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

賦的主要藝術手段是鋪述,《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西京雜記》卷二載司馬相如語:“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爲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揚雄則將賦分爲兩類:“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法言》卷二),二者雖有不同,卻都有“麗”的特徵;劉熙載也說“賦聲情少而辭情多”(《藝概·賦概》)。可見賦以鋪張描述爲其主要藝術手法,以文辭侈麗爲主要特徵。漢大賦甚多名物的羅列與詞藻的堆砌,誇張揚厲,不合實際,此一點頗爲後人詬病。晉左思《三都賦》、木華《海賦》、郭璞《江賦》,雖仍未離羅列名物,但已不滿足於以這種簡單的方法來表現事物,已儘量追求形象與傳神,竭力欲把景物與情意融而爲一。唐人賦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描述爲主,同時採用多種修辭手段,氣勢與情韻皆長,才力與技巧並重,總的來說雖不離鋪陳與藻飾,形象卻生動得多了。如徐彥伯《登長城賦》,其中一段憑弔與長城有關的古人,列舉韓信、李陵、王昭君、蔡文姬、趙王、馬融、衛青、張遼、蘇武、張騫等,縱覽古今,慷慨抒懷,正是託史以言情之需。再如楊敬之《華山賦》“挲挲而掌,峨峨而蓮”以下連用比喻描狀華山的形狀;舒元輿《牡丹賦》“赤者如日,白者如月”以下,連用十八個比喻,“或的的騰秀,或亭亭露奇”以下又連用十二個比喻,想象極豐富,有力地表現了華山的雄奇與牡丹的千姿百態,體現了賦、比、興三種藝術方法的融合。皮日休《桃花賦》“輕紅拖裳”以下,也是連用鄭姬、嫦娥、妲己、息嬀等十三個古代美女的形象來描狀桃花,盡態極妍,令人目眩神迷。洪邁曾說:“韓、蘇兩公爲文章,用譬喻處重複聯貫,至用七八轉者”,並舉韓愈《送石洪序》《盛山詩序》及蘇軾《百步洪》詩爲例(《容齋三筆》卷六),即所謂的“博喻”。但若與賦比,韓、蘇之“博”尚遜一籌。韓愈《南山詩》連用五十一個“或”字,純是賦體,以賦爲詩,從詩的角度來說,這種嘗試並不成功。但賦向詩的學習卻是成功的。南朝蕭綱、蕭繹、庾信已開以詩句入賦之先,特別是庾信,謝榛說:“庾信《春賦》,間多詩語,賦體始大變矣。”(《四溟詩話》卷二)王勃、駱賓王專學此體,馮班便說:“樑末始盛爲七言詩賦……王子安《春思賦》、駱賓王《蕩子從軍賦》,皆徐庾文體。”(《鈍吟雜錄》卷四)陳熙晉評駱賓王《蕩子從軍賦》曰:“借子山之賦體,攄定遠之壯懷。”(《駱臨海集箋註》卷四)然有人並不欣賞,如王世貞:“《蕩子從軍》,獻吉(李夢陽)改爲歌行,遂成雅什。子安(王勃)諸賦,皆歌行也,爲歌行則佳,爲賦則醜。”(《藝苑卮言》卷四)雖馮班雲“詩賦體相涉”而爲王、駱辯護,總覺得這些賦因形式像詩反而失去了賦的特色。以後賦家不再單求形似,而是汲取近體詩格律化的經驗,而且在情韻與意境方面向詩學習。賦兼才學,詩重性情,許多唐賦既有賦家的才力、賦體的氣勢,又有詩人的情感、詩體的風韻,便是賦與詩兩種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交融的結果。如錢起《洞庭張樂賦》《晴皋鶴唳賦》、杜《灞橋賦》、楊諫《月映清淮流賦》、張何《早秋望海上五色雲賦》、林藻《冰池照寒月賦》、王棨《秋夜七裡灘聞漁歌賦》《離人怨長夜賦》、黃滔《秋色賦》、林滋《小雪賦》、鄭遙《初月賦》、李鐸《密雨如散絲賦》等,皆具有賦的形式、詩的意境。唐代許多賦家本身就是詩人,這種賦向詩的借鑑與學習是自然的,也大大豐富了賦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另外,不少唐賦也打破了“賦者鋪也”的侷限,而將描述、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融爲一體,文字則力求明白簡易。蕭穎士《登故宜城賦》,便是敘事、議論與抒情交錯進行;陸《長城賦》、楊敬之《華山賦》、杜牧《阿房宮賦》,都大大加強了賦中的議論成分。《阿房宮賦》最後一段議論純是散文,《潘子真詩話》載曾鞏言:“(杜)牧賦宏壯巨麗,馳騁上下,累數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其論盛衰之變,判於此矣。”(《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祝堯說:“《阿房宮賦》,賦也,前半篇造句猶是賦,後半篇議論俊發,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之本體,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諸家之賦,大抵皆用此格。”(《古賦辯體》卷七)這是賦家向散文學習的結果。宋元諸賦接近散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賦這一文體基本特徵的喪失,從賦的角度來說又是賦表現能力的擴展,其得與失,可作別論。總之,唐人賦風格多樣,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正是賦與詩、與散文交叉融匯的結果。《古賦辯體》卷三論漢賦“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爲靡而專於詞者,則流爲齊、樑、唐初之俳體;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爲便而專於理者,則流爲唐末及宋之文體”,此已道出漢後之賦的雙重走向。程廷祚謂:“唐以後無賦,其所謂賦者,非賦也”(《騷賦論》中),也說的是唐賦或近於詩、或近於文的特點。

王芑孫說:“(賦)至唐而百變具興,無體不備”(《讀賦卮言·謀篇》)。除詩體賦、騷體賦唐人都加以繼承外,文賦一體於唐代又產生了新的體式,即爲適應科舉考試而產生的律賦、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形成的新文賦,以及受變文影響而出現的故事賦。律賦是試體賦,是一種格律化的賦,特點是篇幅短小,通體排偶,比一般駢賦更講究對偶的工整與音律的諧暢,而韻腳則是限定的。洪邁說:“唐以賦取士,而韻數多寡、平側次敘,元無定格……自大和以後,始以八韻爲常。”(《容齋續筆》卷一三)《文苑英華》收唐賦一千餘篇,律賦約佔三分之二以上,可見唐人對於律賦的重視。這些律賦有些是應試之作,但大多數是爲應試的習作。因爲律賦是試賦,故大抵不出歌功德、頌祥瑞、述典制,文字也力求雅正,好用經史子語。如王起《墨池賦》、賈《蜘蛛賦》、白行簡《濾水羅賦》等,幺麼小題,亦能驅遣典籍、穿穴經史。中唐出現了不少律賦名家,趙璘《因話錄》卷三:“李相國程、王僕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張舍人仲素,爲場中詞賦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元稹、白居易的律賦不大拘泥形式,李調元說:“唐時律賦,字有定限,鮮有過四百者。馳騁才情,不拘繩尺,亦唯元白爲然。”(《賦話》卷四)張何《蜀江春日文君濯錦賦》、白行簡《望夫化爲石賦》、蔣防《嫦娥奔月賦》,不再歌功頌德,借賦古事而抒**懷,對晚唐律賦影響甚大。晚唐五代的律賦與科舉脫節的傾向更爲明顯,李調元說:“《文苑英華》所載律賦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則李程、謝觀,大約私試所作而播於行卷者,命題皆冠冕正大。逮乎晚季,好尚新奇,始有《館娃宮》《景陽井》及《駕經馬嵬坡》《觀燈西涼府》之類,爭妍鬥巧,章句益工。”(《賦話》卷二)可見律賦題材於晚唐得到了極大的開拓,不僅不那麼正大的題目,除《賦話》所舉外,還有康僚、陳山甫《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賦》、黃滔《陳皇后因賦復寵賦》、徐寅《勾踐進西施賦》等,也堂皇地進入了律賦的殿堂之中;而且一些抒情的賦,如周鍼《登吳嶽賦》、周鉞《海門山賦》、王棨《白雪樓賦》《江南春賦》《秋夜七裡灘聞漁歌賦》、黃滔《送君南浦賦》《秋色賦》、徐寅《人生幾何賦》等,也大量涌現,已成爲一種新型的以抒情爲主的賦體,皆已完全非功利化了。前人每斥律賦過於注重形式,徐師曾雲:“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於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爲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嗚呼極矣!”(《文體明辨序說·賦》)此論未公。律賦不僅形式精美,且具有詩的意境,倒是清康熙皇帝說得較爲公允:“而唐、宋則用以取士,其時名臣偉人往往多出其中……朕以其不可盡廢也。”(《御製歷代賦匯序》)

所謂“新文賦”,同漢賦的區別主要是語言平易,沒有那些古奧艱深的句子,篇幅也不太長,較少排偶。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賦》:“三國兩晉以及六朝,再變而爲俳,唐人又變而爲律,宋人又再變爲文。”文賦之變,實肇自唐,它是隨着古文運動的興起而形成的。蕭穎士、李華、獨孤及的賦注意運用散文的氣勢與句法,已啓新文賦之先。韓愈《進學解》形式上擬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但韻腳屢換,顯的生動活潑,句式也駢散交錯,奇偶相生,駢儷之中又充分發揮了散文的長處,標誌着一種新體文賦風格的形成。洪邁《容齋隨筆》卷七:“東方朔《答客難》,自是文中傑出,揚雄擬之爲《解嘲》,尚有馳騁自得之妙。至於崔駰《達旨》、班固《賓戲》、張衡《應閒》,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寫,其病與七林同。及韓退之《進學解》出,於是一洗矣。”正道出了韓愈開拓創新的作用。楊敬之《華山賦》、杜牧《阿房宮賦》,也都是典型的新文賦,李調元《賦話》卷五:“《秋聲》《赤壁》,宋賦之最擅名者,其原出於《阿房》《華山》諸篇,而奇變遠弗之逮,殊覺剽而不留。”姚華《論文後編》:“宋人以筆爲文,作賦亦由之。”(《弗堂類稿》論著甲)其實這種做法唐人就已經開始了。宋賦的散文化,就是在唐賦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語言通俗、用接近當時的口語寫成的賦,是從敦煌石室藏書中發現的,學者們稱之爲故事賦或俗賦。這類賦大多是供說唱用的。《初學記》卷一九引劉謐《龐郎賦》,其首雲:“座上諸君子,各各明君耳。聽我作文章,說此河南事。”俗賦即以此爲目的。俗賦在賦史上亦有其淵源,王褒《僮約》、蔡邕《短人賦》、曹植《鷂雀賦》,託以問答,語言詼諧,對唐代俗賦影響很大。孫樵《罵僮志》也與俗賦相類。俗賦故事性強,兼有詼諧笑樂的意味。《韓朋賦》歌頌了韓朋夫婦對愛情的忠貞;《燕子賦》寫雀兒與燕子的官司,形象都極其鮮明生動,可看作賦體小說。《晏子賦》將《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的一段記載敷衍成一篇近九百字的長篇賦作,增強了故事性與趣味性。《茶酒論》雖不以賦名,但其特徵與上述作品無別,故仍可視爲俗賦一類。其寫茶酒爭功,頗具戲劇意味。唐時每由朝廷主持儒、道、佛三教論衡,肆其駁難,久之,目的已不是辯出是非曲直,而是歸於悅笑,遂逐漸戲劇化。《茶酒論》亦如三教論衡,體現了戲劇因素的萌芽。總之,唐代俗賦的出現,同樣爲賦苑中增添了一種清新別緻的花朵。

總之,唐代賦在“寫什麼”與“怎樣寫”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作了不少的開拓,不僅產生了新體賦(律賦),而且更多地向散文與詩歌借鑑藝術表現手法。這樣做的結果是使賦與傳統的漢賦作法相離日遠,也就使人覺得賦不像賦了。但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漢賦模式爲什麼就是賦的固定作法呢?爲什麼賦就一定要寫成這個樣子?任何文學形式也是要不斷髮展變化的,不能總是一個模式。如此,唐代賦對於賦體文學的貢獻功莫大矣。自唐始,賦家不僅流派衆多,也開啓了賦與其他文學樣式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交叉融匯的新時代,如賦與散文、詩、詞、小說、戲曲等。不僅賦向其他文學形式中借鑑了不少藝術表現手法,其他文學形式也從賦中汲取了大量的養料。從這個意義上說,唐賦是值得重新審視的。

關於唐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將其分爲四期,這與唐詩有着相似的階段。由唐初至睿宗時爲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的賦以駢賦爲主,內容則以詠物抒情爲主,大賦很少。初唐文學創作基本上承襲齊樑餘風,賦亦如此,故可視爲沿襲期。第二時期由唐玄宗至代宗大曆時期爲止,此時爲唐詩發展的時期,文體改革則剛剛興起。此時賦的創作則呈現比較複雜的狀態,新文賦已顯露頭角,律賦也已形成,唯格式尚未定型。這時賦或近於駢,或近於散,內容則反映社會生活面遠比第一時期爲廣闊,寫宮殿及典禮的大賦也有所增加,可看作唐賦的變化期。自唐德宗至穆宗長慶時爲第三時期,此時爲唐詩的變化期,古文運動也取得極大成就。此時新文賦及騷體賦都有較大的發展,律賦也已定型和成熟,並於創作上形成,名家並出。故此一時期爲唐賦的期。第四時期由唐文宗朝至晚唐五代,律賦繼續發展並呈現出與前一時期不同的特色。這一時期從整個賦作的內容來看,一是對於社會與社會黑暗的揭露性、批判性加強了,一是表現爲悲觀失望的感傷情緒以及及時行樂的思想增多了,其他則變化不大,可看作唐賦的衰退期。由上述可以看出,唐賦的發展軌跡較爲平緩,不像詩那樣迭起,也不像駢文那樣大起大落。唐代文人無論作詩還是作文者,大多兼善作賦之道,故作賦者始終不絕,這也是唐賦發展較爲平緩的一個原因。

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9章 寒鬆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1章 閔己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59章 墨池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5章 醉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62章 別知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6章 出門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61章 閔己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50章 夢渴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6章 出門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71章 夢歸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2章 青苔賦
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9章 寒鬆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1章 閔己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59章 墨池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5章 醉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62章 別知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4章 劍閣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56章 出門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61章 閔己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50章 夢渴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6章 出門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72章 囚山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71章 夢歸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2章 青苔賦