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

李德裕

大和九年(835),人誣李德裕”圖爲不軌“,由浙西觀察使改賓客分司,未行,再貶袁州長史。開成元年(836),轉滁州刺史。於赴任途中,經鄱陽湖口大孤山,感慨聯翩,遂作此賦。大孤山位於鄱陽湖入長江處,江湖相連,山砥中流,形勢壯觀。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一九《九江府》:”大孤山,在德化縣東南彭蠡湖中,與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濤,一峰獨聳,又名鞋山。《水經注》:’有孤石界立大湖中,周圍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莫能辨也。‘《寰宇記》:’彭蠡湖心有大孤山。顧況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山,月照洞庭歸客船。”‘“即此山。

餘剖符淮甸[1],道出蠡澤[2],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大孤於中流,升旭日於匡阜[3]。不因佐官,豈遂斯遊?謝康樂尤好山水[4],嘗居此地,竟闕詞賦,其故何哉?彼孤嶼亂流,非可儔匹,因爲小賦,以寄友朋。

川瀆巇道[5],人心所惡,必有穹石[6],御其橫騖[7]。勢莫壯於灩澦[8],氣莫雄於砥柱[9],惟大孤之角立[10],掩二山而磔豎[11]。高標九派之衝[12],以捍百川之注[13]。眈若虎視[14],蚴如龍據[15]。靡搖巨浪[16],神明之所扶;不倚羣山,上玄之所固[17]。彼迤邐而何多[18],信嶷然而有數[19]。念前世之獨立,知君子之難遇,如介石者袁楊[20],制橫流者李杜[21]。觀其側秀靈草,旁挺奇樹,寧憂梓匠之斤[22],豈有樵人之路。想江妃之乍遊[23],疑水仙之或駐[24]。嗟瀛洲與方丈[25],蓋彷彿如煙霧。據神鰲而臲卼[26],逐風濤而沿溯[27]。未若根連坤軸[28],終古而長存;跡寄夜川[29],負之而不去。雖愚叟之復生[30],焉能移其咫步!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二,《四部叢刊》影印本)

[1]剖符:古代以竹符爲憑信,剖而爲二,授官時一給本人,一留官府,故授官亦稱剖符。淮甸:此以指滁州,今安徽滁縣。唐時滁州屬淮南道。

[2]蠡澤:即鄱陽湖,古代稱彭蠡。

[3]匡阜:指廬山。廬山又稱匡廬。

[4]謝康樂:劉宋時謝靈運,爲謝玄孫,襲封康樂公。性好山水,曾爲臨川內史。有《入彭蠡湖口》詩,可能是赴臨川途中經彭蠡時所作。

[5]巇(xī)道:險峻的道路。

[6]穹石:大石。

[7]橫騖:橫肆不羈。

[8]灩澦:灩澦堆,長江瞿塘峽口的巨石。其處水流湍急,巨石橫亙水中,爲舟行之患。

[9]砥柱:山名,亦名三門山,黃河中著名的險要之處。河水至此分流,包山而過,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唯人門可行舟。

[10]角立:突出聳立。

[11]磔(zhé)豎:峭拔挺立。

[12]九派: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段長江,此處江水有九個支流,故云九派。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岷崍,流九派於潯陽。“

[13]捍:阻擋。

[14]眈:威視貌。《周易·頤》:”顛頤言,虎視眈眈。“

[15]蚴(yǒu):曲行貌。賈誼《惜誓》:”蒼龍蚴虯於左驂兮,白虎騁而爲右。“

[16]靡搖:散碎動搖。

[17]上玄:指天。

[18]迤邐:曲折聯綿。

[19]嶷然:高大貌。

[20]袁楊:袁安、楊震。袁安,東漢人,和帝時竇憲兄弟秉政,安守正不屈,卒於官。楊震,東漢人,曾以直言忤大將軍耿寶及中常侍樊豐等,免官遣歸,憤而自殺。

[21]橫流:原指水氾濫,喻動盪不安的局勢。李杜:李固、杜喬,皆東漢人,因反對權臣樑冀被殺。

[22]梓匠:木匠。

[23]江妃:劉向《列仙傳》捲上載江妃二女,遊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以佩珠相贈。

[24]水仙:水中神仙。《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雲伍子胥死後爲水仙,王嘉《拾遺記》卷一〇則稱屈原爲水仙。

[25]瀛洲、方丈:傳說中東海三座神山中的兩座。

[26]神鰲:《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無底深谷,中有五山互不相連,隨波上下,天帝命禺彊使巨鰲十五,更迭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動。臲(niè)卼(wù):動搖不定。《周易·困》:”困於葛藟,於臲卼。“

[27]沿溯:上下流動。

[28]坤軸:地軸。

[29]夜川:即夜泉、黃泉,地下極深處。

[30]愚叟:愚公。《列子·湯問》載愚公移山事。

作者借山寫志,突出描寫大孤山屹然獨立,不爲流水所轉移的特點。德裕賦一般質樸少文,此篇寄意較深,文辭挺拔。李德裕爲當時頗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處理軍國大事能力排衆議,堅定不移,史稱德裕”性孤峭“,可見大孤山即其本人的自我寫照。此賦通篇押一韻,也是其形式上的一大特點。

(尹佔華)

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2章 囚山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2章 別知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09章 水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59章 墨池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2章 囚山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
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2章 囚山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2章 別知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09章 水輪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59章 墨池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21章 麗色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72章 囚山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