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何必當初

是勳問曹丕,說你“得無首鼠兩端,密覘形勢耶”,曹子桓不禁覺得自己兩腿有點兒發軟……

人生在世,某些事情可以選擇,某些事情無可選擇,某些事情可以猶豫,某些事情無可猶豫,而更重要的是,世事瞬息萬變,上天往往不會給你足夠的猶豫和選擇時間。即以曹丕論,他雖然不如乃父一般殺伐決斷,原本也不是一個猶猶豫豫,首鼠兩端之人,只是此前痛失儲位給他造成了太沉重的心理打擊,這人差點兒就徹底廢了。初至安豐,每日唯縱情聲色、酣飲求醉而已,就跟原本歷史上在立嗣鬥爭中敗下陣來的曹植差相彷彿。還是朱鑠、王昶等人反覆勸諫,再加新納妾郭氏日夕撫慰,好不容易纔算是基本上療治好了他的心靈創傷。

然而因應環境的不同,人生的變遷,心情和秉賦自然會有所扭曲,原本文采斐然、意氣飛揚的曹子桓,或者原本歷史上剛愎自斷的魏文帝,終究是找不回來啦。即以今事論,他若真想上曹衝的賊船,就該速下決斷,以免盟主之位終爲更有準備的曹衝所橫奪;若不想上賊船,那就得趕緊撇清啦,急歸洛陽,或可免也。結果他猶猶豫豫的,觀望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最終確定方略,如此一來,歸洛便遲,首鼠之疑,乃無可免矣。

好在曹丕這人還沒有徹底廢掉,心志不再清明、腦筋不再靈活,倒也還沒淪落到徹底傻X的地步,早在離開安豐之前,他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於是去向王昶問計——朱鑠沒用,那人滿肚子的陰謀詭計,但碰上需要堂堂正正直面的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

王文舒不禁嘆息道:“大王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捻鬚沉吟半晌,奉勸曹丕說:“如今之計。唯誠而已。”曹丕道你讓我跟朝廷說實話?不能啊,那我腦袋非搬家不可!王昶微微搖頭,說:“所誠者,意也。非實也……”我是要你端正態度,誠懇地表現出認罪的姿態來,還真沒讓你只說大實話。

“大王此赴洛陽,若即覲見,無從緩頰。則天子必怒,只恐往而不反矣。請先拜是公,哀告全生,是公素忠厚,亦無惡大王也,或可爲大王進言——是公名滿天下,百僚俱從,所言必有呼應,則大王或可受小懲而掩大過矣。”

所以今天曹丕聽得是勳的反問,趕緊雙膝一曲。又跪下了,哀聲道:“丕少不知事,又當先帝薨逝,方寸俱亂,以是錯想……今知過矣,姑婿救我!”

是勳心說那天曹髦也拿曹操擋箭,說因爲祖父死了,自己悲傷過度,這才辦錯事啦,不該下詔貶斥於你……如今曹丕也是差不多的說法。你們曹家人還真是慣於撇清啊,果然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果子。也不再去扶曹丕起來,卻質問他:“何謂錯想?乃欲黨同子盈耶?”

曹丕長嘆一聲:“人皆惜生畏死,此亦無可奈何之事。昔子盈來煽惑丕。丕本不願從,忽聞朝廷詔斥姑婿,罷太尉銜……”

其實曹衝遣使約同曹丕起事的時候,那會兒滅蜀的消息纔剛傳到洛陽,曹髦還沒有下詔削是勳太尉銜呢,而即便使邢顒赴蜀宣詔。一開始也是密藏消息,要大概十多天以後,這事兒才終於暴露出來,就此引發朝野的軒然大波。所以曹丕這回赴洛途中方纔聽聞此事,當初做選擇的時候,壓根兒就不可能知道啊。

當然啦,這種細節問題,若不深究,一般人也不會注意得到。

曹丕說了,正是因爲聽到這個消息,所以我才猶豫啦——“姑婿爲國家柱石,先帝倚爲股肱,今又率師伐蜀,以姑婿之能,必可奏凱。而天子幼衝,爲小人所惑,竟罪姑婿,天下人聞之,孰不謂天子亂命、朝政將墮,則子盈趁時而起,誰可敵也?是子盈得訊遲,未能以援救姑婿爲辭也,一旦宣告,即青、登、海、徐,士人莫不欲反,便吾不從,亦可望勝——侯彼勝日,吾輩豈有噍類耶?”

因爲朝廷莫名其妙地責罰於你,所以我才擔心大廈將傾,不敢立刻跑到洛陽來奔喪、請罪啊——“待聞天子命姑婿爲尚書令,實掌朝政,則子盈必敗也,丕乃悚懼,急來請罪。還望姑婿活我!”

說白了曹丕就是在拍馬屁,說姑婿您的能量太大啦,您一人之榮辱,直接關係到了國家的興亡,所以我才根據您在朝還是在野,來決定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兒。老實說這話漏洞很多,可是勳也不是天生聖人,在對方態度擺得貌似極其端正,口中敬仰之辭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的前提下,還能夠心如止水,不起波瀾的。他臉上仍然沒啥表情,其實心裡面早已經樂開了花。

於是終於伸手,又把曹丕給扽了起來:“子桓誤矣,國家乃萬民之國家,社稷乃先帝之社稷,勳何德能,自身榮辱乃可系朝廷安危耶?既處嫌疑之地,乃當自謀,何必望我?”

曹丕直抹眼淚:“丕實誤矣,然不悔也。姑婿在,吾魏在,姑婿去,天下必亂矣。丕素敬仰姑婿,亦步亦趨,尚不可及,乃敢背道而馳耶?故今入洛,亦求姑婿相救也——姑婿仁慈,望念昔日承歡之情,救危拔難。”

聽到這幾句話,是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了往日情景。他投曹之際,曹昂就接近成年了,加上少年老成,自己從來沒把他當孩子看待過;曹丕兄弟則不同,是勳還記得初入曹府,曹操因爲姻戚關係而使妻兒出見,那會兒曹植還抱在娘懷裡,曹丕、曹彰兩個追逐打鬧,一刻也不得停,是真正的“熊孩子”。即便有原本歷史的先入爲主,接觸得多了,是勳也徹底把曹丕當孩子看待了,沒怎麼往“魏文帝”上去聯想。

再說卞氏三子,曹彰跟自己相性不合(跟自家兒子倒似乎頗爲投契),曹植接近成年的時候,曹氏便起爭嗣之風,自己也不便過於親近;只有曹丕,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跟自己關係不錯,慣常姑婿長姑婿短的圍着自己轉。人莫不有情,如今見這孩子立在自己面前,縮着身子直抹眼淚,是宏輔恍然有時光倒流之感,不禁心生憐憫之意。

於是他就教導曹丕:“吾終外姓,何以救汝?既歸洛陽,胡不往謁叔父?”你與其求我,不如去求曹德。

曹丕說了:“叔父雖親,素不與政事,求之何益耶?”是勳正色道:“不然,太傅天家元老,又受先帝輔政之命,但有所請,天子焉敢不聽?且骨肉之親,安可棄耶?速往求之可也。”

曹丕心說我當然要再去哀告曹德啦,可是二叔能量有限,光他一個幫我說話,恐怕管不了什麼用,所以我纔來求你。如今看你的態度,是願意伸出援手來啦,那好,我再去找叔父幫忙關說,好做一個引子……

於是辭了是勳,再訪曹德。翌日,曹德上奏,說安豐王曹丕實不反也,因謠言四布,人語洶洶,皆雲首謀,故不敢請謁,如今在我府上席藁待罪——還望天子法外開恩,寬赦於他。

曹髦一皺眉頭:“若安豐叔父果不欲反,何得不早歸洛,而乃遷延至今?”別看曹髦年紀小,這點機靈勁兒終歸還是有的。

曹德朝是勳使了個眼色,是勳出列奏道:“諸王反亂,大傷朝廷顏面,今若聞安豐王不背,是可定人心,勵正義也。且國家法度,當論其行而不論其心,若究於心,苟非聖人,其誰可免?今若罪安豐王,是迫諸王死鬥矣;若寬赦之,或可分化敵心,使冰消瓦解。陛下三思。”

羣臣一瞧是勳是這種態度,當下紛紛附和。曹髦皺着眉頭一轉臉,問桓階道:“御史以爲如何?”桓伯緒一臉嚴肅地說道:“國不可無法,而法不可寬縱。今安豐王得詔而歸遲,論罪當申斥之,並罰銅也。”

朝命召還,以這年月的交通狀況來說,遲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既然遲到就不能不受懲罰,一般情況下都得下詔申斥,並且罰款或者降官、削爵。但是叫你三天回來,你拖延到五天,跟你整整拖延了三個月,那事情的性質都根本不同啊,怎可能僅僅罰銅那麼簡單呢?御史臺掌控司法權和監察權,是勳早就料到曹髦會徵詢桓階的意見,所以預先跟桓伯緒打過招呼啦。

桓階跟是勳那也是老交情了,初次相見,他還在長沙太守張羨麾下爲吏,是勳往說張羨北上以牽制劉表,爲此沒少跟桓階打交道,還刻意籠絡之,希望他能夠影響到張羨的決斷。所以是勳既有所請,桓階不能不從——再說了,本天家事也,我幹嘛偏要跳出來唱黑臉?

曹髦年幼,按規矩朝廷皆由輔政大臣掌控,他還不能真正“親政”,就算擺在龍案後必須做出表態,那也不好違逆羣臣之言。所以既然曹德、是勳領頭,大家夥兒都是把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態度,曹髦乃最終決斷:“中書即可爲朕擬詔,斥責安豐王,罰錢萬。且命其暫在太傅府上自思己過可也。”

曹丕就這麼着躲過了一場大難。曹髦讓他面壁思過,其實也不過幾天時間而已,等到曹昂進京,既而到了曹操落葬的時候,自然要把曹丕給放出來——老頭子發喪,不可能不讓他親兒子跟着去嘛。未完待續。

第4章 真正小人第17章 僭越王章第9章 周平王事第32章 殺俘不祥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9章 魏之必敗第4章 漁陽豪強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5章 後世之評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7章 披髮叫天第9章 大山在前第9章 爲國殺賊第13章 行海索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5章 大盈若衝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帳下壯士第2章 沛國曹氏第1章 劫後新生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7章 禍福所依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9章 裸身而來第12章 人心不足第8章 不共戴天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6章 爲人難哉第7章 投刺自薦第21章 暗夜驚魂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城門射的第9章 周平王事第2章 言不及義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2章 禪何禮也第3章 遼東來書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0章 圖窮匕見第4章 彼采葛兮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1章 先見神亭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9章 嶺南烽煙第5章 雪中偶遇第15章 窈窕淑女第22章 軍泛馬訾第8章 我等自取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0章 月黑殺人第1章 洛陽僧人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6章 良辰可待第6章 督郵行縣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章 夾袋中人第23章 此新聲也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6章 管他何人第8章 志不可奪第2章 兄弟鬩牆第6章 人月團圓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3章 堂上驚變第15章 英雄時勢第8章 名馬金槊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2章 覆巢之下第9章 周平王事第20章 叔孫制禮
第4章 真正小人第17章 僭越王章第9章 周平王事第32章 殺俘不祥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9章 魏之必敗第4章 漁陽豪強第14章 倭使入覲第25章 後世之評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8章 蓋章生效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7章 披髮叫天第9章 大山在前第9章 爲國殺賊第13章 行海索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5章 大盈若衝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3章 豈可無馬第14章 帳下壯士第2章 沛國曹氏第1章 劫後新生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7章 禍福所依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9章 太公封齊第29章 裸身而來第12章 人心不足第8章 不共戴天第10章 併案討夷第16章 爲人難哉第7章 投刺自薦第21章 暗夜驚魂第30章 標名青史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城門射的第9章 周平王事第2章 言不及義第15章 今古之爭第22章 禪何禮也第3章 遼東來書第27章 柱節立門第20章 圖窮匕見第4章 彼采葛兮第17章 兔死狗烹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8章 毋失我望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1章 先見神亭第31章 漢之忠臣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5章 恩威並施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7章 延年按劍第17章 立長立賢第19章 嶺南烽煙第5章 雪中偶遇第15章 窈窕淑女第22章 軍泛馬訾第8章 我等自取第13章 誤交損友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7章 遂鄉認親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0章 月黑殺人第1章 洛陽僧人第31章 烈風襲寨第26章 良辰可待第6章 督郵行縣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章 夾袋中人第23章 此新聲也第18章 謀刺之謎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6章 管他何人第8章 志不可奪第2章 兄弟鬩牆第6章 人月團圓第35章 魯難未已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4章 明算之弊第23章 堂上驚變第15章 英雄時勢第8章 名馬金槊第29章 國亂先兆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2章 覆巢之下第9章 周平王事第20章 叔孫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