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大和九年(835),人誣李德裕”圖爲不軌“,由浙西觀察使改賓客分司,未行,再貶袁州長史。開成元年(836),轉滁州刺史。於赴任途中,經鄱陽湖口大孤山,感慨聯翩,遂作此賦。大孤山位於鄱陽湖入長江處,江湖相連,山砥中流,形勢壯觀。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一九《九江府》:”大孤山,在德化縣東南彭蠡湖中,與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濤,一峰獨聳,又名鞋山。《水經注》:’有孤石界立大湖中,周圍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莫能辨也。‘《寰宇記》:’彭蠡湖心有大孤山。顧況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山,月照洞庭歸客船。”‘“即此山。
餘剖符淮甸[1],道出蠡澤[2],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大孤於中流,升旭日於匡阜[3]。不因佐官,豈遂斯遊?謝康樂尤好山水[4],嘗居此地,竟闕詞賦,其故何哉?彼孤嶼亂流,非可儔匹,因爲小賦,以寄友朋。
川瀆巇道[5],人心所惡,必有穹石[6],御其橫騖[7]。勢莫壯於灩澦[8],氣莫雄於砥柱[9],惟大孤之角立[10],掩二山而磔豎[11]。高標九派之衝[12],以捍百川之注[13]。眈若虎視[14],蚴如龍據[15]。靡搖巨浪[16],神明之所扶;不倚羣山,上玄之所固[17]。彼迤邐而何多[18],信嶷然而有數[19]。念前世之獨立,知君子之難遇,如介石者袁楊[20],制橫流者李杜[21]。觀其側秀靈草,旁挺奇樹,寧憂梓匠之斤[22],豈有樵人之路。想江妃之乍遊[23],疑水仙之或駐[24]。嗟瀛洲與方丈[25],蓋彷彿如煙霧。據神鰲而臲卼[26],逐風濤而沿溯[27]。未若根連坤軸[28],終古而長存;跡寄夜川[29],負之而不去。雖愚叟之復生[30],焉能移其咫步!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二,《四部叢刊》影印本)
[1]剖符:古代以竹符爲憑信,剖而爲二,授官時一給本人,一留官府,故授官亦稱剖符。淮甸:此以指滁州,今安徽滁縣。唐時滁州屬淮南道。
[2]蠡澤:即鄱陽湖,古代稱彭蠡。
[3]匡阜:指廬山。廬山又稱匡廬。
[4]謝康樂:劉宋時謝靈運,爲謝玄孫,襲封康樂公。性好山水,曾爲臨川內史。有《入彭蠡湖口》詩,可能是赴臨川途中經彭蠡時所作。
[5]巇(xī)道:險峻的道路。
[6]穹石:大石。
[7]橫騖:橫肆不羈。
[8]灩澦:灩澦堆,長江瞿塘峽口的巨石。其處水流湍急,巨石橫亙水中,爲舟行之患。
[9]砥柱:山名,亦名三門山,黃河中著名的險要之處。河水至此分流,包山而過,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唯人門可行舟。
[10]角立:突出聳立。
[11]磔(zhé)豎:峭拔挺立。
[12]九派: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段長江,此處江水有九個支流,故云九派。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岷崍,流九派於潯陽。“
[13]捍:阻擋。
[14]眈:威視貌。《周易·頤》:”顛頤言,虎視眈眈。“
[15]蚴(yǒu):曲行貌。賈誼《惜誓》:”蒼龍蚴虯於左驂兮,白虎騁而爲右。“
[16]靡搖:散碎動搖。
[17]上玄:指天。
[18]迤邐:曲折聯綿。
[19]嶷然:高大貌。
[20]袁楊:袁安、楊震。袁安,東漢人,和帝時竇憲兄弟秉政,安守正不屈,卒於官。楊震,東漢人,曾以直言忤大將軍耿寶及中常侍樊豐等,免官遣歸,憤而自殺。
[21]橫流:原指水氾濫,喻動盪不安的局勢。李杜:李固、杜喬,皆東漢人,因反對權臣樑冀被殺。
[22]梓匠:木匠。
[23]江妃:劉向《列仙傳》捲上載江妃二女,遊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以佩珠相贈。
[24]水仙:水中神仙。《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雲伍子胥死後爲水仙,王嘉《拾遺記》卷一〇則稱屈原爲水仙。
[25]瀛洲、方丈:傳說中東海三座神山中的兩座。
[26]神鰲:《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無底深谷,中有五山互不相連,隨波上下,天帝命禺彊使巨鰲十五,更迭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動。臲(niè)卼(wù):動搖不定。《周易·困》:”困於葛藟,於臲卼。“
[27]沿溯:上下流動。
[28]坤軸:地軸。
[29]夜川:即夜泉、黃泉,地下極深處。
[30]愚叟:愚公。《列子·湯問》載愚公移山事。
評
作者借山寫志,突出描寫大孤山屹然獨立,不爲流水所轉移的特點。德裕賦一般質樸少文,此篇寄意較深,文辭挺拔。李德裕爲當時頗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處理軍國大事能力排衆議,堅定不移,史稱德裕”性孤峭“,可見大孤山即其本人的自我寫照。此賦通篇押一韻,也是其形式上的一大特點。
(尹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