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魏亦有亡

相關近日洛陽城內紛傳的謠言一事,話還得從頭說起。

曹操自兗州起兵,先收豫州,再和徐方,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袁紹、劉表、孫權等強敵,終於水到渠成,受禪代漢。這時候中原絕大多數地區皆已穩固,就連新取的江東之地,有顧雍、陸議等帶路黨控扼吳、會腹心,基本上也沒有出什麼太大的亂子。要說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爲劉氏喊冤,妄圖復興炎漢,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就連小小的冢嶺山中,都三不知跳出來一個自稱的“孝愍皇帝之子”呢——然皆螳臂當車,難逆大勢也。

且在曹魏西境,地接呂涼,曹操稱帝沒多久,涼公呂布便即掃平了酒泉等郡的叛亂,親統大軍殺入西域,去做他“異域爲王”的美夢去了。魏軍、蜀軍,皆來爭奪隴上,最終還是曹家棋高一着,在呂布留守的國相楊阜、都尉閻行相助之下,順利拿下了隴西、漢陽、安定、北地四郡。至於原本的涼州五國,魏軍並未履足,仍然名義上從屬於呂布,實際在楊阜掌管之下。

故此世人都謂,呂布已不足慮也,真正能夠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的,只有二事:一是劉備割據益州和武都郡,並取交、廣,酣睡臥榻之側;二是……朝中還有一個太子曹昂呢,瞧着就不老靠譜的。

? 這年月很難保住什麼軍國機密,士大夫們口耳相傳,曹昂曾經一度反對曹操稱帝,甚至口稱等自己繼位之後。要把國家還給漢帝劉協等事。早就傳得沸沸揚揚啦。而等到曹操踐極之後。便即冊封曹昂爲皇太子,偏偏曹昂倔脾氣一上來,三辭三讓,堅決不受。

皇太子爲一國之儲君,未來的天子,從來冊命要慎之又慎,不會輕易反悔,所以辭讓太子之事。有史以來,曹子修是獨一份兒——這不是拜你爲官啊,還要裝模作樣地假作謙遜。所以曹操也怒了,當即派兵圍住曹昂府邸,要把他囚禁起來。

羣臣皆來勸說,曹昂的正室夫人何氏領着嫡子曹髦,也跑去跪在曹昂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哀告。曹昂這人就是心軟,見不得妻兒的淚水,才只得勉勉強強地上表謝罪。接受了太子之封。

可是這種硬逼着當上的太子,真的能夠服衆嗎?曹氏諸子就此再度蠢蠢欲動起來。各結黨羽,想要把這位大哥給轟下臺去,而自代之也。

只是曹昂自從當上了太子以後,也不再胡鬧了,也不干涉國事,只是老老實實地呆在東宮讀書,曹操的氣因而逐漸消去,別人也再挑不出他新的錯來。要說曹子修除了在所謂的“君臣之義”上有些迂腐外,才能中上,品性高潔,又爲魏國世子多年,影響力也不可小覷,他這一不鬧騰了,諸弟就跟羣狼圍巨犀一般,對方皮粗甲厚,完全找不着地方下嘴啊。

曹操還特意把是勳的經注送給曹昂,要他好生研讀。果然曹昂讀完之後,似有所悟,特意把是勳召入宮中,問他:“如姑婿所言,漢失其德,吾曹氏乃能取而代之,然否?”

是勳說對啊,你不會纔想明白這個問題吧?曹昂眉頭一皺,又問:“然而古無此例也。如姑婿所言,堯舜之事,渺茫難知,各家所言,多有齟齬。其後夏失其德,殷商代之,商失其德,周武伐之,皆雲以順取逆,然而用之武也,未聞禪讓之事。周亡秦興,旋爲楚滅,我高祖……漢高祖亦以戎事得之於楚。今我曹氏本爲漢臣,而使禪讓,譬若不橫取不義之財,而鼠竊之,可謂德乎?”

是勳說你想太多啦——“不義之財,取之無傷,胡謂奪耶?竊耶?要在利於國家、生民,昔信陵竊符救趙,其誰責之?”

你要是說虛的,我真是無從勸起,你既然跟我談史事,那就豎起耳朵來好好聽講吧:“昔商湯爲夏臣,周文臣事於殷,秦爲周之所封,漢高亦楚義帝臣子,其與曹氏臣劉,何其相似?爲桀、紂、項羽等不識天時,強逆而動,以天下爲私產而強守之,故湯、武、漢高等乃橫取之也。今漢帝承天順時,禪國於魏,當感其德,不可辭也。”

曹昂說如此說來,劉協還是有德啦,可是你又說漢失其德,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是勳說根本就不矛盾——“漢自桓靈以來,失德久矣,即建安帝亦無以紹繼先世之業,乃讓之於魏。其所禪讓,可免劉姓族滅,可安國家社稷,如此而已,一讓之德,豈可抵亂世之不德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聖人亦有其短,即盜跖亦有所長,豈唯一長,而可掩其諸短耶?”

曹昂皺着眉頭想了好半天,最終卻還是搖頭,說我想不通:“昔漢高祖先入關中,以誅暴秦,復伐項羽,以爲義帝復仇,世祖滅新莽而復國,德並大矣,即家父所爲,亦無以過之也。則漢之德豈魏之德所可侔者耶?以小德而取大德,可乎?”

是勳聞言,不禁嘆息,心說你這腦袋究竟是怎麼長的,怎麼盡鑽牛角尖兒呢?“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於天子乎?豈先祖有德,子孫即無行亦可長保其業哉?天道是在,適者存而逆者亡,何必追溯遠古?”想了一想,又再補充上一句:“若以先祖論之,曹氏之祖舜也,豈非有大德並大功於天下者耶?則曹氏爲天子,孰雲不可?”

哪有狂追祖先功業,以此來證明劉氏不當滅國的?誰還找不到一兩個好祖宗出來嗎?

曹昂微微苦笑,再問:“然而曹氏子孫若失其德,亦終歸之於他姓哉?”

是勳聞言不禁一愣,心說這話可實在不好回答——誰都知道,世無不死之人,無不滅之國。可在公開場合說起來。全都得是“千秋萬歲”。誰敢公開宣稱咱們這個朝代也終究會滅亡啊。就好比既爲曹家而立太子,那就證明曹操總有薨逝的一日,可是真當着曹操的面,你敢說“陛下死後如何如何”嗎?

當然也不能完全不提,因爲那是可以預見的不久將來的事情,所以古人就造出很多的隱語來,比方說“不諱”、“千秋”。可至於國家社稷,誰都琢磨着得在好多代人以後纔會亡啦。估計我是趕不上了,沒什麼需要,幹嘛去提,徒惹皇帝不痛快啊?

所以是勳聽了曹昂的詢問,只好繞着彎子回答——他朝曹昂深深一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太子能得慮此,真仁德之主也,魏必千秋萬世……”

曹昂說您這麼講話就沒意思了,我是真心請教。也請您直言相告——你是我家至親,旁邊又無他人。就算說了大實話,家父也不會責怪的啦,我更是絕不怪罪姑婿。

是勳嘆了一口氣,說那好吧,我就實話實說:“天下大勢,分久乃合,合久乃分;人之有生,必有死也,國家有興,必有亡也。從來開基定鼎之主,知民間疾苦,斯能振奮一時,後世子孫不曉祖宗篳路藍縷之艱辛,恐將苛虐生民,則國亡矣。即以建安皇帝論,豈非聰明之主耶?然比之漢高、光武,所差難以道里計。魏有陛下定鼎,太子賡紹,斯可無憂,然亦不能保後世子孫,世世有德者也——九鼎必移!”我實話說吧,你曹魏也必然有滅亡的一天。

“然而,夏後之苗裔何在?周固封微子也,然微子亦非殷商之大宗耳。至於嬴秦、羋楚、項羽、王莽之裔,今皆不可得見矣。乃知漢以禪魏,雖無先例,卻可爲後世之宗,今不族劉姓,異日曹氏子孫亦不族矣。”咱們搞禪讓是開了一個好頭,以後的改朝換代可能不再那麼血淋淋的,你今天放過了劉氏,將來自家子孫也容易得到保全。

曹昂冷笑道:“此爲一族之私,非爲天下之公也。”

是勳說你怎麼能這麼想呢?“庶民斯有私也,天子豈有私哉?如湯、武革命,流血漂杵,今魏受漢禪,不殺一人,豈非黎庶之福祉耶?漢德既衰,必有取而代之者也,若無陛下,得非董氏耶?袁氏耶?彼亦可效湯、武革命,則填於溝壑者,亦不識凡幾。適雲漢帝禪魏,德也,然若魏不受禪,欲強取之,其德何所由之?則魏之受禪,乃亦德也。”

最後他乾脆壓低聲音警告曹昂:“太子若復雲歸政於漢,則陛下必廢黜太子,即欲歸政,其可得乎?且神器至大,既失者不可再有,人心若棄曹氏,何待太子之讓耶?人心若在曹氏,讓必禍於天下,豈仁者之所爲哉?!”

曹昂有沒有徹底被自己說服,是勳並不清楚,只是從此之後,曹昂倒是老實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只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到了這延康三年,突然間又出事兒了。

緣由就在於曹昂不知道受誰蠱惑,跑了兩趟白馬寺,聽寺中僧人講經,似有所得,於是也在宮內懸起了佛像,朝夕供奉。倘若僅僅如此也還則罷了,是勳是知道佞佛的皇帝將會惹出多大亂子來的——比方說梁武帝、武則天——曹操與羣臣可想不了那麼遠,覺得這信佛嘛,就跟相信神仙方士似的,只要別一天到晚派人去到處蒐集長生不死藥,勞民傷財,那也無傷大雅嘛。

然而就在本年春季,突然有一名僧侶來到洛陽,暫時駐錫白馬寺中,曹昂某次前往上香跟他撞見了,與之懇談,大喜過望,就此把這個和尚請入宮內。從此以後,他不再攻讀儒家經典,卻整天癡迷於佛經釋論,甚至齋戒、禁慾,把大羣妻妾全都拋諸腦後。

本來呂布之女于歸之後,頗得曹昂寵愛,可是如今他連呂氏女的寢室也一連好幾個月不再履足。呂氏女委屈之下,跑去找曹操哭訴——老爹是期盼我給魏太子生下個兒子來,將來好想辦法繼位爲君的,如今這兒子還沒能生下來,老公就不再跟我房事了,那可如何是好啊?!

曹操大怒,當即下旨搗毀了曹昂私設的佛堂,並將那名僧侶逮捕下獄。曹子修倒是也真絕,他找曹操求情不得允准,一怒之下,乾脆跑去白馬寺,要求落髮出家!

這事兒可徹底地鬧大了……(未完待續……)

第27章 白晝荒夢第6章 建安石經第7章 謀身謀國第14章 婚宴驚魂第6章 樂浪故人第7章 魏亦有亡第32章 秦失其鹿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澄清吏治第32章 促膝對談第9章 積毀銷骨第22章 客座教授第5章 遠之則怨第2章 是儀北上第12章 鄉野土產第4章 閉門課徒第4章 益德爭功第27章 魚復三險第5章 幽州之戰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章 隆中之對第19章 鮮卑大人第31章 江陵城下第23章 烏帽子親第5章 白波谷前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7章 火燒長安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0章 郭氏假子第6章 嚴其考法第5章 天賦上限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章 或爲智囊第1章 禍起蕭牆第3章 微末小技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4章 金商門外第8章 奇峰突起第17章 亡羊補牢第5章 刺奸密奏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6章 故主歸來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9章 堂堂正正第6章 竊玉老賊第20章 欲效定遠第5章 王中國死第9章 周平王事第9章 涼州用間第3章 天不可言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0章 人臣當言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2章 雷震行刺第4章 夢中殺人第6章 自編自導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假途滅虢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城門射的第13章 深入虎穴第6章 寧我負人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4章 首山之戰第10章 明修棧道第8章 志不可奪第22章 軍泛馬訾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6章 隆中閒話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5章 千里之間第7章 請殺孔融第23章 軍國重器第3章 九品官人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3章 族滅匈奴第3章 納頭便拜第17章 禍福所依第30章 少年怪誕第21章 衣錦榮歸
第27章 白晝荒夢第6章 建安石經第7章 謀身謀國第14章 婚宴驚魂第6章 樂浪故人第7章 魏亦有亡第32章 秦失其鹿第10章 翻供之謎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1章 觀其決斷第27章 澄清吏治第32章 促膝對談第9章 積毀銷骨第22章 客座教授第5章 遠之則怨第2章 是儀北上第12章 鄉野土產第4章 閉門課徒第4章 益德爭功第27章 魚復三險第5章 幽州之戰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章 隆中之對第19章 鮮卑大人第31章 江陵城下第23章 烏帽子親第5章 白波谷前第30章 入其彀中第17章 火燒長安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2章 禪何禮也第26章 熹平石經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0章 郭氏假子第6章 嚴其考法第5章 天賦上限第27章 助守鄄城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章 或爲智囊第1章 禍起蕭牆第3章 微末小技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4章 金商門外第8章 奇峰突起第17章 亡羊補牢第5章 刺奸密奏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6章 故主歸來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9章 堂堂正正第6章 竊玉老賊第20章 欲效定遠第5章 王中國死第9章 周平王事第9章 涼州用間第3章 天不可言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0章 人臣當言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2章 雷震行刺第4章 夢中殺人第6章 自編自導第1章 內科聖手第3章 假途滅虢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6章 城門射的第13章 深入虎穴第6章 寧我負人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4章 首山之戰第10章 明修棧道第8章 志不可奪第22章 軍泛馬訾第33章 長矛如林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6章 隆中閒話第31章 不可遽廢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5章 千里之間第7章 請殺孔融第23章 軍國重器第3章 九品官人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3章 族滅匈奴第3章 納頭便拜第17章 禍福所依第30章 少年怪誕第21章 衣錦榮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