方物資匯聚,城裡的存貨確實不少,十萬是誇口,只要人數夠,輕易武裝起一兩萬老百姓來還是不難的。倒是存糧不多——雖說堅壁清野之後,大批糧草從四方源源不斷地匯入襄平——原本四千多兵,可吃數月,要是把老百姓也組織起來,估計也就吃上一個多月而已。

只是也沒想真守上一個多月啊,守個十天半月的,讓是勳覺得抵抗頑強,不易遽下,咱就好跟他談開城的條件了不是?

張敞、王建等反駁韓耀,叫他別冒險,被韓耀抖起三寸不爛之舌,逐一斥退。於是最終公孫康下了決斷:“明日且放使者歸去,雲吾等不降罷。”可就連韓耀都不知道,公孫康轉臉就光召來陽儀一人,低聲囑咐:“別駕可密籌棄城之事……”(未完待續……)

PS:抱歉,今天上元,去丈母孃家吃團圓飯了,才趕回來,馬上更新。

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章 南征袁術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5章 擾會驚吳第3章 假途滅虢第37章 心大志廣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1章 藏富於山第15章 毋受其蠱第5章 不識大體第32章 暗流涌動第6章 雙親罹難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0章 是郎才盡第17章 火燒長安第8章 紅臉白臉第10章 不忠不義第6章 皆不可用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4章 將相不和第8章 徐方名士第5章 漢家道微第37章 心大志廣第7章 魏亦有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8章 工人運動第17章 禍福所依第1章 先得一驢第11章 首鼠兩端第36章 何言德行第4章 孤屯義士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8章 後世來者第7章 吾無此癖第31章 請教後進第5章 遠之則怨第17章 州郡罷兵第8章 單家俗吏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章 內科聖手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5章 人生易過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7章 漫天箭雨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1章 天生猛將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2章 天命在魏第21章 安排香餌第8章 欲加之罪第20章 不可得乎第26章 爲政之權第13章 初爲人父第8章 公達三策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5章 千里之間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章 如有勳在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0章 亥豬巳蛇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0章 鞭長莫及第5章 大國小鮮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3章 城下遇難第3章 天不可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章 或爲智囊第2章 據蜀自立
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章 南征袁術第19章 訓詁之師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5章 擾會驚吳第3章 假途滅虢第37章 心大志廣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1章 藏富於山第15章 毋受其蠱第5章 不識大體第32章 暗流涌動第6章 雙親罹難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0章 是郎才盡第17章 火燒長安第8章 紅臉白臉第10章 不忠不義第6章 皆不可用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4章 將相不和第8章 徐方名士第5章 漢家道微第37章 心大志廣第7章 魏亦有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8章 工人運動第17章 禍福所依第1章 先得一驢第11章 首鼠兩端第36章 何言德行第4章 孤屯義士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8章 後世來者第7章 吾無此癖第31章 請教後進第5章 遠之則怨第17章 州郡罷兵第8章 單家俗吏第30章 命中魔星第32章 古之惡來第1章 內科聖手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5章 人生易過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7章 漫天箭雨第33章 乃可不歸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9章 舌燦蓮花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8章 假子拒敵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0章 忙中得閒第11章 天生猛將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2章 天命在魏第21章 安排香餌第8章 欲加之罪第20章 不可得乎第26章 爲政之權第13章 初爲人父第8章 公達三策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5章 千里之間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章 如有勳在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0章 射戟小支第20章 亥豬巳蛇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7章 命促早終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0章 鞭長莫及第5章 大國小鮮第11章 苦肉之計第22章 醫者仁心第33章 城下遇難第3章 天不可言第18章 光祿新丞第2章 或爲智囊第2章 據蜀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